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以北魏洛阳城市风貌为主题,从建筑材料、建筑色调、夯筑技术、建筑渊源等方面考察洛阳的建筑风貌,借助交通网络、经济结构和里坊制度等内容分析洛阳的社会风貌,以礼乐制度、宗教信仰、文学特色为例展现洛阳的文化风貌,通过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城以及朝鲜半岛所反映的洛阳风貌之余波窥探洛阳风貌的流布与延伸。北魏时代洛阳地位显要,洛阳城与周边地区、与西域和外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文化因子随之漂移,并在遥远的异乡留下足迹。本书着眼于城市风貌这一视角来研究洛阳,进而评判洛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之地位,可谓一种新的尝试。
作者简介
金大珍,韩国大邱市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韩国岭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韩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组织和参与中韩文化交流活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绪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三 “风貌”释义与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洛阳建筑风貌
第一节 黄色的建筑风貌——黄土地貌与夯土筑城技术的传播
一 洛阳自然环境综述:洛阳形胜与黄土地貌
二 黄土夯筑技术与城市文明
三 夯筑技术的传播
四 北魏洛阳城的夯筑渊源
第二节 洛阳城的建制特点
一 北魏洛阳城的建制渊源
二 北魏洛阳城的建制
三 简短的结论:扬弃与创新
第三节 鳞次栉比的佛寺建筑
一 北魏佛教建筑风气的流布
二 洛阳寺院分布统计
三 洛阳佛寺建筑形制:中国化的早期佛寺的建筑特色
第四节 洛阳城市环境建设
一 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与洛阳城建筑色调
二 洛阳城的绿化与园林式城市景观
三 谷水环绕的城市水网以及洛阳城的水城形象
第二章 洛阳社会风貌
第一节 洛阳的交通面貌
一 洛阳城内交通网
二 以洛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三 洛阳时代交通网络的新气象及其影响
第二节 洛阳的经济面貌
一 洛阳城植物生态与城市种植业
二 传统加工业与新兴加工业的发展
三 繁荣的商业
四 洛阳城的寺院经济
第三节 里坊背景下的洛阳社会(上)
一 洛阳城里坊居民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 “日常与狂欢”:佛寺与洛阳城之宗教氛围
三 佛寺与洛阳城之世俗社会
第四节 里坊背景下的洛阳社会(下)
一 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洛阳城
二 神灵与凡人共生的洛阳城
三 异彩纷呈的都市景观
四 洛阳城社会生活
第三章 洛阳文化风貌
第一节 从礼制与服饰看洛阳时代的中原文化进程
一 礼制:洛阳时代国家政治理想的新形式
二 褒衣博带:中原文化的外在象征
第二节 从云岗到龙门:从石窟艺术看洛阳文化进程
一 云岗石窟:印度和北方草原及中原艺术的汇聚与消长
二 龙门石窟的中原艺术风格
第三节 洛阳城大众信仰
一 洛阳人的鬼魂信仰与北邙山归宿
二 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信仰
第四节 洛阳时代的文学取向
一 文学:一种话语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 重文藻的洛阳文风
第四章 洛阳风貌的凝聚与延伸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城
一 先秦以来丝绸之路拓展与洛阳国际地位的加强
二 从惠生、宋云行纪看北魏洛阳对西域的影响
三 洛阳(建康)与佛教文化要素——莲花纹的绵远流传
第二节 三国时代的朝鲜半岛与北魏的文化交流
一 朝鲜半岛三国简史
二 三国与中国南北朝关系
三 渗透于北魏政治的高句丽地缘因素
第三节 余音袅袅——洛阳风貌之余波
一 朝鲜半岛的弥勒信仰与弥勒造像
二 中韩两地共生的北邙山观念
三 管弦乐组曲《洛阳》
余论 北魏洛阳时代的终结
一 北魏洛阳时代的历史地位
二 洛阳时代的结束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
瑶光寺还有“鸡头鸭脚之草”,“鸡头”指芡,鸭脚指葵。《说文》:“芡,鸡头也。”《齐民要术》卷六:“芡,一名鸡头,……由子形上似花似鸡冠,故名日鸡头。”汉语词典关于“芡”的解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池中,全株有刺,叶子圆形,浮在水面。花单生,花瓣紫色,种子供食用,也可以做成淀粉。鸭脚属于菜蔬。《齐民要术》卷三《种葵法》:“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卷三对葵的注释日:“葵,是锦葵科的冬菜,也叫寒冬菜;其味甚滑,白居易《烹葵》诗所谓‘绿英滑且肥’,古时又叫‘滑菜’。葵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蔬菜,栽培很早。《诗经》中有记载,汉《尹都尉书》有《种葵篇》。《齐民要术》列为蔬菜的第一篇,栽培方法也讲得详细,反映了葵在当时的重要性。直到元代王祯《农书》还说葵是‘百菜之主’。但到明代的《本草纲目》已把它列入草类,现代蔬菜栽培学书中也没有葵的章节。今人唯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湖南《湘阴县志·物产》就以寒冬菜为‘葵’,现在长沙等地还是叫‘葵菜’,不过已远远不如古代的重要了。”
除了果菜,北魏洛阳城另一项值得提及的种植业品种是城北大夏门东北风光园的苜蓿。《齐民要术》卷三讲苜蓿的食用价值,云:“生瞰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此物。”汉武帝时由西域引进苜蓿和大宛马,显然苜蓿是作为马饲料引进的。西汉时长安城离宫别馆旁往往种植苜蓿,北魏洛阳城也有大片苜蓿地,可知苜蓿种植一直得到重视。
……
前言/序言
这是一首北魏洛阳的赞美诗!
