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铭,李锋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吐蕃文明
  • 历史
  • 文化
  • 丝绸
  • 瓷器
  • 中亚
  • 西藏
  • 考古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66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共包含了,第1章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第二章吐蕃与丝路交通;第三章丝绸之路上的蕃汉文化交流;第四章吐蕃文化与内陆文明的交流;第五章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文明等五章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
  《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以作者多年研究的吐蕃统治敦煌西域历史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和生动的图片,描述吐蕃进出敦煌、统治敦煌的历史,着重突出吐蕃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在敦煌宝库中留下的精华部分,以及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本名杨明,男,1952年9月生,重庆江津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出版或合作出版书籍10余部,发表文章近百篇,获直辖市、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代表作品有:《氐族史》、《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
第一节 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
第二节 敦煌西域的吐蕃部落
第三节 敦煌西域的吐蕃驿站

第二章 吐蕃与丝路交通
第一节 吐蕃-青海道
第二节 吐蕃-泥婆罗道
第三节 吐蕃-于阗道
第四节 吐蕃-勃律道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蕃汉文化交流
第一节 传入吐蕃的丝绸
第二节 传入吐蕃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 传入汉地的吐蕃文化

第四章 吐蕃文化与内陆文明的交流
第一节 吐蕃与于阗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吐蕃与突厥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传入吐蕃的粟特文化
第四节 丝路石窟中的吐蕃元素

第五章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文明
第一节 吐蕃与阿拉伯、波斯的交往
第二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地理交通
第三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气候物产
第四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社会

精彩书摘

  《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吐蕃王朝建立之初,吐蕃的先民们活动在西藏山南的雅隆河谷,这里属于草甸地带,特别适合人类生存,河谷中的泽当、穷结一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着这里大大小小的许多部落。这些部落中,有一支名叫悉补野的部落,经过数代的生息繁衍逐渐发展起来。到他们的部落首领止贡赞普时,从象雄和勃律传来了本波教;布德贡甲时,又产生了仲和德乌教法。到茹拉杰当大臣的时候,吐蕃驯化了野牛,开垦了土地,将草滩变为田地,将河水引入水渠;还以木炭冶炼矿石,得到了金、银、铜、铁等金属。另外,吐蕃先民还在河流上架设桥梁,发明了牛轭技术,学会了犁地耦耕,并将止贡赞普的尸体运到石山上,在石山和土山连接处修建了止贡赞普和布德贡甲的陵墓。到赤聂松赞、仲年德如、达布宁塞三位赞普时,雅隆部落开始大规模地开疆拓土,将三分之二的小邦纳入吐蕃治下,本巴王、吐谷浑王、东格王、森波王、象雄王等均被征服。
  南日伦赞继位后,继承了吐蕃前任赞普们没有完成的拓疆事业,并积极学习周边民族的先进文化,从北方获取了食盐,从汉地传人医书和算术,从印度传来十二缘起支和六日轮转等。南日伦赞还修建了赤孜本都城堡和托巴城,在吐蕃地面上发现了湖盐。这一时期,吐蕃出现了以六十粒青稞为重量单位的称量办法,赞普的陵墓有了装饰和祭祀一类的建筑。同时,吐蕃也开始出现了按照双方意愿进行的商业贸易,并将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驯养,为后来吐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南日伦赞去世后,他的儿子松赞干布随即登上了赞普之位,吐蕃王朝崛起的重任就落在了松赞干布的身上。冥冥之中,松赞干布似乎就是带领吐蕃人民崛起的不二人选,就连他的出生都充满了神话的色彩。藏文史书记载,当时观自在菩萨看到藏地笼罩在荒凉之中,就兴起了拯救人民的想法,但是这时人们还没有觉醒。终于有一天,观自在菩萨发现调服众人的机会已经成熟,于是就从体内同时射出四种光芒,以洗涤大地。其中从胸部射出的光投向赞普王宫,赞普和他的大臣都被此光普照,然后这些光又投到赞普王妃身上,王妃顿时周身感到前所未有的安乐与舒适,瞬间就怀孕了。当时,王宫到处都充满着吉祥的征兆,胎儿在其生命成熟时就降生了,整个王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庆宴会。因为王子具有一切功德,且胸怀深不可测,于是就将王子称为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登上赞普之位时才年满十三岁,但他表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吐蕃因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这时的吐蕃,经过了数代人的经营,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各项制度愈加完善。松赞干布在稳定了国内的局面之后,对外陆续征服了苏毗、羊同等国,从而统一了吐蕃全境(约相当于今西藏目洽区)。完成统一事业后,松赞干布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吐蕃没有自己的文字,雄才大略的赞普决心创造自己的文字。于是,赞普派遣众多的聪慧大臣,携带黄金,派他们前往天竺(即印度)学习文字。但这件事始终没有成效,派出去的这些人要么被险峻的地形所阻挡,要么忍受不了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因病而亡。正当松赞干布为此事发愁之时,有人说大臣吞米阿奴的儿子吞米·桑布扎,心地纯正,机敏聪慧,吃苦耐劳,何不派他去天竺呢?犹豫不定的赞普决定试一下,于是提供给吞米·桑布扎足够的黄金,让他去天竺学习文字。吞米·桑布扎不负重托,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佛教圣地,他先跟随精通声明文字的婆罗门大师李敬学习文字,后又向天竺大师学习佛法。经过数年的努力学习,吞米.桑布扎学成后回到吐蕃,以天竺文字为基础,创制出吐蕃自己的文字——古藏文。
  古藏文的出现,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吐蕃因此能够迎请天竺、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国的诸位贤者,广译佛经。文字的出现还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吐蕃开始从东方的汉地及党项获得工艺和历算之书,从西方的粟特、泥婆罗打开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从北方突厥、回纥取得法律及事业的楷模。彼时,吐蕃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茹、六十一个“桂东岱”(军事干户),由政务九大臣辅助赞普管理王国事务,吐蕃逐渐建立起以赞普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还同唐朝、泥婆罗国联姻,分别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赤尊公主,吐蕃与两个国家的联姻既扩大了吐蕃的影响,同时又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引进了佛教以及先进的工艺和文化。
  ……

