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

明朝帝王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召政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帝王师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古代史
  • 王朝
  • 风云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6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4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6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帝王与帝师的关系如何?他们既是君臣、主仆,又是师生与少长。在专制王朝时代,知识永远是权力的附庸。明朝的帝师们在成为内阁辅臣之后,往往与其当皇帝的学生政见不合而导致悲剧,轻者见弃,重者甚至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说,帝王师在明代,既是一个显赫的职业,亦是一个高危的人群。本书作者熊召政,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潜心研究,在众多史籍中钩沉索引,选定15位颇具代表性的明朝帝王师,对他们的升沉际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鞭辟入里的剖析。通过他们的升沉际遇,不仅可以看到276年明朝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通过改革家的选择与取舍来体会明朝官场的“铁血”气息。

内容简介

  熊召政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选取了15位有代表性的帝师,记录他们在政坛中的沉浮经历,并对每个人作出评价。明朝帝王师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不仅是皇帝的老师,其中很多还成了明朝的首辅或辅臣,参与了政治活动和政策的制定。从他们的命运兴衰、人生成败上可以看出整个明代政治的走向。因此,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更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这些形形色色的帝王师同性格各异的帝王共同缔造着不一样的朝代。但这样一个既有学问又有谋略的群体却难有好的下场,往往越优秀的帝师命运就越悲惨。

作者简介

  熊召政,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文化学者,现为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历史随笔、演讲集等三十余部。历时十年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近期创作的《大金王朝》第一卷《北方的王者》,堪称一部“大三国演义”。

目录

001 看尽西风木槿花
020 燕泥污我读残书
039 深愧渊明与孔明
057 大悲愿力应无尽
076 文艺情长识器小
093 匡时愧腐儒
112 醉时翻作醒时看
130 屡经忧患身心老
148 丹心原不负纲常
167 赚得龙颜一笑之
187 还威福于皇上
205 政坛一把霹雳火
224 恩怨尽时方论定
254 筹国无成疑燕雀
271 孤臣白发三千丈

精彩书摘

  大悲愿力应无尽
  ——记大和尚姚广孝
  一、生性嗜杀的和尚
  大约在洪武六年(1373)的秋天,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参访。他在寺侧的塔林转悠,缅怀那些已经圆寂的大禅师。突然,从斜侧的一座灵塔后转出一位头戴儒巾的方士,拦住道衍,劈头盖脸地说:“你这位和尚好怪异!”
  道衍一惊,追问:“我怎的怪异?”
  方士说:“看你目如三角,形同病虎。虽穿着僧衣,但眉宇间杀气腾溢。你生性嗜杀,必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罢,并不诧异,而是拱手一揖,问道:“刘太保遇到忽必烈,才成就一番事业。当今洪武皇帝才刚刚开创万世基业,改朝换代已经完成,我怎么会成为刘太保呢?”
  方士一笑:“不出十年,和尚当遇明主。”
  这位方士名叫袁珙,是元末明初时期活跃于江湖的一位著名的相士。他与道衍和尚相会于嵩山的事,《明史》中有记载。他所说的刘秉忠,是元初的大政治家,此人原名刘侃,字仲晦,祖籍江西瑞州。他祖上在辽国做官,遂定居邢州。金灭辽后,他的曾祖父又仕金,当过金朝的邢台节度副使。蒙古人灭金后,刘秉忠的父亲又归顺蒙古人,在邢州元帅府中担任军职。刘秉忠长到十八岁,便依靠父亲的关系,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
  刘秉忠属于班超一类的人,胸有大志,不甘于当一名受人驱使的刀笔吏。于是弃官归隐,上武安山当了一名道士。当时,有一名虚照禅师听说了刘秉忠的行迹,于是派弟子上武安山找到刘秉忠,对他说:“不要当道士了,还是出家当和尚为好。”也许是慕虚照禅师的大名,刘秉忠真的就脱了道袍剃度出家。又过几年,居于漠北王府的忽必烈召见高僧海云印简。海云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他一同前往。忽必烈见到刘秉忠后,一番晤对。刘秉忠侃侃而谈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忽必烈深为赞赏,于是放归海云,而将刘秉忠留在身边参与军政大事,并令其还俗,赐名秉忠。从此,刘秉忠得以机会展露他的政治才华。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之意。四年后,忽必烈又接受刘秉忠的建议,改年号为至元,取《易经》中“至哉坤元”之意。
  刘秉忠精通周易,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所不会。儒释道三家学问,他都能融会贯通。忽必烈对他终生信用不疑,即帝位后,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宰相之职,可谓位极人臣。刘秉忠一生有三大功劳:第一是协助忽必烈夺取皇帝之位;第二是设计了元朝的典章制度;第三是主持设计并建造了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中国大一统的政权建都北京,自元朝忽必烈始,在这一点上,刘秉忠功不可没。
  比刘秉忠晚了一百余年的道衍和尚,听袁珙夸他是刘秉忠之流,内心自然欢喜。数年之后,道衍和尚到了北京,还专门拜谒了刘秉忠的坟墓,并写了一首诗:
  芳时登垅谒藏春,兵后松楸化断薪。
  云暗平原眠石兽,雨荒深隧泣山神。
  残碑藓蚀文章旧,异代人传姓氏新。
  华表不存归鹤怨,几多行客泪沾巾。
  从诗中可以看出,道衍觉得自己是刘秉忠的传人。他对刘秉忠身后的寂寞颇为不平。两年后,道衍随另一位高僧宗泐过镇江北固山,写了一首《京口览古》: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宗泐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得道高僧,一看道衍这首诗,禁不住惊呼:“此岂释子耶?”用今天的话说,即“这哪里是和尚说的话呀!”
  和尚尚和,凡事阿弥陀佛,但道衍心中总有不平之气。用袁珙的话说,他是“嗜杀”之人。从这一点看,道衍倒真的不像是正经八百的和尚。
  既不像和尚,他为何又要出家呢?
  ……

