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兆云 著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批判
  • 中西文化
  • 思想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3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1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2
字数:8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初出娘胎就读莎士比亚和歌德,脑袋能装下整个英国图书、精通十种洋文的混血儿,在海归寻梦之后,成了:
  温源宁眼中“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
  罗振玉心中“百世可知的醇儒”
  吴宓心仪的“中国文化之代表、中国在世界独一之宣传员”
  张之洞依赖的“杰出之才”
  蔡元培聘请的“学者、智者和贤者”
  林语堂崇仰的“具备一流才智的人”、“人中铮铮之怪杰”
  罗家伦赞誉的“有天才的文学家”
  凌叔华怀念的“绝代的学者”
  成了:
  托尔斯泰尊重的“中国某君”
  勃兰兑斯宣传的东方圣哲、“真正的中国人”
  毛姆长途拜访的“一位声高望重的哲学家”
  弗兰西斯波里敬爱的“独一通晓东学和西学的中国人”
  也成了:
  周作人、胡适眼中“北大顶古怪的人物”
  乔治莫理循既爱又恨的“语言天才”和“疯子”
  袁世凯无可奈何的“死对头”……
  他参与洋务,首次为“黄祸论”辩诬,与八国联军折冲交涉,早向西方译介《论语》。他脚踏中西两只船,比较中西文化,鼓吹儒学救世,终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遗老。生前和死后,都在欧洲和日本掀起过阵阵热风。
  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俗人,有人批判他复古向后退,有人却嘲弄他太新,英雄沦为小丑,喜剧演成悲剧。他在自相矛盾、毁誉参半中,成为中国有趣的人、非寻常之人可等类齐观者。
  他至死留辫,戴着旷世怪杰的瓜皮帽,与时代愈走愈远,我们也与他愈走愈远。
  当年,西方人说: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今天,我们要说:还是别忘了这个人,看书请看《辜鸿铭》!

内容简介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是以喜剧脸谱活跃于舞台上的悲剧角色,他的传奇人生以及亲历的事件是一段很值得表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辜鸿铭是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一位幽默大师、怪诞情种,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该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奇人怪杰辜鸿铭的一生,将他幽默、睿智、怪诞的言行举止一一展现给了读者,并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在非凡的年代特立独行中,成为中国和南洋、西洋、东洋外交史上绕不过至今仍发生影响的怪杰的精神所在。

作者简介

  钟兆云,福建省武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福州市作协主席。15岁发表习作,迄今已有长篇小说《辜鸿铭》《乡亲们》《我的国籍我的血》,长篇传记文学《刘亚楼上将》《父子侨领》《商道和人道》,长篇报告文学《国之大殇》《项南在福建》《商道和人道》,散文集《野云飞》,诗集《流连在岁月的掌心》等40多部著作、1700多万字作品和25集电视连续剧《邓子恢》问世。