北魏洛阳是一首诗,是中华民族壮丽史诗中响遏行云的一章!一千多年前鲜卑族和汉族、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这里交集、碰撞、融会,从而把中华文明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成就独步天下的大唐盛世吹响了前奏!她需要诗歌来赞美,她也值得用诗歌来赞美!
白杨街之奏响了第一首北魏洛阳的赞美诗——《洛阳伽蓝记》之后,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一千多年来不知多少文人、学者为之倾倒,仆仆于洛水与邙山之间,探古寻幽,追思消逝的繁华;踯躅于断壁残垣之中,遥望荒烟迷雾中的宫阙辉煌,梵刹庄严……如今,又有一位学者加入了这个行列,为这首交响曲增添了富有特殊韵味的乐章,这就是金大珍博士的学术专著《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
金大珍博士,韩国大邱市人氏,1986年毕业于韩国岭南大学校文科大学历史学科。由于酷爱中国历史和文化,1994年他毅然告别国内熟悉的一切事物,决意负笈西行。在北京电影学院研修了两年的汉语,于1996年7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于1999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旋即于同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本书就是金大珍博士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金大珍博士尤其痴迷于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文化,对于黄土文化所钟灵毓秀的洛阳更是情有独钟。因此他不仅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为北魏洛阳,而且殷盼毕业以后能够留在中国河洛平原的黄土地上工作。因此他选择了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浑厚,人杰地灵的新乡,决定到河南师范大学工作,这全然是他那黄土文化情结使然。2004年冬,我应邀去河南师范大学讲学,在那几天里我有机会与金大珍副教授的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广泛接触,他们对于金大珍副教授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质朴无华、诚信有礼的待人接物之道,对于他在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的付出……众口一词称扬赞佩有加。不仅学生把他视为严师,教员把他视为亲密的同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把他视为知己或朋友。可以说他已经深深地融人了黄土文化。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金大珍副教授是怎样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这部著作之中了。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将可以看到一个外国人,一个对黄土文化怀着诗人般激情的学者是如何观察和思考北魏洛阳的,学者的深邃与诗人的激情在这里是如何完美统一的。
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是本书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突出特点之一。北魏洛阳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硕果累累,尤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学者们对于洛阳城市形制、布局结构、建筑状况、里坊制度、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乃至历史沿革及其历史地位等方面的研究均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鲜有从风貌这个视角来研究北魏洛阳的。本书别开生面,首创从风貌这一独特视角进行北魏洛阳的研究。作者对于“风貌”给出的定义是:“在充满审美意味中代表着事物的本质文化以及蕴涵了这种本质文化的事物的物质、精神全貌,是物质与精神相互渗透的审美综合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作者是意图运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北魏洛阳的。众所周知,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如果我们把北魏洛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整体艺术品来进行美学的研究,则不仅大大扩展了我们研究的层面和视野,而且有助于发掘潜藏于其表象后面的城市社会人文特征。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虚构书籍《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描述该书未包含的领域,聚焦于其他相关的历史、考古、文化或地理研究方向,以满足您的要求。 --- 图书简介: 《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 焦点之外的广袤学术疆域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界限,明确指出《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一书在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上所未有的覆盖边界。理解一部专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明确论述了什么,更在于其明确排除了什么。