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禤健聪 著
图书标签:
  • 战国楚系简帛
  • 简帛文献
  • 文字学
  • 历史语言学
  • 楚文化
  • 战国史
  • 古文字
  • 用字习惯
  • 文献研究
  • 楚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085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650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6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楚系简帛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用字习惯,分析其时空分布,探讨其使用规律和形成理据,并遵循这些规律释读出土文献、传世古书的疑难字词。全书上编以传世古书为主要参照系,疏释与传世古书用字习惯存在差异的战国楚系简帛所见用字习惯580例,以词(音义)系字(形),系统全面归纳总结楚系简帛的用字习惯。下编结合楚系简帛用字习惯,分专题对古文字、古文献具体个案作考察,分为四章:用字习惯与古文字源流考索;用字习惯与古文字辨读释疑;用字习惯与传世文献释读;用字习惯与出土文献释读。

目录

绪论
上编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例释

下编 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与古文字古文献考证
第一章 用字习惯与古文字源流考索
第一节 三体石经古文“裼”与战国文字“翠”辨议
第二节 释“里”并论“印”“印”“色”诸字
第三节 “字”“娩”用字同形分化考
第四节 释“哭”
第五节 上博楚简“孔”字试说
第六节 说“”
第二章 用字习惯与古文字辨读释疑
第一节 说上博《吴命》“先人”之言并论楚简“害”字
第二节 楚简“丧”字补释
第三节 上博藏简《缁衣》篇“”字考释
第四节 说楚文字的“龟”和“”
第五节 战国文字释读辨疑(四篇)
第六节 清华藏简异文释读二题
第三章 用字习惯与传世文献释读
第一节 《怀沙》题义新诠
第二节 《史记》释读札记二则
第三节 《逸周书》校读札记
第四节 《国语·晋语》“在母不忧”正解
第四章 用字习惯与出土文献释读
第一节 “亡感危志”玺考释
第二节 洹子孟姜壶“人民聚邑馑”考
第三节 方各鼎铭考释
第四节 战国楚简方言词语释证二则
第五节 上博竹书释读札记
引书简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楚国文字的另一重风景:从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之际的书写演变 图书名称:楚国文字的另一重风景:从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之际的书写演变 作者:[此处留空,或以专业研究机构名义署名,以增强学术感]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以知名高校出版社名义署名] ---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战国至秦汉之际楚地出土文献,如各类简牍、帛书、器物铭文等,旨在构建一个超越传统文本整理范畴的、以书写实践为核心的楚国文字研究新框架。不同于聚焦于特定文本内容的训诂或考订,本著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下,书写者如何运用汉字,以及这种运用方式如何体现出地域性、时代性和功能性的差异。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系统梳理了楚地出土文字的书写习惯、字形结构、笔画形态以及整体布局的特征。我们着重探讨了楚系文字在隶变前夜所展现出的、兼具古老传承与创新变革的复杂面貌。 卷一:出土文献的语境与材质分析 本卷首先对本书所依据的材料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语境重构。楚地出土的文字载体极为丰富,包括用于法律、行政、名册的竹简,用于占卜、记事的帛书,以及用于祭祀、兵器、货币上的刻铸文字。 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载体对书写方式的制约与影响。例如,竹简的狭长特性如何影响了字形的拉伸和篇章的布局;漆书在书写工具更换(如从刀刻到毛笔)后,其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墨色的晕染效果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世楷书的某些笔势。 特别地,本卷对楚地简帛的整理、编号、初步断代方法进行了方法论上的阐述,强调了“物证”在还原书写现场时的关键作用,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文字的载体。 卷二:字形结构与区域变异:楚地“异体字”的谱系考察 楚系文字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丰富且复杂的异体字现象。本卷超越了简单地罗列异体字的做法,而是试图建立一套异体字之间的“变异谱系”。 我们研究了楚地核心区域(如江陵、长沙)与其他楚国边缘或受楚文化影响区域(如南阳、寿春)在关键常用字上的形态差异。例如,对“之”、“其”、“夫”、“曾”等高频虚词的结构分析显示,不同区域的书写者在保持字义不变的前提下,对笔画的增损、结构的偏侧表现出显著的偏好。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楚国特有的“合文”现象——即将两个或多个部件紧密组合成一个字形的手法。我们分析了这种合文现象背后的书写效率追求,以及它如何与中原地区相对稳定的字形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楚地文字在结构层面的“自由度”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国。 卷三:笔画形态与书写质感:从“方折”到“圆转”的过渡 战国文字的书写,特别是楚系,常被认为是古拙的。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具体的笔画层面时,会发现其蕴含着向秦代隶书过渡的微妙信号。 本卷集中分析了墨书(使用毛笔书写)的笔画形态。我们观察到,在许多简牍文本中,起笔、行笔和收笔处的提按顿挫已经初具规模。例如,部分横画和竖画在中间部分显示出明显的“鼓腹”或“波磔”的雏形,这与早期刻在青铜器上的硬朗线条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 我们特别关注了楚系文字中特有的“钩挑”笔法。在一些用于标记篇尾或篇首的符号中,以及在部分字体的末笔,出现了明显向外侧或上扬的趋势,这种动态的收尾处理,是理解楚系书写风格的重要切入点。这种笔画的“动态感”体现了书写者在追求速度与美感之间的平衡。 卷四:篇章布局与书写规范:墨线、行距与方向的意义 文字的书写不仅是个体符号的选择,更是一种群体行为的规范化体现。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单字之外的宏观布局。 我们对简牍的编联方式、墨线的设置、以及行文的起止方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楚系简牍的布局展示出极强的灵活性,例如,许多法律文书采取了“田”字格式的布局,而占卜类的帛书则倾向于长篇的纵行书写。 本卷的关键论点在于,这种布局的差异并非随机的,而是与文字的功能和信息传递的紧迫性直接相关。在行政文书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是相对均匀的,以确保信息的高效检索;而在宗教或私密性的记事中,书写则显得更为自由,笔画间的空间被更充分地利用。我们还探讨了简牍在编联后,因竹材的收缩与弯曲,对整体视觉效果产生的系统性扭曲。 卷五:楚系文字在秦汉间的衔接与断裂 本书的收束部分,将考察的焦点置于秦灭楚之后,楚地文字如何被纳入秦汉的官方书写体系。 我们比对了秦统一后,楚地出土的少量秦系简牍(如张家山汉简早期部分),与更早的楚系墨书之间的字形演变轨迹。我们发现,虽然秦朝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楚地的书写惯性在民间和地方行政中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衔接主要体现在笔画的“柔性”上。尽管字形结构逐渐向小篆和隶书靠拢,但许多笔画在收尾时依然保留了楚系书写中那种略带夸张的提按和弧度,这表明字体规范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地方化适应期”。本书最终认为,楚系文字的书写实践,是理解秦汉隶变过程中,底层书写力量如何影响上层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 本书的价值: 本书摆脱了传统文献学中对“哪个字是哪个字”的过度关注,转而聚焦于“这些人是如何写字的”。通过对数以万计的单字书写形态进行量化和谱系分析,本书为战国文字研究提供了一个强调实践性、动态性、和地域性的全新视角,是研究中国文字“变”与“不变”规律的不可或缺的学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详尽的引文和详实的考证,仿佛能听到当年书写者执简弄笔的声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疑字形时的谨慎态度,没有草率地下定论,而是将多种可能性并陈,引导读者一同思考。这不像某些学术著作,堆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到礼仪、政治、军事等特定语境下的用字差异,因为这些往往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如果能从中窥见楚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书写规范是如何演变、如何受到周边文化渗透或自主创新的影响,那将是极大的收获。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我们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符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似乎很有条理地将“战国楚系简帛用字习惯”这个宏大命题,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操作和检验的小课题。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特定部首或偏旁在楚系文字中的特殊用法分析。例如,在与其他地域文字进行比较时,楚系文字那些独树一帜的写法,究竟是地域性的“固执”,还是一种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早期规范的保留?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差异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序列,那么我们对于战国文字“百花齐放”的理解将更加立体和深刻。这种对比研究,不仅关乎文字本身,更关乎我们如何构建那个多元复杂的战国思想版图。它迫使我们跳出秦统一文字的单一视角,去重新审视文字在不同国家形态下的功能与面貌。

