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触觉》论述了王瑶很多关于摄影的体会及感悟,比如“摄影记录什么?摄影记录的样式?摄影如何更好记录.”很多关于摄影升华后的感想。王瑶想要找寻一种自己独特的摄影表达方式,在纪实和诗意的风格中找寻平衡点。她认为摄影人应具备综合素养、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情怀。《瞬间的触觉》同时还旁征博引了许多摄影大家有关摄影的理论观点,使《瞬间的触觉》更具可读性与收藏性。
《瞬间的触觉》作者王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王瑶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多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曾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等业界众多重要奖项。王瑶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到访过十多个国家,本书是王瑶的一本摄影随笔,讲述了王瑶自己拍摄过程中的感想,对照片的分析,以及王瑶的摄影体会和观点。王瑶不仅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间”的观点,并用作品加以印证,并对构图和色彩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探索实践的过程。她想要找寻一种自己独特的摄影表达方式,在纪实和诗意的风格中找寻平衡点。她还谈到了摄影人应具备的综合素养、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审美情怀。作者还把摄影融入到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谈到了她对于影像的展示与传播的思考。作者还对中国摄影人提出在继承创新中多出精品力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的期待。 本书值得广大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学习借鉴。
王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1992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99 年入选荷兰乔普? 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2002 年—2003 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库布其》、《当代中国——哈尔滨之春》、《家园》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著作。
39 第1 章 同一雪橇上的痛苦与欢乐
《家园·俄罗斯》拍摄随笔
57 第2 章 灾难无法忘却,生活还得继续
《家园·美国》拍摄随笔
79 第3 章 一个孤独者的前行
《家园·古巴》拍摄随笔
93 第4 章 古老金字塔与碧绿仙人掌之间的穿越
《家园·墨西哥》拍摄随笔
111 第5 章 印第安文明的诗意化现实
《家园·秘鲁》拍摄随笔
131 第6 章 影像中的魔幻瞬间
《家园·哥伦比亚》拍摄随笔
147 第7 章 从流动的世界中寻找美
《家园·印度》拍摄随笔
159第8 章 雪野上前行的女人
《家园·伊朗》拍摄随笔
181第9 章 家园小天地大
《家园·以色列》拍摄随笔
201第10 章 古老的城邦引领着现代时尚
《家园·意大利》拍摄随笔
215第11章 “ 日落之地”的光影色彩
《家园·摩洛哥》拍摄随笔
237第12 章 爱琴海畔浪漫的诗情画意
《家园·希腊》拍摄随笔
263第13 章 金字塔与尼罗河畔的家园
《家园·埃及》拍摄随笔
283第14 章 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彩
《家园·巴中》拍摄随笔
唤醒我灵感的是他们的眼睛——坚毅、智慧、深邃, 还略带一点忧郁,后者真是令我着迷。在这一双双眼睛中, 我读到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历史与现实接 通了,无论岁月如水流逝,无论世事动荡变迁,俄罗斯民 族精神的火花,永远不会在他们的眼中熄灭。于是,我拍下这样一个画面:一群人聚集在一张巨幅照片下,那张照 片是一双眼睛,那是一双女人的眼睛——美丽、纯净、坚韧, 充满希望地注视着前方,蕴含着无穷的韵味和魅力......
这双眼睛仿佛是玛莎,是安娜·卡列尼娜,是娜塔莎......
