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的人生智慧。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地“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绪 论
序 文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 地
第六章 谷 神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七章 无 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 官
第十三章 荣 辱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 上
第十八章 道 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人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形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 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 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第三十八章 堕 落
第三十九章 全 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 柔
第四十四章 知 足
第四十五章 清 正
第四十六章 走 马
第四十七章 求 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 心
第五十章 养 生
第五十一章 玄 德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盗 夸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五十七章 治 术
第五十八章 政 闷
第五十九章 如 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难 易
第六十四章 终 始
第六十五章 大 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 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 饰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
第七篇 箴 言
第七十六章 强 弱
第七十七章 张 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平 治
第八十章 理想国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会谈
一般说来,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庄子尝自述:“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可见,他是属于嬉戏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家的立场,他又是极端厌恶官吏的一派。
当然,一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虚无主义者,多少想从其他方面获取某些娱乐性的补偿,如果只因儒家的失败,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丧的假面具,确是极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关于老子的事迹,我们几无所知,仅知他生于公元前571 年的苦县,和孔子同一时代,年龄或较孔子长二十岁,出身世家,曾做过周守藏室的官,中年退隐,活了相当大的岁数(可能超过九十,但绝不似司马迁所说在一百六十岁以上),子孙繁多,其中某一世孙还做过官。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采用的深沉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庄重感,很符合其内容本身的厚重气质。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白,而是略带米黄的暖色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可以平摊,这对于精读哲学类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力地去按住书页,可以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都经过了细致的排版和校对,体现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这种高品质的实体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仅仅是看着,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力量。对于一个有阅读仪式感的人来说,这样的版本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让人更愿意去反复翻阅和思考书中的哲理。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仿佛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又宁静的哲学漫步。作者的叙述方式极为精妙,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用极其生活化、贴近自然的语言缓缓铺陈开来。比如,对于“道”的阐释,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喻,让我瞬间领悟到那种“无形而有效”的运作规律。这种写作手法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无论你当前的知识储备如何,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并从中获得启发。我发现自己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窗外,去观察一朵花的开放、一片叶子的飘落,试图将书中的智慧与眼前的现实世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这种由内而外的思辨过程,是阅读纯粹理论著作难以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最初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得非常具有逻辑层次感,它仿佛遵循着一种内在的生命律动来组织内容。开篇部分,像是清晨的薄雾,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纯粹、尚未被世俗沾染的境界,奠定了理解全书的基础——那种对“本真”的追寻。随后,内容逐渐深入到社会治理、个人修养等更具体的层面,但即便是讨论“治国”之道,也始终没有脱离“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则,这种始终如一的内核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统一和有力。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相互矛盾的观点时,展现出的高超智慧。他并不强行调和,而是将矛盾本身视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对于理解复杂的世界运行法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阅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不仅是思想的传达者,更是心灵的引导者,轻轻拨开了我们心中既有的认知迷雾。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经典解读抱有一定的疑虑,担心它会落入枯燥的学术复述或牵强附会的现代应用中。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适度性”。它既保留了原著中那种超越时空的深刻性,又在关键节点处提供了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这种平衡把握得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解读那样,将复杂的概念过度简化,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也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清晰地勾勒出了其哲学上的精妙之处,让人明白了“少即是多”的真正含义,并非是量的减少,而是一种对生命核心价值的聚焦。这种“刚刚好”的解读尺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座极佳的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和当代读者的心灵需求,让深邃的思想变得可触可及,但又不失其神圣感。
评分购买实体书,尤其是这种精装典藏版本,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投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无数碎片化的信息轰炸,很难沉淀下来进行深度思考。而捧读这样一本需要静心研读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喧嚣、回归自我的仪式。每当拿起它,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到之前做过标记的某一段落,那些用铅笔轻轻画下的线条,此刻仿佛变成了时间的刻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这才是哲学书籍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工具和框架。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少焦虑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起伏得失。这本书的存在,就是对我个人书房的一种精神锚定,提醒我,在追逐效率和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滋养内在的宁静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