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阅读文丛:西方文明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西方文明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初华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文明
  • 历史
  • 文化
  • 博雅经典
  • 阅读文丛
  • 简史
  • 文明史
  • 欧洲史
  • 文化史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2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60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7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西方文明简史》是一部追溯西方的宗教和思想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政治体系等文明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著作。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西方文明简史》从西方文化的起源写起一直到现代文化,体系完整,线索清晰,不仅综合阐明了各个重要主题,而且保持了叙述的连续性。风格上简明均衡,深入浅出,笔触细腻,平易好读,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全景画面。

目录

第一章 西方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第三节 克里特文化
第四节 迈锡尼文化
第五节 荷马时代文化

第二章 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早期希腊的文化
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文学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
第四节 古典时代的哲学、科学和史学

第三章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希腊化时代文化的含义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希腊化时代的文学、史学和艺术
第三节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
第四节 希腊化时代的科学

第四章 罗马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罗马时期的文学
第二节 罗马时期的哲学和法学
第三节 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雕刻
第四节 罗马时期的科学

第五章 西方封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封建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西方封建文化产生的社会、宗教和经济条件
第三节 哲学和神学的二位一体
第四节 西方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化教育
第五节 封建文学和艺术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第二节 西欧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文化条件
第三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文学和艺术
第四节 文艺复兴文化的传播和开展
第五节 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
第六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和哲学
第七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

第七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晚期社会、宗教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德国宗教改革和路德新教的树立
第三节 宗教改革的扩展及其影响

第八章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17-18世纪的欧洲社会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开展与理性主义思潮
第三节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

第九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二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理论
第三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学
第四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哲学
第五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音乐
第六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美术

第十章 西方无产阶级文化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十一章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西方文化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西方文化的背景
第三节 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与主要特点
第四节 现代西方文化的特点和思潮

第十二章 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
第二节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第十三章 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成就和理论
第一节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二节 普朗克的量子论及量子力学理论
第三节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
第四节 天体物理学说和宇宙结构学说
第五节 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第十四章 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第二节 现代派美术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

第十五章 西方新闻事业的起源和报刊业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的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 报刊的出现和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第三节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报刊业的嬗变

第十六章 西方广播和电视发展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发展的意义

第十七章 西方数字化媒介的发展
第一节 网络与网络新闻
第二节 传统媒介数字化
第三节 新媒体和公民新闻运动

第十八章 西方的风俗与习惯
第一节 服饰、饮食习俗
第二节 婚姻、丧葬习俗
第三节 节庆、娱乐习俗

第十九章 西方神话
第一节 从独立神话到体系神话
第二节 希伯来神话
第三节 希腊神话
第四节 罗马神话
第五节 北欧神话

第二十章 西方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代西方法制
第二节 中世纪的西方法制
第三节 近现代西方法制
第四节 当代西方法制的发展与变化趋势

第二十一章 西方政治制度
第一节 古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中世纪西欧政治制度
第三节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五节 利益集团与当代西方政治制度

第二十二章 西方军事
第一节 西方军事制度
第二节 重要战争与战役

第二十三章 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制度
第一节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章 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文明西传
第二节 中国文化西传对西方的影响

