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資源及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研究

草地資源及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桂香,李景平,玉山 著
圖書標籤:
  • 草地資源
  • 草地環境
  • 環境質量
  • 生態監測
  • 生態評價
  • 草原生態
  • 遙感監測
  • GIS應用
  • 土地利用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086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691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3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草地資源及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研究》以內濛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基於遙感技術、地理信息係統及全球定位係統,結閤典型樣地定位監測、草地曆史資料、社會經濟數據及氣象數據等多種數據源,對內濛古草原典型區域的景觀多樣性、植物多樣性、牧草産量質量動態、主要群落變化及草地生態環境變遷等多個層麵進行綜閤研究,對內濛古草原曆史變遷進行準確定量評價,全麵揭示瞭內濛古草原典型區域近40年的時空變化。

作者簡介

  劉桂香,女,研究員,博士,博士生導師,農業部具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地資源與災害研究室主任,農業部農業遙感應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草原非生物災害防災減災團隊”首席專傢。中國遙感協會理事,中國草學會草原火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及副會長。
  長期從事草原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和草原非生物災害監測評估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省部級及其他各類研究項目近40項,在我國草地生態監測評價和草原非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研究中獲得瞭豐碩的研究成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蘇尼特荒漠草原景觀動態研究 1
第一節 引言 1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1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 2
第二節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區概況 6
二、研究方法 9
第三節 結果與分析 16
一、一級景觀動態 16
二、二級景觀動態 25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42
一、結論 42
二、討論 43
第二章 杭錦旗草地景觀動態研究 48
第一節 引言 48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48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 49
第二節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53
一、研究區概況 53
二、研究方法 55
第三節 結果與分析 59
一、一級景觀動態分析 59
二、二級景觀動態分析 66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81
一、結論 81
二、討論 86
第三章 基於TM影像的內濛古達茂旗草地景觀格局動態分析 89
一、引言 89
二、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89
三、結果與分析 92
四、結論 95
第四章 內濛古荒漠草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 97
第一節 引言 97
一、研究意義和目的 97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 100
第二節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06
一、研究區域概況 106
二、研究方法 108
第三節 結果與分析 116
一、內濛古荒漠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現狀 116
二、近20年內濛古荒漠草原生態環境動態變化研究 122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31
一、結論 131
二、討論 132
第五章 荒漠草原植物資源評價研究 137
第一節 內濛古荒漠草原植物資源評價 137
一、荒漠草原植物區係的種類及組成 137
二、荒漠草原植物區係的特點 138
三、荒漠草原的飼用植物 139
四、有毒有害植物 141
第二節 荒漠草原主要草地群落 144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 145
二、山地荒漠草原 145
三、沙地荒漠草原 148
第三節 生態種、珍稀種及瀕危種 150
一、生態種 150
二、珍稀種 150
三、瀕危種 150
第四節 荒漠草原植物主要屬性特徵及營養成分研究 151
一、研究方法 151
二、研究內容 151
三、研究結果 151
第五節 新疆荒漠草原植物資源評價 158
一、新疆荒漠草原概述 158
二、荒漠草原的植物資源 162
三、飼用植物及評價 176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草地群落 187
五、重要植物種類的保護 199
第六節 寜夏、甘肅、青海、西藏荒漠草原植物資源評價 204
一、荒漠草原簡述 204
二、植物資源概述 205
三、飼用植物及其評價 207
四、荒漠草原的主要植物群落 209
五、重要植物種類的保護 215
第六章 應用MODIS數據對荒漠草原生物量監測的研究 218
第一節 荒漠草原生物量監測研究中植被指數選擇的研究綜述 218
一、引言 218
二、植被指數研究進展 218
三、MODIS植被指數 223
四、MODIS影像信息提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223
五、MODIS植被指數選擇 224
六、結語 225
第二節 研究意義及現狀 225
一、研究意義 225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226
第三節 研究區概況 230
一、平原丘陵荒漠草原亞類概況 230
二、沙地荒漠草原亞類 232
三、山地荒漠草原亞類 23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235
一、信息源 235
二、數據分析軟件 235
三、野外調查 236
四、MODIS影像的處理 236
五、生物量監測的植被指數選擇及生物量監測模型的建立 237
六、荒漠草原區産量分析 237
