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荃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行政管理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官僚制度
  • 中央集权
  • 分封制
  • 郡县制
  • 儒家思想
  • 法家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7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2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是国内第1部对传统中国行政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之作,时间断限是从殷商至清嘉道前。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运用现代行政学理论作为方法论,主要讲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论家、政治家关于行政原则、人事行政、民事管理、政策制定与推行、行政决策、政府财政管理以及救荒减灾危机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思想。在梳理和认定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思想的政治性质、理论特点、管理效能、历史价值和当代借鉴意义,以及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规律等形成了学术判断,为当代中国治理理论及其社会实践提供了历史参照。

作者简介

  葛荃,博士,政治学教授。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逡巡于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领域三十余年,迄今出版著述二十多种。在学术界有较高知名度,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会长等。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中国政治文化教程》《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认识与沉思的积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历程》。

目录

第一章 殷商至东周初期行政管理思想的萌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殷商帝王的个人专权管理思想
一、神、祖崇拜与殷商帝王统治权力的合法性
二、以个人专权为特色的强制管理思想
第二节 周公的协调天人行政管理思想
一、周初对天命观的修正
二、周公协调天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三、关于君臣行政权力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西周末年重民思潮的发展与行政管理思想
一、西周后期的政治危机与民对统治者的怨恨
二、西周晚期重民思潮的行政管理意义
三、中国行政思想萌芽时期的理论特点
第四节 子产以开言路和刚柔相济为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刚柔并济、广开言路的民事管理思想
二、学后为政、择能而使的用人原则
三、行无越思、循序渐进的决策思想
四、德法结合、宽猛相济的行政管理方法
第五节 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行政管理思想
一、“分业定居”的管理原则
二、人事行政思想
三、关于行政首脑的认识
四、关于行政组织的论述

第二章 儒家强调等级和伦理原则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孑L子以建构统治秩序为标的的管理思想
一、等级管理原则
二、“正名”管理思想
三、道德修习与教化管理方法
第二节 孟子重民任贤管理思想
一、重民管理原则
二、施仁政的管理方法
三、举用贤才与政治制约管理思想
第三节 荀子以尊君重道为重点的管理思想
一、“王制”管理目标与“道高于君”管理原则
二、礼为主、法为辅的管理方法
三、政治制约思想
第四节 《中庸》《大学》关于行政首脑素质的认识
一、“修身为本”的政治素质思想
二、修身与管理的逻辑关系认识
第五节 先秦儒家学派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以人性论作为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对等级原则和君主政治的肯定和维护
三、为政在人、推己及人的人治管理方式
四、道高于君与政治制约思想
五、管理手段上,礼为主法为辅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墨子“尚同”“尚贤”管理思想
第一节 “尚同”管理原则与政体思想
一、“壹同天下之义”的行政管理基本原则——尚同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想——政长系统
第二节 “尚贤”人事管理思想
一、尚贤的必要性和“贤”的标准
二、“尚贤”的人事任用与管理政策思想
三、贤才的基本职责
第三节 墨家学派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具有无需掩饰的专制性
二、行政思想与社会政治理想的内在冲突
三、具有时代合理性

第四章 道家以遵循自然法则为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
一、“无为”管理原则
二、“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管理思想
三、“知常”“知止”的管理方法
第二节 《黄老帛书》“顺天循理”与法治为主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顺天循理的管理原则
二、法治为主的管理方法
三、以“刑名”掌控臣民的管理措施
第三节 《管子》道家遵循规律,儒法并用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遵循天人规律的管理原则
二、兼用礼、法的管理方法

第五章 法家以法治和尊君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前期法家各有侧重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李悝重法的行政管理思想
二、慎到“贵势”和法治的行政管理思想
三、申不害的“术治”行政管理思想
第二节 《商君书》以“重罚”为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商君书》的法治管理原则
二、重罚主义与“以刑去刑”
三、“农、战”政策思想
四、君主的管理职能与人事、民事管理思想
第三节 《管子》法家突出君主权威的法治管理思想
一、立法理论与法治管理原则
二、君主权威与人事管理
三、法治管理方法
四、国家政治体制与行政决策思想
第四节 韩非以集权为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以君为本的行政管理原则
二、势治与“以法为本”的管理方法
三、人事管理与驭臣之术
四、思想文化管理

