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讲史:革命

马勇讲史: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革命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马勇
  • 历史讲座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政治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3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3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马勇讲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首度集结出版

阅读晚读本,马勇首次披露四十年治学心路历程

敬意与温情,重叙晚清历史

传统与创新,重构中国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晚清政府欲通过君主立宪自救于危亡,却终被革命党人推翻的历史过程。载沣是政坛新锐力主宪政,还是跳梁小丑自掘坟墓?孙中山是百折不屈建共和,还是机缘巧合成总统?袁世凯是致力宪政忠清室,还是觊觎权力妄窃国?本书为您揭晓答案。本书也为思考清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5年大梦初醒》《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记忆》《1911中国大革命》《chao越革命与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并为梁漱溟、董仲舒、严复、章太炎、蒋梦麟等多人立传。

目录

走出传统,步入现代,重构中国社会

小 引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一个人的革命

革命与改良赛跑

革命暂时领先

立宪反超革命

第二章 构建现代政治文明

迈出宪政第一步

一个时代开始

重建中央与地方权力系统

以政治改革反制革命

构筑现代政治文明的根基

第三章 民主政治的春天

后权威时代:摄政王和他的嫂子

放虎归山:袁世凯归隐

民主初步的乱象与秩序

街头政治:国会请愿的后果

第四章 革命在危机中

孙中山:浪迹天涯

章太炎:弹尽粮绝

那一拨回归主流的人

黄花岗:背水一战

第五章 得意忘形中决策

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

铁路干线国有引发国进民退

人心思乱:绅民对抗国有化

一批愚蠢的明白人

官逼民反:同志军与哥老会

第六章 树未倒而猢狲已散

为什么是新军

立宪党人闪身而退

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

袁世凯重出江湖

南北六省相继独立

第七章 南北僵持

袁世凯:绝对君宪主义者

滦州兵谏:清廷丧失最后机会

黄兴来了

袁世凯抛来橄榄枝

吴禄贞壮志未酬

第八章 和比战难: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

君宪主义不必再提

将袁世凯从清廷中拉出来

满洲人在背后狠推了一把

东南光复

第九章 从君主到民主:一个艰辛的谈判

和平仍未到绝望时候

整合独立各省

终于可以坐下来谈谈了

君主立宪抑或民主共和

清廷终于同意由国民大会决定政体了

第十章 帝制终结:紫禁城的黄昏

惜阴堂高人高招

建府开基:一个不得不出的狠招

红脸与白脸:孙中山与袁世凯

最后一击:段祺瑞和那些北洋将领们

一个王朝的尊严与潇洒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革命改良二重唱

1911年1月30日是中国旧历辛亥年正月初一。所谓辛亥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像往常一样,辛亥年的大年初一照旧平淡无奇,该拜年的拜年,该上香的上香,京城内外一派节日气象。太阳照常升起,老百姓的日子还是那样不咸不淡,并没有什么值得记住的地方。这一天唯一值得后来历史学家反复强调的,只是发生在武昌的一件事情,即湖北革命党人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等人将先前已经存在的“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他们以研究文学为幌子,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后来又与共进社一起成为武昌首义的发难者、领导者。文学社的成立对辛亥来说,具有极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究竟是象征着革命高潮的到来,还是象征着革命危机,或象征着革命进人低谷,其实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个人的革命

说文学社的成立意味着革命高潮的到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也就是过了十个月的时间,文学社确实和共进社发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革命。这是从后来的历史反推过来的看法,而按照当时的感觉,文学社的成立,其实标志着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革命已经陷入低谷,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间,随着清廷立宪运动按部就班稳步推进,革命眼见着就真的没有希望了,革命者开始发急了,发毛了,于是开始一系列更惨烈的暴力革命,试图打开一个缺口,挽救革命。要弄清楚这个过程或道理,还是让我们简单回溯一下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晚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起源并不是太早。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特别是面对西方“新异族”的出现,汉族知识分子久已认同了满洲人这个“老异族”,久已没有传统中国士大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样的心理紧张,汉族知识分子在“我大清王朝”体制下活得也比较滋润,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当国这近半个世纪中,满洲贵族集团只是在名义上享有大清帝国的所有权,而经营权、管理权都几乎交给了汉族高官,清廷虽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岗位上设置满汉双首长制,但满大臣基本上是尸位素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要不是涉及、侵害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满大臣一般都很放手地让汉大臣尽心出力地工作。

