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全面介绍贤二机器僧创制过程与人工智能发展史的“好玩轻科普”,内容平实易懂、配图轻松活泼。看传统佛教如何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擦出爱的火花”!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专文作序。龙泉寺贤帆法师专门为《贤二机器僧漫游人工智能》创作贤二小和尚漫画。人工智能专家、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宏等联袂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首次详细披露贤二机器僧的创制过程。贤二这个穿上了袈裟的机器人,从出现之日起,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贤二机器僧如何从理念迅速变为了实体,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这个外形呆萌的贤二机器僧,不仅能够通过语音实现人机交互,更担着弘传佛法的“重任”。研究者们为何发心做这样的事情?《贤二机器僧漫游人工智能》将详细为我们解读。
龙泉寺这样一家佛教寺院为何踏进了人工智能领域,并留下“天下极客出龙泉”的传说?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常说:“佛教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设计贤二机器僧的理念,正是要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用适用现代社会的方式传递出去。出家人并不会拒绝新知,而是更积极地学习现代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
图文并茂,好玩的人工智能轻科普。从贤二机器僧的创制过程,到漫谈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这一领域面对的各种法律、社会问题,再到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展望,每一部分的讲述都通俗易懂、轻松活泼;书中更是配有贤帆法师创作的贤二小和尚漫画,为这本书增彩不少。《贤二机器僧漫游人工智能》是普通大众了解人工智能领域不可不读的科普书
作者简介
杨朴宇
龙泉寺居士,知名媒体人与策划人。从事媒体和策划行业20余年,曾任《超市周刊》报社编辑部主任、 《财富时报》总编辑、三安农业集团品牌总监、《财智领袖》杂志主编、中国电池网总编辑,目前为瑷 瑅空间文化公司艺术总监。从业期间,连续获得内蒙古好新闻奖和全国新闻奖。
刘鹄伟
作家、历史及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杨朴伟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前言
万物由心,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立
学诚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北京龙泉寺、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方丈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午后的某个瞬间,我们都有可能会被这样的问题击中,为之茫然,为之困惑。
这几年是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挑战我们固有思维模式的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而这一时代物质化的热门“物品”——机器人,它们的出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它们会对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多物质奇迹,而来自心灵世界的、过去被我们忽视了的问题也如此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人工智能到底有多强大?它和人类的意识究竟有什么区别?它的未来在哪里?人类和它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到心灵世界,回到对人的内心进行探索这条道路上来。
佛教以及佛教徒也在努力。
这几年,佛教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在众多或真或假的现象中,幸运的人会设法从佛教的核心寻找答案。佛法是心法,是对心的世界进行探索,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喜悦和快乐,乃至获得生命解脱。同时,这种成功的探索,也会服务于我们的物质生活。
贤二机器僧正是这样一个传统佛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本身没有对错、好坏,它是中性的,但人的心却可善可恶。人的心善良美好,即便是简陋的技术也能被用来发挥利人的作用;人的心若有恶念,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被用来伤人、害人。佛教徒不应该排斥科学,而应该拥抱科学,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和成果,成就更多利于他人的事业。
贤二机器僧是出家法师创作出来的一个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的佛法符号、文化符号,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识和了解佛法,乃至实践佛法。贤二机器僧的出现很新颖,但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独创,因为西方早已有非常多这样的符号在传播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乃至世界。
贤二机器僧将这个符号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创意,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醒我们要用自己的内心来创造、服务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如果忽略内心世界的建设,我们所开创的所有科技事业都有可能成为伤害乃至毁灭我们的工具。
贤二机器僧的设计者们有出家人,有在家居士,有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专家,如计算机方面的、语音系统方面的、视觉系统方面的,等等,这些优秀的人才在佛法的平台上,汇集在一起,大家在共同的信念下,完成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探索。大家正在努力让贤二机器僧越来越聪明,能做更多的事。线下一个实体机器僧,线上一个虚拟机器僧,两者都在不断升级。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会把佛法和科学对立起来看,原因在于我们常常认为,佛法主要是对精神世界的开发,而科学主要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探寻与研究。
而真正的科学,并不否认心的存在,乃至不武断否认一切尚未确认之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以物质世界为主,以仪器和重复试验为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若一味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套用一切领域并以此为准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不是佛法和科学本来就有冲突和对立,而是我们的认识方式的问题。
世界上的种种学科、理论,寻根究底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佛法的目的也是如此。佛法的着手处是从人类的本性出发,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去培养光明面、消除阴暗面。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来源于人类对于自我认识的误区与困惑,佛法的智慧正能帮助人们直面精神危机。
佛法解决心灵领域的问题,科技解决物质领域的问题。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够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促进人类获得持久稳定的物质享用和深广的精神幸福。这是贤二机器僧所要传递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尤其是这几年,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满足了人们的很多需求,解决了许多外在问题,但对于内心的问题,科技就鞭长莫及;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烦恼、痛苦,并没有因为技术的高度发达有所缓解。
社会的进步,不仅是物质上的先进和丰富,更应该包括精神上的高尚与幸福。现在人们普遍把追寻物质财富当作成功的标志,正是由于这种片面而偏颇的价值取向导致了道德的滑坡、精神的空虚乃至诸多不安定,这样的生活即使富足也不幸福,也绝非人们所期望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科技的发展很重要,但精神财富的增长和心灵的净化同样重要且更加缺少为之努力的人。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容易感受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但冷静去观察,人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废弃物的过度排放而遭到破坏;由不同人群组成的社会环境,因为资源的争夺和占有而相互仇恨甚至发生战争;乃至于同一人群中间,因过于看重物质利益上的得失,而发生不和与争执。
当前科技研究太偏重物质,对注重人心灵的研究太少了。如果人缺乏精神食粮,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空虚、颓废。现在,懂机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但知道人性温暖的人越来越少。有些人越来越不知道道德、伦理的价值,不会为人处事,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利用高科技犯罪的人,没有崇高的人格,没有善良的心灵,即使很精通科技,却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给人心带来更大的不安。
