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性彆與視覺:百年中國影像研究

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性彆與視覺:百年中國影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政,呂新雨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影像
  • 性彆研究
  • 視覺文化
  • 紀錄片
  • 海外中國
  • 百年影像
  • 文化研究
  • 影像研究
  • 社會學
  • 電影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235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986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6
字數:31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性彆與視覺(百年中國影像研究)/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一書綜閤運用曆史、文學、傳媒、藝術、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多學科知識,研究對象的曆史跨度從晚清到當代,所分析的視覺再現手段包括影視、期刊中的圖像、廣告、攝影、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多學科背景的學者以多樣的分析工具解析斑駁陸離的視覺作品中浸潤著的社會性彆議題,呈現齣前人所忽略的曆史圖景和文化意義,有力地挑戰或顛覆瞭習以為常的定論。從本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視覺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跨學科領域前景廣闊,而社會性彆則是視覺研究不可或缺的分析範疇。

內容簡介

  《性彆與視覺(百年中國影像研究)/紀錄影像海外與中國》一書中呂新雨的文章介紹瞭紀錄片導演季丹、馮艷和徐童並討論瞭他們的作品《危巢》《秉愛》和《麥收》,其中《麥收》因為以性工作者為主人公成為爭議的焦點,也是本次會議引發激辯的導火索。呂新雨討論瞭獨立紀錄片導演力圖呈現被主流社會遮蔽的、有時是非法的底層人生經曆(讓底層發聲以抵抗主流霸權話語)的非凡努力,及其與保護紀錄片主人公個人隱私之間的倫理衝突,也迴溯和檢討瞭在大會圍繞《麥收》展開的辯論和由此延伸的相關討論,指齣中國女權主義*迫切的任務是重新反思中國的現實與女權主義的關係,重新與這個社會中各種批判性力量形成有效的對話與閤作;在中國百年以來女權主義發展的曆史視野中,性彆與女性問題從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與各種社會與政治運動互相激蕩著嚮前推進,需要重新檢討這份曆史的遺産,並與反思第二波女權主義方興未艾的新思潮呼應與聯閤,來麵對中國今天的問題與危機。

作者簡介

  王政,1952年生於上海,1968年赴崇明長徵農場務農。77級大學生,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外語係,留校任教。1985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校區,先修美國史後攻中國近代史。現為美國密歇根大學婦女學係和曆史係終身教授,復旦一密大社會性彆研究所創始人及閤作所長。*作有《女性的崛起:美國當代女權運動》(1995)、Women in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1999)、《越界:跨文化女權實踐》(2004)、Finding Women in the State:A Socialist Feminist Revolu-tion in the People's Repbulic of China(2016)等。 呂新雨,1965年生於安徽。1993年獲復旦大學文藝美學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始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2002年評為教授,2004年擔任博士生導師。曆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係主任,復旦紀錄影像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2014年7月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一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作有《學術、傳媒與公共性》《鄉村與革命》《書寫與遮蔽:影像、傳媒與文化論集》《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神話·悲劇·<詩學>——對古希臘詩學傳統的重新認識》等。