第六章 秦汉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李斯的“尊君”与官僚管理思想
一、尊君管理原则与行政体制思想
二、人事行政与专制管理思想
第二节 汉初道家黄老派“清静无为”管理思想
一、西汉统治者选择道家黄老派行政管理思想的背景
二、无为管理原则
三、礼法兼用,“与民休息”的管理方法
四、赋役管理与“静勿扰民”思想
第三节 贾谊强化君权和礼法兼施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尊君行政原则与“强干弱枝”管理思想
二、重民与仁政管理思想
三、礼法兼施管理方法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人协调行政管理思想
一、天人协调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行政权力论
三、行政实施理论
四、人事行政思想
第五节 桑弘羊的财政管理思想
一、桑弘羊财政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背景
二、国家财政管理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第六节 王符的“治吏”行政管理思想
一、对东汉后期吏治败坏的批判
二、人事录用主张
三、行政官员考核思想
第七节 仲长统“政在一人”的管理思想
一、反对分封的行政权力论
二、“政在一人”的行政体制论
三、行政实施思想
四、人事行政主张
五、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六、秦汉时期行政管理思想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注重法治和人事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曹操的法治和“唯才是举”管理思想
一、法治思想
二、“唯才是举”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二节 诸葛亮法主德辅和选贤任能管理思想
一、法主德辅管理思想
二、选贤任能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三节 刘劭的人事行政思想
一、关于才性鉴定
二、人才分类
三、鉴别人才的“八观”“五视”与“七缪”
四、人才选拔标准
五、人才使用
六、理想君主
第四节 周朗的人事管理和财政思想
一、人事管理思想
二、财政管理思想

第八章 隋唐时期以复兴文武之道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隋文帝的德法兼施行政管理思想
一、行政组织改革及财政管理思想
二、行政实施思想
第二节 唐太宗重在调节 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从谏如流:以注重调节 为导向的行政决策思想
二、任人唯贤的人事行政思想
三、儒道相辅的行政道德思想
四、赏罚明正的依法行政思想
第三节 武则天厉行刑赏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紧握刑赏二柄,高度集权的统治思想
二、人事管理思想
第四节 陆贽信赏必罚和加强集权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人事重于天命: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
三、先德后刑:行政管理原则思想
四、信赏必罚:强化行政掌控思想
五、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人事管理思想
六、纠正行政决策偏失
第五节 柳宗元以行政体制理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一、生人之意:关于权力合法性的认识
二、吏为民役:关于管理主体的认识
三、坚持郡县制的行政体制思想
四、重民与法治管理思想
第六节 自居易“用贤”和“行仁政”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重在政策调整的仁政管理主张
二、刑礼道并用与慎用刑赏
三、求贤用贤为中心的人事行政思想
第七节 罗隐的行政首脑素质论
一、君主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治乱
二、对最高行政首脑即君主的批判
三、明君论:行政首脑的素质

第九章 宋元时期以人事和财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节 范仲淹的人才与财政管理思想
一、人事管理思想
二、财政经济管理思想
第二节 李觏的“强本节用”与“考功”管理思想
一、财政管理思想
二、考功思想
第三节 王安石“新法”的管理思想
一、财政管理思想
二、立法思想
三、人才管理思想
第四节 司马光以财政、人才为主旨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财政管理思想
二、人才管理思想
第五节 叶适的理财与分权管理思想
一、财政管理思想
二、分权思想
三、人才管理
第六节 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与荒政管理思想
一、荒政与《救荒活民书》
二、灾荒之害
三、救荒之策
四、荒政体制
第七节 许衡以人才与教化为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人才思想
二、教化主张
第八节 张养浩《为政忠告》的行政管理思想
一、行政监察思想
二、论宰执大臣
三、论地方官

