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文献选读(中世纪卷)

西方历史文献选读(中世纪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广林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历史
  • 中世纪史
  • 历史文献
  • 选读
  • 中世纪文明
  • 欧洲历史
  • 历史研究
  • 史料
  • 历史教学
  • 中世纪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5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92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6
字数:592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简介

孟广林,男,1955年生,江苏滨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欧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世界史》刊物执行编委。中学毕业作为知青赴黔北农村劳动。1978年考上贵州大学历史学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在历史学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任助教。1985年考上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比较史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史学家庞卓恒先生。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之后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任讲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92年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的博士生,师从于著名史学家马克垚先生,1995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至今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欧封建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目录

Tacitus: Germania 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节选
The Conversion of Clovis 有关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记载
The Salic Law 《萨利克法典》节选
The Monk of Saint Gall: The Life of Charlemagne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查理曼传》节选
The Song of Roland 《罗兰之歌》节选
On Feudal Obligations 有关封建义务的文献
Peace and Truce of God 有关上帝之和平与休战的规定
Southampton Guild Organization 《南安普顿行会规程》节选
Guibert de Nogent: The Revolt in Laon 古泊特·德·诺根特《琅城起义》节选
About the Hanse有关“汉萨”的记载
Suger: Life of Louis VI 苏热《路易六世传》节选
John of Salisbury: Policraticus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论政府原理》节选
Magna Carta 《大宪章》
Provisions of Oxford 《牛津条例》
Song of Battle of Lewes 《刘易斯之战颂》
Ordinances of 1311 《1311 年法令》节选
Froissart: The Deposition of Richard Ⅱ 弗罗伊萨有关废黜理查德二世的记载
The Golden Bull of Charles IV 查理四世《黄金诏书》节选
Froissart: The Battle of Crecy 弗罗伊萨有关克勒西之战的记载节选
Anonimalle Chronicle: English Peasants’Revolt 1381
《佚名编年史》有关1381 年英国农民起义的记载节选
Froissart: Jacquerie 弗罗伊萨有关扎克雷起义的记载节选
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赠礼》
Speech of Pope Urban II at Council of Clermont
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会议上的演说
The Concordat of Worms 《沃姆斯协定》节选
Statutes of Gregory IX for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教皇格利高里九世为巴黎大学颁布的令状
Pope Gregory XI’s Condemnation of Wycliffe and Wycliffe’s Reply
教皇格利高里十一世对威克里夫的谴责和威克里夫的应答
Dante: Monarchy 但丁《论世界帝国》节选
Boccaccio:Introduction of the Decameron 薄伽丘《十日谈》序言
Petrarca: How a Ruler Ought to Govern His State 彼特拉克《治国术》
Bruni: Panegyric to the City of Florence 布鲁尼《佛罗伦萨颂词》节选
Pico: Oration on the Dignity of Man 皮科《论人的尊严的演说词》节选
Machiavelli:The Prince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节选
Erasmus:In Praise of Folly 伊拉斯谟《愚人颂》节选
More: Utopia 莫尔《乌托邦》节选
Martin Luther: The 95 Theses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The Act of Supremacy《至尊法案》
The Edict of Nantes 《南特敕令》节选
Bodin: The 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 博丹《国家六论》节选
Columbus:Letter to King and Queen of Spain 哥伦布《给西班牙国王与王后的信》
后 记