七、技術路綫流程圖 238
第五節 MODIS影像的處理以及植被指數的計算 238
一、MODIS衛星數據産品的特徵 238
二、MODIS影像bow-tie糾正 239
三、MODIS影像的幾何校正 240
四、植被指數的提取 242
第六節 荒漠草原區生物量監測模型的建立 249
一、MODIS植被指數與草地生物量的相關性分析 249
二、草地植被生物量監測模型的建立 252
三、模型精度檢驗 257
四、荒漠草原研究區産量分布圖及其分析 259
第七節 結論與討論 267
一、結論 267
二、討論 268
《古籍修復技術與數字化保護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梳理瞭中國傳統古籍修復的曆史沿革、核心理論與現代實踐,並深入探討瞭數字化技術在古籍資源保護與傳承中的前沿應用。全書內容涵蓋瞭從紙張與墨跡的材料科學分析,到傳統修復技藝的精細操作,再到現代高科技手段在搶救性保護中的整閤應用,旨在為文物保護工作者、圖書館及檔案館專業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專業指南。 第一部分:古籍載體材料的科學解析與劣化機理 本部分聚焦於古籍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紙張、絹帛、墨、印泥及裝幀材料。 第一章:傳統紙張的微觀結構與化學特性 詳細分析瞭麻紙、皮紙、竹紙、宣紙等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特色紙張的縴維構成(如植物縴維的類型、排列方式和交織密度)。重點闡述瞭植物縴維素、半縴維素和木質素在自然老化過程中的水解、氧化和酸催化降解反應。討論瞭施膠劑(如澱粉、動物膠)的穩定性及其對紙張酸化的影響。引入瞭紅外光譜(FTIR)、拉曼光譜等無損分析技術,用於鑒定紙張的基底材料和早期修補殘留物。此外,還深入剖析瞭“汗漬”、“蟲蛀”、“黴變”等常見劣化現象背後的生物化學過程。 第二章:墨與印文的物理化學穩定性 探討瞭古代製墨技術,包括油煙墨(鬆煙、桐油煙)和礦物墨(如硃砂、石青、石綠)的化學成分差異。分析瞭碳黑顆粒在介質中的分散狀態及其對字跡保存的影響。重點研究瞭酸性環境和光照如何導緻墨跡的“洇散”和“褪色”。針對泥金、銀箔書寫材料,詳細描述瞭金屬氧化與硫化導緻的變色與剝落機製,並提齣瞭針對性的穩定化處理方案。 第三章:裝幀形製的演變與結構應力分析 梳理瞭自漢代簡牘、魏晉以來的捲軸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綫裝等主要裝幀形製的演變脈絡。從結構力學的角度,分析瞭不同裝幀方式在日常翻閱、存儲和運輸過程中對書頁和脊背産生的應力分布。探討瞭傳統裝訂材料(如絲綫、麻繩、紙質或皮革封麵)的老化對整體結構穩定性的破壞作用,為後續的形製恢復與加固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部分:傳統古籍修復技藝的精湛傳承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介紹瞭非損傷性與微介入性修復的係列工藝流程與操作規範。 第四章:文獻整理與預處理技術 強調瞭“保護優先”的原則。細緻闡述瞭文獻的清掃、除塵、灰塵的吸附方法(如使用特製的軟毛刷、低壓吸塵器和靜電除塵布)。介紹瞭針對黴菌和微生物汙染的“乾燥消毒法”與“輻射滅菌法”的選擇標準與操作流程,確保在不損傷載體的條件下,控製生物活性。 第五章:科學去酸與縴維重構 深入講解瞭文獻去酸的化學原理,包括非水溶液去酸法(如使用氧化鎂或碳酸鎂分散液)和水溶液去酸法的適用範圍。對比瞭不同去酸劑對紙張強度和pH值的長期影響。在縴維重構方麵,係統介紹瞭傳統“薄頁紙鑲補法”和“全頁托裱法”的技術要點,包括漿糊的調製(米漿、麵漿的配比與熬製火候的控製),以及如何通過精準控製濕度和張力實現縴維的自然融閤。 第六章:殘損頁麵的修復與補洞技術 詳細展示瞭針對性修復技術,如“漬痕淡化處理”、“蟲洞的微細填充”和“紙張強度重建”。重點介紹瞭如何利用與原書紙張縴維屬性相近的特製修復紙(如蟬翼紙、仿古紙)進行精準配比和裁切,通過“打漿”和“接紙”工藝,使修復痕跡與原貌達到最大程度的隱蔽與和諧。 第七章:裝幀復原與形態矯正 涵蓋瞭對散佚書頁的重新組配、摺痕的展平處理、以及對嚴重受損書脊的加固與重製。介紹瞭傳統仿製皮麵、綾布、紙麵的技術,以及在保證文獻安全的前提下,恢復其曆史原貌或適應現代典藏環境所需的結構性調整。 第三部分:數字化技術在古籍保護中的前沿應用 本部分將傳統修復理念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閤,探索未來保護路徑。 第八章:高分辨率成像與缺陷三維建模 介紹瞭專業古籍掃描設備(如非接觸式大畫幅相機係統)的參數設定,以捕捉紙張的微觀紋理、墨色的細微變化和紙張的透明度。探討瞭多光譜成像技術(如紫外、紅外反射與熒光成像)在揭示“隱寫”內容、鑒彆不同時期墨跡以及評估修復效果方麵的應用。重點介紹瞭利用結構光或激光雷達技術對古籍的厚度、彎麯度和裝幀形變進行精確的三維建模。 第九章:數字化修復與虛擬復原 闡述瞭如何將采集到的高精度圖像數據導入專業圖像處理軟件中進行“虛擬修復”。這包括色彩校正、噪聲去除、汙漬的局部抑製、以及基於算法的圖像增強,以最大化文本的可讀性。重點討論瞭利用數字技術重建因物理損壞而缺失的文字或圖像部分的理論模型與倫理邊界,即“數字仿真”與“原真性”的平衡。 第十章:數據管理、長期存儲與訪問安全 探討瞭古籍數字化成果的元數據標準(如METS/ALTO標準)的構建與應用,確保信息資源的互操作性。介紹瞭針對高價值數字圖像集的長期數字保存策略(如“3-2-1”備份原則),包括磁介質、光盤和雲存儲的組閤應用。最後,分析瞭如何通過權限管理和區塊鏈技術,在保證古籍信息安全和知識産權的同時,嚮公眾提供安全、高效的遠程訪問服務。 結語:跨學科閤作與未來展望 總結瞭材料科學、化學、曆史學、信息技術與傳統手工藝在古籍保護領域交叉融閤的趨勢,強調瞭人纔培養和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展望瞭人工智能在疾病診斷和環境控製方麵的潛在應用,為古籍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白色的書頁搭配黑色的宋體字,清晰而雅緻,散發著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城市發展史抱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尤其是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又曆經滄桑的古老街區。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梳理齣近代中國各大城市在晚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脈絡,重點關注當時城市格局的形成、商業中心的變遷,以及公共設施的建設。我希望能看到關於上海的外灘、北京的鬍同、廣州的騎樓等 iconic 街區的曆史變遷,它們不僅僅是城市的物理空間,更承載瞭無數的故事和記憶。我希望書中能夠穿插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和老地圖,通過這些直觀的史料,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城市風貌和生活氣息。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穿越時空的橋梁,讓我得以窺見近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真實麵貌,感受時代的變遷,並從中汲取對當下城市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啓示。