目錄

第一輯 曆史追蹤:被看見的女性
1.彆樹一幟?——《點石齋畫報》對中外戰爭中的女兵女將的塑造 賈甄
2.妓女的“他(她)者”:20世紀初期中國的民國婦女及其能見度和性徵 季傢珍
3.高尚娛樂?——《玲瓏》中的裸體圖像、視覺再現與編輯決策 孫麗瑩
4.“美名”抑或“汙名”?——近代上海的女性捲煙消費 皇甫鞦實 賈欽涵
第二輯 社會主義遺産與性彆
5.女權尋蹤——陳波兒與中國社會主義電影範式的創立 王政
6.鬼戲之變與新中國文藝實踐:以“李慧娘”為考察中心 張煉紅
7.曆史與錶徵:以影片《紅色娘子軍》為中心 張碩果
8.“共和國的工業長子”——男性氣質與大型國有企業男性工人 王嚮賢
第三輯 大眾傳媒時代的影像與性彆
9.變革性的模仿:黃蜀芹電影《人·鬼·情》中的跨性彆錶演與影戲時空 劉敬
10.性彆、影像與青年亞文化——從《宮》看當代穿越文化現象 董麗敏
11.“女博士”是怎樣“煉成”的——考察一種性彆視覺形象的衍生 孫琳
第四輯 女權主義、性工作者與紀錄片
12.當女權主義遭遇紀錄片——一場未完成的學術討論 呂新雨
13.妓權、性道德與自我正義——論徐童的《麥收》與紀錄片的倫理 郭力昕
14.紀錄片中性工作者的再現:《麥收》《生於妓院》和《犧牲》的倫理分析 史雯(Marina Svensson)
15.“真實”的抵抗論述:颱灣性工作者組織的影像(再)生産 林杏鴻

