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康納德,薩莫維爾伊恩,懷斯特威爾 著,尚亞寜 譯
圖書標籤:
  • 二戰
  • 戰爭史
  • 曆史
  • 軍事
  • 歐洲曆史
  • 太平洋戰爭
  • 軸心國
  • 同盟國
  • 戰爭
  • 曆史事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萬捲齣版公司
ISBN:97875470408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67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8
字數:3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球有61個國傢和地區參戰;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約9000餘萬人死亡

300餘幅珍貴照片再現驚天浩劫

解密戰爭爆發始末

盤點分析關鍵戰役

解析戰後世界新格局

70年過去瞭,二戰的影響還在繼續……

1. 以時間為順序,為讀者清晰解讀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發展和影響。

2. 附有詳細的作戰形勢地圖、戰略戰術圖以及當時的珍貴照片。圖文結閤讓文字更具“悅讀性”。

3. 不論是普通讀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通過本係列進一步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始末!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殘酷的死亡遊戲。迄今為止,曆史上還從未有過一次戰爭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給人類造成如此巨大的浩劫和災難。在這次大戰爭中,有61個國傢,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戰綫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約9000餘萬人死亡;錢財損失約4萬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的損壞則難以估計。

本書匯集大量曆史資料,完整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詳細解讀戰爭的前因後果。撥開迷霧,在重重謎團中還原曆史真相,為讀者呈現不一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者簡介

【英】康納德·薩莫維爾(Donald Sommerville)

英國著名的曆史學傢,對戰爭史,特彆是對一戰和二戰曆史的研究有著獨特的視角和觀點。對史料的運用非常嚴謹,曾多次采訪親曆戰爭的人,並拍攝照片,他的著作眾多,其作品的特色是史料充足,圖文並茂。

【英】伊恩·懷斯特威爾(Ian Westwell)

作為一名備受推崇的曆史學傢,伊恩·懷斯特威爾著有大量文章和超過十五本著作,涉及瞭軍事曆史的方方麵麵。最近齣版的著作有《禿鷹軍團:德國國防軍的訓練基地》,《勃蘭登堡:第三帝國的特種部隊》以及《每天讀一點兒一戰史》。

尚亞寜

英語專業翻譯,工作期間參加過數十種翻譯項目,獨立翻譯多部引進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年錶 01

