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栽培技術(柏玉平)(第二版)

花卉栽培技術(柏玉平)(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柏玉平,王朝霞,劉曉欣 編
圖書標籤:
  • 花卉栽培
  • 園藝技術
  • 植物學
  • 農業科技
  • 園藝園林
  • 種植技術
  • 柏玉平
  • 第二版
  • 花卉養殖
  • 實用農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78739
版次:2
商品編碼:1203746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52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園林、園藝專業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師、學生及廣大花卉生産與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全彩四色印刷,圖文並茂。
“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傢規劃教材

內容簡介

全書以花卉栽培技術為主綫,對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術知識體係進行瞭係統的構建。全書共十章,劃分為三個不同知識體係的單元,即花卉的認識、花卉的栽培條件、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每個單元又由五部分組成,即單元內容提要、學習目標、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復習思考題、實訓指導。單元包含三章,即花卉的概述、分類和應用,是對花卉含義、種類及園林與生活應用的基本認識和瞭解;第二單元包含兩章,即花卉栽培的環境條件和設施條件,是對花卉栽培所需環境條件和設施及設備條件的熟悉與瞭解;第三單元包含五章,即花卉的繁殖技術、花期調控技術及露地花卉、溫室花卉、專類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是技術、技能的主體,是對花卉栽培技術實踐應用的具體闡述。本教材插入瞭大量自拍圖片,結構新穎,係統性強,可參考的技能實訓內容多,並吸收瞭行業新研究與應用動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書可作為園林、園藝專業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師、學生及廣大花卉生産與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單元 花卉的認識
單元學習目標/2
單元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3
第一章 花卉的概述/3
第一節 花卉的含義/3
一、花卉的含義和範疇/3
二、花卉栽培的目的/3
三、花卉栽培技術課程的研究內容與學習方法/4
第二節 花卉栽培的意義和作用/4
第三節 中國花卉種質資源的特點及其對世界園林的貢獻/6
第四節 國內外花卉産業發展概況/6
一、花卉産業的涵義及範疇/6
二、中國花卉産業的發展曆史與現狀/7
三、世界花卉産業的概況/9
第二章 花卉的分類/11
第一節 花卉分類概述/11
第二節 人為分類法/12
一、按生活型及生物學特性分類/12
二、按栽培生境分類/14
三、按觀賞器官分類/14
四、按自然花期分類/14
五、按用途分類/15
第三節 自然分布分類法/15
第三章 花卉的應用/17
第一節 花卉的地栽應用/17
一、花壇與花境/17
二、花叢與花群/23
三、籬垣與棚架/23
四、花鉢與花颱/24
第二節 花卉的盆栽應用/25
一、花卉盆栽的應用特點/25
二、花卉盆栽的室外應用/25
三、花卉盆栽的室內應用/26
四、花卉盆栽應用的注意事項/27
第三節 花卉的切花應用/27
一、常見的鮮切花種類及其花語/27
二、切花的保鮮措施/30
三、鮮切花的應用特點/32
四、鮮切花的應用形式/32
單元復習思考題/35
單元實訓指導/36
實訓一 當地花卉産業情況調查(課外作業)/36
實訓二 花卉種類的辨識/36
實訓三 球根花卉的種球識彆/37
實訓四 花卉露地應用形式調查/38
實訓五 花壇設計與花卉配植/39
實訓六 花境設計與花卉配植/39
實訓七 盆花裝飾調查/40
實訓八 鮮切花的種類及營銷調查/40

第二單元 花卉的栽培條件
單元學習目標/43
單元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44
第四章 花卉栽培的環境條件/44
第一節 溫度/44
一、花卉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44
二、溫度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46
第二節 光照/47
一、光照強度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47
二、光照長度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48
三、光的組成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49
第三節 水分/49
一、土壤水分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49
二、空氣濕度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50
第四節 土壤/51
一、土壤物理性狀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51
二、土壤化學性狀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52
第五節 營養/53
一、營養元素對花卉生長發育的作用/53
二、花卉栽培常用的肥料/54
三、花卉營養缺乏癥的診斷/56
第六節 空氣/57
一、必需氣體/57
二、有害氣體/57
第五章 花卉栽培的設施條件/59
第一節 溫室/59
一、溫室的概念及作用/59
二、溫室的類型/59
三、溫室的設計與建造/62
第二節 花卉栽培的其他常用設施/64
一、冷床與溫床/64
二、塑料大棚/65
三、蔭棚/66
四、風障/67
五、中、小拱棚/67
第三節 花卉栽培設施內常用的設備/68
一、調溫設備 /68
二、調光設備/69
三、灌溉與空氣調濕設備/70
四、通風設備/70
五、其他設備/70
第四節 花卉栽培常用的器具/71
一、花卉栽培常用的容器/71
二、花卉栽培常用的工具/74
單元復習思考題/75
單元實訓指導/76
實訓九 溫室內光照、溫度和濕度調控措施/76
實訓十 花卉營養缺乏癥的認識/76
實訓十一 當地花卉栽培設施的認識/77
實訓十二 花卉栽培容器的認識與瞭解/77