目录

第一章 横空出世
一、从福建驶往香港的邮轮上,古怪的黄毛青年舌战洋佬/ 001
二、神秘的中年人产生了阅读舌辩之士的兴趣/ 005
三、奇特家世,非同寻常的出身/ 009
四、封疆大吏喜识天下奇器/ 019
五、洋文案改字风波/ 021
第二章 幕府之初
一、总督大儒亲炙中国文化美食/ 028
二、觅得知己,必有性情而后有气节/ 032
三、小张之洞惺惺相惜,辜鸿铭相亲西关大屋/ 035
四、“半唐番”和“洋儒”传教士爱屋及乌/ 040
五、玉堂花烛,羡煞众多风流名士/ 049
第三章 寻回作为中国人的安全感
一、纵有洋博士头衔,又如何能得中国式的雅/ 053
二、既惧“半唐番”之名,偏被饱学之士视为不通中学的外人/ 060
三、用中国文化教化洋人/ 066
四、经略洋务/ 070
第四章 楚天风云
一、“六君子”名分既定,盛宣怀无意泼冷水/ 077
二、魔术师般的幕僚/ 082
三、被洋人尊敬和破坏的/ 089
四、铁嘴律师让世界倾听中国/ 091
第五章 旷代风流
一、的确是中国人的骄傲/ 097
二、女人芳菲如诗/ 102
三、为纳妾而妙辩/ 109
四、郎情妾意,琴瑟和鸣/ 115
五、请回钦差/ 120
六、欧洲可怕的梦魇:黄祸论/ 125
七、对手/ 129
第六章 旁观不袖手
一、洋泾浜英语/ 139
二、刺猬/ 144
三、“边缘人”身在曹营心在汉/ 147
四、英才咸集,唯游说洋行,非汤生不成/ 151
五、与李提摩太和张謇一争/ 155
六、自强之梦破,“东方匹茨堡”落败/ 163
七、总督和幕僚眼中的留学生/ 171
第七章 维新风云
一、合理和背理的维新/ 177
二、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183
三、“维新宰相”进退之间,集一部“习气大全”/ 187
四、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过招/ 198
第八章 被污辱和被损害的
一、新千年怪事——逼出“东南互保”/ 206
二、谈判桌上显风流/ 212
三、沪上浪迹/ 218
四、又一个“谭嗣同”在武昌身首异处/ 222
第九章 臣子恨
一、降服联军统帅瓦德西/ 229
二、枪口下救百姓,于联军司令部会赛金花/ 234
三、京城邂逅爱米,“大清皇宫”心绪难平/ 240
四、爱国者和卖国者/ 245
第十章 “尊王”和自尊
一、总督衙门的骑士和“来书”/ 252
二、把这些权贵一网打尽/ 257
三、突遭遣返,利害相随/ 264
四、向袁世凯细说练兵要旨,嘲讽天下督抚爱吹牛/ 270
五、意外中的不幸/ 274
第十一章 沪上折冲
一、怎么又是你/ 281
二、洋员贪污的背后/ 283
三、立宪葫芦,官官商商/ 287
四、知命之年的旧雨新欢/ 294
五、黄浦案结,万民伞来/ 299
第十二章 外务京都
一、无所畏惧,睥睨权贵/ 303
二、重臣面前斥张之洞/ 308
三、上书帝后,再次得罪袁世凯/ 313
四、京师政坛发作师爷气/ 317
第十三章 伤心挂冠
一、洋人们疯了,竟敢在天子脚下抨击中国皇太后/ 323
二、天下之道只有两端,不是王道就是王八蛋之道/ 327
三、当面为张之洞拟就挽联/ 331
四、新赏文科进士失望离京/ 338
第十四章 国变哀歌
一、故人把酒,筑起文字纪念碑/ 345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351
三、没有皇帝坐龙廷,还叫什么中国/ 356
四、矢志保辫/ 360
第十五章 蜉寄留痕
一、谁敢动你的辫子就和他拼命/ 365
二、酒桌上戏弄庆亲王/ 369
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378
第十六章 精神守望
一、在德不在辫/ 382
二、与老对手、总统顾问莫理循交锋/ 390
三、政客和银行家同样充满了臭气/ 394
四、挨饿的求职者面斥独裁者/ 400
五、要来个议员当当/ 405
第十七章 民国新闻人物
一、冷眼看袁世凯“演戏”/ 412
二、什么是污辱上帝?——就是污辱在华的英国人/ 422
三、一桩最有价值的新闻/ 429
四、与中国Babu 洋话对骂/ 436
五、用孔教眼光看欧战/ 443
六、痛批《茶花女》/ 451
第十八章 课堂和政坛
一、应聘北大教授,冷眼看政坛旋涡/ 458
二、西餐馆里出风头,北大开学典礼特别亮相/ 462
三、像是在上海大世界里看哈哈镜/ 467
四、处处皆是演讲场/ 473
五、京城底下第一号傻瓜/ 478
六、在袁世凯归天后办堂会戏/ 482
第十九章 灰色年月
一、林语堂初见辜鸿铭,西方丽人让老怪杰激情盈怀/ 489
二、蔡元培和陈独秀先后亮相北大/ 495
三、红楼逸事,北大顶古怪的一个人物/ 501
四、中国的未来,不取决于那个在北京神秘地忙个不停的辛博森/ 508
五、紧要关头的外交总长们/ 514
第二十章 长辫教授
一、辜鸿铭“胡扯”受欢迎,老掌柜饭馆说掌故/ 522
二、从美国回来的年轻博士胡适垂下了高傲的头/ 530
三、与胡适较量/ 534
四、真是个吃不透的怪人/ 540
五、披挂上阵反西化/ 547
六、探友天津卫,挽留蔡元培/ 554
七、“老廉颇”让胡适之“缴械”了/ 564
第二十一章 孤独挑战
一、教书和书法如此自成一家/ 575
二、历史似乎在开着玩笑/ 579
三、不看紫禁城要看辜鸿铭/ 584
四、“小朝廷”的回报/ 591
五、谁都不在乎那个“脸面”/ 598
六、英国文豪毛姆亲历冗长有趣的会谈/ 606
七、一怀愁绪离北大/ 614
第二十二章 悲喜人生
一、新潮儿子劝诫浪荡老子/ 620
二、中央公园有彩头,八大胡同出意料/ 627
三、穷且益坚的救国者/ 633
四、愚忠之伤/ 638
五、劝泰戈尔早点离开中国/ 645
六、以一己之力复兴东方文明/ 652
七、台湾迎送辜博士/ 659
八、拒绝张作霖,误望东瀛/ 664
尾声 理想未泯的天国之约__

