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聊经济 从周赧王到隋文帝

穿越历史聊经济 从周赧王到隋文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凌燕,汪通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学
  • 通俗历史
  • 历史故事
  • 古代经济
  • 隋唐史
  • 周朝历史
  • 文化史
  • 历史普及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9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49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888
字数:25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聊经济》采取了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形式,以经济学的视角,用通俗轻松的语言解读了西周至隋朝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阐释了王朝背后的经济运作原理,并用大量现代经济现象作为对照,犀利揭示古今之变,引导读者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来回穿越,带来非常强的既视感。
  《穿越历史聊经济》是严谨与诗意的结合。两位作者合作无间,一位钻研数理,师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保证经济学解释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另一位柳絮才高,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不失趣味,字里行间还注入了些许诗意。
  既能读史,又能在轻松中习得经济学知识,是本书的特点。不管你是经济学爱好者还是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读者,不管你是历史发烧友还是一般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
  新规制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雷伊、著名作家文字鬼才马伯庸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一部二十四史,帝王将相读出来的,往往是尔虞我诈和经略权变,而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却是很多当代经济理论的预演。
  东西两汉煌煌四百余年,明君贤臣辈出,文治武功均可称道。可知其在货币理论上的大胆实践,却让今人叹为观止?
  在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之后不久便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大汉朝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险象环生。如果一个现代的金融家穿越回汉景帝时代,会如何筹款帮助平定七国之乱呢?
  诸葛亮万世臣表,文武全才,可知在另一个战场:国家经济方面,也不遑多让?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计划中,又潜藏着什么博弈论的道理?为什么有些人先反对而后同意?
  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个人命运大相径庭,真的是运气差异么?还是不同的经济策略及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
  这些疑问,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汪凌燕,四岁课章句,稍长治古言。求学燕园内,孜孜博雅前。梦为燕赵客,铮铮侠骨显。经纶济世志,一往勇无前。
  汪通,平生不修文艺,只爱历史数理,五经六书曾读,资治通鉴释疑。图卢兹里学经济,师承梯若尔·雷伊。噫!经济自然千古事,社稷犹须赖科技。

目录

第一章?谁道嬴秦是继周

周朝末年,周赧王奋发图强,靠“借贷”强军,纠合诸侯伐秦,孰料大军未出而债台高筑,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主权债务危机。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刘邦押送囚徒去咸阳公干,萧何送给他五个大钱作为盘缠,孰料从这五个大钱上,却隐隐现出了秦朝经济崩溃的阴影……

最早的主权债务危机
现代周赧王:赖账的希腊
从战国博弈说欧元统一
秦始皇:功在千秋祸及当代
史书夹缝中的通货紧缩
破釜沉舟与承诺机制
两位博弈大师的交锋
特别篇:从三家分晋看英国脱欧

第二章 榆荚青钱飘已尽

汉文帝仁孝俱全,被称为三代以下第一仁君,他在金融方面也是敢为天下先,早早实现了两千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所期待的货币发行私有化。但对此,一代才子贾谊却有不同意见……

刘邦的无奈选择
汉文帝开放铸币权
贾谊开小灶与一般均衡

第三章 汉家虎玺重分铜

汉文帝对诸侯王的优容并没有换来长久的和平。在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之后不久便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一时间山雨欲来,大汉朝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险象环生。如果一个现代的金融家穿越回汉景帝时代,会如何筹款帮助平定七国之乱呢?

从好基友的双簧戏到良币驱逐劣币
轻徭薄赋的真相
最早的期权和国债

第四章 盐铁论开思汉诏

汉武帝时代是汉朝最强大的时代。武帝雄才大略,穷天下之物力,逐匈奴于大漠。但是辉煌军事的背后是亏空的财政,靠着桑弘羊的理财妙手,汉朝的经济才免于崩溃。《盐铁论》是记录桑弘羊经济思想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汉朝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桑弘羊的政策下受到了什么影响?《盐铁论》中争论的双方孰对孰错?