今天,我们仍在探索,不言而喻,探索是长期而艰难的。有时候,似乎觉得自己有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可是最终 却发现,我们不过是在走前人已走过的路,难脱前人的窠 臼。比如,近年来,我自觉在光影意象和结构分割运用上形 成了自己的样式和风格,可是有一天,当我看到约翰 ? 杜利 ? 约翰斯顿在《利物浦印象》中通过朦胧传达意象、当我看到 弗里德里克 ?H? 伊文思用廊柱和楼梯对画面进行分割、当我 看到欧文 ? 布鲁门菲尔德那张运用光的折射而使影像变形的
《看起来新鲜的》照片时,可以想到,我沮丧到了何种地步! 原来我的这些所谓突破和“看起来新鲜的”手法,只不过 是与它们大同小异而已,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并且,让我 感叹的是,这三张照片中,前两张甚至拍摄于 100 年前!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近乎古典的优雅,但其内核却又无比现代和尖锐。作者对词汇的选择极为考究,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才放置在那里的,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带来了一种强大的爆发力。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张力时,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被压抑的情感,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令人心悸。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站在一个绝对私密的空间外,窥视着那些脆弱的人性瞬间。它的节奏是缓慢的,像是在用慢镜头播放一段重要的回忆,让你不得不正视那些微小的表情变化和身体语言。它不迎合读者的期待,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快速的解答,而是将所有的谜团悬置在那里,让它们在读者的思考中慢慢发酵。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冥想,读完后,世界好像都变得更清晰了一些,也更复杂了一些。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用“感觉”而非“理解”来阅读的作品。作者的笔触非常轻盈,像羽毛拂过皮肤,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敏感性。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场景描述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那是因为作者捕捉到了那种普遍存在却鲜少被言说的体验——比如清晨光线透过窗帘投下的纹理,或是长时间沉默后空气中微妙的压力变化。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它让你感觉自己真的身处那个描绘的空间之中,呼吸着那里的空气。它不追求史诗般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存在本身的质地。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我的外表,而是我感知世界的方式。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因为它所描绘的那些“触觉”本身就是流动的、变化的。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回去重温的、提供情感慰藉的场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但这种疏离并非冷漠,而是一种对现代生活过度饱和信息的一种冷静抽离。作者似乎对“真实”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构,它展示了我们如何通过一层层的过滤和修饰来构建自我认知。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非连续性的片段,它们像是从不同时间轴上截取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个模糊但真实的众生相。这些片段的衔接充满了跳跃性,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基于情绪而非逻辑的联系。这本书挑战了我们习惯的线性思维,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思维导图,引导你去探索潜意识的路径。它没有提供一个宏大的主题,而是聚焦于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化的“瞬间”,展示了这些瞬间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存在感。读完后,我久久不能从那种被抽离出来的视角中恢复过来。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呼吸一样自然,每一次转折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细致入微,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波动,那种在现实与理想边缘徘徊的挣扎,都被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一个角色,完全沉浸在那种复杂的情感漩涡里无法自拔。特别是一些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片段的处理,那种破碎又重组的方式,极具艺术感染力。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需要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每一笔色彩和光影。读完之后,心里会留下一种悠长的回响,不是那种激烈的震撼,而是一种温和的、持续的触动。我喜欢这种安静的力量,它迫使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去思考那些平时忽略的细微感受。整本书的文字就像是打磨过的鹅卵石,触感温润,却又带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大胆,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固有认知。作者似乎更注重意境的营造而非线性的推进,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有极大的解读空间。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阅读同一段落,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这种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环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那种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心境进行镜像投射的手法,高明且不落俗套。它不是简单的环境描写,而是将环境本身也塑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参与叙事的实体。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怀疑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本书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入了一个更广阔、更纯粹的审美领域。对于寻求纯粹文学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旅程。
评分老爸很满意!说好书!
评分帮别人买的,送货速度够快。
评分非常好,满意。
评分帮朋友买的,非常满意。
评分帮朋友买的,非常满意。
评分内容还不想看,分量很轻,比想像的小
评分看完了,很棒的一本书。
评分选择价格较高的书时要理智,不要冲着名人的名字买书,不然你有上当的感觉,该书的价格与内容严重背离。这不是纯粹的摄影技法类书,也不是摄影理论类书,是用文学类的随笔写法论述作者曾经的拍摄随感,。此书在闲谈碎语中的一些感受、想法可供读者参考,属于摄影爱好者的休闲之书。
评分图片内容有优秀的,也有平平的。尤其是对比了国外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图册之后。看来中国摄影还有很多路要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