前言/序言

  当你走进莫高窟第323窟,一定会像其他人一样,在窟内的北壁驻足下来,因为这面墙壁上有四组画面吸引着你的眼球。画面中一个皇帝模样的人在“甘泉宫”跪拜完佛像后,带着一群大臣、侍从到郊外送别一个使臣。只见这位使臣向皇帝跪拜辞别后,就骑着马,带着随从、行装,朝远处的崇山峻岭走去,而山岭之间到处是荒无人烟的景象。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使臣终于到达一个城内有佛塔的地方,几个比丘状的人正迎候在此。看到这里,或许你仍然对画面内容不甚了解。但有幸的是,我们在壁画的榜题中发现“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的字样。无疑,这幅壁画描绘的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任务,但是他的这次出使却开辟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这条通道后来被学人们称为“丝绸之路”。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学人们有诸多不同的看法,现今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经过这条道路向西运输,所以这条道路才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中国亲程旅行记》一书,该书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
  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汉王朝和西域之间就开始了正式交通,自此揭开了丝绸之路发展和兴盛的序幕。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在这条道路上发生的关于丝织品的贸易,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已成为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连接欧洲和北非交通路线的总称。
  我们也注意到在丝绸之路上分布的众多国家和民族,这条道路在变迁的同时,也见证了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兴起、发展,乃至衰亡。一览世界历史发展的行政版图,你会发现与丝路有关的国家和民族数量极多,与其有关的故事,总有一些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而我们在这里将要讲述的是一个与丝路有关的民族——古代藏族及其建立的高原政权——吐蕃王朝,曾在7世纪至9世纪的两百多年中,活跃于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并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吐蕃王朝7世纪初在青藏高原兴起后,逐步统一了邻近的苏毗、羊同、党项、吐谷浑,接着将扩张的触角伸向了唐朝的陇右、河西,与唐朝在这些地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755年,中原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将驻守河陇和西域的驻军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乱占领了这些地区,从而切断了唐朝通过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迫使两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只能通过河西走廊北面的回鹘汗国来进行。
  吐蕃势力兴起后,为了建立和发展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从青藏高原东北通往陇右、河西的“吐蕃-青海道”,从藏南通往泥婆罗、印度的“吐蕃-泥婆罗道”,从阿里向北通向塔里木盆地的“吐蕃-于阗道”,以及往西通往兴都库什山脉的“吐蕃-勃律道”。吐蕃在打通青藏高原通往外部的这些丝绸之路支线时,借助这些丝路通道,将自己的部落建制、告身制度、驿递方式、佛教文化、香料等,带到了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同时也把西域的文字、佛经、建筑技术、于阗玉石,中原的工艺、音乐、美术,突厥的法律制度等,带回了吐蕃。与此同时,在这些交错的丝路上,也上演着吐蕃与各民族和亲的史话,以至于今天在丝路沿线还流传着一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从更深层次讲,这些丝路通道也是青藏高原上各民族与其他民族迁徙和融合的通道,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促进了吐蕃文明的发展,同时吐蕃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影响到了周边的区域,这些交流促使吐蕃文明发展到令人瞩目的高度,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成果。为了将吐蕃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其他地方,以及中亚、西亚等地之间的交流让世人知晓,我们特撰此书,向读者细细道来。
丝瓷之路博览: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丝绸之路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这一关键时期,中原王朝与吐蕃帝国之间的复杂互动与文化交融。我们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流动、宗教传播、技术交流以及由此催生的文明图景,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本书并非对已有研究的简单重复,而是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两大文明中心在互动中所产生的独特“第三空间”,并探究其对后世亚洲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地理与物质基础 第一章:河西走廊的咽喉与商贸网络 丝绸之路的生命线,在于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本章将细致描绘汉唐以来,这条通道所承载的商贸活动。我们不仅关注丝绸、茶叶、香料等主要贸易品的流向,更着重分析了沿线绿洲城市——如敦煌、高昌、龟兹——作为中转站和文化熔炉的角色。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比对,重建了唐代中晚期商队组织、行旅安全保障以及跨文化商业契约的运作模式。特别阐述了吐蕃崛起后,对河西走廊的军事与经济渗透如何重塑了既有的贸易格局,使得传统东向贸易线受到挑战,并促使贸易路径向更南或更北方向的调整。 第二章:吐蕃的经济支撑与资源需求 吐蕃帝国并非一个孤立的草原文明。本章分析了吐蕃经济体系的构成,包括其核心的游牧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的农耕适应性以及对外贸易的强劲需求。吐蕃对中原精细手工业产品(如丝绸、瓷器、冶铁工具)和农作物(如茶、谷物)的渴求,是其积极参与丝绸之路互动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考察了吐蕃对西域和河西走廊地区实施的军事控制和经济置换策略,揭示了其如何通过“以战养战”和战略性物资储备来巩固其在高原的统治基础。茶马互市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尤其反映了双方在资源互补基础上的复杂博弈。 第二部分:宗教与思想的传播与碰撞 第三章:佛教的东传与高原的本土化进程 佛教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思想载体。