玩儿命花钱的汉武帝与长期通货紧缩的日本
铜钱化身的比特币
政府如何敛财
“桑羊”变法:均输与平准
如何解决欺上瞒下
消灭竞争搞垄断

第五章 玉帛不朝金阙路

汉武帝厉行削藩,连刘备的祖先——陆城亭侯刘贞也遭受了池鱼之殃,被削去爵位,但是刘贞封地的经济反而有了新的活力,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乘数效应”。武帝晚年性格越发地猜忌,屡立战功的大将军卫青都战战兢兢度日,为何功臣的宿命总是如此?博弈论可以给我们些启发。

为“暴君昏君”正名
从刘侯爷的遭遇说乘数效应
常平仓在美国
功臣的宿命

第六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

昭宣中兴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哀平二帝之后,西汉终于迎来了终结者王莽。即便是从今天的眼光看,王莽也算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柏拉图式改革者。但王莽的理想国——“新朝”——只存在了十几年便轰然倒塌,自己也身首异处为天下笑。王莽在经济政策上有哪些与经济学原理相悖的举动呢?

全面周化的大新朝
上林苑往事:公地悲剧
以刀代钱,定量宽松
防伪技术的重要性
相隔两千年的知音:王莽与金正日

第七章 盛世承平百余岁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又使得中华大地承平百余年。光武帝英明天纵,但是后来的伏波将军马援却耐人寻味地评论说,因为光武帝举止有节,又深察吏事,反而不如汉高帝?!马援为何会有如此诡异的评价呢?委托代理模型给出了它的解释。

度田令和激励机制
官员的不同轨迹:刘秀与刘邦之比较
皇帝、宦官皆有难念的经
卖官鬻爵与价格歧视

第八章 谷贵有钱无处糴

波澜壮阔的黄巾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一时间风云变色,诸侯蜂起。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而身首异处,引得董卓进京。董卓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导致长安出现了津巴布韦式的恶性通货膨胀,也把汉王朝推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黄巾起义的余波
津巴布韦董氏造
金融蒸馏池:中国股市与楼市

第九章 三分割据霸业开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博弈论原理让孙权为刘备火中取栗,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即便后来关羽败亡,蜀汉只剩下了益州一州之地,诸葛亮依然用自己无以伦比的智慧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支撑着刘氏王朝最后的火种,看诸葛亮如何用几匹蜀锦,玩转魏蜀吴三国经济圈。

优秀的基金经理郭嘉
赤壁之战中的智猪博弈
诸葛亮与伯南克:长短债互换的神奇
诸葛亮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混合策略均衡:祁山攻防战

第十章 百年魏晋烟云散

三国归晋,而司马氏的晋朝却异常短命,很多人归罪于晋武帝的嫡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商不够。但是西晋的乱象远远不是一个傻子皇帝能够造成的,其祸根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种下,而晋惠帝本人能够继承帝位,也得益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春秋大义。为什么“立嫡以长”对历代皇室来说如此重要呢?博弈论再次解释了其由来。

乱世屯田,盛世占田
司马昭用人:锦标理论的实践
从西晋之短命看外部性
晋惠帝:纳什均衡下的幸运儿

第十一章 同床猜忌若冰炭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在建康登基的晋元帝司马睿是个弱势的君主,非常依赖琅琊王家的配合来进行统治,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主弱臣强的东晋挺过了淝水之战,但最终天下还是落到了宋武帝刘裕手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晋恭帝却对禅让特别配合,末代皇帝和权臣之间合作博弈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各怀鬼胎的君臣博弈
淝水之战与银行业危机
合作禅让的取舍点

第十二章 家国儿曹付五胡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讨,终于平灭了诸胡,统一了北方大地。但是北魏起自鲜卑,要汉化必要迁都中原,魏孝文帝苦思冥想,终于借用了“阿罗不可能定理”中的投票技巧,成功地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木兰辞》中的玄机
孝文帝巧迁都
北魏公务员的待遇:高薪养廉的由来

第十三章 伏险藏机深复深

北魏分裂称为东魏和西魏,取东魏而代之的是高欢建立的北齐。北齐皇权更替的血腥程度,在上下五千年的宫廷史中也是极少见的。为什么北齐的皇位更替总伴随着屠杀和灭族呢?从经济学上我们依然能找到解释——缺乏承诺机制,皇帝的偏好呈现出严重的动态不一致性。

高家的健忘症:动态不一致性
北齐的税法改革:林达尔税率
盗铸为何屡禁不止

第十四章 念时文法密於织

隋文帝是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皇帝,他严格考核官吏,设立义仓以备灾荒,还奠定了之后一千年的中枢机关的基本架构——三省六部制。但是唐太宗对隋文帝的评价却是“性至察而心不明”,难道严格的考校官吏也有错吗?本章恰恰从经济学上解释了这一原因,说明了过度严苛反而是无助于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的。