精彩书摘

  《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
  第一章 横空出世一、从福建驶往香港的邮轮上,古怪的黄毛青年舌战洋佬公元1884年,东海,一艘邮轮长长地犁开一道闪着粼粼波光的浪痕。轮船过道和甲板上,乘客挤得像沙丁鱼,三人一群,五人一堆,或看风景,或海阔天高地说笑谈论,就连那些晕船者,也少不了有人在旁伺候,喁喁低声地说着些安慰话。
  相比之下,一位头发黑中带灰、灰中偏黄,一撮黄头毛在颅顶招风的年轻人,可就孤单了。他明亮而锐利的大眼睛巡视着人群,仿佛在寻找什么人。他年纪约莫二十六七,个头中等,身材单薄,其行装打扮,如果单看那身熟悉的布长袍,倒像个中国书生,却因上面又套了件精致的国人鲜见的马夹,马夹前方还有两个兜兜,左边那个兜半露出一张印满洋文的报纸,最关键的是,头上没有辫子,这使得他更像个华侨商人;而那眼珠黑里泛蓝,脸也太白了点,鼻梁略高了些,说不准还是个有中国血统的洋半仙。不知怎的,给人的感觉,那套原本不太和谐般配的服饰,着在他这个形貌与众不同的身子上,显得特别滑稽突梯。
  这些不太使人看惯的东西,难免使他给人古怪的感觉,虽然这份感觉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理由来,但总而言之,相貌不该如此。
  他对自己那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的尊容也并非毫无异议,幸好这并不妨碍他对华侨父亲的遵从、减低对那位给自己打下半洋人烙印的葡萄牙母亲的敬意。他那中西交混的血液,因了父亲的偏执和灌输、母亲的理解和向往,得以培植一颗鲜活纯正而绝不含异族水分的中国心。这使他终于有了故国之归。
  他那善意的目光大大方方、颇为自在地一一掠过甲板上的辫子族,他知道,这些都是地道的中国人,却几乎没有遇到能够与他对视交流的目光。他很快就又注意上了侧前方两位与他年纪相当的人。他们衣着华丽,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在嘴手之间传递卖弄着,这份道具增添了他们的良好感觉。三两位辫子族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尾着他们的下风,偷偷地深吸着经他们嘴角过滤飘来的烟味。那两人一胖一瘦,相貌并无什么可取之处,却因为长着副天然中国人的脸,使黄头毛青年断不敢对他们妄自非议,心里想的是,中国人的脸,纵然有美丑之别,比之洋人也都还不错的。从他们的谈话内容可以看出,他们最多只能算是“露水”之交。
  ……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这本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细、引人入胜的独立内容描述: --- 书名:长河孤帆:晚清士人的心灵转向与时代抉择 作者: (此处为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引言:西风东渐下的文化断裂与身份焦虑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特定群体——那些在传统儒家教育中成长,却不得不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政治思潮冲击的中国知识精英——的心灵轨迹与时代抉择。这不是一部宏大的政治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的细致考察。彼时,古老的帝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体系性危机,而这群掌握着文化话语权的士人,他们的内心如同被抛入湍急河流中的孤帆,既无法彻底抛弃彼岸的故土,又被新兴的浪潮推向未知的远方。我们试图理解,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他们如何重构自我认知,又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寻找立足之地。 第一部分:传统的坚守与“格物致知”的困境 晚清的精英教育体系,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培养出的是维护礼制、治理内政的经世人才。然而,当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撕开“天朝上国”的幻象后,这些世代相传的知识体系骤然面临“无用”的尴尬。本书详尽梳理了早期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如林则徐、曾国藩等,并非简单地描绘他们学习西艺,而是着重分析他们内心深处的冲突。他们学习“器物”层面,却拒绝触碰“制度”与“思想”的根基,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对既有价值体系的最后一次勉力支撑。 我们细致考察了儒家“格物致知”在面对现代科学时的演变。传统格物侧重于道德修养与对宇宙秩序的体悟,而现代科学则要求实证、可重复的实验。在这一转折点上,许多士人陷入了深刻的认知失调。他们试图在先秦典籍中寻找对应的科学萌芽,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对彻底西化的恐惧。本书通过对大量私人信札、日记和早期译著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这种“体用之争”背后,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身份焦虑的深层表达。 第二部分:海外游历与“他者”视角的建立 随着派遣留学生计划的展开,一批年轻的士人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本书选取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留学生样本,记录了他们从初识异国文化的震撼、迷茫到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这种“他者”视角的建立是痛苦而缓慢的。 初到西方,他们面对的是效率极高的行政体系、井然有序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配套的哲学基础。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珍视的“人伦”和“秩序”,在现代社会中并非是普世的真理,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例如,对代议制政府的观察,初期多停留在表面制度的描述,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反思“民意”与“君权”的古今差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探讨了这些留学生在海外如何处理“中国人”这一身份标签。在异国他乡,他们不再是某个省份或某个家族的成员,而是被集体化为“东方人”或“中国人”。这种外部赋予的身份压力,反而促使他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何以为中国”这一终极命题,从而加速了他们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与重构的步伐。 第三部分:回国后的学术重塑与社会改造尝试 学成归国后,这些士人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在路上”的经验转化为“在地上”的实践。他们大多选择了教育和学术领域作为着力点。本书聚焦于他们如何在大学讲坛上,尝试性地引入新的学科体系,如社会学、经济学和现代史学。 我们详细考察了他们如何“翻译”和“本土化”西方概念。例如,“社会”一词的引入,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家国天下”的伦理排序;“民族主义”的传播,如何挑战了数千年来的“天下”观念。这种学术上的重塑,往往伴随着与保守派知识分子之间艰难的论辩和妥协。 本书也分析了他们在政治参与中的挣扎。无论是投身于维新变法,还是随后的护法运动,他们的行动逻辑往往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与对传统政治伦理的留恋。他们渴望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又不愿彻底割裂与古代智慧的联系。