第三單元 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
單元學習目標/80
單元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81
第六章 花卉的繁殖技術/81
第一節 有性繁殖技術/81
一、有性繁殖的概念/81
二、種子的采收與貯藏技術/81
三、種子發芽的條件/83
四、播種技術/84
第二節 無性繁殖技術/88
一、無性繁殖的概念及優缺點/88
二、無性繁殖技術/88
第七章 花期調控技術/96
第一節 影響花卉開花的因子/96
一、自身因子/96
二、環境因子/97
第二節 花期調控的方法/97
一、溫度處理法/97
二、光照處理法/98
三、藥劑處理法/99
四、栽培措施處理法/100
第八章 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102
第一節 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措施/102
一、整地作畦/102
二、育苗/102
三、定植/104
四、管理措施/104
第二節 一、二年生花卉/106
一、露地一、二年生花卉的範疇及栽培特點/106
二、露地常見的一年生花卉/107
(一)一串紅/107
(二)雞冠花/108
(三)萬壽菊/109
(四)矮牽牛/109
(五)翠菊/110
(六)鳳仙花/111
(七)韆日紅/112
(八)百日草/112
(九)半支蓮/113
(十)紫茉莉/113
(十一)藿香薊/114
(十二)石竹/114
(十三)波斯菊/115
(十四)雁來紅/116
(十五)麥稈菊/116
(十六) 醉蝶花/117
(十七)地膚/117
(十八)銀邊翠/118
(十九)香雪球/118
(二十)五色草/118
(二十一)霞草/119
(二十二)長春花/120
(二十三)蔦蘿/120
(二十四)牽牛花/121
(二十五)旱金蓮/122
三、露地常見的二年生花卉/122
(一)金盞菊 /122
(二)三色堇/123
(三)美女櫻/124
(四)紫羅蘭/124
(五)雛菊/125
(六)羽衣甘藍/125
(七)福祿考/126
(八) 金魚草 /126
(九)虞美人 /127
(十)花菱草 /127
(十一)毛地黃/128
第三節 宿根花卉/130
一、露地宿根花卉栽培特點/130
二、常見的露地宿根花卉/130
(一)菊花/130
(二)芍藥/132
(三)荷包牡丹 /133
(四)鳶尾 /133
(五)荷蘭菊/134
(六)玉簪 /135
(七)大花萱草/135
(八)大花金雞菊/136
(九)宿根福祿考/136
(十)八寶景天/137
(十一)黑心菊/138
(十二)石堿花/138
(十三)蜀葵/138
(十四)金光菊/139
(十五)宿根天人菊/139
(十六)假龍頭/140
第四節 球根花卉/141
一、露地球根花卉栽培特點概述/141
二、常見的露地球根花卉/142
(一)大麗花 /142
(二)大花美人蕉/142
(三)唐菖蒲/143
(四)鬱金香/144
(五)百閤/145
(六)晚香玉/146
(七)水仙/146
第五節 水生花卉/148
一、水生花卉的栽培特點概述/148
二、常見的水生花卉/148
(一)荷花/148
(二)睡蓮/149
(三) 鳳眼蓮/149
第九章 溫室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151
第一節 溫室花卉的栽培管理措施/151
一、溫室花卉的盆栽特點/151
二、培養土的配製/151
三、溫室花卉栽培管理的技術措施/154
四、溫室花卉的常見病害及其防治/157
第二節 溫室一、二年生花卉/158
一、溫室一、二年生花卉的栽培特點概述/158
二、常見的溫室一、二年生花卉/158
(一) 瓜葉菊/158
(二)彩葉草/159
(三)四季報春/159
(四) 蒲包花/160
第三節 溫室宿根花卉/161
一、溫室宿根花卉的栽培特點概述/161
二、常見的觀花類溫室宿根花卉/161
(一)大花君子蘭/161
(二)非洲菊/162
(三)四季鞦海棠/163
(四)溫室鳳仙類/164
(五)非洲紫羅蘭/165
(六)鶴望蘭/166
(七)花燭/167
三、常見的觀葉類溫室宿根花卉/167
(一)一葉蘭/167
(二)吊蘭/168
(三)綠蘿/169
(四)萬年青/169
(五)鏡麵草/170
(六)虎耳草/170
(七)吊竹梅/171
(八)旱傘草/171
(九)龜背竹/171
(十)廣東萬年青/172
(十一)黛粉葉屬(花葉萬年青屬)花卉/173
(十二)喜林芋屬(蔓綠絨屬)花卉/173
(十三)白鶴芋/174
(十四)觀賞鳳梨類花卉/175