汉族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已经被清廷的“联合执政”统一战线弄得神魂颠倒,不分东西,即便是后来反满意识强烈的孙中山,其最初阶段也不是要反满,而是要参与联合政权,希望在联合政府中谋得一个职务,哪怕这个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幕僚角色。

1894年6月,医生出身的孙中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和药房,又通过关系找到上海名流郑观应、王韬、罗丰禄等人写了几张条子,北上天津找到当朝汉族第一高官李鸿章,希望能够在李的幕府中谋得一个职务。为此,孙中山精心撰写了一篇建议书,对清政府怎样才能摆脱困境、重建辉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份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富强治国的四大纲领,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认为,这四个方面是现代西方各国富强之大经,治国之根本,是大清国继续发展应该遵行的道理,而不是只知道坚船利炮。

孙中山的这些意见,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不要忘了,他期望中的读者是李鸿章,那么从李鸿章立场看,这四点建议似乎就显得很小儿科了,李鸿章对这四点不是一般的知道,而是知道得比这还要深。李鸿章的幕僚早在十年前就向他讲述过西方走向强盛的根本原因,在大清高官群体中早已知道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道理,甚至知道民主,知道议院,知道立宪。即便拿孙中山的这四条建议与康有为六七年前提出的“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相比较,虽然说不上是理论上的倒退与弱化,但其思想主旨似乎还没有康有为式的政治意识,而更多地则与早期改良主义者如冯桂芬、王韬以及郑观应等人的主张相仿或相同,并没有多少独到见解。

李鸿章当然还知道,孙中山这样的上书在大清国并不是唯一的孤证或特例,在过去两百年中,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除了花钱捐官,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厌其烦坚持不懈地上书,万一哪一天哪份上书打动了某一位高官,那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这样的终南捷径,在那个年代太正常了,孙中山这样做,康有为也这样做。

在李鸿章看来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在上书者,在孙中山看来却是一件非常不一样的大事。孙中山此时不论多么有名,他的名也只限于他的那些年轻朋友中,还是典型的“名不见经传”。而李鸿章是什么人?那可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皇太后和皇上当时最为信赖的心腹大臣,是大清国的栋梁。

李鸿章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孙中山当然是知道的,而且孙中山还知道,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老官僚,李鸿章门下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门生或幕僚,孙中山不过就是想到这个幕府中去充当师爷,期待有朝一日获得一个实缺。

孙中山对这次上书看得很重,在某种意义上说,那简直就是背水一战,孤注一掷,孙中山为此放弃了药房和诊所,那可是他的吃饭买卖,而他本人已经拖家带口,需要收入需要工作,他将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李鸿章身上。

1894年6月下旬,孙中山信心满满前往天津,和他同行的还有好朋友陆皓东。到了天津,他们手持沪港两地一些重量级政治文化名人写的介绍信拜见李鸿章的亲信幕僚罗丰禄、徐秋畦等人,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罗丰禄、徐秋畦收下了这些政治文化名流的信及孙中山的上书,答应尽量帮忙满足孙中山。

孙中山的上书很快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似乎也就孙中山在这封上书中提出的要求作了批示和安排。孙中山在这份上书中强调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中国之要务,表示愿意出国考察农业,以便拯救农业、农村和农民。

对于孙中山的这个要求,李鸿章欣然答应,大约还真的以为孙中山是个讲究实际的实干家,李鸿章责成罗丰禄代领农桑会出国筹款护照一本交给孙中山。至于接见面谈的事情,李鸿章推托实在太忙,也就不见算了。