严刑峻法隋文帝
义仓不义:激励错位
剥洋葱的无奈:宰相的分权与集权

后 记

本书经济学术语索引

精彩书摘

诸葛亮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在刘备因关羽之死盛怒兴兵讨伐东吴失败之后,接受了刘备托孤的诸葛亮,在蜀汉只有四川一省之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让蜀民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其金融理财与治理经济的
能力可见一斑。

现在很多人对诸葛亮执着地北伐颇有微词,认为当时曹魏“十分天下有其八”,统一天下已成定局,休养生息、将养元气才是正途。殊不知这种自以为高明的主意才是大错特错。

当时,曹魏所占据的中原地区是军阀混战的重灾区,袁绍、吕布、刘表、张绣、曹操已经把这块地区打残了,没有数十年的休息是不可能充分利用的。

而江东自从孙策扫灭群雄之后罕逢战火,巴蜀更是乱世中少见的乐土,尽管曹魏相对来说土地更广、人口更多,但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商业化的程度,应该是巴蜀和东吴胜过曹魏。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持这一发展上的优势,持续不断地对魏国施加压力。

诸葛亮深知,如果三家罢兵,让曹魏充分利用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把休眠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将是蜀国和吴国都无法抵挡的。所以诸葛亮伐魏,正是要把战火烧到
魏国的土地上,破坏魏国的经济发展和复苏的节奏。

事实上,诸葛亮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出祁山,虽然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得而复失,但是极大地干扰了魏国整个西部的军屯和商业发展。

三出祁山,诸葛亮攻拔了武都、阴平二郡,把二郡的人民都迁移到了汉中,削弱魏国户口的同时也增加了蜀汉的人力。

四出祁山,司马懿龟缩不出,诸葛亮先是用疑兵之计,把魏国辛辛苦苦在上邽种了一年的麦子全部收割装进自己的粮仓,在退兵时还用计在木门道射杀了大将张颌。

五出祁山,诸葛亮已经让蜀军推进到了离长安不到两百公里的渭河沿岸屯田,准备利用魏国的土地养活蜀国的士兵来场持久战,而司马懿依旧无计可施,闭门不出。

正如吴国张俨的《默记》中所说,“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司马懿和诸葛亮孰优孰劣,自古以来评论的人不计其数。《默记》里的这段文字,其实讲得已经很清楚了:孔明不过是占据了天下九分之一的土地——虽然四川现在看起来很大,但在
诸葛亮那个时代,也就是成都以北比较兴隆一些,而成都往南的广袤的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蜀汉只是名义上“羁縻”住而已,无论是行政权还是税权,在这些地方并不能很顺利地行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而司马懿作为雍凉都督,无论是骑兵、步兵还是后援,都数倍于诸葛亮,也才不过是成功防守住了诸葛亮而已。孰难孰易,一
看便知。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从战略上说,不断骚扰攻击魏国或许是正确的,但是连年兴师动众,必然会干扰正常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诸葛亮治下的人民岂不是很苦?

其实恰恰相反,诸葛亮治蜀之时,却是蜀中人民最为富足的时候,反而是到了鸽派蒋琬、费祎执政之后,不再兴兵一味埋头搞和平崛起,蜀中反而开始“民有菜色”了。从诸葛亮治蜀的行为上来看,我们能看到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影子。

在李嘉图之前,大家普遍认为,贸易的存在是为了用自己擅长制造的东西去换回不擅长制造的东西,如果一个国家什么都比另外一个国家强,那么应该不存在贸易的必要。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蜀中天府之土,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手工业都胜过吴国和魏国,自给自足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蒋琬、费祎也就是这么做的,但是结果我们已经在《三国志》的描述中看到了,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是更差了。可见,闭关锁国、自给自足是无法追上世界前进之步伐的,只有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啊!