这种温和而又坚定的变革姿态,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面貌的重要一笔。 结语:思想的遗产与未竟的探索 《长河孤帆》旨在描绘的,是一代人对现代性冲击下的“中国性”进行艰难探索的历史剪影。他们或许没有能力一蹴而就地完成国家的转型,但他们提供的思想资源、学术框架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关键的基础。他们的努力,并非盲目地追随西方,而是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努力为古老的文明寻找新的航向,即使那航向时而模糊,时而受阻。本书试图还原他们思想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厚重感,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这些昔日的“孤帆”一同,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心灵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倒是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带着一种故事性,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辜鸿铭在欧洲求学的那段经历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如何在剑桥大学与泰戈尔、梅特涅等人交流,又如何在德国拜会俾斯麦,这些细节都写得活灵活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辜鸿铭身上的一些争议点,比如他与西方女性的情感纠葛,以及他晚年的一些政治倾向。这种不回避、多维度的描写,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未必是一个完美的人,将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展现出来,才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复杂的人生环境中形成的。 我挺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些历史细节的。辜鸿铭活跃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有一段距离了,很多史料可能已经散佚。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运用上,似乎下了不少功夫。例如,书中提到他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哲学,以及他与西方学界的互动,这些都说明作者做了细致的研究。 这本书的切入点也比较新颖。它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出发,而是聚焦于辜鸿铭个人,通过他的视角来折射当时的社会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而更能打动人。他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他如何评价西方文明的优劣,这些都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和言论,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我最期待的,还是这本书能否解答“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这个核心命题。辜鸿铭的努力,究竟有没有达到他期望的效果?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否被理解和接受?他的理论,对后世的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就此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和见解,让我对这位“辫帅”有更深刻的认识,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的。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深刻洞察。他在描绘辜鸿铭的青少年时代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以及一个伟大灵魂的萌芽。 最让我着迷的是,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辜鸿铭描述成一个对西方文明全盘否定的人物。相反,作者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展现了辜鸿铭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思想精髓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他与西方学界的交流,并非简单的“取经”,而是带着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探讨不同文明的价值。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辜鸿铭在民国初年,那种复杂政治环境下的处境的描写。他如何在一众激进的革命者中,坚持自己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看法,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中国本位”的思想,来凝聚民族共识,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政治评论员的独到之处。 本书在对辜鸿铭的“反西化”论调进行解读时,也相当有深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守旧”或“复古”,而是深入探究了辜鸿铭思想的哲学基础,以及他对中国文明的独特理解。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辜鸿铭“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的实践过程。他是否真正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本书能否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辜鸿铭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迫切想看到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纪录片,用文字的方式,将辜鸿铭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辜鸿铭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让我一开始就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述中,那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即便是在描写辜鸿铭的激进言论时,作者也尽量保持了一种历史学家的审慎,不去轻易评判,而是努力还原事件的原貌,并提供多角度的解读。例如,书中对他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的分析,就显得相当到位。 书中对辜鸿铭在晚年,那种“遗世独立”的状态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他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作者在这部分的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尤其关注本书在分析辜鸿铭的“中国文化至上论”时,是如何处理其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的。