本章详细梳理了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吐蕃的路线、关键译师(如禄东赞时期的引进)以及在桑耶寺建立过程中所经历的两次重要辩论(宁玛派与渐进派的争论)。我们特别关注了吐蕃对印度密宗(特别是金刚乘)的深度吸纳与本土化改造,探讨了藏传佛教如何吸收本土苯教元素,形成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对比唐代中原佛教的禅宗、天台宗等派系的盛行,突显了不同文化环境下,同一宗教如何产生分流和异化。 第四章:景教、祆教与伊斯兰教的边缘影响 丝绸之路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佛道之争,也体现在更广泛的宗教图景中。本章探讨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祆教(拜火教)以及早期伊斯兰教在中亚和河西走廊的渗透情况。通过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残片,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异域”宗教在吐蕃控制区或受其影响地区的短暂存在与最终消亡。这些边缘宗教的存在,侧面反映了吐蕃帝国在外交与贸易活动中,对不同文化体系的相对开放性(或曰实用主义)。 第三部分:技术、艺术与制度的交汇 第五章:吐蕃对中原技术的学习与转化 吐蕃的军事力量和都城建设,离不开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本章重点分析了吐蕃向唐朝学习的几个关键技术领域:一是冶金与铸造技术,这直接影响了其兵器和礼器的制造;二是建筑学,特别是对飞檐、斗拱等中原营造技艺的初步接触与改造;三是文字与历法的标准化。我们考察了唐朝派遣的工匠、俘虏以及通过和亲制度带来的技术人员,分析了这些技术知识如何在高原的特定需求下被重新诠释和应用。 第六章:艺术风格的相互渗透 吐蕃的艺术是印度、中亚与中华文化交融的杰出典范。本章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吐蕃时期”的风格变化、拉萨大昭寺的壁画与塑像、以及日喀则、山南地区的文物进行细致的风格学分析,揭示了艺术元素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政治边界的。例如,唐代仕女画的柔美线条如何影响了吐蕃贵族画像的世俗化表达,而印度犍陀罗艺术对菩萨形象的塑造如何被融入到中原画风的底色之上。 第七部分:政治博弈与文化遗产的塑造 第七章:唐蕃会盟与和亲政治下的文化间谍 从赤松德赞时期开始,唐蕃关系经历了从战争到“会盟”的剧烈转变。本章不仅仅关注军事冲突,更侧重于文化外交和人员交流。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仅是政治纽带,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我们探究了在使团往来中,双方如何系统性地收集对方的政治、军事乃至文化情报,以及这些“文化间谍”活动对各自文明发展轨迹产生的微妙影响。 第八章:吐蕃王朝的衰亡与丝绸之路的重构 吐蕃帝国在九世纪中叶的衰亡,对整个东亚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本章分析了导致其崩溃的内部因素(如王室纷争、奴隶制度的矛盾)以及外部压力。随后,我们探讨了吐蕃瓦解后,原先被整合入帝国版图的西域和河西走廊地区,如何迅速被新的势力(如归义军、回鹘)所接管。这种权力真空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上,以吐蕃为核心的“高原中介”角色的终结,并为宋代以后,中国文明重新确立对西域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历史基础。 结论:一个被遗忘的交汇点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丝绸之路上的“丝瓷”碰撞——丝绸代表的农耕文明体系,与瓷器所象征的精细手工业和制度化生产力——如何在高原之上,与吐蕃独特的游牧-农耕文明模式相遇、冲突并最终融合成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这种交汇不仅塑造了吐蕃自身的文明形态,也反过来对唐朝的边疆政策和文化自信产生了复杂的回响。我们认为,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重新评估古代世界中“中心”与“边缘”的流动性与相互建构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古老的丝绸质感和精致的陶瓷纹饰交织在一起,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专著,没想到它在叙述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和商品交换时,竟然融入了大量生动的民间故事和风俗画卷。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唐代一位商队老板为了躲避沙漠风暴,如何巧妙地利用吐蕃商人的导航技巧,最终安全抵达彼岸的情节,读起来简直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冒险小说。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丝绸换马匹”的传统叙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佛教艺术在丝路沿线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变异,从犍陀罗艺术到敦煌壁画,那种跨越地域的审美碰撞,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丝绸”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连接不同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甚至政治联盟的媒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时而雄浑,时而细腻,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叙述,时而激荡澎湃,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的推进。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比如“盐的战争与和平”、“宗教的流散与扎根”、“马匹与契约的形成”等等。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法,使得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事件能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对话和比较,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关联性。举个例子,作者在讨论唐朝与吐蕃之间通过“和亲”和“会盟”建立的政治关系时,并没有孤立地看这两种行为,而是将其与同期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国际联姻策略进行了平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古代大国之间外交策略的共性和特殊性。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待丝绸之路,不能只局限在唐宋时期,它是一个跨越千年、连接欧亚大陆的复杂系统。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教科书上的固定论断,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具批判性的历史解读框架。