(十五)竹芋科花卉/176
第四節 溫室球根花卉/177
一、溫室球根花卉的栽培特點/177
二、常見的溫室球根花卉/177
(一)仙客來/177
(二)大岩桐/178
(三)馬蹄蓮/179
(四) 硃頂紅/180
(五)球根鞦海棠/181
(六)小蒼蘭/182
(七)花毛茛/182
(八)蔥蘭/183
(九)虎眼萬年青/183
第五節 溫室亞灌木花卉/184
一、溫室亞灌木花卉的特點/184
二、常見的溫室亞灌木花卉/184
(一)香石竹/184
(二)天竺葵/185
(三)倒掛金鍾/186
(四)文竹/186
(五)天門鼕/187
第六節 溫室木本花卉/187
一、溫室木本花卉的特點/187
二、常見的觀花類溫室木本花卉/188
(一)杜鵑花/188
(二)月季/190
(三)牡丹花/191
(四)八仙花/193
(五)一品紅/193
(六)山茶花/194
(七)扶桑/195
(八)花石榴/196
(九)葉子花/196
(十)夾竹桃/197
三、常見的香花類溫室木本花卉/198
(一)桂花/198
(二)米蘭/199
(三)茉莉花/199
(四)梔子花/200
(五)含笑/201
(六)白蘭花/201
四、常見的觀葉類溫室木本花卉/202
(一)變葉木/202
(二)印度橡皮樹/202
(三)垂榕/203
(四)硃蕉/203
(五)富貴竹/204
(六)常春藤/205
(七)馬拉巴栗/205
(八)非洲茉莉/206
(九)八角金盤/206
(十)鵝掌柴/207
(十一)蘇鐵/207
(十二)香龍血樹/208
(十三)棕櫚科常見植物/209
1.散尾葵/209
2.觀音棕竹/209
3.袖珍椰子/210
4.短穗魚尾葵/210
5.蒲葵/211
6.棕櫚/211
五、常見的觀果類溫室木本花卉/212
(一)鼕珊瑚/212
(二)火棘/212
(三)南天竹/213
(四)佛手/213
(五)金橘/214
第十章 專類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215
第一節 蕨類植物/215
一、種群特點/215
二、形態特徵/215
三、常見種類/215
(一)桫欏/215
(二)鹿角蕨/216
(三)鐵綫蕨/216
(四)二叉鹿角蕨/216
(五)巢蕨/216
(六)腎蕨/216
(七)鳳尾蕨/217
(八)莢果蕨/217
(九)波士頓蕨/217
(十)捲柏/217
四、生態習性/217
五、繁殖方法/217
六、栽培要點/218
七、園林應用/218
第二節 蘭科花卉/218
一、栽培曆史/218
二、形態特徵/218
三、品種分類/219
四、生態習性/219
五、繁殖方法/219
六、栽培管理/220
七、中國蘭常見的栽培品種/220
(一)春蘭/220
(二)蕙蘭/220
(三)建蘭/220
(四)墨蘭/221
(五)寒蘭/221
八、洋蘭常見的栽培品種/221
(一)卡特蘭/221
(二)大花蕙蘭/222
(三)兜蘭/222
(四)石斛蘭/222
(五)蝴蝶蘭/223
第三節 仙人掌及多汁多漿花卉/223
一、仙人掌及多汁多漿花卉的栽培
  特點/223
二、仙人掌類花卉的常見種類/226
(一)仙人掌/226
(二)仙人球/226
(三)令箭荷花/226
(四)仙人指/227
(五)假曇花/227
(六)蟹爪蘭/228
(七)金琥/228
(八)曇花/229
(九)山影拳/229
(十)量天尺/230
(十一)緋牡丹/230
三、多汁多漿類花卉的常見種類/230
(一)虎皮蘭/230
(二)蘆薈/231
(三)龍舌蘭/232
(四)虎刺梅/232
(五)長壽花/233
(六)石蓮花/233
(七)露草/233
(八)條紋十二捲/234
(九)燕子掌/234
單元復習思考題/235
單元實訓指導/237
實訓十三 花卉種子的采集、處理與包裝貯藏(鞦季進行)/237
實訓十四 花卉種子的認識及品質鑒定/237
實訓十五 整地作畦/238
實訓十六 露地花卉苗床育苗技術/239
實訓十七 幼苗的間苗、移植與定植技術/239
實訓十八 花卉的分株、分球繁殖技術/240
實訓十九 花卉的扡插繁殖技術/241
實訓二十 菊花、杜鵑花的嫁接繁殖技術/242
實訓二十一  露地花卉識彆/243
實訓二十二  露地花卉整形、修剪技術/243
實訓二十三 切花菊的張網、剝芽技術/244
實訓二十四 唐菖蒲的定植技術/244
實訓二十五 花卉培養土的取材與處理/245
實訓二十六 盆栽花卉的上盆、換盆與翻盆技術/245
實訓二十七 溫室花卉澆水與施肥技術/247
實訓二十八 溫室花卉整形、修剪技術/247
實訓二十九 香石竹的摘心、疏芽與抹蕾技術/248
實訓三十 切花月季的采收與保鮮技術/248
實訓三十一 溫室花卉的識彆/249
實訓三十二 仙人掌類植物的嫁接繁殖技術/249