精彩书摘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西方文明简史》:
  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前者信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后者则凸显淳朴浑厚、诚实守信,注重秩序和纪律,恪守法治精神;基督教文化强调虔诚信仰和普世主义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它在西欧首次形成了基督教文化共同体,并在此基础形成了人性二元观(灵与肉)和社会二元观(天国与俗世、教会与国家)的独特二元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的日耳曼文化起源于古代日耳曼人部落,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传统风俗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为军事部落民主制时代的遗风余象,即民主的传统和英雄主义的品质。这些习俗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世俗主义和法治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现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其中,前者促使科技文化出现了空前的飞速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中,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趋势特别凸显。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后者则表现为以广泛吸纳为特点的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构成、文化观念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特点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各国文化的共同特征。
  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且以西欧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富有生命力,而且具有强大的扩张I生。
  15世纪末以后的数百年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全球的殖民扩张和世界的“欧化”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它不但欧化了美洲、瓜分了非洲、霸占了大洋洲,也撼动了亚洲。欧洲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也伴随着世界的“欧化”进程,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对全世界产生剧烈冲击的最强势文化。西方文化之所以有深厚、持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创造性活力,其中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欧)较完整地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阶段而趋于成熟;二是西方社会诸多民族与国家既有文化的同一性,又有创造的多样性,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便于相互传播、分享各自的文明成果,共同促进西方文化的进展;三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善于从周边诸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壮大自身。西方文化的形成有其客观存在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而这种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古希腊文化形成的条件为例,古希腊文化源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周围。这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培养了希腊人的海洋意识,造就了他们发达的海洋文化;地少山多的弊端使当地粮食生产不足,人们被迫转向采矿业和手工业,通过商品贸易换取日常生活所需,从而形成了发达的工商业文化;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则促进了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对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等外来文化的汲取养成了人们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它与以大河意识、农业文明、专制和封闭保守为背景而形成的东方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正是基于这种古希腊文化之上,进一步形成了以海洋意识、工商业活动、民主传统和开放兼容为基础背景的特征。
  总括而论,西方文化演化到现在,具有几个与其内涵联系十分密切的明显特征:一是理性与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虽在中世纪曾经一度受到压制,但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却得到进一步的弘扬。正是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西方人呈现出顽强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和求实、求真精神,在探索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二是民主和法治精神。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可以从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找到它的历史渊源,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即是这种精神的彰显。它们也可以从日耳曼人的传统中寻找到答案,中世纪德国的王权选举传统、英国的“大宪章”、日耳曼人的各种宪法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近代以来,这种民主和法治的精神则进一步加强,成为西方社会的不二准则。
  三是个人主义观念。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意义,它形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古希腊时代的人们对于个人的关注和对“个体幸福”的思考即是个人主义传统的萌芽。近代以来,个人主义则成了西方文化模式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宗教改革运动则把与上帝的关系简化为“因信称义”和预定论。将上帝的救赎建立在个人的信仰和奋斗之上。在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则进一步使个人主义价值观得到发展。
  ……
博雅经典阅读文丛:东方智慧的千年回响 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的另一大支柱——东方思想的演进、核心观念的传承及其对全球文化格局的深远影响。 本卷精选了从古代轴心时代到近现代,横跨亚洲、中东及北非等广袤地域的哲学、宗教、伦理与治理思想,旨在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东方智慧图景。读者将跟随一条清晰的脉络,探索那些塑造了数十亿人精神世界的思想遗产。 第一部分:奠基——轴心时代的东方觉醒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3世纪)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关键的“轴心时代”在东方世界的独特表现。不同于地中海的理性思辨,东方的觉醒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和谐与社会的秩序构建。 一、中国:百家争鸣与秩序的构建 儒家思想的早期奠基: 详细阐述孔子“仁”与“礼”的核心理念,分析其如何将道德伦理置于国家治理之先。重点剖析《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及其对宗法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道家思想的自然之道: 探讨老庄哲学中“道”的本体论意义,及其对个体自由、无为而治的追求。比较道家与儒家在理想社会模型上的差异与互补。 法家思想的现实主义: 分析韩非子、李斯等人如何提倡法治、集权与耕战,考察其在秦朝统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及其遗留的深刻影响。 墨家与名家的侧影: 简要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对早期社会救助和军事伦理的影响,以及名家关于逻辑和概念辨析的贡献。 二、印度:寻求解脱与宇宙真理 吠陀时代的宗教基础: 考察早期印度教的宇宙观、祭祀制度与种姓制度的形成。 释迦牟尼的觉悟: 详尽梳理佛教的创立背景,重点解析“四圣谛”和“八正道”的逻辑结构,以及“缘起性空”的深层哲学意涵。探讨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变与最终向外传播的文化动因。 奥义书的内省: 分析“梵我合一”、“业力”(Karma)和“轮回”(Samsara)等核心概念,揭示古印度哲学从外在祭祀转向内在精神探索的重大转向。 三、波斯与中东:一神信仰的黎明 琐罗亚斯德教的二元论: 探讨其关于善神阿胡拉·马兹达与恶神安格拉·曼纽之间的永恒斗争,以及末日审判、个人自由意志等观念,为后来的亚伯拉罕诸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二部分:融合与扩张——帝国时代的思想体系化 (公元前3世纪 – 公元1000年) 本部分着重研究在大型帝国建立和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先前建立的思想体系如何被系统化、教义化,并向外传播。 一、汉唐盛世的儒学定型 汉代独尊儒术: 分析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学,使其成为维护大一统王朝意识形态的工具。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远后果。 