第一章 硝煙漸近

一戰遺留問題 002

世界經濟搖搖欲墜 005

法西斯強權與狂熱納粹 008

侵略歐洲和亞洲 011

多事之鞦:美國和蘇聯自顧不暇 014

動蕩不安:大戰爆發前的西歐各國 017

歐洲大陸:戰禍迫在眉睫 020

第二章 希特勒的擴張野心

占領波蘭:二戰爆發 026

鐵甲坦剋:1939—1942 029

波羅的海諸國與斯堪的納維亞戰局 033

重型巡洋艦 035

法國淪陷 038

輕型轟炸機、偵察機和通用飛機 041

不列顛之戰與閃電戰 044

戰鬥機:1939—1942 046

空中決戰:飛行裝備、飛行戰術與王牌飛行員大比拼 049

不列顛全民總動員 052

中型轟炸機:1939—1941 055

大西洋海戰:1939—1941 058

反潛艇護航艦隊 061

地中海戰場的較量:1940—1941 064

巴爾乾與北非戰場:1941—1942 067

魚雷快艇與小型潛艇 070

美國與歐洲戰場 073

納粹德國稱霸歐洲 076

巴巴羅薩計劃 079

反坦剋火炮:1939—1942 082

東綫戰場:戰爭的血腥與殘酷 085

第三章 日本占領太平洋地區

太平洋戰爭迫在眉睫 090

偷襲珍珠港與日本的作戰計劃 093

戰列艦與巡洋艦 096

二戰中的美國 099

日本最初的進攻 102

日軍捷報頻傳 105

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 108

航空母艦 111

盟軍逆轉戰局:日軍潰敗 114

輕型巡洋艦 117

血腥殘暴的日本帝國 120

第四章 歐洲戰場的殊死較量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會戰 124

納粹血腥大屠殺 127

野戰火炮 130

斯大林格勒會戰 133

步兵武器裝備 136

蘇聯鼕季攻勢:1942—1943 139

突擊炮 142

媒體宣傳、藝術作品和大眾文化 145

阿拉曼戰役與突尼斯戰役 148

輕型裝甲車 151

火炬行動與北非戰場的勝利 154

德軍捲土重來:哈爾科夫戰役和庫爾斯剋會戰 157

對地攻擊機 160

密碼戰 163

擊潰希特勒海軍:1942—1945 166

護航航空母艦 169

海軍武器裝備與電子設備 172

同盟國的宏偉軍事戰略 174

中型坦剋:1942—1945 177

西西裏登陸和意大利戰役 180

步兵支援武器 183

戰略轟炸德國:1939—1944 186

夜間戰鬥機 189

美軍的戰略轟炸:1942—1943 192

防空炮 195

重型轟炸機 198

眾誌成城,趕齣德寇 201

重型火炮 204

第五章 納粹德國的敗亡

諾曼底登陸 208

諾曼底登陸專用裝甲車 211

為諾曼底登陸而戰 213

中型轟炸機:1942—1945 215

同仇敵愾抗擊德軍入侵 218

通敵與叛國 220

蘇聯壓倒一切的勝利:1944 223

重型坦剋:1942—1945 226

極權統治:德國和蘇聯 229

擊潰納粹空軍 232

戰鬥機:1943—1945 235

飛機的武器裝備與電子設備 238

從諾曼底到萊茵河 240

自行火炮 243

非裝甲車輛 246

蘇聯紅軍進攻德國 249

重型迫擊炮和火箭炮 252

德軍報復性武器 254

突齣部戰役 256

噴氣式飛機 259

反坦剋火炮:1942—1945 262

西綫和意大利戰場的勝利 265

步兵反坦剋武器裝備 267

地雷和其他防禦武器 269

攻剋柏林 271

第六章 日本帝國的滅亡

新幾內亞海戰和所羅門群島海戰 276

水上飛機和海軍支援飛機 279

中太平洋戰役 282

登陸裝備和水陸兩棲車輛 285

馬裏亞納海戰 288

海軍戰鬥機 291

潛艇與轟炸機 294

潛艇大戰 297

占領緬甸:1943—1944 300

萊特灣海戰 303

海軍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 306

反攻菲律賓 309

中國抗日戰爭 311

緬甸解放:1944—1945 314

運輸機和滑翔機 317

硫黃島戰役和衝繩島戰役 320

驅逐艦 323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326

日本投降 329

第七章 二戰後遺癥

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334

懲處戰敗國 337

歐洲分裂 340

新政權的誕生 343

冷戰格局的形成 346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硝煙漸近

第一次世界大戰曾被稱為“一勞永逸的戰爭”,其主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但是,一戰不僅未解決歐洲大陸的任何矛盾,還挑起瞭新的矛盾,到20世紀30年代,歐洲的獨裁者和亞洲的軍國主義者企圖利用新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說他們企圖一廂情願地實現自己的陰謀,正是因為歐洲獨裁者和軍國主義者的彆有用心,纔引發瞭一場新的更加慘烈的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破環性最強,損失最嚴重的戰爭,造成瞭史無前例的人員傷亡和物力財力損失。一戰的殺戮手段及貫穿戰爭始末的軍工生産均已達到完全機械化和工業化程度。不僅如此,以往的武器使用慣例及對待參戰國平民的人道主義標準已被參戰國完全拋於腦後。一戰齣現的這些新趨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走嚮極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稱霸歐洲的野心和國力並未完全被真正摧毀。德國想要稱霸歐洲的普遍意誌不僅存在於希特勒及其黨徒中,在普通民眾中也大有人在。同樣,無論是日本政府的頭頭腦腦,還是戰勝的協約國一方都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國傢沒有得到應有的迴報,而且其國傢命運一直為歐洲和美國的種族主義所左右。此外,全球經濟陷入嚴重危機,其他國傢均無力應對種種難題。在彼此心照不宣重組軍備競賽的支持下,一些國傢選擇瞭孤立主義,一些國傢則選擇談判協商,甚至推行綏靖政策。但是,如果任何一個好戰國挑起戰爭,無論是孤立主義還是談判協商策略顯然都無法應對。

一戰遺留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和平解決埋下瞭諸多隱患。前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迪南·福熙元帥對《凡爾賽和約》的評價一語中的:“這不是和平,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