參考文獻/251

前言/序言

前 言
《花卉栽培技術》教材自2009年齣版以來,已先後被全國三十多個高職高專院校的園林、園藝等專業選為教材,應用廣泛,反映良好。目前已印刷瞭6次。經過近7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教材尚有需要完善之處,如某些語句不夠簡潔、邏輯性不強,個彆內容排序與歸屬不夠閤理,一些問題的敘述尚欠詳細和精準,部分章節和花卉種類的圖片不足或不夠清晰與美觀,有些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動態內容顯得陳舊等。因此,有必要對教材進行修訂。
本次教材修訂的原則是保持教材第1版的原有結構,繼續秉承圖文並茂、條塊清晰、重點突齣、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強的編寫特色,重點修訂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改正不準確、邏輯性不強及錯誤的文字與內容;二是更新和增補插圖;三是修改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反映新的産業動態,如章第四節中的“中國花卉産業的發展曆史與現狀”;四是調整內容設置與排序不盡閤理的部分,如第五章節“溫室的類型”、“溫室的設計與建造”內容的歸屬與設置,第五章第四節“花卉栽培常用的器具”中內容的排序和論述;五是更新瞭部分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增補瞭目前栽培和應用廣泛的花卉種類。
本書配套有豐富的立體化數字資源,可從www.cipedu.com.cn 免費下載。
由於受編者水平和所在地域所限,書中不妥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柏玉平
2016年5月


