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yi次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因为读了这一本,我就喜欢上了这位哲学家的书籍,并再买了关于他的著作。如果自己愿意倾听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如果自己愿意独自去感受这个世界,那就多读读他的书籍吧,确实是一本好书。
——网友燕行依旧
若你为人生中一些不解的问题所困扰,这本书相信可以给你一些建议,甚至可以给你答案,当然,不同的人有着的不同的悟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祝你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让我们在品味人生的一路上不再孤独。
——网友kuchen
这本书给人感觉是心灵之旅,看完后觉得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心境,每当心中波澜起伏不够心平静气时,拿出来翻一翻,浏览一些章节就可以找回一种平和的感觉,然后又可以积极的生活了,很不错的书。
——网友Luo
你从哪里来?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生活。我们即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意是为什么?一切尽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
第一章我们需要臬的教育第二章自由的问题第三章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第四章倾听之道第五章富有创意的不满第六章圆满的人生第七章野心第八章有条理的思维第九章开放的心灵第十章内心的美第十一章服从和反叛第十二章天真的信心第十三章平等与自由第十四章自我规范第十五章合作与分享第十六章心念的更新第十七章生命的河流第十八章专注的心第十九章知识与传统第二十章宗教情怀就是对万事万物敏感第二十一章学习的目的第二十二章纯然的爱第二十三章独处的必要第二十四章生命的活力第二十五章不费力的生活第二十六章心智并不是一切第二十七章寻找真理
第yi章 我们需要臬的教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zui好的工作而奠基?
书名: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定价:30.00元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著,叶文可译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ISBN:9787807093114
字数:130000
页码:28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A2660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案头,光是拿在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重量感,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心灵鸡汤”,而是真真切切的重量——知识的、思想的。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它读完,期间无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想得太入神,仿佛被卷入了一个与自我对话的漩涡。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插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他从不提供答案,而是不断地质疑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必须”、“应该”和“标准”。读到关于“恐惧的本质”那几章时,我简直要屏住呼吸,他没有说“不要害怕”,而是细致入微地解剖了恐惧产生的机制——是记忆、是时间、是投射。那种抽丝剥茧的清晰感,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感到一丝寒意,因为这意味着你不能再用老一套的借口来搪塞自己的不安了。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不是他,而是被他引导着,去直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触碰的阴影和惯性思维。装帧本身也很有质感,看得出是精心制作,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对一次深刻思考的尊重。对于长期被社会期望和内在焦虑裹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思想盛宴”。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这种偏向“哲学对话”的作品,因为很容易陷入作者自说自话的循环中。但这本集子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仿佛是多角度对同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的反复、深入的剖析。克里希那穆提似乎深知人类心智的顽固和多变,所以他不会用同一种方式跟你沟通。有时他像一个严厉的导师,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逻辑谬误;有时他又像一个慈悲的长者,轻柔地引导你看到表象下的真实流动。尤其是一些关于“关系”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我们总以为爱是占有、是依赖,是给予和索取,但在他的解读下,这些都成了制造痛苦的“模式”。我开始尝试在日常互动中,放下那些预设的剧本,仅仅是“存在”于那个当下。虽然做起来极其困难,但光是有了这种“尝试”的意识,就已经比过去的状态好了太多。这本书不是提供理论模型,而是提供了一种“活法”的可能,一种不被固有思维定势所奴役的生活姿态。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所吸引,纸张的触感很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内容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中关于“自我局限性”的探讨。我们常常认为,要改变,就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吸收更多的知识,或者找到一个更“厉害”的导师来指导我们。这本书却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积累式进步”的观念。克里希那穆提反复强调,真正的洞察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通过“彻底的停顿”才能发生。这就像是电脑死机了,你必须重启,而不是再往系统里塞更多程序。我发现自己过去花大量时间在研究各种“如何更有效率”的方法论上,其实都是在为那个“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自我”添砖加瓦。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行动指南,但这恰恰是它最强大的地方——它让你明白,任何行动的指南都可能成为新的束缚。它要求你做的,是停止“做”,转而开始“看”。这是一场对“努力”的深刻反思,也是一次对“存在”的彻底校准。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和内容深度,绝对配得上“经典”二字,但我要强调的是,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读完后立刻“豁然开朗”的速效药。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精神排毒”。我最初尝试阅读时,遇到了不少障碍,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内容太“刺耳”。他挑战了我们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乃至人际关系赖以维系的许多基础假设。比如,他对“权威”的解构,对“追求幸福”这个概念本身的质疑,都让人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恰恰是成长的信号。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感到非常烦躁,拿起这本书随便翻到一页,里面恰好讲到“愤怒的能量不应被压抑或外化,而应被彻底洞察”,那一瞬间,一股清凉感涌上心头,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愤怒,而不是被愤怒所控制。这种从“发生”到“观察”的微妙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收获。它强迫你停止向外寻求解决方案,而是将所有探究的焦点收回到自身的纯粹感知之中。这是一本需要耐性去耕耘的心灵田地。
评分翻开这本集子的时候,坦白说,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涉及到“经典”和“人生不可不想”这种宏大命题的书籍,往往容易流于空泛和说教。然而,克里希那穆提的笔触却出奇地“干净”。他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宗教术语或者复杂的哲学词汇来构建他的思想大厦,语言是如此的直白、日常,却又蕴含着惊人的穿透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观察者即被观察者”的阐述,那种近乎禅意的描述,一下子打破了我习惯性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同步呼吸”的体验。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心绪和思绪也被同步地拉扯、审视。有那么几天,我甚至暂停了阅读,只是对着窗外发呆,试图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看看它们是如何被过去的经验所污染和扭曲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无选择的觉知”的训练场,逼迫你放下评判的习惯,单纯地去看“是什么”,而不是去看“它应该是什么”。对于想要真正深入自我探索,而非满足于表面安慰的人,这本书是绝佳的指路明灯,虽然路途崎岖,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