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進化論早在古希臘哲學的思辨中就已破土萌芽,但直到19世紀纔在博物學的春風中爭妍鬥艷。博物學催生瞭兩個代錶性的科學進化理論——拉馬剋的內在復雜化趨勢、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以及達爾文的隨機變異、生存鬥爭與自然選擇,後者被譽為19世紀三個*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成為人們膜拜的聖典,而前者卻長期遭受封殺。現代遺傳學*終選擇瞭嚮達爾文主義的妥協,並用所謂的“中心法則”將獲得性遺傳徹底詆毀。達爾文主義並非完美無瑕:“自然”究竟意指何物?為何地球上的生命熱衷於不停地創造新物種?自然界若無目的性,那麼一個沒有目的的選擇會是什麼?若無拉馬剋主義,人的心智何以能如此偉大,動物的本能和習性又從何而來?
哲學傢對生命起源的興趣要遜色許多,或許因為太過遙遠,而可供辨識的痕跡也幾乎消失殆盡,雖擅長冥想,也隻得束手坐視。科學傢掙紮於灰霧濛濛之中,但提齣瞭各種妙想天開的假說。試問:為什麼要生?何為生命之本質?何為原始生命創造之動因?生命通過何種機製實現瞭從單純的(光)化學性嚮原始生命性再到肉體與精神之統一性(人性)的揚升?《生命的起源-進化理論之揚棄與革新:哲學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學》勾畫瞭一種生命起源的新途徑,包括一個細胞如何誕生、光閤作用如何起源、生命如何逆中心法則演化、細胞如何開始分裂、細胞遺傳機製(密碼的通用性)如何形成等。其實,光能纔是生命起源與擴展的根本動因,生命正是在光閤係統的演化中開啓瞭夢幻之旅!
《生命的起源-進化理論之揚棄與革新:哲學中的生命,生命中的哲學》絕不是對聖典的妄論,而是一種揚棄與革新,兼顧專業性和科普性。可供生命起源、進化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哲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人類學、生命科學史、係統科學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師生及感興趣的社會公眾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哲學、本原與動因
一、哲學、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1.哲學
2.形而上學
3.辯證法
二、哲學傢關於萬物本原的認識曆程
三、古希臘哲學傢關於變化發展與普遍聯係的世界觀
1.泰勒斯——最早的西方哲學傢,認為萬物由水産生又復歸於水
2.阿那剋西美尼——氣的稀散和凝聚引起物質性質的變化
3.赫拉剋利特——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4.恩培多剋勒——四“根”學說
5.阿那剋薩戈拉——“種子”學說
6.留基波和德謨剋利特——原子學說
7.亞裏士多德——變化的不同形式
四、古希臘哲學傢關於對立統一與萬物動因的世界觀
1.早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數與事物的對立,辯證法的萌芽
2.赫拉剋利特——相反者相成,對立麵在鬥爭中轉化與發展
3.恩培多剋勒——外在的“愛”與“爭”導緻宇宙萬物的離閤
4.阿那剋薩戈拉——“努斯”是萬物的動因
5.亞裏士多德——同類物被同類物作用,相反麵總在同類中
五、萊布尼茨——“有活動能力的”單子
六、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1.黑格爾哲學的開端——“有”和“無”
2.黑格爾辯證法的體係
3.黑格爾列舉的對立統一
七、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古希臘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統一
1.唯物主義辯證法之根——古希臘的樸素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
2.萬物皆變——一切産生齣來的東西,都一定要滅亡
3.物質不滅——任一物質的滅亡必將伴隨另一物質的産生
4.恩格斯列舉的對立統一
八、生命世界中的對立統一
1.個性與共性
2.開放性與封閉性
3.生與死
4.遺傳(穩定)與變異
5.種間的對立關係——捕(牧)食者與獵(食)物
九、圍繞辯證法之爭
1.對事物中存在對立統一因素的否定
2.對“正題一反題一閤題”或“否定之否定”的批判
3.將辯證法等同於一種萬物有靈論
4.辯證法——至少在具有靈魂的生命世界是有用的法則
結語
第二章 自然界之循環
一、循環的生成與消滅——概念與邏輯
1.亞裏士多德論生成、消滅與質變
2.亞裏士多德論必然性一永恒性一無限性一循環性
3.黑格爾——認識的無限循環過程
4.馬剋思——具有曆史性軌跡的循環
二、非循環的世界觀——走嚮上帝
1.阿維森納
2.安瑟倫
三、宇宙與地球地貌的循環生成與消滅
1.宇宙——無始無終,循環往復
2.地貌——隆升與侵蝕的輪迴
四、自然界中元素的循環生成與消滅
1.哲學傢思考的循環
2.現代案例——碳的循環
五、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環生成與消滅
1.個體的生活史循環
2.組織水平的循環——血液循環
3.生化水平的循環——艾根的超循環
結語
第三章 歐洲哲學傢和科學傢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曆程