本文的详细阐述,旨在梳理出在北魏洛阳历史研究这一广阔场域中,那些未被本书采用或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时间段落、空间区域以及研究范式。 一、 研究时间轴的界定:超越北魏中叶的叙事空白 《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论述核心牢牢锁定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至北魏灭亡(534年)的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因此,本书完全不涉及以下时间段的洛阳城市变迁研究: 1. 东汉至曹魏、西晋的洛阳: 本书对汉魏故城(特别是汉魏故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宫殿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西晋八王之乱后的城市衰败过程,未作任何系统性的考察或引用。关于汉魏洛阳的城市规划哲学、里坊制度的早期形态,以及“洛阳”概念在三国鼎立时期的地位转移,均不在本书的考察范围之内。 2. 北魏迁都前的平城(代京)研究: 本书的关注点在于“洛阳”,因此,对于北魏早期首都平城(今大同)的城市结构、军事防御体系、鲜卑贵族在平城的定居模式,以及拓跋氏在平城时期所建立的政治符号和空间秩序,均未纳入分析框架。读者若想了解拓跋鲜卑如何在北方草原文明的背景下建立第一个都城,本书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3. 魏晋南北朝后期至隋唐的洛阳: 涉及北魏灭亡后,洛阳被划分为东魏和西魏,以及隋唐两代对洛阳的重建与再规划。本书不包含对隋唐洛阳(特别是隋代朱婻城和唐代洛阳的里坊制度的完善)的研究。例如,洛阳城在唐代的“两京制”中的地位、其与长安的差异性发展、以及中晚唐战乱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均是本书完全回避的主题。 二、 空间范畴的明确限制:城墙之外的世界 本书的焦点是《洛阳伽蓝记》所描绘的“城中”景观,即北魏洛阳的皇城、宫城与外郭城范围内的城市风貌。这使得本书在空间分析上存在明确的边界,以下区域的研究内容不在此书范畴内: 1. 洛阳城郊的聚落与宗教场所: 虽然《伽蓝记》提及部分寺庙位于城外,但本书的重心仍是城市核心。因此,关于洛阳城外围,如邙山陵墓群、黄河渡口、以及周边郡县(如河阴、巩义等地)的聚落形态、交通网络和经济活动,本书未进行专题研究。例如,北魏时期洛阳周边重要的农耕区和手工业中心的布局变迁,并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 2. 军事防御工事与城墙以外的防御体系: 北魏洛阳的城墙修建与防御体系的构建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书对环绕洛阳城墙之外的临时性防御工事、戍堡系统以及军事驻地的具体选址和功能,未作详尽的考察。对城市安全和军事后勤的探讨,主要停留在城内对防御的感知层面,而非城外的实际布局。 3. 城市功能区的细化区分: 尽管本书涉及城市风貌,但它更侧重于宏观的景观描述和宗教场所的描绘。对于城市内部的市场、手工作坊区(如坊市分离的程度)、官署的分布密度,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功能转换,本书未能提供精细的考古学或经济史的解析。 三、 研究方法论上的侧重与局限:文本解读为主,考古证据的疏离 《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对文献资料,特别是《洛阳伽蓝记》文本的细致解读和情景重构。这种方法论的倾向,决定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未被充分纳入或采纳: 1. 考古学实证数据的优先性研究: 本书虽然会参考考古发现来印证文献描述,但其主导地位仍是文本。因此,完全依赖于考古勘探和发掘报告(如魏正始、景明时期的宫城遗址、里坊墙体结构、以及陶器、钱币等出土物分析)得出的纯粹考古学结论,不构成本书的主体论证。例如,关于北魏洛阳里坊面积的精确测算或宫殿台基的考古学断代史,本书不会提供深入的、基于考古数据的论证链条。 2. 城市环境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现代城市研究大量依赖GIS技术对历史地貌、水系变迁、坡度分析及城市扩张模式进行量化研究。本书未采用GIS技术对北魏洛阳的城市形态进行空间建模和可视化分析。对黄河水患、洛水流向变化对城市地貌影响的科学模拟,完全不在本书的研究方法论范畴之内。 3. 鲜卑族群的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研究: 尽管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本书侧重于“城市风貌”和“伽蓝”的景观层面,它未能深入探讨北魏洛阳城内不同族群(汉族、鲜卑族、西域移民)的物质文化差异。例如,不同族群的居住模式、丧葬习俗、服饰器物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物质遗存如何影响城市景观,这些更偏向于民族史或物质文化史的议题,未在本书中作为核心议题展开。 四、 结论:本书未涉足的“洛阳学”版图 简而言之,《北魏洛阳城市风貌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中心》是一部以特定文献为基石,聚焦于北魏迁都后特定历史阶段的城市景观描述与诠释的专著。它不打算成为一部涵盖整个洛阳历史变迁的通史,也不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考古学实证报告。读者若希望了解: 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城结构; 平城时期的政治文化; 隋唐洛阳的里坊制度的精细分析; 基于GIS的空间环境模拟; 纯粹的考古遗址断代与族群物质文化研究; 则必须参考其他专注于上述领域的专业著作。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洛阳伽蓝记》文本的深度挖掘,但其清晰的边界也界定了其研究视野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