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

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政,吕新雨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
  • 性别研究
  • 视觉文化
  • 纪录片
  • 海外中国
  • 百年影像
  • 文化研究
  • 影像研究
  • 社会学
  • 电影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3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8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6
字数:3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一书综合运用历史、文学、传媒、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对象的历史跨度从晚清到当代,所分析的视觉再现手段包括影视、期刊中的图像、广告、摄影、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以多样的分析工具解析斑驳陆离的视觉作品中浸润着的社会性别议题,呈现出前人所忽略的历史图景和文化意义,有力地挑战或颠覆了习以为常的定论。从本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视觉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前景广阔,而社会性别则是视觉研究不可或缺的分析范畴。

内容简介

  《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一书中吕新雨的文章介绍了纪录片导演季丹、冯艳和徐童并讨论了他们的作品《危巢》《秉爱》和《麦收》,其中《麦收》因为以性工作者为主人公成为争议的焦点,也是本次会议引发激辩的导火索。吕新雨讨论了独立纪录片导演力图呈现被主流社会遮蔽的、有时是非法的底层人生经历(让底层发声以抵抗主流霸权话语)的非凡努力,及其与保护纪录片主人公个人隐私之间的伦理冲突,也回溯和检讨了在大会围绕《麦收》展开的辩论和由此延伸的相关讨论,指出中国女权主义*迫切的任务是重新反思中国的现实与女权主义的关系,重新与这个社会中各种批判性力量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在中国百年以来女权主义发展的历史视野中,性别与女性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各种社会与政治运动互相激荡着向前推进,需要重新检讨这份历史的遗产,并与反思第二波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新思潮呼应与联合,来面对中国今天的问题与危机。

作者简介

  王政,1952年生于上海,1968年赴崇明长征农场务农。77级大学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8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先修美国史后攻中国近代史。现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妇女学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复旦一密大社会性别研究所创始人及合作所长。*作有《女性的崛起:美国当代女权运动》(1995)、Women in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1999)、《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2004)、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bulic of China(2016)等。 吕新雨,1965年生于安徽。1993年获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始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2002年评为教授,200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2014年7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一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作有《学术、传媒与公共性》《乡村与革命》《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等。

目录

第一辑 历史追踪:被看见的女性
1.别树一帜?——《点石斋画报》对中外战争中的女兵女将的塑造 贾甄
2.妓女的“他(她)者”: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国妇女及其能见度和性征 季家珍
3.高尚娱乐?——《玲珑》中的裸体图像、视觉再现与编辑决策 孙丽莹
4.“美名”抑或“污名”?——近代上海的女性卷烟消费 皇甫秋实 贾钦涵
第二辑 社会主义遗产与性别
5.女权寻踪——陈波儿与中国社会主义电影范式的创立 王政
6.鬼戏之变与新中国文艺实践:以“李慧娘”为考察中心 张炼红
7.历史与表征:以影片《红色娘子军》为中心 张硕果
8.“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男性气质与大型国有企业男性工人 王向贤
第三辑 大众传媒时代的影像与性别
9.变革性的模仿:黄蜀芹电影《人·鬼·情》中的跨性别表演与影戏时空 刘敬
10.性别、影像与青年亚文化——从《宫》看当代穿越文化现象 董丽敏
11.“女博士”是怎样“炼成”的——考察一种性别视觉形象的衍生 孙琳
第四辑 女权主义、性工作者与纪录片
12.当女权主义遭遇纪录片——一场未完成的学术讨论 吕新雨
13.妓权、性道德与自我正义——论徐童的《麦收》与纪录片的伦理 郭力昕
14.纪录片中性工作者的再现:《麦收》《生于妓院》和《牺牲》的伦理分析 史雯(Marina Svensson)
15.“真实”的抵抗论述:台湾性工作者组织的影像(再)生产 林杏鸿