一、早期希臘哲學中的物活論思想
1.泰勒斯——靈魂是一種引起運動的能力,無生命的事物也有靈魂
……
第四章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五章 生物進化論簡史
第六章 進化論——超越達爾文
第七章 生命起源論簡史
第八章 原核微生物的代謝
第九章 光閤作用概述
第十章 蛋白質、RNA與DNA
第十一章 生命之根——追尋共同祖先之夢
第十二章 生命起源在光閤係統的進化中啓程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生命從何而來?又駛嚮何方?這既是哲學也是科學的終極睏惑。對哲學來說,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但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式,因此,忽視生命的本質就不可能深刻認知人類自身,更不可能完美詮釋哲學,這就是為何哲學從來都不乏生命的身影。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復雜與悠長程度遠遠超齣瞭一切自然科學所能駕馭的範疇,因此,對此的科學探索需藉助哲學傢的深邃思辨。
假如你想挑戰在幾十億年的時間尺度,在如此廣袤的地球錶麵,生命是何時、何地及如何起源這樣的問題,而且不但沒有可以辨識的化石記錄,連它的近親可能也早已化為烏有:假如你還要冥思在如此悠長的曆史過程中第一個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是怎樣演化齣包括像我們人類這種繁復而睿智的動物在內的數韆萬個物種(絕大部分俱已滅絕)這樣的難題,而我們還得局限於一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勿猝(百年之計)的現實,那我們如何纔能從紛繁雜亂的現實世界與支離破碎的曆史殘跡中接近真理呢?在生命起源的濃濃霧靄之中,現代科學也完全失去瞭悅目賞心的燦爛與絢麗!
進化在我們身邊還留有可以辨識的印跡,因此,我們還能不斷地獲取感性經驗:但對生命起源來說就沒那麼幸運瞭,因為已經時過境遷,遠古的祖先很可能早已銷聲匿跡或改頭換麵瞭,因此,對信奉知識隻能源於經驗的人來說,生命起源是不可能被認知的。當然,理性主義者則會樂觀地認為人的心智可獲得一切知識。而我贊賞哲學傢康德的見解,即經驗對知識的産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要將經驗轉換為知識,還需要理性(或稱為範疇)——人類獨有的一種天賦。
本書(共分為12章)聚焦於生命科學的兩大領域——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它們在一些層麵上又交匯融閤、唇齒相依。由於關係到對人類自身的認知,從古至今人們對它們的思索或探究就未曾歇息,包括哲學傢、社會學傢、生物學傢、化學傢……乃至社會大眾。
好的,為您構思一份關於《生命的起源:科學、哲學與倫理的交匯》的圖書簡介。 --- 《生命的起源:科學、哲學與倫理的交匯》 導言:追溯生命之源的永恒追問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我們從何而來”這一終極問題的叩問。生命,這一自然界中最引人入勝的現象,其起源不僅是生物學研究的核心議題,更是貫穿人類思想史的哲學母題。當我們凝視著星辰大海,或是探究細胞內部的奧秘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試圖理解自身的根源與存在的意義。《生命的起源:科學、哲學與倫理的交匯》並非要提供一個單一的、終結性的答案,而是旨在構建一座橋梁,連接起當代最前沿的科學發現、深邃的哲學思辨以及關乎人類未來的倫理考量。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梭於宏大的宇宙尺度、微觀的分子世界以及抽象的思維領域,係統梳理關於生命起源的多元圖景。它試圖揭示,現代科學在解釋生命起源時所遇到的邊界,以及這些邊界如何反過來激發瞭哲學傢們對“何為生命”、“意識如何産生”等根本性問題的深入思考。 第一部分:科學的探索——從化學到生物學的鴻溝 本部分聚焦於當代生命起源研究的科學路徑,重點剖析瞭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再到具有自我復製能力的生命係統的關鍵步驟所涉及的理論模型與實驗證據。 一、宇宙塵埃與原始地球:生命要素的匯聚 我們從宇宙的起源——大爆炸——開始,探討瞭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碳、氫、氧、氮等)是如何在恒星內部鍛造,並通過超新星爆發散布到宇宙空間,最終匯集成行星的原材料。隨後,重點考察瞭原始地球的環境條件,包括大氣成分、能量來源(閃電、紫外綫、火山活動)以及水的作用。這裏將詳細介紹米勒-尤裏實驗的意義與局限,以及現代科學對深海熱液噴口等“非傳統”生命起源地點的探索。 二、從分子到細胞:復製、代謝與膜的形成 生命最核心的特徵在於其信息存儲、能量轉換和邊界界定。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被認為是最早的遺傳物質——RNA世界假說,分析瞭核糖核酸如何可能集催化與遺傳功能於一身。同時,本書會審視原始代謝網絡的構建路徑,例如“鐵硫世界”或“粘土催化”等理論。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討論瞭如何形成第一個原始細胞(protocell):脂質分子如何在水環境中自發形成雙層膜結構,實現內部環境與外界的有效隔離,從而為化學反應的積纍和演化提供瞭必要的空間。 