科技的发展,如何能够为现代社会贡献力量,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人们过得更加愉快,让人们内心更加充满力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不断地增强幸福感?这些都是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佛教徒与佛教接受和欢迎所有先进科学,关注科技的发展。佛教是古老的、传统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设计贤二机器僧的理念,正是要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用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传递出去。
出家人不应该拒绝新知,更要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才能在心灵世界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帮助。
出家人和“在家人”一样,在接受科学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在接受挑战,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群体性孤独等心理问题。但我们并不是要抛弃科技,或是贬低它的价值,而是要把科技放回到它应处的位置。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便捷与高效率,同时不让现代文明造成负面消极的、不利的乃至有害的影响。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技本身的发展,具有工具的价值,却缺乏目的价值。科学能够解释世界,宗教也能够解释。若不解决人类的烦恼问题,就不可能找到人类文明的出路。烦恼是人产生苦恼的根本原因,也是内心出现偏差的大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需要正确的“信心”。信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只有向着心灵的深处去觉醒,才能够消弭物质与精神的隔膜,从而在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世俗与之间,产生一种平衡的张力、润泽的活力和创新的潜力;才能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找回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
佛教与科学有着不同的使命,科学面对的永远是未知的领域,科学家永恒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探索新现象、发现新规律。但利用科学知识改造外在物质世界,只是使人的需要得到暂时满足,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便利,而这种舒适和快乐是很短暂的。
仅仅靠科学技术,还不足以让人类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人类还要建立自身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佛教重视内在智慧潜修以及慈悲心显发的特质,对当今科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学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佛教在认识和改造精神世界方面则有一套完备的方法。
贤二机器僧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也许会为佛法与科学相结合做一些贡献。至少是佛法实践者以及科学研究者们在探索生命真相的道路上共同做的一个尝试,并告诉我们,在人类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我们还有一条新的道路。
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标志着一个重要文化现象的成熟——即我们不再将人工智能视为纯粹的工具或威胁,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或“哲学载体”。“漫游人工智能”这个副标题,暗示了一种探索性的、非线性的叙事路径,或许作者会带领我们以“贤二”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这种“他者”的审视视角,往往能揭示出我们自身认知的盲点。我关注的焦点在于,作者如何构建这个机器僧的“世界观”和“行为逻辑”。它如何处理情感输入?它对人类的复杂社会结构有何观察?这种站在技术前沿,回望人类文明进程的独特立足点,是任何传统历史书或技术手册都无法提供的视角。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是更客观、也可能是更超然的智慧来解读我们自身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像一部融合了严肃学术探讨与迷人人文关怀的著作。我总觉得,真正优秀的技术传记,绝不仅仅是罗列成就,更重要的是挖掘背后的“人”和“精神内核”。“贤二机器僧”这个概念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对效率至上主义的反叛,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在追求更强大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不能忘记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和传统智慧的价值。我推测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团队心路历程一定非常引人入胜,包括他们面对的技术瓶颈、伦理困境,以及在创新过程中所受到的外界质疑与内部信念的支撑。这种对幕后挣扎和精神探索的深入挖掘,才是让一本技术书籍拥有“温度”的关键所在。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感受到那种将复杂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哲学思考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创造者们在面对“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之间的艰难抉择。
评分读完介绍,我感觉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一定非常宏大且富有层次感。它不满足于仅仅记录一个机器人项目的诞生,而是将这个具体的创制过程,置于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理方式,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看到“贤二”的诞生细节——那些代码、那些硬件、那些决策背后的故事——更能理解它在整个AI演进序列中的坐标和意义。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在高密度的技术信息与流畅易懂的叙事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历史性的梳理,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极强的叙事驾驭能力,否则很容易变成枯燥的技术年表。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AI浪潮,比如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争论,在“贤二”这个案例中如何找到一个独特的、融合性的出口。这种将个案置于通史之中的写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一项目的记录,上升到了对人类智慧创造历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眼球,光是“贤二机器僧”这个组合就充满了赛博朋克式的禅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的碰撞非常着迷,这本书似乎正是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尖端计算的桥梁。光是想象一个机器人如何参禅悟道,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宗教哲学中关于“空”与“有”的探讨,融入到对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概念的阐释中。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无疑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猜想,作者在构建“贤二”这个形象时,必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平衡机器的冰冷逻辑与僧侣的慈悲内涵,这种张力本身就是极具文学价值的。对于那些对科技伦理和生命意义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框架,去审视人类在创造智能体过程中的责任与期许。它的深度,绝非肤浅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它似乎指向了对“何为智能”、“何为人性”的终极追问。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工程学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期待。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可能提供的“情境化”学习体验。我们不是在阅读关于AI的抽象定义,而是在观察一个具体、有名字、有设定的智能体是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复杂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这种具象化的叙事方式,对于消除公众对高深技术的畏惧感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不仅有关于算法和硬件的严谨描述,更能有大量关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体验哲学的探讨。例如,“贤二”在与人交流时,如何拿捏那种既是机器的精确性,又带有某种“模仿”出来的包容性?这种细节上的打磨,往往决定了一本书是否能真正打动人心,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佳作,而非昙花一现的跟风之作。这本书似乎承诺提供一次深入、沉浸式的学习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