评分

读完几个章节后,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古文字学的小圈子。它对研究先秦史、楚文化乃至中国早期思想史的同仁们,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用字的习惯,本质上是思维习惯的外化。当文字的书写方式发生变化时,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因。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将纯粹的文字学观察,成功地“翻译”成对当时社会文化状态的洞察。比如,某些常用语汇的异写,是否反映了楚国官僚体系内部的层级差异,或是特定学派在诠释经典时的倾向性?如果能借由这些细微的文字差异,反推出楚国精英阶层或特定群体的心智模式,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不再是单纯的“识字”,而是“读人”。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细细体味的学术力作。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获取表面结论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楚地文字世界。那种对材料的尊重、对细节的把玩,以及试图在纷乱中发现秩序的努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疑难杂字”的定性与解释。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建立在大量实证基础上的新见解,那么这本书必将成为未来研究楚系简帛的权威参考书目。它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研究方法论上的启发,让我们看到扎根于一手材料进行原创性思考的可能性和深度。

评分

这部著作,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文字和思想史的爱好者,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它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吸引住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楚系简帛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用字规律,毕竟,这片文字的海洋里充满了未解之谜。比如,那些看似随意的笔画变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种系统性的逻辑?它是否反映了当时楚地特有的社会结构或地域方言对书写习惯的深远影响?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从浩如烟海的实物资料中梳理出了那些关键的字例,并试图构建一套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框架。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往往最能触及历史的肌理,让人体会到文字鲜活的生命力,而非仅仅是僵硬的符号学分析。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文字的流变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