第十章 明清时期强化或限制君权的行政思想
第一节 朱元璋强化君权和整顿吏治的行政思想
一、中央集权的行政思想
二、重典治吏的吏治思想
第二节 张居正“尊主威”的管理思想
一、“振纪纲”“重诏令”的行政集权思想
二、“综核名实”的官吏管理思想
三、“强公室、杜私门”的财政管理思想
第三节 黄宗羲限制君权的行政思想
一、君臣关系与共治天下
二、宰相理政以分权
三、学校议政以制约君权
四、置方镇以削中央集权之弊
第四节 顾炎武关于行政体制的设想和育才选官思想
一、“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的行政体制设想
二、“生员之制”与“辟举之法”并用的人事行政思想
第五节 唐甄“治乱在君”的行政思想
一、对无道之君的批判
二、为君之道
第六节 《官箴》及尹会一的行政思想
一、官箴及其行政管理思想价值
二、尹会一《抚豫条教》的地方行政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在夏、商、周三代的文献中,实际涉及行政管理思想的内容并不多,不过这一时期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思想,有些观点很有特色,对于后世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总括而言,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君主的至上地位和最高管理权力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王是三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具体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君主政治的性质和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必然有体现。殷商时代的王,具有军事、政治和宗教三重领袖身份,周天子既是政治领袖,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政治事实和统治需要在管理思想上即表现为,殷商帝王的“予一人”思想、周公关于天命和天子的认识等等。在观念上,这一时期的王对天下臣民拥有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央机构的大臣、诸侯国的国君及各级贵族臣僚来说,凡任命、奖惩、督察、惩戒和杀戮等权力都为帝王所有,因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周公的思想以协调天人关系为特色,但他在论述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时,毫不犹豫地以周天子的至高无上政治地位作为前提。这一理论特点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不断得到理论充实,与实际政治的专制、集权相辅相成,最终促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专制主义本色。
  (二)道德的政治化与强调“德政”
  将“德”的观念引入政治,无疑是这一时期统治和管理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德的观念的提出及其政治化,使得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善恶观念得以规范化,并且具有了某种权威性。于是道德从最初的社会行为禁忌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政治规定性的行为规范,以至于成为统治集团成员进行治理或管理时的政治标准。对于君主而言,有德与否是得到统治权力的基本条件,由于是否有德需要天的验证,于是因有德而“受命”便成为一代王朝权力合法性的检验公式。
  在这一时期,德政的思想已经进入行政管理的层面,道德成为检验政策合理与否的标准,施行德政也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评估的基本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中,提出了许多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诸如顺天命、尊祖先、敬人事、慎刑罚等,这些规范将统治者们的个人行为与政治行为混在一起,恰恰应和了政治权力私有化的管理需要。
  道德思想介人政治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儒家学派的发扬光大,终于铸成了传统管理思想中伦理道德与政治互化的理论特色。
  (三)“保民”与重民思想
  重民思想在三代时期已现端倪,比较完整的表述就是周公的“保民”观,诸如“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怀保小民”,以及“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等。学术界认定今存古文《尚书》系伪书的意见始终占上风,不过,其中的一些思想表达或多或少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重民观。如《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泰誓》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如若对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逸文“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则重民思想的渊源或者可以推得更远,但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统治者认真思考的政策原则问题,并对后世行政管理原则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重民思想是西周统治者政治理性成熟的体现,是周公在总结政治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这种认识不是简单地维护王权,而是要巩固王权的社会基础。重民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在君主政治的权力私有条件下,重民思想成为行政管理原则中“善”的一方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经由儒家学派的弘扬,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题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三代时期的政治发展水平尚低,行政管理思想只是处于萌生阶段,远远说不上深刻和系统。不过这一时期行政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提出的问题,却与后世思想的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
《古道官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实践》 引言 监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历史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的“监督”与“惩罚”,而是一套贯穿王朝始终、关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兴衰的复杂制度设计。本书《古道官箴》旨在深入梳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鲜明特征与实践困境,勾勒出一条从萌芽到成熟,再到不断调整与革新的历史脉络。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构成监察制度核心的观念、机构、职能、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官箴法度,力图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古代监察史画卷。 第一章:监察之源——早期国家治理中的“告诫”与“纠察” 追溯至先秦时期,虽然尚无独立成型的监察机构,但蕴含在“明刑弼教”、“察纳广谏”等理念中的监察雏形已然显现。从周代“官分职”、“监御百官”的制度设计,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强化统治、防范奸臣而推行的“刺史”、“御史”等早期官职,都反映了统治者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早期尝试。这一时期的监察,更多地体现在对官员品行、职责履行情况的日常察看与告诫,以及通过特设官职进行临时的纠察。诸子百家中,如法家对严刑峻法的强调,儒家对君臣道义、官员德行的重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早期监察思想的形成。例如,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对官员“忠”“诚”“廉”等品格的要求,构成了早期道德监察的基础。而法家则侧重于通过制度的刚性来约束官员的行为,认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为后来监察制度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帝国初设——秦汉监察体制的奠基与运行 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监察制度的制度化提供了土壤。秦始皇设立的御史大夫,集监察、奏章、副丞相等职能于一身,标志着监察机构的初步确立。其职权范围广泛,既要监察中央百官,又要巡行郡县,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汉代在秦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监察体系。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成为汉代监察制度的一大亮点。刺史巡视郡国,纠察不法,成为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重要钳制。同时,中央的御史制度也得到强化,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监察网络。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在于其“重在纠察”的实用主义色彩,其目的在于维护皇权、整肃吏治、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一时期的监察,不仅关注官员的违法行为,也包含对官员“失职”、“渎职”等情况的问责。例如,《汉书·御史大夫传》中记载的御史大夫职责,不仅包括“掌副丞相,佐治,监察天下”,更强调其“纠弹百官,奏上得失”。 第三章:制度革新——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监察体系的调整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监察制度在这一时期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御史制度得以延续,但其效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然而,一些新的监察理念与实践也在孕育。例如,门阀士族内部的相互监督,以及一些官员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都构成了这一时期监察的补充。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监察制度也迎来了重要的革新。隋朝整合了前代的监察机构,设立了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唐朝则在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御史台的职能,并划分了不同的御史部门,如台院、左右内史院等,各有侧重,提高了监察的专业性和效率。唐代监察制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弹劾与纠察并重”,不仅关注官员的违法行为,也强调对官员的“德行”与“能力”的考察。这一时期,监察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唐代《唐律疏议》中对御史职责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其纠察、弹劾、奏事等职能,显示了监察制度的日益完善。 第四章:分化与强化——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精细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吸取了唐代的一些教训,更加注重监察的独立性与制约力。设立了独立的御史台,并进一步划分了职能,如给事中、谏官等,各自承担不同的监察与规谏任务。宋代监察的突出特点是其“分权制衡”与“层层监督”的思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虽然是军事层面的权力收缩,但也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对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带来的隐患的警惕,并促使其在行政监察领域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元代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监察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带有鲜明的特色。