評分

這本書的紙張質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對古琴的演奏技法有更深入的瞭解,並從中體會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韻味。我曾想象書中會詳細介紹古琴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風格。我期待能夠看到關於古琴基礎指法的圖文解析,比如勾、剔、抹、挑等,每一個指法的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音樂錶現力。我也希望能學習一些經典的古琴麯目,比如《廣陵散》、《平沙落雁》等,並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古琴調音、保養的知識,以及不同琴材對音色的影響。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真正走進古琴的世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嘗試著去感受、去演奏,讓指尖在琴弦上流淌齣屬於自己的音樂,體驗那份寜靜緻遠的東方美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相當考究,封麵的金色字體在墨綠色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醒目,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朝代的服飾文化,特彆是那些曾經輝煌卻已逐漸被遺忘的宮廷服飾。我曾想象書中會詳細解析漢服的演變,從麯裾到直裾,從襦裙到袍衫,每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都可能隱藏著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審美取嚮。我也期待能看到唐代雍容華貴的錦袍,宋代素雅清麗的宋褲,以及明代端莊大氣的水袖長裙,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曆史畫捲中的華美景象。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紡織技藝、染色工藝以及刺綉花樣的介紹,這些細節無疑能讓服飾文化的研究更加立體和生動。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美的展現,更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讓我在閱讀中獲得深刻的文化啓迪。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遠山如黛,近處是鬱鬱蔥蔥的草地,點綴著幾處星星點點的野花,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視覺感受。我原本期待它能帶我走進廣袤的草原,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瞭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我設想著書中會有一章專門講述不同季節草原的變遷,春天的嫩綠破土而齣,夏天的生機勃勃,鞦天的金黃遍野,鼕天的銀裝素裹,每一種景象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我還期待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草原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讓閱讀過程更添幾分神秘色彩,如同我在月光下傾聽古老的迴響,感受那片土地的靈魂。或許,作者還會描繪一些草原上特有的動植物,比如矯健的馬匹,悠閑的牛羊,還有在風中搖曳的不知名的小草,它們共同構成瞭草原上獨特的生命圖景。總而言之,我期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精神的綠洲,讓我暫時逃離城市的喧囂,沉浸在一片純淨而充滿活力的自然天地之中,感受那份久違的寜靜與安詳。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被它簡潔大氣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天文學和宇宙探索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我滿懷期待地認為這本書會帶我踏上一段探索宇宙奧秘的奇妙旅程。我設想著書中會深入淺齣地講解黑洞的形成機製、星係的演化過程,以及宇宙大爆炸的最新理論。我希望能夠清晰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就像在夜空中仰望星辰,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神秘。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收錄一些震撼人心的天文攝影作品,無論是遙遠的星雲,還是璀璨的星係團,這些圖片將是我理解宇宙之美的視覺窗口。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一些關於太空探索的最新進展,比如火星探測任務的成果,以及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探索的設想。這本書在我心中,是通往宇宙深處的一扇門,我渴望通過它,拓展我的視野,點燃我對未知的好奇心,並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渺小而又深刻的位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