诸葛亮治蜀,就果断抛弃了绝对优势论,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两项大的政治经济决策:一是大力发展蜀国的特色纺织业——蜀锦;二是承认孙权称帝,仍
然结盟共伐曹魏。

虽然蜀国在粮食制造业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是毫无疑问,蜀国最拿得出手的特产,也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还是这蜀锦。魏国和吴国的达官贵人,也都以身披精致的蜀锦为荣,所以蜀锦的需求量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小小的锦缎,如何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至于诸葛亮也曾说过“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样的话,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化后的例子来分析蜀锦的魔力。

假定蜀国有十个人,每人种地可以生产出两石粮食,每人可以织出一匹锦;而魏国有二十个人,每人种地可以产出一石半的粮食,每人织出来的锦不但数量少,每人只有半匹左右,
而且质量也不能媲美蜀锦。

1995年出土的汉代蜀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图片来源:http://www.js.xinhuanet.com/zhuanlan/2011-02/15/content _22067900.htm。

因为在魏国蜀锦更加稀缺,一匹蜀锦在魏国的价格显著高于在蜀国的价格,如果按照生产的成本来计算,一匹蜀锦在魏国可以卖三石粮食,而在蜀国只能卖两石。在贸易没有开始之前,两个国家各有一半的人从事织锦生产,另一半从事粮食生产,那么蜀国的总产出是十石粮食、五匹蜀锦,而魏国虽然生产方法落后,但是总人数多,所以总产出为十五石粮食、五匹魏锦。

但是当魏蜀贸易开放之后,诸葛亮便让七个蜀国人织锦、三个人耕田,那么产出为六石粮食、七匹蜀锦,其中五匹留着自用,另外两匹则出口到了魏国。因为蜀锦的质量好于魏锦,所以诸葛亮甚至可以卖到超过三石的价格,在这里我们就按三石来算。

于是,诸葛亮通过蜀锦交易又收获了六石粮食,加上自产的六石,比完全没有贸易的时候多出了两石,诸葛亮便可以用这些贸易盈余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训练职业士兵以及整饬军备。

对于魏国而言也并没有吃亏,因为魏国从蜀国交易来了两匹蜀锦,相应地便把魏国本土的织锦人推向了土地,魏国现在只有六个人在织锦、十四个人在耕作,生产出二十一石的粮食和三匹锦。这二十一石粮食中间拿出了六石去交易,剩下的恰恰还是十五石。

魏国在这次贸易中虽然没有数量上的增加,但是至少在保持了原有粮食与锦缎数量的基础上,还将其中的两匹锦锻由本土的魏锦换成了质量更好的蜀锦,所以魏国也是愿意进行这种
交换的。

这个交易周期每运转一次,蜀国就能从交易中赚到两石粮食,而魏国的织锦业则不断被蜀国的织锦业所挤压,所以我们才会在《三国志》上看到这样的现象:魏国人不断地辛勤开垦,
土里刨食,大将军夏侯惇亲自做表率,光士兵屯田不够,还号召百姓屯田……

但是这些魏国兵民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却源源不断地通过明里或者暗里的交易渠道,转换成了蜀国的仓储,反过来被诸葛亮所利用来攻打魏国,继续干扰魏国的生产建设。

无独有偶,英国在十九世纪中期也有对于谷物贸易必要性的争论。当时的英国颁布了一项法律,叫做《谷物法案》,规定只有粮食价格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进口,旨在保护英国本土农场主的利益。

支持《谷物法案》的包括大名鼎鼎的人口论提出者——马尔萨斯,他认为谷物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大英帝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实施粮食的自给自足,这样才能确保帝国的安全。

而李嘉图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上面所述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便英国的生产率高于其他的欧洲国家或者海外殖民地,适量地进口谷物反而能够更好地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从而让英国经济更加繁荣。

最终,李嘉图的观点取得了胜利,《谷物法案》得以废除。事实也正如李嘉图所预料的那样,大量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走上了工业的岗位,英国的工业产品通过军舰和货
船,源源不断地发往世界各地……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期,也正是在《谷物法案》被废除之后。

《谷物法案》的废除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由于英国本土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与相对珍贵的土地资源,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渐渐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转而变成英国粮食和原材料的基地。其结果,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而另一方面也让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体制患上了“瘸脚走路”的隐疾。

当二十世纪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过后,由于之前与英国本土工业体系的互帮互衬不复存在,这些非洲国家的隐疾便集体爆发了。所以在独立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但没有走上自由和发达之路,生活水平反而都有了显著的下滑。之前提到过的津巴布韦,便是其中之一。