前言/序言

五卷本《西方历史文献选读》(Selected Reading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West),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教师团队历时5 年集体攻关完成。作为“九八五工程”子课题项目的成果,这套丛书共分“古代卷”“中世纪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精心遴选西方重要的历史文献,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显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这些篇目,或对文献全文收录,或截取其中核心部分,在文献后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相关历史背景对之作一解读,以期帮助读者阅读、理解。此外,还开列了一些与文献所反映的问题相关的研究著作,供有兴趣的读者延伸阅读,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我们之所以要设计这一课题并尽力完成,其主旨在于为世界史学科建设搭建一个基础性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提升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历史文献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同时也是史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素材。改革开放前,由于语言、信息乃至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史学界在选编历史文献参考资料上基本采用了外文中译的方式,老一辈的史学家为此呕心沥血,成果凸显。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齐思和、刘启戈主编选译的《中世纪初期的西欧》《中世纪中期的西欧》《中世纪晚期的西欧》,齐世荣主编的《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以及诸多的国别史、断代史乃至编年史、历史名著的编译等,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地区、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原始资料,对于史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拓展,依赖于汉译历史资料进行教学逐渐显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熟悉相关的各种名称、典故与术语,而且对相关历史现象的理解也有着诸多的文化隔膜感。为了克服这一困境,一些大学专门编选专业外语教材并设置相关的课程,一些教师径直开列外文书目让学生研习。这些举措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不足以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专业外语教材的历史资料编选常常显现出明显的研究热点的偏向性与历史时空的跳跃性,难以明晰地彰显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很难与世界通史的基础性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径直给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列外文参考书目在当下也难以收效,主要缘由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外文藏书数量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在此情况下,的确应该结合基础性课程系统地编选一整套外文历史文献资料,来强化相关的教学需要。
我们的历史文献编选之所以聚焦在西方,主要有两个缘由。其一是团队力量有限。要编选整个世界通史课程的基础性文献,涉及众多的国家、地区,而我们团队又几乎都从事西方历史的教学与研究,要大跨度地涉猎非西方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精力有限,而且学力不逮。而更重要的另一个考虑,则是旨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西方历史。这些年来,中国的世界史取得显著的发展,但客观地说,西方历史是国内学者多为关注的学术领域。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史学界曾大力提倡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均衡性,呼吁多关注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有的甚至将之提升到打破“西方中心”论之学旨高度。为了推动这一理路,一些高校教材在编写时,大幅度地压缩西方历史的内容,扩充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内容。应该说,这类主张的出发点是好的、无可非议的。但应该指出,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片面地强调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均衡性也是欠妥当的。西方历史之所以为国内大多数学人所看重,自然有着深层次的思想根源,与近代西方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与中华民族近代的命运与探索、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曲折和拓展密切关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观照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予以考量,西方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参照坐标。不可否认,西方史学界的“西方中心”论的确包含着西方人“种族优越”论、“殖民征服合理”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谬论,但近代以来,对非西方国家、地区的传统社会而言,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引领地位乃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也就是说,西方人借助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张力,推动了世界各个地区的一体化。西方人的殖民主义侵略,客观上也刺激了非西方地区与国家告别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直到十月革命发生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和中国改革开放所逐渐建构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初步显现后,“西方中心”论才逐渐失去了“经验事实”的支撑。作为东方大国崛起的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必须更多地要在与西方历史的对称性参照中获得自我身份的理解、获得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任意冲淡、压缩西方历史的做法,无疑是不明智的、非历史主义的。如果学者不去重点研究它,学生不去重点学习它,对它知之不多乃至知之甚少,又如何去突破“西方中心”论?事实上,当下史学界对西方历史的一些观点,仍旧深陷在西方史学界的传统诠释模式中而不能自拔,诸多学生对西方历史的不少理解仍然是西方学者曾经曲解乃至任意打扮的东西。在此情况下,重点研习西方历史的意义不言而喻。