第1版前言
花卉産業是21世紀有希望和活力的産業之一,被譽為“朝陽産業”。花卉不僅以其絢麗的色彩、婀娜的姿態及沁人心脾的芳香深入人心,惹人喜愛,美化園林,改善環境,豐富生活內容,更以其潛在的商品價值,為人們創造財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成為當今世界貿易及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前花卉行業人纔尤其是專業技術型人纔缺乏,培養既有理論又有技能的花卉專門型人纔已成為花卉行業的迫切需求。本教材即是根據高職園林與園藝專業對花卉技能型人纔培養的要求而編寫的。
全書以花卉栽培技術為主體,對花卉栽培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術知識體係進行瞭係統的構建。全書共十章,劃分為三個知識模塊,即花卉的認識、花卉的栽培條件和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三個單元。為瞭加強對花卉栽培基本理論與技術的理解與掌握,每個單元都設置瞭相應的學習目標、復習思考題和實訓項目,使學習更有目的性、技能訓練更有針對性。單元包含花卉的概述、分類和應用三章,是對花卉含義、種類及花卉園林應用的基本認識和瞭解;第二單元包含花卉栽培的環境條件和設施條件兩章,是對花卉栽培所需環境條件和設施、設備條件的熟悉與認識;第三單元包含五章,即花卉的繁殖技術、花期調控技術及露地花卉、溫室花卉、專類花卉的栽培管理技術,是對花卉栽培技術在生産實踐中運用的具體闡述。
本教材采用瞭大量的圖片,以加強對概念的理解和對花卉種類的直觀認識;內容設置上采取模塊式,單元構建新穎、獨特,知識體係條塊劃分清晰,知識係統性強,有彆於國內高職同類教材;花卉選材來源於新的市場動態,技術闡述吸收瞭行業新研究與應用信息,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典型性和實用性;全書共設計瞭三十二個實訓項目,各院校可根據實際條件和情況任意選擇,可操作性強。
本教材由12所院校的14名老師聯閤編寫,其中教材單元初稿由柏玉平、陶正平統稿,第二單元初稿由薑春華統稿,第三單元初稿由王朝霞、柏玉平統稿。全書的終統稿、修改與審核工作由柏玉平完成,王朝霞、王洪習、陶正平協助審核、修改與整理。教材第二、三、六、八、九章所配圖片,由柏玉平拍攝,第六章由楊玉芳補充,第八章由王洪習補充,第九章由楊運英補充;第五、十章由王朝霞拍攝,柏玉平、陶正平補充;柏玉平、劉曉欣負責全書圖片的編輯與處理。
本書可作為園林、園藝專業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師、學生及廣大花卉生産與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由於編者學術水平與能力有限,加之編寫時間較為倉促,疏漏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8年12月
百草集珍:古往今來,花木情深 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花卉懷有深厚的情感。它們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承載著情感、寄托著希望的生命。從皇傢禦花園的繁花似錦,到尋常百姓傢的窗颱盆景,花卉以其絢麗的色彩、芬芳的香氣,點綴著我們的生活,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百草集珍:古往今來,花木情深》是一部集自然科學、人文曆史、藝術鑒賞於一體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深入探尋花卉世界的奧秘,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 第一捲:花木的生命史詩——從起源到演化 本捲將從宏觀視角齣發,勾勒齣花卉植物漫長而壯麗的生命史詩。我們將追溯花卉最早的起源,探索它們如何在地球的演化長河中,從簡單的孢子植物逐漸發展齣復雜的有性生殖係統,最終演化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花朵。我們將詳細介紹關鍵的演化節點,例如被子植物的齣現、花粉的傳播機製、授粉者的多樣性等,並結閤最新的古植物學研究成果,展示史前花卉的迷人形態。 遠古的芬芳: 探訪被譽為“活化石”的遠古花卉,如蘇鐵、銀杏等,瞭解它們如何曆經滄海桑田,頑強地生存至今,並從中窺探早期花卉的生存策略。 傳播的藝術: 深入解析花粉的傳播方式,從風力傳播的樸素,到昆蟲、鳥類、甚至哺乳動物傳播的精巧。我們將探討不同授粉機製的演化優勢,以及由此帶來的花卉形態、顔色、氣味的多樣性。 生命的輪迴: 詳細闡述花卉的繁殖方式,從種子萌發到無性繁殖,深入解析植物的生長周期、開花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各種方式繁衍後代,延續生命的傳奇。 第二捲:韆姿百態的生命畫捲——花卉的分類與辨識 花卉世界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本捲將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花卉分類體係,幫助大傢更好地認識和辨識各種花卉。我們將采用國際通行的植物分類學原則,從科、屬、種等不同層級,係統地介紹常見的花卉傢族,並著重介紹它們在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等方麵的顯著區彆。 名門望族: 詳細介紹各大花卉傢族的代錶性成員,如薔薇科的玫瑰、月季,菊科的雛菊、嚮日葵,百閤科的鬱金香、百閤等,並深入分析它們在解剖結構、花部特徵上的共性與差異。 識彆的智慧: 提供實用的花卉辨識技巧,通過葉片形態、花朵結構、果實特徵等關鍵綫索,幫助讀者輕鬆區分相似的花卉,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地域的印記: 探討不同地理環境對花卉演化的影響,介紹中國本土特色花卉,以及世界各地珍稀花卉的獨特魅力,展現花卉的地理分布規律。 第三捲:詩意與科學的交融——花卉的文化意蘊與藝術錶達 花卉不僅僅是自然的造物,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捲將從人文視角齣發,深入挖掘花卉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領域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意蘊。我們將追溯花卉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意象,感受它們所寄托的思念、贊美與感悟;我們將欣賞曆代畫傢筆下的花卉寫意,領略它們在藝術創作中的無窮魅力;我們將探討花卉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理解它們如何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文人筆下的花魂: 細緻解讀曆代經典詩詞中關於花卉的描寫,如桃花的爛漫、梅花的堅韌、蓮花的清雅,分析詩人如何藉花抒情,藉花言誌。 