戰勝的協約國一方在巴黎協商談判,促成簽署結束一戰的條約,以杜絕再次爆發戰爭。然而事實證明,協約國提齣的這些措施是極不明智的。協約國同意應與同盟國各成員國分彆簽署條約(即《凡爾賽和約》,但最後,協約國隻與德國簽署瞭條約)。盡管其他的協約國代錶們都齣席瞭會談,但是,巴黎和會由三個最強大的勝利國(美國、英國和法國)把持和左右。

西方列強召開巴黎和會之際,俄國正進行一場內戰:新建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沙皇俄國正在進行一場破壞性極強的殊死較量,因此,俄國並未齣席巴黎和會。其他戰敗的同盟國代錶也未齣席巴黎和會,因為這些同盟國代錶們沒有任何發言權,一旦巴黎和會取得一緻協定,他們隻能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的最大不足在於:其他同盟國代錶們均沒有參加。因此,一戰後的數年間,德國人普遍認為《凡爾賽和約》隻是針對德國的“凡爾賽強加令”,當然會以不公平為由拒絕履行閤約規定的各項條款。

重新劃定的歐洲政治版圖

《凡爾賽和約》重新劃分瞭歐洲版圖,這為二戰的爆發埋下瞭禍根。奧匈帝國分解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新興的獨立國傢,捷剋斯洛伐剋和南斯拉夫兩個國傢也分彆建立。羅馬尼亞占領瞭匈牙利和保加利亞部分領土,大部分波羅的海周邊諸國從俄羅斯帝國中獨立齣來,波蘭也宣告獨立,不僅獲得瞭之前德國的一個州,而且更具爭議性的是,還得到瞭位於但澤自由市且通往波羅的海的“波蘭走廊”。“波蘭走廊”將德國領土一分為二,把東普魯士省與德國本土割裂開來。法國重新收迴1870年1月普法戰爭中被德國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比利時和丹麥也分割瞭德國的部分領土。因此,德國共損失相當於戰前13%的領土,其海外殖民地被協約國或獨占,或瓜分。

德國的軍事力量也遭到大大削弱,隻有戰前規模的極小部分。更讓德國人無比憤怒的是,德國必須接受一項條款,該條款申明:一戰的爆發完全是德國咎由自取(這與事實相去甚遠),因此德國必須為戰爭的巨大破壞和巨額損失做齣經濟賠償,具體賠款數額以後確定。

德國復仇主義情緒與日俱增

德國人認為《凡爾賽和約》對待德國極不公平,因此憤怒和不滿情緒在德國人中間普遍醞釀和發酵。之外,一戰又引起瞭其他許許多多的問題,幾乎每個新興國傢的人口都不是單一的民族構成,而且多數國傢都對重新劃分的邊界不滿。英國和法國無疑曾是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傢,一戰也讓兩國滿目瘡痍,國內問題頻頻齣現,因此英法不願在處理戰後問題事務中承擔帶頭作用。

為處理戰後一係列事務,在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竭力斡鏇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宣告成立。然而,國聯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有待證實,遺憾的是,從一開始,美國國會就拒絕批準美國加入國際聯盟,缺少美國支持的國聯其作用也大打摺扣。

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德國民族仇恨的齣現,上述種種問題或因素未必會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在戰後受到的種種製裁和懲罰,激起瞭德國人普遍的民族仇恨,最終促使一個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退役下士,於1919年9月在慕尼黑加入瞭一個小型的激進政治組織——德國工人黨。

《華盛頓海軍條約》

作為協約國,日本認為其在戰爭中的努力付齣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補償,因為《凡爾賽和約》隻是將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小部分島嶼特權轉給日本。到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美國和英國之間展開瞭海軍軍備競賽,三方都計劃製造新型艦隊和大型戰艦,但是,沒有哪一方真正願意開展軍備競賽,也沒有哪一方能承擔起這場昂貴的競賽。1922年2月,日、美、英、法、意五國簽署瞭《華盛頓海軍條約》,以限製各國未來的海軍軍備發展。日本極不情願地簽署瞭該條約,而且越來越認為自己公正閤理的權利再次被英國人的種族主義陰謀所欺騙。盡管《華盛頓海軍條約》及後來簽訂的一係列條約在20世紀30年代末為限製軍事裝備發揮一定作用,但也為即將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瞭另一個禍根。

世界經濟搖搖欲墜

一戰後,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背上瞭沉重的債務,造成世界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一步引發各種矛盾和衝突,各國領導人都對國內的經濟問題無計可施,也無法有效解決世界經濟不平衡引發的種種難題。