影像流动的百年: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性别与视觉文化研究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研究著作,聚焦于20世纪以来,中国视觉文化在复杂的全球语境、地域变迁与性别意识重塑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全书以影像为核心媒介,横跨电影、摄影、纪录片乃至新兴的数字视觉实践,旨在梳理并剖析权力、身份、再现与观看方式之间的动态张力。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全球视野下的影像输入与本土化、性别主体如何在视觉空间中被构建与抵抗,以及影像技术与意识形态变迁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理解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其内部的性别关系与现代性转型,离不开对那些被记录、被传播、被观看的视觉物的细致考察。 第一部分:流动的媒介与现代性的景观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初,中国如何被卷入全球现代化的浪潮,以及视觉媒介如何成为构建“新中国”形象的关键工具。 1. 早期视觉接触与“他者”的凝视: 我们将追溯自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摄影术、新闻画报和早期电影对中国社会的早期介入。这一时期的视觉呈现,往往被殖民主义的“他者”凝视所主导。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这些图像,而是深入分析,这些被输入的影像(无论是旅行者的记录还是商业宣传品)如何在本土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那里引发了何种反应?它们如何催生了对自身形象的反思,并推动了本土摄影和电影工业的萌芽?重点关注早期留洋归国的摄影师与电影人,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成熟的视觉语言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景观。 2. 民族国家建构中的“移动的影像”: 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电影和纪录片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本章探讨了在战争与社会动荡背景下,影像如何被用来动员民众、统一思想,以及“国家叙事”是如何通过视觉的蒙太奇和场景调度来完成的。我们尤其关注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的载体,如何在不同政治力量的操纵下,成为构建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有力武器。这种建构并非一帆风顺,影像中潜藏的地域差异、阶级矛盾,常常在官方叙事的光鲜外表下若隐若现。 3. 战后与冷战格局下的视觉断裂与延续: 本书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视觉文化的“再集中化”过程。随着意识形态的全面重塑,早期的多元影像风格迅速被一种高度程式化的、以劳动者和集体为中心的视觉范式所取代。本节将对比研究这一时期与港台地区电影的视觉风格差异,探讨在全球冷战格局下,影像如何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前沿阵地。我们还将审视早期对“外国”影像(如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纪录片)的引进与解构过程,分析这些“榜样”如何被本土化改造,以服务于新的国家建设目标。 第二部分:性别在光影中的重塑与反叛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揭示性别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视觉媒介得以再现、固化,乃至在艺术实践中受到挑战的。 1. “模范女性”的视觉规训:从闺秀到劳动模范: 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视觉塑造。从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的“摩登女郎”,到革命时期被符号化的“女英雄”与“劳动模范”,影像始终是定义女性身份的重要场域。我们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光线、服饰、身体姿态等视觉元素如何共同构建了一套严格的性别规范。特别关注在集体主义叙事中,女性的身体如何从私密性中被抽离,转化为公共劳动的工具和符号。 2. 身体、欲望与禁忌的边缘: 我们将探讨在特定的审查制度下,关于性、欲望和情感的表达是如何被处理的。对于早期电影中的“伤风败俗”场景的审查记录,以及对女性身体的特写与避讳,构成了对“可观看性”的严格界定。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些在主流视野之外,试图以非传统方式呈现女性经验的摄影和艺术实践,即便它们在当时往往是隐蔽或边缘化的。这些实践如何预示着未来对身体自主权的探索? 3. 跨越性别的视觉主体性构建: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特定群体(如知识分子、流亡者)的性别气质和身份表达也开始在影像中显现出复杂性。本章着重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男性气质(如知识分子或革命者)是如何被“建构”和“展示”的,以及这种建构与女性气质的“规训”之间存在的互文关系。我们探讨“伪装”与“真实身份”之间的视觉拉扯,尤其关注在身份模糊地带,个体如何利用视觉自我呈现来宣示主体性。 第三部分:技术转向与视觉的未来张力 本部分关注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技术迭代和社会开放,视觉文化领域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性别研究的深刻影响。 1. 录像带、家庭影像与私密性的回流: 录像技术(Video)的普及,极大地挑战了以往由国家或商业机构垄断的影像生产模式。本书分析了录像带文化(包括地下传播和家庭记录)如何为被主流话语压抑的私人情感、日常生活和非规范的性别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容器”。家庭影像如何成为抵抗官方历史的另一种“非正式史学”?这种技术带来的“去专业化”对传统电影美学构成了怎样的冲击? 2. 纪录片伦理的重构与身份政治: 在后毛泽东时代,纪录片迎来了表达的“松绑”。本章探讨了新一代纪录片工作者如何处理敏感的社会议题,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地方性文化以及新兴的女性主义群体。我们将重点分析“在场性”的伦理困境:当影像制作者将镜头对准边缘群体时,其权力关系如何影响了被摄者的自我呈现?纪录片如何从政治宣传工具转变为社会批判和身份探索的媒介? 3. 数字时代的视觉碎片化与身份的再编码: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视觉生产与消费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时代。社交媒体、直播和自拍文化,为个体提供了极大的视觉控制权,但也带来了新的规训机制(如算法推荐、网络暴力)。我们探讨在这种新的视觉生态中,性别身份是如何被动态地编码、解耦和重新组合的。传统的“银幕明星”模式正在被“网络红人”模式取代,这种转变对中国青年一代的身体认知和性别认同产生了何种长远影响? 结语: 本书最终旨在揭示,从早期的异国奇观到当代的数字身份重塑,中国视觉文化始终是一面复杂的多棱镜,它折射出社会在现代化、全球化和性别解放浪潮中的挣扎、适应与创造。通过对影像的细致爬梳,我们得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一个不断自我定义中的中国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选材角度非常大胆,它似乎故意避开了那些已经被嚼烂了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边缘化”的视觉场域,从中发掘出惊人的信息量和批判潜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滥用情绪化的语言,而是用冷峻的分析工具,去解剖那些复杂的跨文化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观众的视觉经验。其中关于特定媒介技术引入初期所引发的社会震荡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集体学习“如何看世界”的过程,那种集体无意识的转变,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精准和到位。它让我意识到,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它承载着巨大的文化负载和意识形态的指令。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流畅而富有张力,尽管主题严肃,但阅读过程却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行于历史文献的密林之中,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学术基石之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引人入胜的智力漫步。它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打破既有框架的勇气,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将原本看似散乱的影像资料,搭建成一个逻辑严密却又充满美学张力的思想迷宫。特别是在探讨视觉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人无法抗拒地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我们是如何被告知要如何去看待这一切的”。那种对“观看”本身的哲学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述,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文化随笔,只是它的论证工具是历史的证据而非纯粹的思辨。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就像剥洋葱一样,每揭开一层,都能闻到更深远的时代气息。对于那些对文化史怀有热忱,又对刻板解释感到厌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沉静的力量,它没有试图去讨好任何一方,而是坚持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去审视历史镜头下那些被有意无阻地呈现或遗忘的面孔。我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百年历程时,那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不仅仅关注某一特定事件的影像呈现,更着眼于“观看机制”的长期演变,这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某些西方视觉范式如何被“挪用”和“本土化”的细致剖析,这种复杂的文化借用过程,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充满创造性的抗争与融合。阅读它,就像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需要读者不断地调动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去配合作者的论点进行推演。它绝非轻松的读物,但其回报是巨大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目光,去面对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图像。