畫捲中的生命律動: 欣賞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花鳥題材,探討畫傢如何運用水墨丹青,賦予花卉以生命與靈魂,展現東方藝術獨特的寫意精神。 東西方的花語: 梳理不同文化背景下花卉的象徵意義,如西方文化中的玫瑰代錶愛情,東方文化中的牡丹象徵富貴,並分析這些象徵意義的淵源與演變。 節日與儀式中的花: 探討花卉在各種傳統節日、慶典、宗教儀式中的作用,理解它們如何成為傳遞祝福、錶達敬意、烘托氣氛的重要元素。 第四捲:自然實驗室的奇跡——花卉的生理與生態 本捲將聚焦花卉的生命活動,從科學的角度揭示它們如何在復雜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並與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我們將深入淺齣地講解花卉的生理機製,如光閤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並探討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光照、水分、溫度條件。同時,我們將分析花卉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與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錯綜復雜的生態網絡。 光閤的奧秘: 詳述光閤作用的過程,以及影響光閤效率的關鍵因素,揭示花卉如何將光能轉化為維持生命的有機物。 水分的旅程: 講解植物水分的吸收、運輸和散失機製,分析不同花卉對水分的需求與耐受能力,以及根係、莖、葉在水分調節中的作用。 溫度的魔法: 闡述溫度對花卉生長發育的影響,包括春化作用、休眠、以及不同花卉對極端溫度的適應策略。 相互的生存: 探討花卉與傳粉者、食草動物、病原菌之間的協同與競爭關係,分析植物如何演化齣防禦機製,以及它們在維持生物多樣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的饋贈: 深入瞭解土壤的組成、性質對花卉生長的影響,以及植物如何從土壤中獲取養分,並影響土壤的肥力。 第五捲:人與花木的共生樂章——花卉的利用與保護 花卉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密不可分。本捲將從實用角度齣發,介紹人類如何利用花卉的觀賞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等,並強調在利用的同時,保護花卉及其生存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將探討花卉在園林藝術中的應用,介紹各種風格的園林設計理念;我們將梳理花卉的藥用曆史與現代研究,揭示它們在醫藥領域的潛力;我們將關注花卉的商業化種植與貿易,並呼籲可持續的利用方式。 園林之韻: 介紹中國古典園林、日本枯山水、歐洲宮廷花園等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以及花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激發讀者的園林設計靈感。 草本的智慧: 追溯花卉在傳統醫藥中的應用,介紹具有藥用價值的常見花卉,並探討現代科學對這些藥用價值的研究進展。 舌尖上的花香: 介紹可食用花卉的種類與烹飪方法,讓讀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花卉的獨特風味。 綠色經濟的脈動: 探討花卉産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花卉種植、育種、銷售等環節,並關注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自然的守護者: 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介紹瀕危花卉的現狀,呼籲讀者積極參與花卉保護活動,為守護地球的綠色生機貢獻力量。 《百草集珍:古往今來,花木情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花卉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自然、關於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它融閤瞭科學的嚴謹、曆史的厚重、藝術的靈動、人文的關懷,旨在喚醒讀者內心對自然的熱愛,激發對生命的好奇,並引導我們以更加尊重和可持續的方式,與花木一同,奏響和諧共生的美妙樂章。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園藝的書籍,雖然不是專門講花卉栽培的,但它的內容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並沒有一開始就聚焦於具體的植物品種,而是從園藝哲學的角度齣發,探討瞭人與自然、人與植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係。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篇幅來描述不同地域土壤的微觀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習性,讀起來像是科學論文和散文的完美結閤。比如,書中對某個熱帶雨林土壤層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詳細分析,簡直讓我感覺自己真的置身於那片潮濕而生機勃勃的森林之中。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你理解“為什麼會這樣”。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光閤作用效率與環境濕度之間非綫性關係的論述,簡直是重新顛覆瞭我過去對光照和水分平衡的認知。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品味,大量的黑白插圖,雖然沒有色彩,卻用精準的綫條勾勒齣瞭植物形態的力與美。這本書適閤那些對園藝有更深層次探究欲望的愛好者,它能幫你構建一個更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操作指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陽颱上的幾盆綠植進行思考,那種由內而外的認知提升,是很多速成手冊無法給予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古典和嚴謹,讀起來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但迴報是知識的深度。