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至今仍在寻找一个折磨人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亚历山大二世这位亲手废除奴隶制的“改革者沙皇”在其统治的后岁月却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为什么俄国改革最后会诞生出在当时的欧洲难觅踪迹的恐怖组织?为什么伟大的改革者会被他改革的孩子亲手杀害?那个时代并不只关乎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俄罗斯恐怖分子是当代恐怖分子的先行者。在今天的报纸上还可以看到类似当年恐怖分子的言论和观点。甚至连“反恐战争”一词也源于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因此,有一句老生常谈,但是永恒的格言可以作为本书的导语,就是:“这可能是俄罗斯千年历史上重要的时代。”此外,还有沙皇之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日记中的一句话:“历史的基本教训就是,人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内容简介
《亚历山大二世:最后的伟大沙皇》全面介绍了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一生,涵盖了他的成长过程、接任皇位后所经历的改革、战争、恐怖主义以及他的婚姻与爱情生活。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君主,一方面希望改革,另一方面又常常向保守势力妥协。他解放了农奴,改革了司法体系、军队乃至政府结构,还是俄国思想领域“改革运动”之父。但在改革取得成绩的时候,亚历山大二世又裹足不前,其结果则是:他遭到了保守派与自由派的两面夹击,俄国国内局势日趋动荡。面对国内的反叛,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铁腕手段,导致暴力行动不断升级,恐怖暗杀不断发生,政治恐怖主义之乱由此诞生。亚历山大二世本人先后经历了七次暗杀,最终遇刺身亡。《亚历山大二世:最后的伟大沙皇》不但全面展示亚历山大二世的传奇人生,同时也深刻剖析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改革和动荡的大时代。
作者简介
爱德华·拉津斯基(Edvard Radzinsky),是俄罗斯作家、历史学家,现居住在莫斯科。著有《尼古拉二世》、《斯大林传》、《亚历山大二世》等著名历史传记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作者笔下,所有人物都灵动了起来,作品结构更为精巧紧凑。具有史诗般的壮美,亦有发人深省的警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不仅是一部对俄国著名人物的一生进行了精彩叙述的传记,更是对俄国历史中那段极具争议又孕育新生的岁月的再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爱德华·拉津斯基以紧凑而严谨的行文结构对亚历山大二世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讲述。作者以独有的视角使得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历史细节浮然于纸上,再现了伟大人物的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生。《亚历山大二世: 最后的伟大沙皇》是一部经典之作,生动刻画了沙皇及其在位时的王朝盛世,为读者展示了该时期文化大繁荣独有的璀璨星光。”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目录
前言/序言
对未来的回忆
亚历山大的故事是三部曲的完结篇。三部曲的主人公分别是最后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执政最久的布尔什维克领袖约瑟夫·斯大林和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他们是俄罗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段历史的缔造者和蒙难者。
我们至今仍在寻找一个折磨人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亚历山大二世这位亲手废除奴隶制的“改革者沙皇”在其统治的最后岁月却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为什么第一次俄国改革最后会诞生出在当时的欧洲难觅踪迹的恐怖组织?为什么伟大的改革者会被他改革的孩子亲手杀害?