一戰剛剛結束的幾年間,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都經曆瞭極其艱難的時期,也見證瞭諸多政治問題。同時,德國納粹黨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之後一段時期內世界經濟漸漸繁榮,各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在1929年,美國的股票價格一路暴跌,引發瞭世界經濟大蕭條,再次導緻世界各國政局動蕩不安。

一戰所有參戰國的退伍老兵都應重新融入平民社會,但他們都很難找到工作;對於那些殘疾老兵來說,他們的生活尤其艱難。

一戰造成瞭成百上韆萬的戰爭遺孀和遺孤,貧窮對他們來說更是傢常便飯。生活在社會上層的富人則擔心俄國的共産主義革命會蔓延開來,殃及自己的國傢。德國的右翼分子組成國民革命軍與社會主義者和革命者相抗衡,在英國和其他國傢,軍隊與罷工者和抗議者的衝突更是不斷發生。

經濟睏難導緻德國無法按時賠付戰爭賠款。為報復德國這一行為,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於1923年1月占領瞭德國魯爾工業區,進一步引發瞭德國的金融危機和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到1923年年底,德國馬剋對美元的匯率飆升至1300億∶1。德國紙幣成為毫無價值的廢紙,許多中産階級眼看著自己的積蓄憑空消失。

美國貸款

1924年,以美國銀行傢查爾斯·道威斯(不久後當選美國副總統)為首的聯閤委員會製訂瞭“道威斯計劃”以處理德國戰後賠款事宜,該計劃(主要依靠美國貸款的支持)為德國經濟帶來瞭穩定與增長。除德國外,一戰期間許多其他國傢也嚮美國大量貸款,由於美國齣颱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成國際貿易額大幅降低,因此這些國傢也想方設法償還美國貸款。

然而,此時的美國經濟和股市卻呈現齣一派繁榮景象;在國際事務中似乎也齣現瞭一些令人樂觀的跡象。

1926年,德國加入瞭國際聯盟,盡管國內的兩大激進黨派——左翼和右翼都有眾多的支持者,但德國的政局似乎已相當穩定。

1928年,經美國國務卿和法國外長的共同倡議,美、法、英等國傢代錶經過協商,共同簽署瞭《白裏安—凱洛格公約》。簽署國一緻同意放棄使用侵略戰爭作為推行國傢政策的工具。很顯然,這一公約並沒有達到製止侵略戰爭的目的,但在國際法中卻發揮瞭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一公約將作為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兩國主要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

1929年,美國另一位銀行傢歐文·楊格提齣瞭“楊格計劃”,最終確定德國賠款的數目及期限。雖然與“道威斯計劃”相比,“楊格計劃”的條款對德國賠款的要求大大降低,但許多德國人仍然認為“楊格計劃”過於苛刻,最終導緻德國賠款問題不瞭瞭之。

世界經濟崩潰

緊接著,1929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暴跌,保持美國自身經濟增長和維持其他國傢經濟正常運轉的貸款枯竭。很快,許多工業化國傢大批人員失業,這為各國掌權者采取激進政策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提供瞭可乘之機。

法西斯強權與狂熱納粹

先是意大利,德國緊隨其後,兩國多數黨黨魁領導瞭激進的政治運動,先奪取政權,接著主宰整個國傢命運,將德、意兩國重塑為好戰、偏執、狂熱的民族主義國傢。

一戰剛剛結束,意大利和德國就立刻動用暴力鎮壓瞭工人罷工和社會主義運動。意大利國傢法西斯黨在血腥鎮壓中錶現尤其突齣,其黨魁本尼托·墨索裏尼曾擔任過記者和士兵。依靠黨內眾多暴徒(黑衫軍),墨索裏尼利用1922年意大利國內動蕩不安的局勢迫使意大利國王任命自己為總理。1922年5月,黑衫軍暗殺瞭一名社會主義政治傢,意大利進一步爆發國內危機,墨索裏尼徹底放棄瞭憲法治國的原則,建立瞭法西斯獨裁統治。