正是基于以上缘由,我们编选了这套西方历史文献集。其中既有大量的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s ),也有不少当代权威史家整理、编译的第一手资料(Printed Primary Sources )。我们深知,研究西方历史,参考诸多语言种类的原始文献资料极其重要。然而,在当下的世界史教学中,由于学科起步较晚,语言训练欠缺,我们只能依照实际现状选编适用性普遍的英文历史文献来进行教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国内尚无这类书籍的情况下,我们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将填补我国世界史专业教学教材方面存在的重要空白,大大提升世界史专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层次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有力促进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
孟广林
2015年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古代文明的曙光:探寻地中海世界的起源与演进 图书名称: 《古代文明的曙光:探寻地中海世界的起源与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形成、发展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聚焦于公元前数千年直至罗马帝国衰亡这一关键历史时期,通过对考古学证据、古代文献碎片以及艺术遗产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侧重于任何特定区域的断代史,而是着眼于跨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和思想体系构建的整体脉络。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河流与海洋的交汇 本部分将追溯人类早期定居点向复杂社会形态转化的过程,重点分析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岛屿文明所展现出的早期治理结构和宇宙观。 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城邦政治 我们将考察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早期文明的兴衰。重点分析灌溉农业如何催生了剩余产品和专业分工,进而导致了复杂官僚体系的诞生。书写系统的发明——楔形文字——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权力结构得以维系的基石。我们不仅会研究《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成文法精神,还将探讨这些城邦间永恒的冲突与联盟,以及他们对天文学和数学的早期贡献。这里关注的是,在缺乏统一帝国力量的早期阶段,区域性的文化霸权是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贸易网络得以确立的。 第二章:尼罗河的馈赠与法老的永恒 古埃及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其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所带来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本章将剖析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核心特征,尤其关注法老权力的神圣性基础——“玛特”(Ma'at)的维护。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丧葬仪式以及金字塔建筑所代表的工程学和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如何塑造了埃及人对时间、秩序与永恒的独特认知,这种认知如何渗透到其艺术、建筑乃至社会阶层固化的结构之中。 第三章:克里特岛的辉煌与迈锡尼的青铜 爱琴海文明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以其精致的艺术、复杂的宫殿结构和相对和平的贸易模式而著称。我们将解读线形文字A的未解之谜,并考察其在艺术和宗教中对海洋元素的崇拜。随后,我们将转向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迈锡尼人是战争的民族,他们的线性文字B证实了早期希腊语的存在。本章将对比分析这两个早期爱琴海文明的权力中心、军事组织以及它们最终在公元前十二世纪“青铜时代的崩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古典精神的诞生——城邦、哲学与民主的试验 本部分将集中探讨希腊城邦(Polis)的独特政治实践,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人类自身、社会结构和自然世界的理性探索。 第四章:雅典的民主实验与公民身份的界定 城邦是古希腊文明最富创造性的政治形态。雅典的民主制度,尽管排除了女性、奴隶和外邦人,但它首次将政治权力置于“公民”的集体手中。本章将考察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分析直接民主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的张力。同时,我们将讨论雅典在波斯战争中的角色如何巩固了其海上霸权,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希腊世界精神状态的深刻影响。 第五章:从自然到理性——希腊早期思想的流变 哲学不仅仅是思辨活动,更是对神话解释体系的系统性挑战。本章将追踪从米利都学派对“本原”的探寻,到毕达哥拉斯对数与和谐的发现。随后的焦点将转向智者学派对修辞学和相对主义的强调,以及苏格拉底对伦理学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挖掘。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方法,奠定了西方知识体系的二元基础,这些思想如何被应用于政治理论和科学观察,是本章探讨的核心。 第六章:亚历山大的遗产与希腊化的世界 马其顿的崛起打破了古典城邦的格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将希腊的文化、语言和商业模式强行推广至中亚和埃及。本章分析“希腊化时代”的特征:大型君主国的出现、知识的中心从城邦转移到亚历山大港和安条克,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等哲学流派如何适应一个更广阔、更疏离的世界。 第三部分:整合与扩张——罗马的法律、工程与帝国体系 本部分关注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及其在法律、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地中海世界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七章:罗马的共和体制与扩张的逻辑 罗马的成功并非源于瞬间的军事胜利,而是其适应性强的混合政体和对被征服者的整合策略。我们将审视早期罗马的贵族和平民斗争,以及元老院、保民官和法律(如《十二铜表法》)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权力平衡系统。本章将详细分析布匿战争对罗马经济结构(如奴隶制的大规模引入)和军事思想的根本性改变,以及其向地中海霸主迈进的不可逆转的步伐。 第八章:从共和国到元首制:帝国的构建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马略的军事改革以及随后的内战,揭示了共和制度在管理庞大疆域时的结构性缺陷。