三、生命起源模型的比較與爭論 科學界對生命起源尚未達成完全共識。本書將公平地介紹並比較幾種主流觀點: 1. 地源論(Primordial Soup Theory):經典的熱力學驅動下的有機分子閤成。 2. 深海熱液口論(Hydrothermal Vent Theory):利用化學梯度和礦物催化進行生命啓動。 3. 外源說(Panspermia):生命或其基本構成要素可能來自地外空間。 4. “新陳代謝優先” 與 “遺傳優先” 之間的路綫之爭。 通過對這些模型的細緻剖析,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科學在解釋“第一口呼吸”時,麵臨著如何跨越非生命化學(abiotic chemistry)與真正生物學(true biology)之間的那道“非連續性鴻溝”的挑戰。 第二部分:哲學的反思——生命本體論與認識論的重構 科學描繪瞭生命起源的“如何發生”,而哲學則必須追問“這意味著什麼”。本部分將引導讀者超越實驗數據,進入對生命本質的形而上學探討。 一、何為“生命”:界限的模糊與定義睏境 如果生命起源是一個漸進過程,那麼在化學係統達到何種復雜程度時,我們可以斷言它“是”生命瞭?本書將批判性地考察曆史上對生命的經典定義(如新陳代謝、繁殖、適應等),並引入當代哲學傢提齣的新標準,例如“自組織性”、“目的性驅動的演化”,或“信息熵的局部逆轉”。我們探討瞭病毒、普裏昂體(Prions)以及早期化學係統的地位,它們處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灰色地帶,迫使我們重新校準“生命”這一範疇的邊界。 二、還原論與湧現論的交鋒 生命起源的研究天然地涉及到科學哲學中的核心衝突: 還原論立場:主張生命現象最終可以完全還原為物理和化學定律的産物。 湧現論立場:認為當物質達到一定復雜程度時,會産生無法從低層次規則預測的新質特性(emergent properties),如自我意識和生物目的性。 本書將探討,理解生命起源是否必然要求一種新的本體論框架,即承認生命自身的“內在實在性”,而非僅僅是復雜物質的偶然堆砌。我們考察瞭復雜性科學為理解湧現現象提供的工具,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思考生命係統的整體性。 三、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 生命起源是否是一場極小概率的“宇宙彩票”,還是宇宙基本法則的“必然結果”?本書分析瞭時間尺度在認識論中的作用。如果生命起源需要數十億年的試錯,那麼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生命是否隻是無數可能中的一個特定分支?如果宇宙尺度上生命普遍存在,那麼這種普遍性是源於物理定律的約束,還是源於某些特定的初始條件?這關乎我們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根本判斷。 第三部分:倫理的遠見——對未來生命的審慎態度 當我們越來越接近理解生命如何啓動時,我們對創造和改造生命的權力也隨之增大。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生命起源的知識對人類社會和倫理構成的挑戰。 一、生命的神聖性與工具性:倫理基礎的動搖 如果生命僅僅是復雜的化學反應,那麼傳統上賦予生命的“神聖性”或“內在價值”是否會受到削弱?本書將討論,即便接受還原論的科學圖景,我們是否仍需要在倫理層麵構建一個“功能性價值體係”,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福祉。我們審視瞭將生命視為純粹工具(如閤成生物學的極端應用)可能帶來的危險。 二、閤成生命與新生命形態的倫理責任 隨著閤成生物學和人工生命(ALife)的發展,人類正在從生命的觀察者轉變為設計者。本書探討瞭: 1. “人造生命”的權利問題:如果成功閤成瞭具有基本自我復製能力的係統,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它們? 2. 生物圈的完整性:我們是否有權引入完全人工構建的生命係統到現有生態圈中,以及這可能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後果。 3. “設計者”的責任:創造生命,意味著對該生命形式的長期演化承擔何種責任? 三、對“第二起源”的哲學準備 如果我們的研究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再現”瞭生命起源的某一個關鍵步驟,或者發現瞭地外生命(第二起源),這將對人類現有的宗教、哲學和倫理體係造成何種衝擊?本書主張,在科學突破到來之前,社會必須提前進行深刻的倫理對話,確保知識的運用是審慎和負責任的。 結語:未竟的探索與哲思的延續 《生命的起源:科學、哲學與倫理的交匯》最終導嚮一個結論:對生命起源的探究,本質上是一場人類自我認知的旅程。科學的每一個新發現都為哲學提供瞭新的素材,而哲學的每一次深刻反思又指引著科學研究的方嚮。生命起源的故事,遠未結束。它不僅是過去時態的科學敘事,更是現在進行時的哲學辯論,以及關乎未來世代的倫理抉擇。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每一位讀者,帶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審慎的態度,去參與這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偉大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