《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 套装上中下册)》宗旨是尽量保持史实的真实性、准确性、严肃性。时间的误差大体在24小时内,因为毛泽东常年坚持夜晚工作,记录时间往往有误。
在《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 套装上中下册)》写作过程中,常常听到一些人的非议,更有人热衷于泼脏水。这没什么奇怪。毛泽东是人民领袖,他从不奢望所有人的赞许。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他有过失和错误。有人对他有些埋怨,可以理解。延安时期,有人诅咒毛泽东没有遭雷劈,毛泽东制止追究,从中体察到老百姓的情绪。他接受了民主人士的建议,精兵简政,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东方红》曾被广为传唱,那就是人民对他为人民谋幸福的肯定。做人民公仆,这是毛泽东一身自觉的追求和政治信条。他不谋私权,把自己与百姓融为一体。他痛恨欺压百姓,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还在怀念毛泽东。可以肯定,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怀念不会减少,而会发展延续。因为毛泽东作为忠实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一代伟人,成为人民的一种追求与期望,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袁小荣,1950年生,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曾上山下乡当知青,叉经过6年部队生活锻炼,复员后在工厂当工人。1978年底到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已退休。20世纪90年代在《党建》杂志发表《是慈父也是严师》的文章,介绍毛泽东教育子女的故事。2003年在《党史博览》发表《毛泽东的57次离京》等文章和著作。
拿到这套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二字。它不是那种轻松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细细体会的史料集。1949年到1976年,这几乎是中国现代史最波澜壮阔、最深刻变革的时期,而毛泽东,无疑是这段历史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每一次离京巡视,都可能是一次重要的政治信号,一次深刻的调研,一次与地方的互动,甚至是一次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微调。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这些“纪实”中,会有多少被忽略的细节被重新发掘出来。比如,在一次视察中,毛泽东看到了什么,让他产生了某种新的想法?他在与一位普通工人交谈时,听到了什么,让他对某个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是否会描绘他巡视途中的具体路线,沿途的风景,他与随行人员的对话,甚至他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口号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领导者的思考过程。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打破过于概念化的历史叙述,用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呈现毛泽东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他是如何“走出去”,如何“看世界”,如何“与人民对话”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领导人行动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发展轨迹的观察,对当时社会矛盾和民众诉求的呈现。它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体会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尤其是当翻开其中某一卷,看到泛黄的书页和印刷体时,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每一次视察,背后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也往往预示着政策的走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还原一个完整的“纪实”过程。 我设想,那些巡视的场景,定是丰富多彩的。他或许会站在高高的阅兵台上,检阅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或许会深入矿井,慰问辛勤的矿工;或许会在某个偏僻的山村,与当地村民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些场景中的细节,例如当地的建筑风格、人们的衣着打扮、甚至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可能被记录下来,成为还原历史的珍贵佐证。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记录的“纪实”,应该不仅仅是表面的行程,更是毛泽东在那段时期,对于中国建设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判断。他如何看待当时的国际局势?他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矛盾?他如何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隐藏在他与当地官员的谈话、他与普通民众的交流、以及他留下的只言片语中。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理解那个复杂年代的大门,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精神。
评分这套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几个简单的字,却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949年至1976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初步繁荣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在这其中,毛泽东的每一次巡视,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而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 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纪实”的。它是否会从毛泽东的视角出发,记录他在各地所见的景象,所闻的声音,所感受到的民情?比如,他如何看待各地工业发展的差异?他如何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他是否会就某个具体问题,与当地的领导干部展开深入的讨论,甚至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这些鲜活的细节,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对于还原毛泽东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思考过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我想,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最高领导人是如何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掌握民意,从而做出决策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毛泽东的个人行程,更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纪实”,我们或许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
评分从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这几个字眼本身就自带一种庄重感和史料感。我想,对于每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像是一张珍贵的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个时代最核心的领导人,是如何在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他的足迹,如何观察、思考和决策的。 1949年到1976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文革”结束的整个关键时期。毛泽东作为这个时期的核心领导者,他的每一次离京巡视,都绝非简单的地理移动,而是承载着那个时代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想象一下,他可能在视察工厂,听取工人的心声;他可能在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与希望;他可能在与地方领导干部座谈,指导工作;甚至可能在考察军事设施,部署国家安全。这些“纪实”,想必是关于他与人民的互动,关于他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关于他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关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气息。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特别期待能从这些“纪实”中,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不只是官方的论述,而是那些鲜活的细节,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片段。比如,毛泽东在某个偏远地区,面对着一张张淳朴的面孔,说了些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他听到的基层声音,又如何影响了他的决策?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毛泽东,一个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有着真实情感和深刻思考的领导者。
评分单看书名“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 套装上中下册)”,就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更是一部用历史细节构建起来的宏大叙事。1949年至1976年,这二十多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年代,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年代,而毛泽东,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心人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呈现出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掩盖的生动细节。比如,在某次巡视中,毛泽东究竟去了哪些地方?他具体和哪些人进行了交流?他听到了哪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这些声音又如何影响了他的思考?书中会不会有他与当地群众的合影,他品尝当地食物的感受,甚至他看到某个景象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微观的、个体化的叙事,往往比宏大的政治理论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真实温度。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揭示“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做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如何通过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去观察、去思考、去决策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伟人的纪念,更是对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探索的真实写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理解那个时代的钥匙,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力量。
评分给老爸买的书,减了很多钱,很实惠。
评分书本纸张质量挺好!内容也很丰富,写得深入透彻!
评分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一1976年是‘套好书。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书的质量尚可!继续努力吧!
评分书好,快递好。
评分不错
评分字体很大,阅读不用带 眼镜,叙述详实,值得收藏阅读。
评分看过再评价,先表示支持。
评分给公司买的书籍,配送还算及时,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