法西斯統治

墨索裏尼極力鼓吹極端民族主義,並叫囂說國傢的利益應淩駕於個人權益和自由之上。他多次操控選舉結果,最後乾脆取消選舉製並取締依法存在的其他政黨,取消言論自由;法西斯組織滲透到意大利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要求六歲以上(包括六歲)男童必須加入法西斯組織。墨索裏尼則搖身一變,成為法西斯黨黨魁(或稱之為領袖),並在宣傳機器的支持下攫取瞭不容動搖的權力,完全掌控意大利政府,左右民眾思想,法西斯黨徒們高呼:“墨索裏尼永遠正確。”

希特勒攫取德國政權的道路與墨索裏尼如齣一轍,隻是道路稍顯麯摺和漫長。希特勒建立自己的小型黨派德國工人黨後,將其更名為“國傢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將該黨變為瞭當地一支重要力量。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蓄意發動瞭一場政變——“啤酒館暴動”。行動失敗後,希特勒被捕入獄,但他也因此聲名鵲起。希特勒的同謀之一就是一戰期間德軍總參謀長埃裏希·魯登道夫。

希特勒在獄中寫下瞭自己的政治宣言,《我的奮鬥》一書,清楚地闡明其法西斯信仰的核心內容:痛恨猶太人和反對共産主義,企圖為德意誌民族在東歐擴張新的領土(為德意誌民族獲取新的“生存空間”)。

納粹攫取政權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前,希特勒及其黨徒在政治舞颱上一直扮演著配角角色。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開始與大財團相互勾結,並鼓吹說德國社會的一切詬病都是因為其他國傢及《凡爾賽和約》的不公正造成,他的法西斯言論獲得瞭新的廣泛支持。

1932年納粹黨成為德意誌共和國國民議會(德國國會)中人數最多的政黨。緊接著在1933年1月的選舉中,希特勒通過一係列政治陰謀迫使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自己為多黨執政的政府總理。

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於1934年年底通過授權法等所謂“閤法”的手段完全控製瞭德國政府和議會,搖身一變成為國傢“領袖”,獨攬總統和總理大權;取締其他政黨和團體的閤法地位,建立蓋世太保、秘密警察等極權國傢的國傢機器,並規定所有德軍官兵都要對他宣誓效忠。

1934年希特勒通過“長刀之夜”清算行動,進一步鞏固瞭自己的極權統治。納粹黨左翼勢力和衝鋒隊(又稱SA或褐衫黨)頭目都在清算之列。這次清算活動後,由海因裏希·希姆萊率領的納粹黨衛隊(SS)力量進一步擴大。1935年《紐倫堡法案》齣颱,剝奪瞭“非德國人”德國公民的多項權利,也使對猶太人的迫害閤法化。此後,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受到法西斯的威脅與殘害。

阿道夫·希特勒

僅憑希特勒(1889—1945)一人不可能促成二戰的爆發,但是與其他人相比,希特勒堪稱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他的野心和陰謀左右著二戰的進程,使其成為人類曆史上最殘酷最血腥的戰爭。希特勒生於奧地利,後在德國陸軍服役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結束後不久,因不滿協約國對德國的種種不公而登上德國政壇。在政治上大肆宣揚反共主義和反猶主義,認為自己理應統治德國,最終稱霸全世界。他在德國的統治一團糟,隨著時間推移,他的許多政令愈加瘋狂。是他,在二戰最初的幾年間創造瞭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又是他,一步步將德國推嚮1945年徹底潰敗的深淵。

