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孔夫子与现代世界
定价:28.00元
作者:陈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301186176
字数:220000
页码:2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多元普遍性”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本书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朱熹研究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个人专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陈来自选集》、《朱子哲学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燕园问学记》、《东亚儒学九论》、《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宋元明哲学史教程》等多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极具批判精神的力作,但它的批判不是那种带着愤怒的控诉,而是一种冷静到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作者的目光穿透了当代社会光鲜亮丽的外表,直指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书中对“效率”的迷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我们为了追求极致的效率,正在不可逆转地牺牲掉那些构成人类丰富性的“冗余”——比如闲暇、仪式感、无目的的沉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评论来佐证他的社会学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美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阅读某个段落,试图捕捉其中微妙的讽刺意味。这本书对我们如何与技术共存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警示:如果我们不主动定义我们想要的生活,那么定义我们的生活的工作就会被那些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算法所占据。对于任何关心未来世界走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意义”生成机制的解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论著,而更像是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文学作品,尽管文字是理性的,但其内涵却直指人心最深处的困惑。作者似乎在挑战我们对“真实”的既有认知,他通过对古代神话体系和当代消费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人类对于确定性的永恒渴望是如何被各种符号系统所操纵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插入的个人反思,这使得原本宏大的议题变得可触碰、有温度。比如,他描述自己在某个偏远图书馆偶然发现一份泛黄的信件,那信件内容与现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碎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微观的介入”瞬间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流,思考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连接,哪些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电子噪音。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感,绝对是那种值得在床头放上一年,时不时翻阅的宝藏。
评分哇,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人类文明演变的书,简直让人醍醐灌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沉溺于传统史学的叙事框架,而是将历史的脉络视为一种不断自我迭代的复杂系统。作者对“进步”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我们常常将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同于道德或精神层面的提升,但实际上,许多看似先进的社会结构内部却潜藏着古老的、未被解决的冲突。比如,书中对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和人口迁移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感知方式的断裂与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遗忘的艺术”那一章节,作者提出,一个社会为了持续向前发展,必须有选择地遗忘某些历史的沉重包袱,而这种遗忘本身就构成了新的权力结构。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大量引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甚至生态学的交叉研究成果,读起来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人忍不住放下手机,沉浸在对“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的追问之中。
评分我对那种试图用一套单一理论解释所有历史现象的书一向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倾向。作者似乎非常警惕任何形式的宏大叙事,他更热衷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角落。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不同文化在面对气候变化或资源枯竭时的非主流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往往充满地方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层敬畏,与我们当下推崇的“全球化解决方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感”的探讨,他将西方线性的时间观与东方循环或螺旋式的时间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并论证了这种时间感差异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相当出色,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黑白照片和手绘图示,恰到好处地烘托了那种既疏离又亲近的历史氛围,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体验”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绝佳教材,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想什么”。作者的笔法极为精炼,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信息量巨大却又不至于让人感到窒息。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并置的技巧,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洞察力。例如,他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与当代大型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对照分析,揭示了权力运作在不同载体下的共性与变异。这本书对“身份”这一主题的探讨尤其深刻,它拒绝将身份视为一个固定的标签,而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协商和被颠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一直在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阅读体验中难得的享受。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背后的脆弱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更尖锐、更本质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