设立了巡御史制度,负责巡查各地,纠察官吏。同时,元代也注重对驿站、漕运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在于其“以人为本”的早期色彩,虽然政治制度仍有不足,但其对官员“勤政”与“爱民”的呼唤,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监察功效的追求。 第五章:集权与危机——明清监察制度的极盛与衰落 明朝在监察制度上的革新可谓前所未有。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将元代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并设立了六科给事中,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权、严密监控的监察体系。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其“严刑峻法”与“强化君权”的鲜明指向。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的出现,更是将监察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手段之残酷、范围之广阔,在中国监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监察也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如权力滥用、冤案错案频发,最终导致了监察效能的下降。清朝在继承明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恢复了部分传统监察机构的职能,并注重对官员“德行”与“学问”的考察。然而,清代监察制度的根本性质与明代并无本质区别,依然是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为主要目标。清末,随着西学东渐,监察制度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但最终未能挽救其走向衰亡的命运。 第六章:官箴之魂——中国古代监察思想的时代烙印 纵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其背后始终贯穿着一套不断演变但又一脉相承的监察思想。从早期“天道”、“人道”的观念,到儒家“民本”、“仁政”的理念,再到法家“依法治国”的原则,这些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监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监察的目的,不仅仅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更是希望通过对官员的约束,实现“国泰民安”的社会目标。本书将深入探讨诸如“为政以德”、“举贤任能”、“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等一系列监察官箴,分析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被实践,以及它们在促进或阻碍监察制度有效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的道德修养置于首位,这为监察的道德维度提供了理论支撑。而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则强调了制度的刚性与强制性,为监察的制度化提供了实践指导。 结语 《古道官箴》并非止步于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更致力于挖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与历史教训。通过对监察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思想根源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更能从中汲取对于当下反腐倡廉、构建廉洁政治的宝贵启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古老的监察智慧,却依然能在现代社会回响,为我们提供一面审视自身、不断前行的镜子。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复杂性、持久性及其在中国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触,莫过于它所展现的古代中国在治理庞大疆域和多元文化方面的超凡能力。我一直好奇,在没有现代通讯和交通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实现如此有效的统治的?这本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深入剖析了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从中央集权到地方分权,从官员的选拔、考核到任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精密的制度设计。我读到关于“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了解到它们在不同时期如何为国家选拔人才,又如何影响着社会阶层的流动。尤其对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详细介绍,让我惊叹于其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巧妙之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关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的史料,比如如何通过“羁縻政策”安抚边远地区,如何在不同民族之间建立起共存共荣的秩序。这些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的统一性,并非是简单粗暴的征服,而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包容和制度智慧。那些关于如何处理“蛮夷”问题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礼仪和教化来维系国家的统一,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复杂的古代中国。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老话感到好奇,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通过对古代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剖析,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管理”思想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古代的“重农抑商”到后来的“工商皆本”,再到如何进行财政收支的规划,如何应对饥荒和瘟疫,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漕运”和“驿站”制度的介绍感到震撼,它们是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帝国运转的?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在后勤保障和信息传递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且,书中还涉及了官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如何通过“监察制度”来约束权力,防止腐败。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古代中国的管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命令和执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规律的把握。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题材有些犹豫,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和有启发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也有微观的史料解读,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礼乐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的论述。我一直以为礼乐只是形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如何维护社会秩序。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周朝的封建制度,如何通过“礼”来维系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音乐和舞蹈中传递社会价值观。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古代中国在“外交管理”方面的智慧,如何通过朝贡体系、和亲政策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具有韧性和智慧的古代中国,它并非是被动地接受历史潮流,而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书写着自己的文明篇章。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古代中国就是打打杀杀,皇帝臣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幕后默默运转、影响深远的智慧。比如,书中对“循吏”的论述,我之前只知道有清官,但没想到在古代,能够真正做到“循吏”——顺应民情、体恤民意、以身作则的官员,是多么被推崇,又多么难得。作者通过大量史料,比如《史记》、《汉书》中的记载,甚至是一些地方志的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官员如何处理纠纷,如何发展生产,如何教育百姓,他们的管理方式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实用性。读到那些关于如何调和地方矛盾、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案例,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智慧和担当。而且,书中还涉及了不同朝代的管理思想演变,比如从秦朝的严刑峻法到汉朝的黄老之学,再到唐宋的集权与开放,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脉络,理解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成熟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本”思想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官员的考核之中,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统治合法性来源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历史文献,更在于它将那些曾经被视为枯燥的制度条文,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管理案例和深刻的思想洞见。我之前对古代官员的印象,大多是脸谱化的,要么是奸臣,要么是清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管理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时代、地域、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的。作者在探讨“依法治国”与“人治”的关系时,引入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比如,如何在强调法度的同时,又赋予官员一定的灵活性和判断力,以应对那些法律难以涵盖的突发情况。书中对“德治”与“法治”的辩论,以及不同学派对治理方式的侧重,都让我认识到古代中国在政治哲学上的深刻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讨论,以及古代官员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找平衡。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古代中国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试图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之道。