帝京风云:权谋与抉择的时代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大明王朝中后期,一个权力斗争风起云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时期。故事以京城为中心,描绘了围绕皇权、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角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更是夹杂在权力夹缝中,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挣扎。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位身份特殊的朝臣展开。他并非出身于传统士族,却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政治手腕,迅速崛起于内阁。他深谙帝王心术,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却也深陷于道德与权力的两难境地。他的晋升之路,每一步都踏在刀尖之上,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第一卷:初露锋芒与潜龙在渊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一位新君登基不久的时期。朝廷内部积弊已久,老臣倚老卖老,新贵野心勃勃。主人公,暂称“沈临”,以其对律法和吏治的深刻理解,被皇帝秘密召见,委以重任,负责整顿吏治中的顽疾。沈临初入权力核心,如同身处漩涡,他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势力基础,同时警惕那些视他为眼中钉的旧党。 他首先着手清理的是地方上的贪腐网络。这一过程并非坦途,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暗中设障,甚至试图构陷沈临。书中细致描绘了沈临如何运用“阳谋”与“阴计”相结合的手段,巧妙地利用皇帝对“清静”的渴望,将矛头指向最顽固的势力。例如,他设计了一场看似意外的灾情,实则是一次精准的“反腐”试探,成功地将一柄重锤砸向了盘根错节的某个地方豪强集团。 与此同时,宫廷内部的暗流涌动也开始浮现。权柄日重的宦官集团,对沈临这位“外来者”抱持着天然的警惕。两位在皇帝面前红极一时的太监,一位以温和隐忍著称,另一位则以心狠手辣闻名,他们如同两条毒蛇,伺机而动。沈临深知,在帝王家,真正的“忠诚”是一种奢侈品,他选择与那位相对温和的太监保持一种脆弱的“战略性合作”,将主要精力对付那些公开与他为敌的势力。 第二卷:权力的代价与道德的边界 随着沈临权力的膨胀,他开始接触到更高层的机密,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体制的腐朽与人性的幽暗。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使得边防空虚,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沈临临危受命,负责筹措军饷和后勤调动。 这一卷集中展现了政治家在极端压力下的抉择。为了迅速筹集军费,沈临不得不动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加速推行一项损害部分士绅利益的税制改革,并默许了在边关地区对某些矿产资源的“加速开采”,这无疑加剧了底层百姓的负担。书中详细刻画了沈临在深夜书房中,面对奏折上密密麻麻的请求与弹劾时,那种近乎窒息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带来“牺牲品”,而他必须选择“必要之恶”。 他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妻子无法理解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虚伪,两人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沈临为了保护一名被牵连的幕僚之女,不得不设计了一场虚假的“贬谪”,让这位女子远离京城的风波,但这在旁人看来,无异于一种政治上的抛弃与背叛。 第三卷:风暴之眼与历史的审判 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君年富力强,开始渴望摆脱早期政局的束缚,他开始对沈临的控制力感到不安。皇帝的心性,如同多变的天气,让人捉摸不定。沈临的政敌们抓住了他推行改革中出现的失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陷阱。 最大的危机来自内部的背叛。沈临最为信任的秘书,那位曾与他共患难、一同在寒窗下苦读的同窗,因为家族的安危,最终选择了向反对派通风报信。这场背叛是毁灭性的,它不仅暴露了沈临的核心部署,更击碎了沈临对“人性光辉”仅存的幻想。 故事的高潮部分,集中在一次御前“清算”大会上。沈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权宜之计”——和盘托出,目的不是为了辩白,而是为了让皇帝看到,如果不是他,大明可能早已在内耗中崩溃。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必要的罪人”。 尾声:功与过、名与实 最终,沈临的命运并未落入最坏的境地,但他的政治生涯也走到了尽头。他没有像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一样被屠戮殆尽,而是被“请辞”,带着一种“荣誉性退休”的姿态,被派往一个偏远但战略地位重要的藩地,实则是变相的流放。 在前往藩地的路上,沈临回首望向京城,他意识到,他用尽一生所追求的“稳定”与“秩序”,终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他赢得了权力,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本书的结尾,留给读者一个深刻的思考:在那个冷酷的时代,一个有能力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师者”角色?是甘心做权力的工具,还是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尝试改变体制的本质? 全书语言考究,力求还原明代官场的氛围,无论是公文的格式、士大夫的言谈举止,还是京城街巷的市井百态,都经过细致的考证与铺陈,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复杂、真实、充满人性挣扎的历史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太抓人了,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僵硬感,反而像是一个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秘辛。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出神入化,你几乎能感受到主角在权力斗争中的那种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的紧张感。特别是对朝堂之上那些微妙的眼神、不经意的咳嗽背后隐藏的政治含义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沉稳与克制,不堆砌辞藻,却能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情冷暖勾勒得淋漓尽致。书中关于官场生态的探讨,更是犀利得让人脊背发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扭转乾坤,影响无数人的命运,都被作者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展现了出来。读完后,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对历史多了一层全新的、充满烟火气的理解,而不是教科书上那种冰冷的记载。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近年来我读到的历史题材作品中,最让人难忘的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是那种从头到尾都在高潮迭起的“爽文”,而是懂得张弛有度。在关键性的政治博弈前,作者会用大段的铺垫来烘托气氛,让每一次的摊牌都显得掷地有声,力量感十足。那些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常片段,实则暗藏着山雨欲来的预兆,这种张力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被牵引的状态,欲罢不能。而且,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它能瞬间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之间切换,让你既能看到最高决策者的深谋远虑,也能感受到基层官员的蝇营狗苟和百姓的疾苦,视野非常开阔。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充满哲理性的对话,它们往往寥寥数语,却能直击社会运行的本质,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思考的冲动。这种将历史厚重感与现代阅读体验完美融合的尝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的作品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会落入俗套,无非是英雄人物的刻板赞歌罢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它不回避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那些光环背后的挣扎、私欲和无奈,都被赤裸裸地摊在了阳光下。情节的推进犹如一张精密的网,环环相扣,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绝无故作高深的拖沓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即便是描写一场看似平淡的家宴,也能从中品出权力游戏的暗流涌动。更难得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极为考究,无论是对服饰礼仪的描述,还是对当时流行的典故、文风的引用,都显得极为精准和考据,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知识与阅读快感的双重盛宴,让人读罢仍意犹未尽,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史料来印证书中的某些“灵光一现”的描写。