魏晋玄学的兴起: 考察在政治动荡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重新阐释,以及其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探讨其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 唐宋理学的先声: 概述佛教(特别是禅宗)与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冲击与融合,为宋代理学(新儒学)的诞生埋下伏笔。 二、佛教的东传与本土化 丝绸之路上的思想交流: 描述佛教如何通过中亚传入中国,及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适应过程。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重点分析天台宗、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以及禅宗如何将“顿悟”与日常实践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修行方式。 日本与东南亚的佛教传播: 考察佛教在不同国家形态中的演变,如日本的“和佛”观念。 三、亚伯拉罕诸教的成熟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整合: 梳理《古兰经》的核心教义——认主独一(Tawhid),探讨伊斯兰教法(Sharia)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 “黄金时代”的理性光辉: 详细介绍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学者(如阿维森纳、阿威罗伊)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保存与发展,特别是他们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释如何反哺了欧洲的经院哲学。 犹太教的坚守: 探讨在流散背景下,犹太教如何通过对律法(Torah)的严格遵守,维持其文化身份的连续性。 第三部分:转型与现代性——东方智慧的自我反思 (公元1000年至今) 本部分关注在内部变革(如理学兴起)和外部冲击(如西方科学与殖民主义)下,东方思想体系如何进行自我调适、批判与创新。 一、宋明理学的集大成 朱熹的“理”与“气”: 分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考察其对个人道德修养和宇宙本源的解释。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 对比朱熹学派,重点阐述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革命性主张,及其对个体能动性的强调。 二、印度思想在近代的冲击与回应 印度教的复兴与改革: 考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拉姆·莫汉·罗伊等人如何试图调和印度本土传统与西方思潮,推动社会改革。 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哲学: 分析“非暴力不合作”(Satyagraha)的深刻伦理基础,探讨其如何将古代宗教哲学转化为现代政治行动的有效工具。 三、现代东方的思想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思想探索: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考察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扬弃过程。探讨“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引入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与重建。 当代东方哲学思潮: 简要概述战后日本的“京都学派”对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的吸收与东方哲学的结合,以及当代中国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哲学挖掘,展现东方智慧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新形态。 结语:连续性与再创造 本书旨在揭示,东方文明并非一个静止的遗产库,而是一个持续演化的思想场域。从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到宏大宇宙秩序的体悟,东方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理性中心主义的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追溯西方文明的同时,理解其互补且同样深邃的东方回响,是构建完整人类文明史的必由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共鸣感”。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似乎非常注重对“人”的刻画,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动机、充满矛盾的鲜活个体。通过对关键人物的思想和抉择的细致描摹,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也变得可以理解、可以感同身受。例如,在描述某个思想流派兴起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展示当时社会环境的压力和先行者们内心的挣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新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不易。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持续地保持高度的投入和好奇心,甚至会在合上书本后,仍旧忍不住去回味某个场景的细节,思索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作何选择。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妙处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全局的能力。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会进行深度的专题探讨,然后又巧妙地将这些分支重新汇入主干。这种“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避免了历史叙事的单调乏味,同时也保证了知识体系的严密性。读者在读完一个特定主题的深入剖析后,会发现它与之前已学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连接点,这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阅读优质非虚构作品时最令人愉悦的时刻之一。整体来看,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文学的感染力以及清晰的逻辑结构融为一体,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分析和理解人类复杂性演变规律的思考工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政治、战争等“大事件”的记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文化、艺术、哲学乃至社会生活细微之处的变迁。我尤其喜欢它探讨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伦理是如何受到环境和技术影响而悄然转变的那些章节。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并非是理所当然的产物,而是经过漫长、曲折的挣扎才得以确立的。这种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挖掘,使得“文明”这个概念不再是冰冷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选择和集体心智共同铸就的鲜活生命体。它强迫你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局限,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与连续性,这种思维上的拓展,远比记住几个历史年份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时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立刻就把人带入了一种严肃而又亲切的阅读氛围中。我特别欣赏封面那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排版风格,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简洁有力地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细节之处彰显出品位的书,往往意味着作者和出版方在内容上也下足了功夫。从目录结构来看,编排逻辑清晰流畅,章节过渡自然得体,这对于理解一个宏大主题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为深度阅读提供了极佳的物理条件,让人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专注于文字本身。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类“简史”题材是抱持着一丝疑虑的,因为要在一册书的篇幅内勾勒出横跨数千年的文明轮廓,难度可想而知,很容易沦为泛泛而谈的概述。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感和洞察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精准地提炼出那些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节点,并以一种近乎小说般的生动笔触将其串联起来。它不是枯燥的时间线罗列,而是一幅充满张力的动态画卷,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思想是如何萌芽、冲突如何爆发、制度又是如何迭代的。尤其在描述不同时代之间的思想交锋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表述上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拉到了触手可及的眼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