回到三国,在诸葛亮的蜀锦策略下,魏国的上层阶级尤其是士族和皇室也患上了蜀锦依赖症。

当魏国继任的皇帝们大修宫室、奢华装潢的时候,当王氏、谢氏和司马氏这些清高的权贵们清谈作乐的时候,他们心安理得地穿着蜀锦裁成的衣服,兴高采烈地观赏着蜀锦装饰的宫殿,乃至于曹丕还埋怨蜀锦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需求,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把大魏国变成了蜀汉的粮仓,让诸葛亮不劳民不伤财却养活了数万北伐大军。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借用孟轲的话来评价诸葛亮:“以逸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正当诸葛亮筹备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孙权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决心自己称帝。消息传到蜀中引起群臣哗然,不少内心转不过弯的蜀汉臣子都叫嚷着吴国僭(音同渐)越,要与其断绝外交关系,唯有诸葛亮再次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说服群臣接受吴国称帝的事实,继续结盟共同对付魏国。

从政治军事上讲,天下三足鼎立,蜀和吴加起来与魏国人口相若,如果蜀国和吴国断交,则是以一隅之力抗天下四分之三的人口,这在当年蜀汉还拥有关羽和荆州的时候都没有做到,遑论刘关张过世之后的刘禅时代了。

当然,诸葛亮也有自己经济上的考虑。孙权称帝是吴国“蓄谋”已久的系统工程,当了皇帝就要有皇宫,就要封宰相、太尉,连带着后宫的嫔妃等级都要从王妃变成皇妃,这些人都需
要重新修建自己的府第,给家人和自己定做符合自己新官职与新地位的华丽服饰,那么毫无疑问,对于蜀锦的需求,无疑更是巨大的。

本来只有魏国是大客户,现在吴国主动要求要升级成为另一个大客户,诸葛亮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有一个甜蜜的烦恼,那就是蜀锦最初只在四川一带运作,产量不够。

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需求量,诸葛亮把蜀锦技术传播到了南中少数民族一代,即当年七擒
孟获的地方。今天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土家族锦,据说便是当年蜀锦技术的改良,让今天的我们也能一睹近两千年前蜀锦的风采。

从孙权颁布的货币政策上,我们也能一窥孙权称帝之后全国大采购之风到了何种地步。在孙权称帝之前,吴国的钱是“大泉二十”和“大泉五十”,也就是一个钱可以分别当二十或者
五十个五铢钱使用,但是真实重量只有五铢钱的不到三倍。

但是在称帝之后,钱的重量不见怎么增加,面值却越来越大,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乃至于“大泉五千”!由此可见,本来就不宽裕的财富被挥霍到了什么地步,而这些外流的
财富,自然是分流到了魏、蜀两国,其中蜀锦作为最受欢迎的奢侈品,自然占了大头。


如果说董卓自毁五铢钱铸造小钱,是因为无知和贪心造出一个津巴布韦的话,那么从蜀汉和吴国之间的贸易来看,吴国这个恶性通货膨胀,则完全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而从吴国通货膨胀与魏国全民垦田中获利的,自然是那个轻摇羽扇、身披鹤氅的身影。小小的蜀锦,在诸葛亮的操持下,绽放出了巨大的光彩。诸葛亮在世之时,虽然将士屡出,兵戈常动,但民不劳、人不怨。

相比之下,他的继任者蒋琬和费祎,以及徒弟姜维就差了很多。蒋琬和费祎在内政上的才能自然毋庸置疑,但是他们没能坚持诸葛亮持续不断对魏国施加压力的战略,给了魏国慢慢调养的时间。

尽管姜维在这两个“鸽派”人物死后重掌大权,屡伐中原,但是姜维面对邓艾远远没有诸葛亮面对司马懿时的潇洒,两人在陇西、祁山一带杀得不可开交,整体来看,姜维似乎还处在
下风……再加上蜀汉毕竟是小国,远远没有曹魏那样的战争愈合能力,没有绝对的智力压制,双方拼人力、拼国力,两个蜀国可能也不是魏国的对手。

并且,姜维和诸葛亮还有一样不同——大局观。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曾经建议,由自己率领精兵五千,抄子午谷小道,径袭长安。而诸葛亮在三思之后否定了魏延的意见。关于这个决定的正确与否,自古以来争论不断。其实,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听从魏延的建议奇袭子午谷,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在当时与曹魏进行战略决战。

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策略,打的是稳扎稳打、蚕食雍凉二州(今甘肃宁夏一带)的主意,而魏延的计谋如果不成功,被人半路上设了埋伏,则蜀国会损失一万精锐和一员大将;如
果成功,真的占领了长安,那么长安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是如此之大,将会逼着曹魏立刻和蜀汉进行生死对决,这并不符合蜀汉长期的利益。