评分

很少有作品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微小捕捉,这些微小之处,恰恰是构成历史真实感的基石。比如对特定历史时期官员俸禄、地方税收体系,甚至是茶饮习惯的描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毫不刻意。你读着读着,会恍惚间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一员,亲历着那些决策的艰难与抉择的痛苦。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成了无数个微观的、可感知的瞬间。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堆史实,而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的“氛围”和“质感”的深刻印象。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超越了单纯的“了解历史”的层面,达到了“体验历史”的境界,让人忍不住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阅读的朋友。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绝非线性叙事那么简单,而是运用了大量的侧写和历史回溯的手法,将不同时间轴上的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但又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反而构建起一个极其宏大且严密的逻辑体系。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每增加一砖一瓦都服务于整体的宏伟蓝图。阅读的乐趣之一,就是去拼凑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去理解每一个角色的行为动机是如何被历史洪流所塑造成的。书中对一些历史转折点的描绘,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个人物是“好”是“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下去审视,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度解读手册,只不过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包裹起来的。

评分

*

评分

小孩买的,内容我没看,就应该多看这种书,长知识明道理!

评分

特价活动的时间买的,阅读收藏都不错。

评分

特价活动的时间买的,阅读收藏都不错。

评分

*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小孩买的,内容我没看,就应该多看这种书,长知识明道理!

评分

*

评分

小孩买的,内容我没看,就应该多看这种书,长知识明道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