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采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方式,详细介绍了汉文化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作者邵毅平为中韩建交前夕赴韩执教首人,客居韩国期间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展示了汉文化目前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的遗存,让读者了解汉文化无远弗届的魅力,有助于读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内容简介
《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采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方式,详细介绍了汉文化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如儒家文化、汉字、科举制度、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中华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经历的本地化变异。本书还展示了汉文化目前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的遗存,让读者了解汉文化无远弗届的魅力,有助于读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简介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专业东亚文学关系方向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执教于韩国,懂得韩语,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熟悉韩国的汉学研究,著有多种有关韩国的著作,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传播与影响史
古朝鲜、乐浪郡
高句丽、百济
新罗
高丽
朝鲜
近现代
第二章 思想
儒教的传入
儒教仪式
儒教影响(上)
儒教影响(中)
儒教影响(下)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道教的传入与影响
第三章 教育
传统教育制度
传统科举制度
历代留华学生
现代教育考试制度
第四章 文字
使用汉字的历史与原因
汉字的退场及问题
汉字在韩国的遗存
永不退场的汉字词汇
呼唤汉字复出的声音
第五章 文学
朝鲜半岛文学之双轨
汉文学的历史
韩语文学与中国文学
韩国的汉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上)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中)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下)
第六章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陶瓷
建筑
乐舞
书籍
第七章 日常生活
中历与西历
传统节日
生老婚丧
民间信仰
饮茶
料理
传统医药
第八章 传说及其他
龙文化
七仙女传说
徐福的故事
朝鲜半岛的桃花源——青鹤洞
地名
人名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附录: 邵毅平著译目录
前言/序言
韩国人最喜食的中华料理之一,是一种叫做“炸酱面”的食物。炸酱面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种韩国料理。在韩国的几万家中餐馆里,一律有这道美食供应。甚至在有些大学的食堂里,它也是保留品种之一,每日向师生们供应,大受师生们的欢迎。在反映韩国物价指数的标本商品清单上,炸酱面也俨然厕身其中。
然而说是中华美食,韩国人到了中国,遍访中国餐馆,却找不到它的踪影。即使同名同姓,一样叫做“炸酱面”,但从形式到内容,却与韩国的迥然不同。这就让一心想在原产地尝尝“正宗”炸酱面的韩国食客深感失望了。不得已,他们便找在中国开的韩餐馆,里面倒常常有他们熟悉的炸酱面。于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道韩国人心目中的典型的中国美食,到了中国却反变成了韩国料理中的保留节目,只能在韩餐馆中找到它的踪影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韩国的中餐馆里供应的炸酱面,虽说原本是由华侨们从中国传入的,但是传入以后却作了较大的改变,使其更适合韩国人的口味,最后变得与中国本土的很不相同了。吃惯了这种韩式炸酱面的韩国人,到中国后自然找不到相同的东西了。
然而,虽说炸酱面在韩国已经当地化了,但是它却并不被看作韩国料理,而仍然被看作中华料理,而且简直就是中华料理的代名词。因为风味虽然有了变异,但是其烹调的精神,还是保留了中华料理的特征。
从韩国的炸酱面想到朝鲜半岛的中华文化(汉文化),其间似有某种相通的东西。
在东亚的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的影响,曾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周边地区,使它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而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形成了东亚汉文化圈,发展出了灿烂的东亚文明。
朝鲜半岛地处中国的东北面,在中国周边地区中,离汉文化的中心区域,地理位置最为接近,交通往来最是方便,因此其与中国本土关系特别密切,其处于汉文化的直接辐射之下,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说起来,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全盛时期,朝鲜半岛曾是除中国本土之外,汉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一点,古今中韩的认识大致相同。古代如14世纪末周致中所云:“古朝鲜,一曰高丽,在东北海滨。周封箕子之国,以商人五千从之。其医巫卜筮、百工技艺、礼乐诗书,皆从中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用中国正朔,王子入中国太学读书。风俗华美,人性淳厚。”(《异域志》卷上“朝鲜国”条)现代如韩国官方出版物《韩国手册》所云:“韩国从前有几千年之久处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了解东北亚文化是对韩国文化起源进行任何研究或严肃讨论的前提……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即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
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忽视这一点,自然将无法认清历史的真相。
但是,如同炸酱面一样,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也经历了本地化的变异,使之更适合朝鲜半岛人民的需要和口味。“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②忽视这一点,同样将无法认清历史的真相。