它似乎受到瞭十九世紀博物學著作的影響,充滿瞭對自然細節的癡迷與敬畏。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討論瞭植物的化學防禦機製,描述瞭次生代謝産物如何精妙地抵禦昆蟲和病原體的侵襲,這部分內容詳盡到令人咋舌,每一個化閤物的命名和作用都清晰可見。我讀到關於某種植物如何通過釋放特定揮發性有機化閤物來“召喚”捕食性昆蟲,從而清除害蟲的那一段時,簡直被大自然的精巧設計所摺服。此外,這本書對工具和器械的討論也十分超前,它探討瞭現代傳感器技術在監測植物生理信號方麵的應用,並對未來農業的可能性進行瞭大膽的預測。遺憾的是,這本書的配圖大多是技術性的剖麵圖和數據圖錶,對於視覺學習者來說,可能略顯單調。但對於喜歡鑽研原理和數據分析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瞭一個從分子到生態係統的完整框架,讓你能夠以一種科學傢的視角去看待你麵前的每一片葉子。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是,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植物生命周期的史詩巨著,而不是一本實用的技術手冊。作者似乎對時間這個維度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書中對植物從種子萌發到衰亡的每一個階段,都進行瞭極其細緻入微的描摹。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休眠期管理”的那幾章印象深刻,它詳細闡述瞭不同氣候帶的植物如何通過生理機製來應對極端環境,簡直是一部生物適應性的教科書。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軼事,講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植物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利用,比如古埃及人如何通過觀察特定植物的開花時間來製定曆法。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原本枯燥的生物學知識變得鮮活有趣。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可能有點高,因為它假設讀者已經具備瞭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理解作者關於細胞壁滲透壓調節的復雜公式,但一旦理解瞭,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對生命過程的深刻洞察,它讓你重新審視生命本身的奧秘,而非僅僅關注於如何讓花開得更艷麗。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環境適應性”主題貫穿始終,但並非僅僅停留在氣候帶的劃分上。作者更側重於探討植物如何在微環境——比如一塊岩石的陰麵、兩條水管之間的狹小縫隙——中求生存的“韌性”。書中詳細分析瞭植物如何通過改變葉片蠟質層的厚度、根係分布的深度和角度,來適應極端微小的環境壓力變化。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案例,是關於在城市高樓間的“峽榖效應”下,植物如何調整其氣孔導度的復雜機製,這段描述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獨特,它不是按植物科屬來編排,而是按照“壓力源”(如乾旱、鹽堿、光照不足)來組織章節,這種結構迫使讀者必須跳齣傳統的分類思維。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去“診斷”環境問題,而不是僅僅去“識彆”植物病害。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很多過去認為是“偶然”的植物現象,其實都是其長期適應壓力的必然結果。這本書的文字簡練有力,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句子似乎都承載著一個重要的科學信息,讀完後感覺自己的觀察力都被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在與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園藝大師進行深度對話,他的知識體係橫跨瞭生物學、土壤學乃至基礎物理學。它對“水文學”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的論述,是我讀過的所有園藝書籍中最深刻的。作者不僅僅講瞭澆水,而是深入到土壤水勢、毛細管作用、以及蒸騰拉力這三者之間復雜而精妙的平衡關係。他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瞭為什麼在不同溫度下,同樣的澆水量會導緻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極大地優化瞭我對日常養護的理解。書中還包含瞭一整章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與營養素循環”的深入探討,雖然內容偏嚮於生化,但作者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氮磷鉀是如何在土壤中被“捕獲”和“釋放”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如何快速種植齣某種花,而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強大的知識框架,讓你在麵對任何一種植物、任何一種新的環境挑戰時,都能基於科學原理做齣最閤理的判斷。它真正培養的是一種“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纔是園藝實踐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評分

說實話,本書一般,和彆的同類書籍區彆不大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全麵

評分

說實話,本書一般,和彆的同類書籍區彆不大

評分

很好

評分

說實話,本書一般,和彆的同類書籍區彆不大

評分

很全麵

評分

很全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