那个时代并不只关乎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俄罗斯恐怖分子是当代恐怖分子的先行者。在今天的报纸上还可以看到类似当年恐怖分子的言论和观点。
他们是第一代恐怖分子。甚至连“反恐战争”一词也源于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
因此,有一句老生常谈,但是永恒的格言可以作为本书的导语,就是:
“这可能是俄罗斯千年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
此外,还有沙皇之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日记中的一句话:
“历史的基本教训就是,人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历史的回响:探寻19世纪俄国转型与巨变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化、专制与改革之间剧烈拉扯的庞大国度。这段时期,是沙皇俄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我们将聚焦于塑造这一时代的关键力量、核心人物及其引发的深远变革,探讨一个古老帝国如何试图适应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动摇与政治思想的激荡。 一、帝国的重量:承载千年传统的庞大躯体 19世纪的俄罗斯,仍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其疆域横跨欧亚大陆,拥有举世无双的文化与自然多样性。然而,这种宏伟的表象下,潜藏着体制性的僵化与经济上的落后。 首先,我们将剖析农奴制度的结构性危机。数千万农奴构成了帝国的经济命脉,但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枷锁。详细考察农奴的日常生活、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一制度的改革呼声在宫廷中如何酝酿与受阻。这一制度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根本性挑战。 其次,俄国专制政治的特点与局限性将得到深入分析。沙皇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其权力至高无上,但缺乏现代官僚体系的效率与专业性。我们将考察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贵族阶层对权力的垄断,以及中央集权体制在管理一个如此辽阔和多元化帝国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迟缓与无力。 此外,文化与思想的“双重性”也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一方面,普希金、果戈理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展现了对人性、社会弊病的深刻洞察,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西方启蒙思想、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早期社会主义理念开始悄然渗透,为知识分子阶层提供了批判现实的工具和构建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些思潮的冲突与融合,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变革即将到来。 二、思想的熔炉:知识分子与改革的先声 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这群人便是俄罗斯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他们脱离了传统贵族和官僚体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社会良心的代表。 本书将细致描绘“西化派”与“斯拉夫派”之间的经典论战。西化派主张全盘引入西欧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认为俄罗斯的唯一出路在于“赶上欧洲”。而斯拉夫派则坚信俄罗斯拥有独特的精神道路,反对盲目模仿西方,强调东正教传统和农村公社(Obshchina)的价值,认为这才是俄罗斯精神的根基。这些辩论并非停留在书斋,它们直接影响了宫廷的决策倾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向。 同时,激进主义的萌芽及其早期形态也将被考察。从早期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若涉及时间段)的理想主义尝试,到其后涌现的虚无主义(Nihilism)思潮,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彻底变革的渴望。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沙龙、大学和地下圈子中传播,并最终演变为现实的政治行动。 三、外部压力与内部驱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外部刺激与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19世纪中期,对于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成为了一个决定性的催化剂。 克里米亚战场的惨败,以一种残酷而无可辩驳的方式,暴露了俄国在军事技术、后勤组织和经济基础方面相对于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这场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对沙皇统治合法性的一次沉重打击。它使得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改革派获得了推行根本性变革的道德高地和政治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帝国内部的变革力量找到了历史的契机。改革的议程被提上日程,目标直指阻碍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弊端。改革的复杂性在于,它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权威来推行,又必须小心翼翼地控制改革的幅度,以防止社会秩序彻底失控。 四、行政的重塑与社会的松动 本书将详述在这一关键时期所推行的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它们对俄罗斯社会的结构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1. 法律与司法体系的现代化尝试: 引入陪审团制度、公开审判和律师制度,旨在打破旧有的身份特权,建立一个在法律面前相对平等的体系。分析这些改革在地方层面的执行难度与实际效果。 2. 地方自治的引入(如地方士绅议会Zemstvo): 这是对地方行政权力的一次重要下放。考察地方自治机构在教育、医疗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在地方精英中培养出初步的公共事务管理经验。 3. 军事改革的必要性与实施: 鉴于战争的教训,对军队的征兵制度、训练方法和装备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力求建立一支更有效率的常备军。 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旨在巩固沙皇的统治并增强国家实力,却也无意中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能量,为后续的社会运动埋下了伏笔。 五、转型期的阵痛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的叙述将带领读者认识到,历史进程并非直线发展。尽管改革的努力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步伐,但其留下的未解决的矛盾同样深刻: 改革的“半吊子”性质——即保留了过多的旧有特权和半封建的经济关系,未能彻底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和贫困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使得社会不满情绪持续累积。 此外,我们也需要理解,每一次的改革都伴随着保守势力的强大反弹。任何触及到沙皇绝对权力核心的尝试,都会遭到旧有体制的顽强抵抗。 通过对19世纪俄罗斯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描绘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图景:一个在传统重压下寻求突破,在西方冲击下努力转型的帝国,其内部充满了矛盾、希望与危险的张力,为后世的命运走向奠定了复杂而深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