文化的问题当然要比炸酱面现象复杂千万倍,但炸酱面现象的确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时,不仅是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问题,而且在任何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其实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那么,就让我们以炸酱面的话题为引子,进入我们所欲论述的主题吧。
关键词:朝鲜半岛中华文化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图书简介: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 引言:跨越山海的文化回响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影响力的触角远播四海。在辽阔的东亚乃至更广阔的世界版图上,某些区域如同历史的琥珀,凝固了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形态与神韵。本书《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正是聚焦于这样一个特殊且迷人的文化地理单元——“青丘”,深入探讨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延伸的复杂面貌、历史脉络及其对周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青丘”一词,源自古代文献的记载,常被用来指代东方海域中的岛屿或特定文化区域。在本书的语境中,“青丘”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它象征着一个文化交汇、冲突与融合的场域,是中华“汉潮”——即汉文化传统——在海外留下的深刻印记。本书旨在揭示,在这片被历史尘烟所覆盖的土地上,那些看似微小或被遗忘的文化碎片,如何共同构筑起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华文明扩散图景。 第一部分:历史的溯源与地理的界定 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梳理“青丘”在历史文献中的意象演变,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对其地理范围和历史归属进行严谨的界定。我们不再将“青丘”视为模糊的东方幻境,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 首先,我们将追溯汉代以来,中原王朝对东部海疆的认知与经营,重点分析早期汉文化(如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丧葬习俗)是如何借由贸易、移民或政治互动的方式,播撒至该区域。这部分内容依赖于对《史记》、《汉书》以及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细致比对与重新诠释。我们特别关注出土的汉代陶器、钱币和建筑遗迹,这些实物证据是理解早期文化渗透的“硬通货”。 其次,本书详细剖析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时期,汉文化的“再输出”现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文化交流不再仅限于陆路。我们通过分析现存的宗教石刻、佛教造像的风格演变,揭示了中原佛教艺术如何与当地本土信仰发生融合,形成独特的“青丘式”佛教面貌。 第二部分:汉潮的内核:制度、礼仪与生活美学 中华文化的“汉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刻植根于制度伦理和日常生活的美学之中。本书将此核心内容分解为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我们考察了在不同历史时期,“青丘”地区采纳或变异了哪些关键的中国封建王朝制度,例如官僚体系的初建、族田制度的推行,以及宗族观念的强化。这些制度的引入,极大地重塑了当地的社会等级划分和权力运行逻辑。我们通过分析古代族谱和地方文书,力图重建这些制度在适应本土环境过程中所经历的“在地化”过程。 二、祭祀礼仪与信仰体系: 礼仪是文化的灵魂。本章深入剖析了孔孟之道如何与当地原有的萨满或自然崇拜相结合。从春节、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到婚丧嫁娶中的繁复礼仪,无不带有鲜明的汉文化底色。特别是对祠堂文化和祖先崇拜的研究,揭示了中华伦理道德观在异域的坚韧生命力。 三、物质文化与生活范式: 从建筑的飞檐斗拱到服饰的交领右衽,再到饮食中的“稻米文化”与“筷子文明”,本书细致描绘了汉潮在物质层面留下的印记。我们尤其关注特定工艺技术,如丝织、陶瓷烧制中的中国北方或南方风格的迁移与变异,展示了技术传播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第三部分:文化张力:遗存、变异与文化主体性 任何跨区域的文化传播都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充满了张力和适应性。“青丘汉潮”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与本土文化的复杂互动。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分析这种“张力”。我们考察了汉文化在与当地族群长期共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异”现象。例如,某些儒家典籍在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地方性解释,某些汉族的艺术形式吸收了当地的色彩与纹样,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混合风格。这种变异并非文化的衰退,而是生命力的体现。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在近代化浪潮冲击下,“青丘汉潮”如何被重新定义和理解。当“中华”的概念不断演进时,这些历史遗存如何被不同的政治力量用作构建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论据?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狭隘民族主义视角的审视,将这些文化遗存视为人类文明多元发展中的宝贵遗产。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对话 《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不仅是一部面向历史学家的考据之作,更是一部面向当代读者的文化探源之旅。它试图说明,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总以宏大的帝国叙事出现,更多时候,它潜藏在日常的器物、不变的礼节和世代相传的记忆之中。通过对“青丘”这一特殊文化样本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适应性以及它在全球文化版图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这部书,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触摸那些历久弥新的汉潮脉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