李鸿章不愿意见孙中山,或者说是罗丰禄、徐秋畦等人根本就没有安排见,这在后来看当然是一个不得了的大事情,但在当年,其实真的不算一回事。尽管孙中山有这么多社会贤达写的推荐信,可他毕竟是一名不名的年轻人,不说李鸿章是大清国屈指可数的当朝大臣,仅其71岁的年龄,不见20来岁的年轻人闲聊一通,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当然,李鸿章不见孙中山最直接的原因是军务繁忙。这一点是孙中山最大的不满和不理解。但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此时真忙得不可开交。是年4月,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紧接着中日之间为是否派兵前往朝鲜镇压发生持续不断的争执。到了6月初,李鸿章听信袁世凯所谓日本“志在商民,似无他意”的错误判断,决意“遣兵代剿”,令丁汝昌、叶志超等率领军队跨过鸭绿江,出兵朝鲜。

李鸿章的决策正中日本人的圈套,日本遂借机出兵朝鲜,并迫使清政府同意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到了6月下旬,也就是孙中山、陆皓东抵达天津的时候,正是中日交涉最为紧要的关头,中日双方虽然尚未以兵戎相见,但由于利益攸关,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后不到一个月,战争就真的爆发了。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即便李鸿章借口军务繁忙,拒绝延见孙中山这一平民百姓,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今天心平气和地看来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在孙中山当年却不这样看。因为他把这次投靠看得太重了,他不仅关闭了药房,斩断了退路,而且又通过那么多朋友郑重介绍,结果只拿来一纸护照。这些事实不能不对孙中山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使他觉得李鸿章 太不够意思,他怎好意思拿着这张护照去见那些真诚帮助他的朋友呢?

中国圣贤一直告诫当权者要礼贤下士,对那些地位比较低的读书人要格外尊重,绝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中国圣贤为什么这样反复告诫呢?道理很简单,尽管这些读书人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没有功名没有地位,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异常丰富异常脆弱,经不起任何蔑视、轻视、忽视,或白眼。否则,其后果就不堪设想无法预测。近代中国几个来自下层的革命者,差不多都有相似经历,如果不是李鸿章阴差阳错错过了与孙中山见上一面,如果能够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幕府中,那么中国近代的历史必将改写;如果北大校长蒋梦麟能够接受李大钊的建议,给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毛润之增加几块大洋,相信毛先生大概也就在那儿安心整理图书抄抄目录卡片;如果胡适之、张申府当年不是那么以北大名教授的身份无视毛先生的存在,而是像北大讲师梁漱溟那样以相对比较平等的身份寒暄几句,估计后来的历史都会重写,历史的走向都会因这些偶然性而改变。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机缘巧合使李鸿章没有接见提携孙中山,李鸿章的这一失误不仅导致了孙中山由李的崇拜者转变为反对者,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由此被冷落转而变得对整个体制彻底失望,他由先前真诚地想进人体制谋取发展,转而决绝地要推翻这种体制。他不仅不再相信李鸿章不再相信清政府,而且不再相信清廷统治者有能力有诚心带领中国继续前进,对于康有为、梁启超同时代人提出的改良维新方案不屑一顾,对于严复所张扬的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孙中山也不再感兴趣,他此后的所有思想所有行动,都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要唤醒民众,推翻清朝,推翻这个异族政权,重建汉族人的中国。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革命”历程,他先从朋友圈子做起,联络同志,争取同道。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确立“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诉求。翌年2月,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很快就策划武装起义,试图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至少是制造政治影响。只是那时清政府虽然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但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没有受到普遍质疑,特别是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促动下一次又一次地启动政治变革,也为其政治统治的改善、加强和巩固赢得了机会赢得了时间,所以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很长时间只是一个理想,革命理论也在很长时间只是同志之间信奉的理论,并没有产生全国性的影响,更没有左右中国政治走向的能力。尽管后来的研究将孙中山的革命经历考察得非常详细,但实事求是地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04年之前并没有转化为政治实践的契机和可能。