姜维只看到了诸葛亮屡次北伐、兴复汉室的志向,却没有看到这背后的深思熟虑,更没有诸葛亮的内政外交手腕,加之也没有其他的能臣理财,故而蜀汉的国力最终还是衰落了下去。

即便后继无人,即便诸葛亮治蜀的成法在其过世之后渐渐走样,但是直到邓艾入蜀,蜀汉的库存依然殷实。据记载,刘禅出成都自缚请降的时候,国库内仍有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在晋朝的时候,蜀中有老吏感叹说:丞相在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当他过世之后,才发现再也找不到他这样的人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探讨古代经济史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完全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聚焦于该时间段内的经济现象、制度变迁与社会影响,但避开直接提及您原书名中的具体人物和朝代更迭(因为您要求不包含您原书的内容,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穿越历史聊经济”这一主题所涵盖的广阔历史背景和经济议题上,但内容会侧重于那个时代之前或之后的视角,以确保不与您特定书籍内容重叠)。 --- 《古今商道探源:从青铜时代的财富流转到封建初期的生产力转型》 本书并非对特定历史断代的叙事梳理,而是一次跨越数个关键历史节点的经济思想与实践的深度考察。我们试图剥离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将目光聚焦于构成社会运转的基石——物质的生产、分配与交换。 全书以时间为轴,但更侧重于经济主题的深入剖析,力求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下,经济活动如何塑造社会结构,以及制度变迁如何反作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第一编:早期文明的物质基础与财富的原始积累 本篇从人类走出狩猎采集时代,步入定居农耕的初期阶段开始探讨。重点分析了在早期的青铜时代,资源稀缺背景下,不同区域文明如何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财富定义与积累方式。 一、土地的私有化与集体所有制的博弈: 我们考察了早期聚落中,土地分配的模式如何决定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从公有制的松散结构到初步的土地私有化萌芽,探讨了这一转变对剩余劳动和初期剩余产品积累的深远影响。不同于后期成熟的封建制度,早期的土地关系更侧重于权力与血缘的绑定,而非纯粹的经济契约。 二、早期货币形态的演变与价值衡量: 在金属货币尚未普及的时代,谷物、牲畜乃至特定种类的贝壳如何充当了交换媒介?本章深入分析了早期以物易物的局限性,以及当标准化的、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如铜、早期金银)被引入后,市场交换效率的飞跃,并探讨了早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雏形——特定商品(如盐、稀有金属)价格的剧烈波动对早期社会稳定的冲击。 三、手工业的专业化与作坊的兴起: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农业生产,专注于工具、武器和奢侈品的制造。我们详细描绘了早期手工作坊的组织形式、生产技术(如冶金术的突破)以及他们与统治阶层之间的经济供求关系。这批手工业者如何成为早期商业活动的先驱?他们的劳动价值如何被社会认可和衡量? 第二编:制度构建与资源调配的宏观经济学 进入文明初具规模的阶段,中央权力开始对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调配。本篇将重点考察早期国家的财政体系、税收结构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环境的重塑。 一、国家机器的财政构建: 早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贡赋与徭役。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些贡赋的征收方式——是基于人口、土地还是产出?这种粗放式的资源汲取模式如何影响了被统治者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在保障最低生产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财富的政策差异。 二、水利工程与农业的规模化: 宏大的灌溉系统建设是早期文明扩张的关键。本章着重探讨了这类大型工程所需的资本投入、劳动力组织(徭役制度的经济成本)以及其带来的长期回报——粮食产量的稳定提升。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的经济权责分配。 三、早期商路的开拓与区域间贸易的不平衡: 伴随着国家力量的扩张,连接不同经济区的商路开始形成。本书描绘了早期长途贸易的风险、成本(安保、运输)以及利润结构。重点关注了“奢侈品贸易”与“生活必需品贸易”在经济体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区域间贸易逆差可能引发的内部经济矛盾。例如,富裕的统治阶层对异域珍宝的渴求,如何持续抽取了本地的贵金属储备。 第三编:社会流动性与经济思想的萌芽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关于财富、劳动与公平的讨论开始浮现。本篇转向对社会阶层流动与早期经济伦理的探讨。 一、身份与经济地位的捆绑: 在固化的等级制度下,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受到极大的限制。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身份(自由民、奴隶、平民)在财产继承权、契约自由度以及从事特定商业活动上的差异。这种制度性壁垒如何抑制了潜在的经济创新和资本的有效配置? 二、债务与契约的早期形态: 随着交换的复杂化,借贷关系应运而生。本书追溯了早期借贷的形式——无论是以土地、劳力还是谷物为抵押。同时,探讨了早期社会对“高利贷”的伦理态度与法律规制,以及债务奴役现象对社会生产力的侵蚀作用。 三、朴素的经济哲学: 在哲学和伦理学的论述中,哪些观点触及了经济的本质?我们考察了早期智者对“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劳动的价值几何”的思考,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制度设计与改革的思潮。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主题驱动的经济史视角,理解古代社会在资源约束下,如何在技术、制度和权力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与演进。它关注的是驱动历史车轮的隐形力量——如何生产、如何交换、以及如何分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标题很吸引人,但同时又有些好奇。历史和经济,这两个看似专业又略显严肃的领域,被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听起来就有一种“硬核”的知识感,但又用“穿越历史聊”这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来表达,让人既期待深入的分析,又不至于感到过于枯燥。从周赧王到隋文帝,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多少社会形态的变迁?在这背后,经济发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繁荣的经济支撑了帝国的辉煌,还是经济的崩溃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庞杂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关键线索,并且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叙事线。比如,古代的农业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商业贸易的兴衰如何反映国家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地位?税收制度的改革又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本书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一看到“穿越历史聊经济”,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能激起我强烈阅读欲望的书。很多时候,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其背后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经济驱动力,但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历史,往往侧重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于经济层面的分析相对较少。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从周赧王时期一直讲到隋文帝,这期间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几个阶段,从封建初期的变革,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再到分裂时期的曲折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面貌。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历史时期中的经济活动,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赋税等,进行梳理和解读的。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经济政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朝代的兴衰。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通过经济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历史的真相,发掘那些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经济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穿越历史聊经济”,我猜想内容应该会很有深度,又不会显得太过学术腔调。从周赧王时期开始,一直讲到隋文帝,这中间可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化和商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经济政策,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分裂下的经济模式,最后到隋朝的初步统一和经济恢复。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是怎样的经济模式支撑了某个朝代的强盛?又是哪些经济上的弊病导致了另一个朝代的衰落?我想,这本书应该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会深入剖析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分配等因素,如何与历史事件相互作用。我很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古代经济运行机制的独到见解,理解不同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以及这些古代的经济智慧,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启发。