评分

挺好!

评分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王是三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具体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君主政治的性质和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必然有体现。殷商时代的王,具有军事、政治和宗教三重领袖身份,周天子既是政治领袖,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政治事实和统治需要在管理思想上即表现为,殷商帝王的“予一人”思想、周公关于天命和天子的认识等等。在观念上,这一时期的王对天下臣民拥有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央机构的大臣、诸侯国的国君及各级贵族臣僚来说,凡任命、奖惩、督察、惩戒和杀戮等权力都为帝王所有,因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评分

这是对传统中国行政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之作,讲论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可以作为了解阅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新出的书可以读一读哦,开卷有益

评分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王是三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具体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君主政治的性质和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必然有体现。殷商时代的王,具有军事、政治和宗教三重领袖身份,周天子既是政治领袖,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政治事实和统治需要在管理思想上即表现为,殷商帝王的“予一人”思想、周公关于天命和天子的认识等等。在观念上,这一时期的王对天下臣民拥有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央机构的大臣、诸侯国的国君及各级贵族臣僚来说,凡任命、奖惩、督察、惩戒和杀戮等权力都为帝王所有,因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评分

这是对传统中国行政管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之作,讲论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可以作为了解阅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王是三代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具体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君主政治的性质和统治的需要在思想上必然有体现。殷商时代的王,具有军事、政治和宗教三重领袖身份,周天子既是政治领袖,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父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政治事实和统治需要在管理思想上即表现为,殷商帝王的“予一人”思想、周公关于天命和天子的认识等等。在观念上,这一时期的王对天下臣民拥有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央机构的大臣、诸侯国的国君及各级贵族臣僚来说,凡任命、奖惩、督察、惩戒和杀戮等权力都为帝王所有,因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