评分

说实话,我对“吐蕃文明”这个主题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感觉它总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片高原腹地的大门。它并没有将吐蕃描绘成一个孤立的、只知道向外索取的强悍帝国,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它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巧妙地吸收、转化和创新外来文化元素的。书中对吐蕃的“政教合一”体制的解读,摒弃了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从其社会结构和生存需求的逻辑出发进行阐释,让我对松赞干布时期的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吐蕃文字和历法的起源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学和考古学证据,论证过程严谨又不失趣味性。我记得读到关于藏医药学如何融入丝路医学体系的那一段时,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些医学知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遥远的山脉深处。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张弛有度,学术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结合得恰到好处,读完后感觉胸襟都被开阔了许多。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考据非常挑剔的读者,很多关于古代贸易的书籍总是浮于表面,概念先行。但《丝瓷之路博览》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在于它对具体物证的挖掘和运用。书中对出土文物,特别是那些混合了中原、印度和波斯风格的陶器、金银器皿的分析,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宝贝”,而是将每一件器物都视为一个历史的“时间胶囊”,通过解析其材质、工艺和装饰图案,来重建当时的贸易路线、工匠流动和审美风尚。比如,书中对一件在西域发现的、具有明显唐代风格但又融合了波斯蓝釉技术的瓷碗的剖析,细致到连釉料中的微量元素变化都纳入了考量,这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田野功底。这种“以物证史”的方法,让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地理名词,而是触手可及的物质文明的交响乐。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深入到每一个发掘现场,亲手触摸历史的脉络,那种实在感是其他论述性强的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我感到意外的收获,那一定是在对“声音”和“气味”的描绘上。我们通常阅读历史,聚焦于文字和图像,但作者却非常富有艺术感地去重建了丝绸之路上的感官体验。书中描述了中原乐器与西域鼓点的融合,在敦煌的石窟中回荡的梵唱声是如何逐渐被高原的低沉号角声所影响和改造的。更具画面感的是,作者描述了吐蕃商队在高原上混合了酥油茶的浓烈香气、骆驼皮毛的干燥气味以及异域香料的辛辣味道,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感官图景。这种对非视觉信息的挖掘和重现,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尘土飞扬、人声鼎沸的古道之上。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使得原本冷硬的历史叙事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努力还原“当时是何种感受”,对我这种偏爱文学性历史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

非常好的书,买了一套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

为了写论文买的,慢慢啃吧,一下也看不完

评分

一部流水帐 匆匆翻过

评分

一般一般,好像是抓热点出版的,看着玩吧

评分

gcghuihvccxfghjjhff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