他是否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他又是如何试图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与时代接轨的?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理解辜鸿铭的思想,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深度挖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充分展现辜鸿铭“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的独特思路,并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关于中国文化的未来,以及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定位自身。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加上书名《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近现代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特立独行、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人。辜鸿铭这个名字,虽然不算是家喻户晓,但提起他“辫帅”的称号,还有他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总觉得这个人背后一定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他早年的留学生涯、回国后的任教经历,以及他晚年在动荡年代的种种作为。这本书似乎想从一个全面的视角来解读辜鸿铭,不仅仅是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探讨他如何形成那种“反西化”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中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他与当时其他知识分子之间思想碰撞的描写,比如他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论战,那一定非常精彩。 我特别关注“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这个副标题,它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主题。在那个国门初开,西学东渐的年代,确实存在一股盲目崇拜西方、贬低中国文化的思潮。而辜鸿铭,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学者,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极力倡导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将中国文明视为“美洲文明”的对手。这其中的逻辑和论据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的?这本书能否清晰地解答这些疑问,是我非常期待的。 我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对后世的影响。辜鸿铭在那个时代,能够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本身就值得研究。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守旧派”,他的思想体系复杂而深刻,融合了东西方的智慧。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他思想的源头,比如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他对中国精神的阐释,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影响他周围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这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探讨。辜鸿铭的人生轨迹,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思想,也触及了中国当下仍然面临的许多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理解那些曾经为之奋斗、为之呐喊的先辈们的苦心。这本书能否成功地展现辜鸿铭的复杂性,以及他“改变崇洋媚外”的努力,值得我深入阅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风相当独特,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羁的劲儿。作者在描述辜鸿铭早年的经历时,那种带着点儿传奇色彩的笔调,读起来就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他如何在西方接受高等教育,又如何凭借过人的才华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这些篇章写得十分精彩,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和智慧的青年才俊。 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辜鸿铭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笔下的辜鸿铭,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坚持,也有他的挣扎。例如,在描述他回国后,如何在中国保守的士大夫阶层和激进的革命者之间周旋时,那种微妙的心理刻画,就显得格外传神。 这本书在处理历史事件时,也显得相当有分寸。它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辜鸿铭的视角,来解读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动向。尤其是在谈到“中西文化之争”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辜鸿铭的论述,将复杂的学术争论,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深思。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辜鸿铭思想演变的分析。他如何从一个深受西方影响的学者,逐渐转向坚定的“中国文化保卫者”,其中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原因,都被作者层层剥开,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辜鸿铭的“反西化”立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回溯。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辜鸿铭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的伟大抱负,以及他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

不错的选择

评分

内容丰富,有看点

评分

看了一小点,,还可以吧,戏说的成分比较多

评分

好好好好好很好

评分

这个人很6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的选择

评分

不错,帮同事买的,看起来还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