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精选了任曙林在1980—1989年期间拍摄的170幅中学生照片。这十年间他进入中学校园,旁观中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情、关系,揣摩他们的心思,用温柔抒情的镜头语言记录下那一代人的青春。
书中前64页为任曙林的回忆文字,分享了他的青春故事:跟随恩师狄源沧学艺的点滴、与影友惺惺相惜的友情、拍摄中学生的动机、在校园内外与师生的交往……后224页为四色印刷的168张作品,和任曙林本人的珍贵旧照。
任曙林,
四月影会重要成员。
195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
1976年开始摄影,师从狄源沧先生。
七十年代的作品:《先进生产者》。
八十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
九十年代的作品:《矿区劳动者》《山区女孩二十年》。
2000年以后的作品:《气息》《两个女人》《云南风景》等。
前 言
照片里的青春
大凡在青春时代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都会有一个“八十年代情结”,我当然也不例外。八十年代的青春是无法复制的青春,是一段刚开始就终止但并没有结束的青春。
很庆幸自己在八十年代度过了完整的中学时代和三年的大学时光。也正因此,当我第一次看到任曙林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时候,我就被这些影像深深地吸引。是的,照片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地熟悉。
回忆自己八十年代的中学时光,立刻会有很多镜头闪回。
高考前的一个夜晚(1987年),我们文科班的几乎所有男生(其实只有12 人,那时候文科班严重阴盛阳衰,男生只占1/4人口)骑着单车来到天安门广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胡乱地互相揭发谁喜欢哪个女生。最后,一帮少年又来到天安门城楼黑漆漆的门洞里,坐成一排,每人都叼起一根烟,点着,深吸一口,烟头闪亮……仿佛要在高考前做尽所有的“坏事”。
那时候的我们喜欢诗歌,喜欢戏剧,喜欢电影,我们敢旷课跑到“八一厂”,就为了看伯格曼的《处女泉》和《第七封印》。那个时候,石康(我的师大附中初中同学)已经是个标准的文学青年,开始狂写约翰·克里斯托夫式的长篇小说;王胖子(王阳,后来叫“老狼”)正在北京八中的校园里弹着吉他泡他的小师妹……
那个时候,任曙林照片中的北京一七一中学学生王琳和一个男生正在秘密地早恋。一天傍晚,在空旷的教室里,他们本来是坐在一起的,但门外的脚步声让他们瞬间分开,回到各自的座位。走进来的是摄影师任曙林,彼时的任曙林并不知道教室里的这一对男生女生是恋人,他只感到教室里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夕阳移动的声音”,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该出现的第三者”,于是拍了一张照片后,任曙林便悄悄地离开了。多年以后,王琳在映画廊看到这张照片,激动得痛哭:她和照片中的那个少年恋爱、一起留学,然后结婚,最终分开……她对任曙林说,本来她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但现在她发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虽然认识任曙林这么多年,还做了他的策展人和图片编辑,但我其实一直无法真正知道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为什么会用十年时间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他一直说那也是一个秘密,妙峰山山顶的秘密……
我的大学同学张立宪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是的,永远的八十年代,一段青春的密码还未解开,一首青春的歌还未唱完……
那日松|《八十年代中学生》策展人,映艺术中心/ 映画廊艺术总监。1981 至1987 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1987 至1991 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追求效率,而是带着一种缓慢、沉思的味道,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作者擅长使用环境意象来烘托人物心境,比如描写考试前夕,窗外的蝉鸣声如何被放大,如何成为焦虑的背景音;或者描写夏夜,月光洒在旧书桌上,带来片刻的宁静。这种画面感的营造,使得读者很容易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怀旧故事,而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的早期蓝图。它让我们反思,在信息更丰富、选择更多元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专注和热爱。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它带来的回味是悠长而意味深远的。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对于时代情绪的把握精准得令人咋舌。那种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丝的迷茫,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时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船票,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描写,父亲严厉却深沉的爱,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时那份无声的支持,都让人鼻头一酸。这不仅仅是回忆录,它更像是一份对那个特定社会阶层群体精神图谱的扫描。结构上,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的社会新闻片段,使得中学生的个人成长轨迹与大时代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老练,避免了同类作品常见的流水账式的叙事弊端。读起来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十字路口,这些少年们将走向何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虽然我不是八十年代过来的人,但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闻到教室里老式粉笔的味道,听到广播里播放的校园歌曲。最让我触动的是那种纯粹的、不掺杂质的友谊,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仅仅是因为放学后一起在街边吃一碗冰粉,就能热烈地讨论半天,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的很难再寻觅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学生生活细节的捕捉,无论是校服的颜色、课间十分钟的喧闹,还是偷偷传阅漫画书时的紧张刺激,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是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知识、面对成长、面对彼此时的真实心境。读完后,我一直在回味那种简单生活里的不简单,那种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盈的状态。
评分这本“青春记事”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媒介”的描绘。那个年代,信息获取的渠道是多么有限啊!一盘磁带、一本翻译小说、或者是一张被反复传阅的报纸剪报,都能在小圈子里掀起滔天巨浪。我仿佛看到了那群年轻人,如何用想象力去填补信息鸿沟,如何从有限的资源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尤其是一些关于校园辩论和文学社团的片段,展现了那个时期青年思想的活跃度和批判精神的萌芽状态,那种带着点青涩、但绝对真诚的思辨热情,是如今许多被标准答案束缚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作者的文风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直击核心,没有过多的煽情,却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让人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暗涌的情感。
评分老实讲,我对这类回忆性作品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难免会有美化和滤镜的痕迹。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坦诚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学生所面对的困境和压力,绝非一味歌颂。比如关于升学竞争的残酷性,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与误解,甚至是青春期身体和情感上的笨拙与不知所措,都被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不避讳的真实感,反而让整个作品的基调更加扎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老师这个角色时的复杂性,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时代的局限性的承受者,他们在教育体制下的挣扎,也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张力。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所谓的“黄金年代”,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只是拥有了另一种形式的深刻和不易。
评分我一开始知道要评论这套书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你不能让我评论,我书都没读就评论。第一,要把书读一下,我又不想让广大书友觉得,趁着促销买完了然后就扔书柜里吃灰,然后上网来评论,《巨人》很好看,很有意思。结果肯定有其他书友出来骂我,你根本没读这书。还是先读一读试试。后来才发现这套书亦可赛艇啊,跟某些所谓无病呻吟的书不一样。读了几天下来,起码我是被吸引了,脑子里一直在脑补小说各种情节画面。还安利给其他书友来读,大家都来尝试一下,我跟他们讲哦,读的时候不用记得角色名字,就当他们是甲乙丙丁就行。故事写的好,人物塑造的真实,融入历史背景毫无痕迹。我要给其他读者看到
评分作者是个武林高手,性情中人。怀旧的文青,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封面上如初恋般的豆蔻华年,更多的是对那股挥之不去的青春的怀念和愁怅。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帮图书馆买的书,又塑封,是正品
评分买了一本收藏,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完美品相,非常棒,我很喜欢,感谢京东!
评分很好,很回忆昨天的青春,80年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评分好,质量挺好
评分买来送人的,非常精致,超级喜欢?
评分充满回忆,再多点文字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