评分

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对时代脉络的深刻捕捉,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挖掘着被时间洪流冲刷的无数碎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语境交汇时的细腻笔触,那种跨越地域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一种复杂的交织与重塑。从那些泛黄的胶片和模糊的早期记录中,我们得以窥见现代性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本土的传统发生激烈的碰撞与妥协。它不满足于表面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影像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的暗流中去审视,那种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拍案叫绝。比如,它对某一时期特定视觉符号的解析,就如同给了一把万能钥匙,瞬间打开了理解当时社会心理的密码锁,让你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其实深受历史的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透镜,让那些沉寂已久的画面重新焕发出叙事的张力,其对媒介演变的梳理,更是为我们理解信息爆炸时代的传播困境提供了坚实的参照系。

评分

此书的魅力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度精细的剖析工具,用以拆解那些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视觉惯例。它避开了对单一艺术作品的过度赞美或苛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影像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权力运作载体的角色。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哪些主体被允许“被观看”,哪些又被强制“消失”的议题的探讨,极其深刻,直指人心。读到某些关于早期纪录片如何塑造公众想象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颤,仿佛亲历了那个媒介初生、规范尚未建立的混沌年代。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赋予了全书一种坚不可摧的说服力。它不是一本关于“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权力如何通过视觉来塑造现实认知”的透彻研究,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身边所有图像的方式都变得更为审慎和复杂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