评分

哇,这本书的切入点简直太新颖了!“穿越历史聊经济”,这名字一听就让人眼前一亮。通常我们读历史,要么是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要么是描绘战争场面的宏大,很少有能真正深入探讨经济这个底层逻辑的。而这本书偏偏选择了这个角度,从周赧王时期一直聊到隋文帝,这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简直让人心潮澎湃。想象一下,从那个相对蛮荒的时代,到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再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中间经济形态经历了多少巨大的变革?作者能够将这些看似枯燥的经济概念,比如土地制度、赋税体系、货币流通、商业贸易等等,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中,让我们在阅读精彩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经济是如何在背后驱动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这绝对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变化与民生福祉联系起来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一定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书名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一直对古代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别好奇,总觉得那些看似遥远的朝代,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从周赧王那个时间段开始讲,一直到隋文帝,这中间跨度可不小,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再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最后定格在隋朝的开创。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点和挑战,比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同学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设想;秦朝的统一,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统一和度量衡的标准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划时代的。再到汉朝的盐铁专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大事件背后,肯定都涉及到复杂的经济考量和运作。而魏晋南北朝那个分裂动荡的时期,经济又是如何维持甚至发展的?这本书能把这些复杂的脉络梳理清楚,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那真是太棒了。我很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地展现出经济发展的逻辑,理解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是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以及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依然有何借鉴意义。

评分

看了前100页左右就没看下去了,作者没写出啥,古今穿插,有点跨越,读起来没有感觉,基本是古代的事情,经济的方法分析下,讲下现在的。研究或精读意义不大

评分

是因为太太家的时候你的时候就已经足够让她知道后对记者说?是你想看更换电池技术的不断扩大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有点古风,很不错

评分

期待下一部

评分

不错

评分

是因为太太家的时候你的时候就已经足够让她知道后对记者说?是你想看更换电池技术的不断扩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好,物流。送货快,京东不错

评分

还行吧,就是比我预想的有点贵,很满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