凯撒的崛起、屋大维的“元首制”确立,标志着从公民政治向个人集权过渡的关键转折。本章将探讨“罗马和平”(Pax Romana)是如何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统一的货币体系和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来维持的,分析这一“黄金时代”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第九章:罗马的工程奇迹与法律遗产 罗马的贡献往往体现在其实用主义上。我们将考察其在道路、水道(Aqueducts)、公共浴场和建筑技术(如混凝土的使用)上的革新,这些工程如何成为维系帝国统一的物理骨架。更重要的是,罗马法——特别是《查士丁尼法典》所汇集的体系——对后世欧洲大陆的法律概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章将分析罗马法如何处理私有权、契约和公民身份,并将其视为一种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秩序输出。 结语:古典时代的终结与新秩序的酝酿 本书最后将简要勾勒帝国晚期的危机——政治动荡、经济压力和军事负担的加剧。在探寻地中海世界起源与演进的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古典文明并非是突然消失的,而是其核心结构和思想遗产,在帝国衰落的背景下,逐步被新的力量(包括新兴的基督教)所吸收、改造和重塑,为后续历史阶段的演进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的宗旨在于揭示这些古老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而非仅仅列举统治者和战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叙事技巧。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来源的文本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发现矛盾、去思辨历史的真相。比如,在讨论某个早期教皇的权威性时,作者选取了三篇视角迥异的文献:一篇是来自宫廷的赞颂之词,一篇是来自修道院的批评性记载,还有一篇则是民间流传的讽刺诗歌。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单一事件的认知边界。它强迫读者跳出线性叙事的舒适区,转而沉浸在一种充满张力的对话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像是一个在历史档案室中穿梭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拼接着那些碎片化的真相。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讲述要来得有感染力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无疑是它能够触达更广泛读者的关键所在。面对那些年代久远、语汇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异极大的拉丁文或古法语文本,译者所展现出的语言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那些充满宗教意象和中世纪特有概念(比如“经院哲学”中的特定术语)时,采取了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既要保持原文的精确性和专业性,又不能让现代读者望而却步。他们没有一味地采用晦涩的学术腔,而是时常在脚注中提供精妙的解释,或是使用既典雅又不失清晰度的现代汉语进行转译。读起来,原文的“味道”被保留了下来,但理解的障碍却被有效地清除了。这种游走于忠实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感,是衡量优秀译著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显然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又厚重的历史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实体质量所打动,纸张的选取颇为讲究,摸上去有种恰到好处的粗粝感,仿佛能从中触摸到时光的纹理。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其用心,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段落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篇幅较长的引文,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它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扉页上的那幅手绘插图,虽然内容与具体史料无关,但那种哥特式的、略带神秘的线条感,瞬间就把读者的心绪拉到了一个充满宗教与骑士精神的遥远年代。可以说,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对知识的无声致敬。这种对“物”的精雕细琢,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文”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似乎无意于提供一个完整的“中世纪面貌”,反而更侧重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文本。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段关于中世纪城市手工业行会内部争端的文件节选,这些文字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实际的经济利益冲突。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逻辑、他们对财富的理解,以及社区内部权力网络的运作。这使得整个中世纪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由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框架,而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日常的挣扎。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那些通常被忽略的、却同样构成时代底色的“沉默的大多数”。

评分

从学术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设计得极其实用和体贴。它不仅仅是一堆简单的参考资料的堆砌,而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辅助学习系统。尤其是那份详尽的人名地名对照索引,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献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在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教会人物和封建领主的名字,常常让初学者感到混淆,而这份索引不仅清晰地标注了他们的身份和活动年代,还常常附带简短的背景介绍。此外,文后的术语解释表也做得非常详尽,将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比如“采邑”、“什一税”等,做了精确的界定。这表明编著者深知读者在跨越时空阅读古籍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设置了多重导航点,极大地降低了学术门槛,体现了极高的教学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