影像流動的百年: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性彆與視覺文化研究 本書是一部跨學科的深度研究著作,聚焦於20世紀以來,中國視覺文化在復雜的全球語境、地域變遷與性彆意識重塑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全書以影像為核心媒介,橫跨電影、攝影、紀錄片乃至新興的數字視覺實踐,旨在梳理並剖析權力、身份、再現與觀看方式之間的動態張力。 本書的敘事結構圍繞三大核心議題展開:全球視野下的影像輸入與本土化、性彆主體如何在視覺空間中被構建與抵抗,以及影像技術與意識形態變遷的相互作用。我們相信,理解百年來的中國社會變遷,尤其是其內部的性彆關係與現代性轉型,離不開對那些被記錄、被傳播、被觀看的視覺物的細緻考察。 第一部分:流動的媒介與現代性的景觀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20世紀初,中國如何被捲入全球現代化的浪潮,以及視覺媒介如何成為構建“新中國”形象的關鍵工具。 1. 早期視覺接觸與“他者”的凝視: 我們將追溯自晚清至民國初期,西方攝影術、新聞畫報和早期電影對中國社會的早期介入。這一時期的視覺呈現,往往被殖民主義的“他者”凝視所主導。我們不滿足於僅僅羅列這些圖像,而是深入分析,這些被輸入的影像(無論是旅行者的記錄還是商業宣傳品)如何在本土知識分子和藝術傢那裏引發瞭何種反應?它們如何催生瞭對自身形象的反思,並推動瞭本土攝影和電影工業的萌芽?重點關注早期留洋歸國的攝影師與電影人,他們如何試圖將西方成熟的視覺語言與中國本土經驗相結閤,創造齣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景觀。 2. 民族國傢建構中的“移動的影像”: 進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電影和紀錄片被賦予瞭強烈的政治使命。本章探討瞭在戰爭與社會動蕩背景下,影像如何被用來動員民眾、統一思想,以及“國傢敘事”是如何通過視覺的濛太奇和場景調度來完成的。我們尤其關注紀錄片作為一種“真實”的載體,如何在不同政治力量的操縱下,成為構建曆史記憶與民族認同的有力武器。這種建構並非一帆風順,影像中潛藏的地域差異、階級矛盾,常常在官方敘事的光鮮外錶下若隱若現。 3. 戰後與冷戰格局下的視覺斷裂與延續: 本書將分析新中國成立後,視覺文化的“再集中化”過程。隨著意識形態的全麵重塑,早期的多元影像風格迅速被一種高度程式化的、以勞動者和集體為中心的視覺範式所取代。本節將對比研究這一時期與港颱地區電影的視覺風格差異,探討在全球冷戰格局下,影像如何成為意識形態對抗的前沿陣地。我們還將審視早期對“外國”影像(如社會主義陣營國傢的紀錄片)的引進與解構過程,分析這些“榜樣”如何被本土化改造,以服務於新的國傢建設目標。 第二部分:性彆在光影中的重塑與反叛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揭示性彆權力結構是如何通過視覺媒介得以再現、固化,乃至在藝術實踐中受到挑戰的。 1. “模範女性”的視覺規訓:從閨秀到勞動模範: 本書詳細考察瞭不同曆史階段對“理想女性”形象的視覺塑造。從民國時期受西方影響的“摩登女郎”,到革命時期被符號化的“女英雄”與“勞動模範”,影像始終是定義女性身份的重要場域。我們運用女性主義理論的視角,分析光綫、服飾、身體姿態等視覺元素如何共同構建瞭一套嚴格的性彆規範。特彆關注在集體主義敘事中,女性的身體如何從私密性中被抽離,轉化為公共勞動的工具和符號。 2. 身體、欲望與禁忌的邊緣: 我們將探討在特定的審查製度下,關於性、欲望和情感的錶達是如何被處理的。對於早期電影中的“傷風敗俗”場景的審查記錄,以及對女性身體的特寫與避諱,構成瞭對“可觀看性”的嚴格界定。同時,本書也關注那些在主流視野之外,試圖以非傳統方式呈現女性經驗的攝影和藝術實踐,即便它們在當時往往是隱蔽或邊緣化的。這些實踐如何預示著未來對身體自主權的探索? 3. 跨越性彆的視覺主體性構建: 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加,特定群體(如知識分子、流亡者)的性彆氣質和身份錶達也開始在影像中顯現齣復雜性。本章著重分析在特定曆史時期,男性氣質(如知識分子或革命者)是如何被“建構”和“展示”的,以及這種建構與女性氣質的“規訓”之間存在的互文關係。我們探討“僞裝”與“真實身份”之間的視覺拉扯,尤其關注在身份模糊地帶,個體如何利用視覺自我呈現來宣示主體性。 第三部分:技術轉嚮與視覺的未來張力 本部分關注20世紀後期至今,隨著技術迭代和社會開放,視覺文化領域發生的結構性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性彆研究的深刻影響。 1. 錄像帶、傢庭影像與私密性的迴流: 錄像技術(Video)的普及,極大地挑戰瞭以往由國傢或商業機構壟斷的影像生産模式。本書分析瞭錄像帶文化(包括地下傳播和傢庭記錄)如何為被主流話語壓抑的私人情感、日常生活和非規範的性彆錶達提供瞭一個新的“容器”。傢庭影像如何成為抵抗官方曆史的另一種“非正式史學”?這種技術帶來的“去專業化”對傳統電影美學構成瞭怎樣的衝擊? 2. 紀錄片倫理的重構與身份政治: 在後毛澤東時代,紀錄片迎來瞭錶達的“鬆綁”。本章探討瞭新一代紀錄片工作者如何處理敏感的社會議題,特彆是關於少數民族、地方性文化以及新興的女性主義群體。我們將重點分析“在場性”的倫理睏境:當影像製作者將鏡頭對準邊緣群體時,其權力關係如何影響瞭被攝者的自我呈現?紀錄片如何從政治宣傳工具轉變為社會批判和身份探索的媒介? 3. 數字時代的視覺碎片化與身份的再編碼: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視覺生産與消費進入瞭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時代。社交媒體、直播和自拍文化,為個體提供瞭極大的視覺控製權,但也帶來瞭新的規訓機製(如算法推薦、網絡暴力)。我們探討在這種新的視覺生態中,性彆身份是如何被動態地編碼、解耦和重新組閤的。傳統的“銀幕明星”模式正在被“網絡紅人”模式取代,這種轉變對中國青年一代的身體認知和性彆認同産生瞭何種長遠影響? 結語: 本書最終旨在揭示,從早期的異國奇觀到當代的數字身份重塑,中國視覺文化始終是一麵復雜的多棱鏡,它摺射齣社會在現代化、全球化和性彆解放浪潮中的掙紮、適應與創造。通過對影像的細緻爬梳,我們得以更深層次地理解一個不斷自我定義中的中國社會。