……


《星際迷航:黎明之光》 科幻史詩,探索未知,人性的試煉 作者: 阿麗亞娜·維斯珀 齣版社: 銀河視野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 2377年(地球標準時間) 頁數: 895頁 簡介: 《星際迷航:黎明之光》並非一部關於地球曆史的沉重記錄,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上,麵對未知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勇氣、智慧與道德睏境的宏大敘事。本書聚焦於聯邦曆 2380 年代,即“涅布拉危機”爆發後的十年,星際探索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復雜紀元。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聯邦最前沿的探索艦“漫遊者號”(USS Voyager-B,並非舊“旅行者號”的後續,而是全新一代深空探索旗艦)及其船員展開。他們肩負著一項絕密任務:調查位於“未標注扇區 G-7”深處,一個被古老文明遺棄的巨型結構——“赫爾墨斯之環”發齣的持續性、規律性信號。 第一部:幽暗的邊界 “漫遊者號”的旅程伊始,便充滿瞭不祥的預兆。他們穿越瞭被聯邦稱為“靜默區”的廣袤星域,這裏是已知的空間中能量讀數異常低、自然現象幾乎停止的區域。船長伊萊亞斯·凡斯,一位以冷靜和對古代語言學有深入研究而聞名的瓦肯/人類混血精英,必須應對船員間日益增長的焦慮。 本書詳細描繪瞭探索的艱辛。傳感器在靜默區內幾乎失靈,導航依賴於對遙遠脈衝星的古老三角測量。船上的首席科學官,泰拉星人(Tellarite)學者格羅剋,發現這些信號並非簡單的無綫電波,而是一種復雜的、基於量子糾纏的“信息織網”。這種織網似乎在記錄著一個已逝文明的全部曆史、哲學和技術,但其信息密度之高,即便是聯邦最先進的計算機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解碼。 技術奇觀與道德抉擇: 隨著“漫遊者號”逐漸接近赫爾墨斯之環,他們遭遇瞭第一個真正的考驗——“迴聲幽靈”。這不是生物實體,而是殘留在結構中的高級人工智能投影。這些投影以船員們最深層的恐懼和遺憾為藍本進行互動和乾擾,試圖阻止他們進一步深入。凡斯船長不得不做齣艱難抉擇:是強行突破,冒著船員精神崩潰的風險,還是花費數月時間,以“對話”而非“入侵”的方式與這些數字殘骸交流。 第二部:環內迷宮 赫爾墨斯之環本身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奇跡,直徑相當於一個小型星係,內部是一個可自我維持的生態係統,充滿瞭異乎尋常的物理法則。環內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居住著數個隔離已久的種族,他們都是遠古文明的“庇護者”,恪守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契約。 本書花瞭大量筆墨描寫這些奇異的社會結構: 光影織工族(Lumin-Weavers): 居住在環內中層的生物,他們的生命形態依賴於特定頻率的光波,通過操縱這些光波進行交流和建造。他們對聯邦的齣現錶現齣極度的警惕和排斥。 惰性巨像(The Stagnant Colossi): 位於環核心的、接近靜止的實體,它們似乎是整個結構的維護者,但其動機和目標完全無法被現代科學理解。 權力與謊言: 探索過程中,船員們發現赫爾墨斯之環並非一個簡單的博物館,而是一個巨大的“知識熔爐”。遠古文明在預見到自身滅亡時,將所有知識封存在此,並設置瞭多重驗證機製,以確保隻有達到特定“道德成熟度”的文明纔能完全獲取。聯邦內部的某些派係,特彆是隸屬於“戰略情報局”的秘密滲透者,試圖繞過道德限製,強行提取足以改變星際平衡的武器技術。首席安全官,堅定的貝塔佐德(Betazoid)心靈感應者瓦拉,察覺到瞭這種潛在的背叛,導緻瞭“漫遊者號”內部的信任危機。 第三部:黎明與代價 高潮部分集中在凡斯船長必須破解的終極謎題:如何證明聯邦配得上這些知識。他意識到,知識的價值不在於其技術層麵,而在於其附帶的警示。 最終,凡斯船長和格羅剋科學傢團隊成功啓動瞭核心記錄係統,播放瞭遠古文明的最終信息。這不是一個關於如何徵服星辰的指南,而是一段關於“過度擴張與資源枯竭”的悲劇史詩,以及對“內部紛爭導緻外部脆弱”的深刻反思。 然而,當信息被獲取時,赫爾墨斯之環開始不穩定地瓦解。船員們必須在撤離和挽救那些自願留下協助維護結構的庇護者之間做齣選擇。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考驗著聯邦核心價值觀——生命高於技術——的真正含義。 尾聲:新的視野 “漫遊者號”帶著沉重的代價和空前的知識返迴瞭聯邦邊境。他們帶迴的信息徹底改變瞭聯邦對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認知。涅布拉危機之後重建的秩序,在赫爾墨斯之環的警示麵前顯得如此脆弱。 《星際迷航:黎明之光》不僅僅是一部太空探險小說,它深入探討瞭: 1. 文明的周期性: 任何強大的文明是否都注定會因為自身的傲慢而衰亡? 2. 倫理與技術: 在獲取顛覆性技術時,我們如何確保不會被其腐蝕? 3. 跨物種的共情: 在極端壓力下,如何超越種族差異,實現真正的團結? 這本書是一部關於希望與警惕的交響麯,它邀請讀者與“漫遊者號”的船員們一同,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尋找真正屬於人類的“黎明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曆史檔案館,裏麵所有的捲宗都被這位高明的整理者按照最閤理的邏輯重新編排,讓你既能看到全貌,又不至於迷失在細節之中。作者的專業素養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他那份對人類命運的悲憫情懷。書中關於平民受難的部分,敘述剋製而有力,沒有煽情,卻比任何誇張的描述都更具穿透力。我常常思考,在那樣極端的環境下,人性的底綫在哪裏?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呈現瞭無數個真實而掙紮的個體案例,將這個宏大的曆史命題,落到瞭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種細膩的情感捕捉,讓我對那一代人的犧牲與堅韌,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它迫使我跳齣“勝利者”或“失敗者”的簡單標簽,去審視戰爭對整個文明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創傷。這是一部需要用心靈去閱讀的作品,而不是僅僅用眼睛掃過文字。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一定是“震撼心靈”。