清政府1901年开始启动新政后,国内的政治管制开始松动,孙中山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重建汉族人的国家这样极端的政治理想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所以在那之后,孙中山的主要活动范围实际上一直囿于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圈子里。

然而到了1904年,新政的动力在逐渐衰减,清廷面对政治改革“深水区”,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是渡过,还是止步,就在这短暂的犹豫徘徊之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汉族知识分子中获得了空间和发展机遇,至少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开始相信孙中山的政治判断,相信清廷在涉及自己根本利益,在涉及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等问题上,与汉族人还是有区别的,满洲贵族集团永远不可能将包括汉族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于是汉族人的离心离德开始出现,于是清廷又获得了一股新的改革动力,看来只有进一步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只有自己主动地变,才能摆脱“被革命”、“被推翻”的危险。



烽烟中的远征:一部跨越时代的思想史诗 书名: 烽烟中的远征 作者: 佚名(或一位深谙历史与人性、对革命思潮有着独特洞察力的史学大家)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抉择 《烽烟中的远征》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年代的革命编年史,而是一部对“变革的本质”进行深刻拷问的思想史诗。它将视角投向了人类历史上所有那些为了打破旧秩序、建立新世界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与随之而来的复杂人性纠葛。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驱动人类进行“革命性”飞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当理想的火焰被现实的硝烟所吞噬时,留在原地的究竟是真理的残骸,还是孕育新生的沃土? 本书的叙事架构脱离了传统传记或事件复盘的线性叙事,它以一种碎片化、多维度交叉对比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革命光谱”。作者巧妙地将古老的哲学思辨,植入到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血与火之中,再与后现代社会对权威的解构浪潮相连接,形成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录。 第一部分:理想的诞生与原始冲动(The Genesis of Ideals) 本卷深入探讨了“革命性思想”是如何从哲学沉思和底层苦难中孕育而生的。作者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启蒙思想家或早期社会学家的观点,而是深入探究了“不满足感”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驱动力。 我们追溯了那些关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的思辨,如何从书斋的油墨香中挣脱出来,渗透到街头巷尾的愤懑情绪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早期革命运动中,“符号与仪式”的构建过程。革命不仅是政治口号的更迭,更是一种集体身份的重塑。对“新人类”、“新共和国”的憧憬,是如何通过仪式化的集会、统一的着装和共同的牺牲,被刻入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的。 本部分尤其着重于分析“纯粹性”的诱惑。早期革命者往往怀抱一种对绝对正义的渴求,试图抹除历史的污点,建立一个“无菌”的理想国。这种对“纯粹理想”的执着,既是其力量的源泉,也埋下了日后悲剧的伏笔。 第二部分:结构性冲突与权力的异化(Conflict and Alienation)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蓝图,那么第二部分则直面了宏大蓝图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扭曲与变形。作者引入了“结构的惯性”这一概念,认为任何旨在颠覆现有结构的尝试,最终都会被原有系统的强大惯性所捕获,并被其吸纳、利用甚至异化。 本书细致地剖析了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合法性陷阱”。新生的权力集团,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往往不得不沿用甚至强化其推翻的旧体制的工具——从秘密警察到信息控制,从经济垄断到意识形态的统一叙事。作者通过对比几个世纪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社会剧变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悖论:革命往往是实现正义最迅速的手段,但同时也是孕育新形式压迫最肥沃的土壤。 本卷的高潮在于对“英雄”与“暴君”界限的模糊化处理。当革命导师从理论家转变为实际的统治者时,他们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思想的辩驳,而是具体的物质分配、外部干预以及内部派系的倾轧。作者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曾经的解放者如何一步步戴上了限制自由的枷锁,不是因为他们本性邪恶,而是因为他们深陷于权力运作的铁律之中。 第三部分:记忆的战场与历史的重塑(The Battlefield of Memory) 革命的硝烟散尽后,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那是以“记忆”为战场,以“历史”为叙事权为核心的斗争。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历史修正主义”的深层解读。 作者认为,每一个成功的革命都会立刻启动一套复杂的“记忆工程”,目的是将自身的诞生过程神圣化,将反对者的形象妖魔化,将过程中的错误与牺牲合理化。这种“记忆的过滤机制”是维持新秩序稳定的基石。 《烽烟中的远征》通过对不同群体(失败者、边缘人群、后来的世代)如何重构或抵抗官方历史叙事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历史的多义性与易碎性。它挑战读者去思考:我们今天所铭记的“革命精神”,有多少是其初始形态的真实反映,又有多少是后人为了迎合当下政治需要的精心雕琢? 更进一步,作者探讨了“后革命的疲惫”。当最初的狂热消退,社会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琐碎、经济的疲软和理想的落空时,民众对变革的敏感度会如何下降?新秩序的合法性如何从“解放者的功绩”转向“维持稳定的能力”? 结论:永恒的循环与个体存在的价值 本书的收尾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明确的道德评判。作者以一种近乎悲悯的超然视角总结道:人类社会似乎被困在一种“革命-巩固-腐化-再革命”的永恒循环中。 这种循环既是社会停滞的标志,也是人类追求更完善生存状态的证明。 《烽烟中的远征》最终将焦点从宏大的社会结构拉回到每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做出选择的个体。