用戶評價

評分

此書的魅力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度精細的剖析工具,用以拆解那些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視覺慣例。它避開瞭對單一藝術作品的過度贊美或苛責,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影像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和權力運作載體的角色。作者對不同曆史階段中,哪些主體被允許“被觀看”,哪些又被強製“消失”的議題的探討,極其深刻,直指人心。讀到某些關於早期紀錄片如何塑造公眾想象的段落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震顫,仿佛親曆瞭那個媒介初生、規範尚未建立的混沌年代。這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賦予瞭全書一種堅不可摧的說服力。它不是一本關於“看”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權力如何通過視覺來塑造現實認知”的透徹研究,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身邊所有圖像的方式都變得更為審慎和復雜瞭。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漫長而引人入勝的智力漫步。它最讓我震撼的是那種打破既有框架的勇氣,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將原本看似散亂的影像資料,搭建成一個邏輯嚴密卻又充滿美學張力的思想迷宮。特彆是在探討視覺文化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無法抗拒地陷入沉思。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是在追問“我們是如何被告知要如何去看待這一切的”。那種對“觀看”本身的哲學反思,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論述,更像是一部充滿哲思的文化隨筆,隻是它的論證工具是曆史的證據而非純粹的思辨。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就像剝洋蔥一樣,每揭開一層,都能聞到更深遠的時代氣息。對於那些對文化史懷有熱忱,又對刻闆解釋感到厭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

這本書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沉靜的力量,它沒有試圖去討好任何一方,而是堅持用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去審視曆史鏡頭下那些被有意無阻地呈現或遺忘的麵孔。我感受到作者在梳理百年曆程時,那種長遠的戰略眼光,他不僅僅關注某一特定事件的影像呈現,更著眼於“觀看機製”的長期演變,這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某些西方視覺範式如何被“挪用”和“本土化”的細緻剖析,這種復雜的文化藉用過程,絕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充滿創造性的抗爭與融閤。閱讀它,就像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思維體操,需要讀者不斷地調動自身的曆史知識儲備去配閤作者的論點進行推演。它絕非輕鬆的讀物,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教會我們如何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曆史感的目光,去麵對我們每天接觸的無數圖像。

評分

這部作品無疑是一次對時代脈絡的深刻捕捉,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態度,挖掘著被時間洪流衝刷的無數碎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語境交匯時的細膩筆觸,那種跨越地域的對話並非簡單的拼貼,而是一種復雜的交織與重塑。從那些泛黃的膠片和模糊的早期記錄中,我們得以窺見現代性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如何與本土的傳統發生激烈的碰撞與妥協。它不滿足於錶麵的敘事,而是深入到影像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意識形態的暗流中去審視,那種洞察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拍案叫絕。比如,它對某一時期特定視覺符號的解析,就如同給瞭一把萬能鑰匙,瞬間打開瞭理解當時社會心理的密碼鎖,讓你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其實深受曆史的塑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透鏡,讓那些沉寂已久的畫麵重新煥發齣敘事的張力,其對媒介演變的梳理,更是為我們理解信息爆炸時代的傳播睏境提供瞭堅實的參照係。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選材角度非常大膽,它似乎故意避開瞭那些已經被嚼爛瞭的宏大敘事,轉而聚焦於那些“邊緣化”的視覺場域,從中發掘齣驚人的信息量和批判潛力。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文化差異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沒有濫用情緒化的語言,而是用冷峻的分析工具,去解剖那些復雜的跨文化互動如何影響瞭中國觀眾的視覺經驗。其中關於特定媒介技術引入初期所引發的社會震蕩的描述,生動地再現瞭一個集體學習“如何看世界”的過程,那種集體無意識的轉變,被作者捕捉得極為精準和到位。它讓我意識到,技術從來不是中立的,它承載著巨大的文化負載和意識形態的指令。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流暢而富有張力,盡管主題嚴肅,但閱讀過程卻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行於曆史文獻的密林之中,每一步都踏在堅實的學術基石之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