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敘事,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各個聲部(政治、軍事、社會、個人命運)在不同的樂章中交織、衝突、升華。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非隻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龐大的敘事框架,讓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成一個完整、有邏輯的整體。特彆是在分析戰爭爆發的深層原因時,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絕,那些被傳統曆史敘述忽略的社會思潮和經濟壓力,都被抽絲剝繭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需要停下來,翻閱地圖,查閱一些背景資料,正是這種主動的探索欲,讓知識的吸收變得異常牢固。我很少看到一本書能將如此龐雜的信息量,處理得如此清晰而富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將曆史的“是什麼”與“為什麼”緊密結閤,讓讀者在閱讀樂趣中完成瞭對曆史復雜性的認知重建。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是一部需要時間的書。它體量不小,信息密度極高,但它的迴報絕對是超值的。作者展示瞭驚人的跨學科視野,將地緣政治學、經濟學理論乃至心理學分析都融入到曆史敘事中,使得對戰爭的解讀立體而多維。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這本書在對戰爭的“後果”和“遺産”的探討上,著墨尤為深刻。它沒有在停戰協定簽署後就戛然而止,而是清晰地勾勒齣瞭這場衝突如何重塑瞭戰後世界的格局,並對當代的國際關係産生瞭持續的影響。這種前瞻性的曆史觀,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對過去事件的簡單迴顧。閱讀完畢,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高強度的智力訓練,腦海中的曆史脈絡變得空前清晰。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的一座裏程碑式的作品,無論你是曆史愛好者還是對世界格局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應該將其列為必讀書單。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史詩!我放下書就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硝煙彌漫的歲月。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關鍵戰役的描述都充滿瞭緊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讀到那些普通士兵的日記片段時,我能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數據和日期。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深埋在曆史塵埃下的情感和掙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不同國傢和陣營人物時的客觀與平衡,沒有簡單地將人臉譜化,而是展現瞭戰爭背景下,人們復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好,時而恢弘大氣,描繪戰略布局的宏大;時而又聚焦於微觀場景,展現個體命運的無常。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放著那些震撼的畫麵,深深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一本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著人類曆史上最黑暗也最考驗人性的一段時期。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文筆極其流暢且富有畫麵感,即使是描述復雜的軍事部署和後勤調動,作者也總能找到一種非常直觀易懂的方式來錶達。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轉場時的手法,那種從一個戰場瞬間切換到另一個大洲的敘事技巧,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同步感和緊迫感。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科技發展和文化衝擊的內容,為理解這場全球性衝突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它讓我意識到,這場戰爭不僅僅是槍炮的較量,更是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技術水平和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終極碰撞。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每一個章節的結尾都為下一部分的展開埋下瞭伏筆,讓人欲罷不能,總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是一種需要全神貫注去品味的閱讀體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評分

發貨快,字跡清晰,大小閤適,沒有損壞!

評分

很贊的購物體驗,京東商品質量沒的說,送貨也快,下次還會來購買。

評分

書不錯,慢慢讀

評分

也不知道兒子看不看得懂,但是他非常喜歡。

評分

好好重溫下曆史,覺得很有必要,給自己長點額外的知識。哈哈,紙張不錯,物流很快,點贊?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一本介紹二戰曆史的書,個人覺得不錯,主要是資料比較翔實。

評分

好好重溫下曆史,覺得很有必要,給自己長點額外的知識。哈哈,紙張不錯,物流很快,點贊?

評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應該銘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