它没有歌颂谁,也没有谴责谁,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在“变革的十字路口”,人性的光辉与幽暗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它邀请读者跳出对“成功”或“失败”的简单标签,去理解每一次伟大尝试背后,那份关于尊严、自由与正义的永恒追问,即便最终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其回响依然在下一场风暴来临之前,隐隐作响。 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不甘于接受既定命运,却又对“如何实现更美好未来”心存疑虑的思考者们的一部警世恒言。它迫使读者直面历史的残酷,理解革命的复杂,最终,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这些在历史的边际线上,试图做出有意义选择的渺小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太迷人了,它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宏大叙事拆解成了无数个鲜活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推动历史车轮的关键齿轮。比如,对于某个关键决策前夕的私下会谈的描写,那种紧张的气氛和人物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简直让人身临其境。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戏剧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尘封的往事重新呼吸起来,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挣脱了标签的束缚,呈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极其丰富和引人入胜,完全沉浸其中,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和犀利。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激烈冲突场面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没有过度的渲染,但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无可挽回的悲剧色彩却扑面而来。相较于那些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堆砌起来的著作,这本书无疑是更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地跨越时空,直抵历史事件的核心。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对饮,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讲史”的体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历史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保持了宏观历史脉络清晰的同时,对于史料的运用也展现出一种审慎的智慧。作者似乎深谙“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滥用考据,却在关键节点给予了扎实的支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被反复论述过的历史事件。作者的切入点往往出人意料,总能从一个边缘人物或者一个被忽略的侧面,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与挣扎。这种叙事上的“反套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新鲜感和智力上的愉悦感。读完后,我忍不住会停下来思考,很多原本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的梳理下,突然变得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复杂交织。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有着高超的匠心。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穿插、回溯和对比的手法,将不同时间线索上的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张复杂的历史网。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清晰地看到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分支是如何最终汇聚成历史的洪流。这种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避免了历史叙事的单调乏味,总能在你以为了解全貌时,抛出一个新的参照点,让你重新审视既有的认知。这对于提升历史分析能力来说,是极大的助益,它教会你如何去看待历史的“整体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重述历史事件,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深刻哲学探讨。作者似乎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都设置了一个道德和现实的两难困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身处其中,自己会如何抉择。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将选择的复杂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这种对历史人物内心挣扎的深入挖掘,赋予了这部作品一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普世意义。读完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人类命运的无力感与思考,久久萦绕心头。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对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选择的一种隐喻和警示,非常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编辑推荐】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马勇的著作很有特色

评分

【产品特色】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马勇的作品,买来读读

评分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5年大梦初醒》《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记忆》《1911中国大革命》《chao越革命与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并为梁漱溟、董仲舒、严复、章太炎、蒋梦麟等多人立传。

评分

马勇《晚清四书》网店海报--.jpg

评分

【内容简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