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技术很重要,资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管理。
我们为什么始终重视管理?因为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管理!如果没有管理,这个企业能留给我们什么,就是一大堆债务。我们在管理上花了非常多的钱,这个管理谁都带不走。
以前我们就讲过华为公司什么都不会留下,就剩下管理。为什么,所有产品都会过时,被淘汰掉,管理者本人也会更新换代,而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则会代代相传。因此我们要重视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建设,这样我们就会在奋斗中越来越强、越来越厉害。
2002年华为快崩溃的时候,我们的主题还是抓管理,外界都嘲笑我们。现在社会大辩论,也说华为在这个时代必死无疑,因为华为没有创新了,华为的危险就是抓管理。但我认为,无论经济可以发展多么好,不管高铁可以多么快,如果没有管理,豆腐渣是要垮掉的,高铁是会翻到太平洋的。
IPD、ISC是我们确立的企业管理主线。同时,其他方法论辅助它而存在。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的组织建设。
科学管理让华为从优秀走向卓越
如何将管理理论运用到实战中去是很多管理者所头痛的,本书以原汁原味的一手资料,全方位披露华为的管理模式如何在实践中运用。
前言 无生命的管理体系
第1章 华为管理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8~1995年):草创阶段
第二阶段(1995~1998年):基本法阶段
第三阶段(1998年~现在):管理西化阶段
第2章 制度化管理
淡化英雄色彩
走向自由王国
第3章 对“华为特色”管理的自我否定
只向一个顾问学习
目的:摆脱企业对个人的依赖
变革的阻力:触及灵魂的痛苦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第4章 职位与薪酬体系:实现真正的同工同酬
职位薪酬体系
植入华为特质
岗位标准工资
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
第5章 业务流程变革:集成产品开发(IPD)
起因
什么是IPD
新产品开发是一种投资行为
市场是检验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产品开发需跨部门、跨系统协同工作
改造产品开发流程需要整个公司的变革
成果
延伸阅读:IBM顾问的华为之旅
第6章 业务流程变革:集成供应链管理(ISC)
背景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
通过快速反应能力来建立竞争优势
挑战
结果
第7章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NVQ)
背景
指导员工自发实现职业路径
实践:从秘书开始试水
结果:泛化到其他岗位
第8章 IFS变革
背景
让财务“监管”无处不在
结果
延伸阅读:任正非与后备干部总队CFO班座谈纪要
延伸阅读:任正非与财经体系员工座谈纪要
后记
参考文献
有生命力的按理体系
《经济学人》称它是“ 欧美跨国公司的灾难”;《时代》杂志称它是“ 所有电信产业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全球总裁卫翰思说:“它是我们最尊敬的敌人。”思科CEO 钱伯斯在回答华尔街日报提问时曾经说过:“25 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一定来自中国。”
这些话,都是形容一家神秘的中国企业——华为。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华为?因为华为在短短26 个年头里,创造了全球企业都未曾有的历史。它走得最远!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无法找人求救,就连到巴黎、伦敦、悉尼等地,你一下飞机接通的信号,背后都是华为的基站在提供服务。8000 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的北极、南极以及穷苦的非洲大地,都见得到华为的足迹。
华为2015 年财报:收入3950 亿元超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 的缩写。——编者注)互联网三巨头总营收。
即使如此,任正非还是将华为看成是一棵小草。他这样说道:“华为还是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方面的东西。”华为向前的每一步,都与它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有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一个不断变革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引擎。
经过10 多年努力,华为的管理方式已经从定性走向定量,从“语文”走向“数学”,实现了基于数据、事实和理性分析的实时管理。
在近20 年的时间里,华为花费了300 亿美元引进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但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已经领悟了200 多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
他说:我们为什么始终重视管理?因为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管理!如果没有管理,这个企业能留给我们什么?就是一大堆债务。我们在管理上花了非常多的钱,这个管理谁都带不走。外界认为我们公司出去的干部个体并不怎么有特色,其实他们是依赖了我们公司一个大平台在奋斗。以前他在大公司搞得那么好,如果在小公司干不好,就是他已经离开了这个大平台,没有了这个条件。
任正非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华为十几年来真正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华为将西方企业的技术、管理理念视为发展指路明灯。华为多年来一直向先进的西方公司学习,尊重这些高科技产业的领路人。
华为坚持回归科学管理,学习“蓝血十杰”。华为的竞争对手就是华为自己,喧嚣时代更要管理回归。华为表彰“蓝血十杰”(美国《商业周刊》资深作家约翰?伯恩著作《蓝血十杰》中提到的10 位精英人物,包括查尔斯? 桑顿、罗伯特? 麦克纳玛拉、法兰西斯? 利斯、乔治? 摩尔、艾荷华? 蓝迪、班? 米尔斯、阿杰? 米勒、詹姆斯? 莱特、查尔斯? 包士华和威伯? 安德森,被称为“蓝血十杰”。他们信仰数字、崇拜效率,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教父。——编者注),就是表明,要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把已经开始的几大管理变革体系进行到底,把革命进行到底以及坚持把科学管理进行到底。
任正非希望华为能回到一些最本质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探索建设科学的流程制度体系,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任正非曾这样说过: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管理上不是要超越,而是要补课,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华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简单的管理体系,从而支撑公司成为ICT(是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 和技术Technology 3 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编者注)行业真正的全球性领导者。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野蛮生长,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向华为学什么、怎么学,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本书出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华为管理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
有生命力的按理体系
《经济学人》称它是“ 欧美跨国公司的灾难”;《时代》杂志称它是“ 所有电信产业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爱立信全球总裁卫翰思说:“它是我们最尊敬的敌人。”思科CEO 钱伯斯在回答华尔街日报提问时曾经说过:“25 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一定来自中国。”
这些话,都是形容一家神秘的中国企业——华为。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华为?因为华为在短短26 个年头里,创造了全球企业都未曾有的历史。它走得最远!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的登山客无法找人求救,就连到巴黎、伦敦、悉尼等地,你一下飞机接通的信号,背后都是华为的基站在提供服务。8000 米以上喜马拉雅山的珠峰,零下40℃的北极、南极以及穷苦的非洲大地,都见得到华为的足迹。
华为2015 年财报:收入3950 亿元超BAT(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 的缩写。——编者注)互联网三巨头总营收。
即使如此,任正非还是将华为看成是一棵小草。他这样说道:“华为还是棵小草,在把自己脱胎换骨成小树苗的过程中,还需要向西方学习各种管理方面的东西。”华为向前的每一步,都与它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有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一个不断变革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引擎。
经过10 多年努力,华为的管理方式已经从定性走向定量,从“语文”走向“数学”,实现了基于数据、事实和理性分析的实时管理。
在近20 年的时间里,华为花费了300 亿美元引进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但任正非并不认为华为已经领悟了200 多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真谛。
他说:我们为什么始终重视管理?因为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管理!如果没有管理,这个企业能留给我们什么?就是一大堆债务。我们在管理上花了非常多的钱,这个管理谁都带不走。外界认为我们公司出去的干部个体并不怎么有特色,其实他们是依赖了我们公司一个大平台在奋斗。以前他在大公司搞得那么好,如果在小公司干不好,就是他已经离开了这个大平台,没有了这个条件。
任正非认为,华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华为十几年来真正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华为将西方企业的技术、管理理念视为发展指路明灯。华为多年来一直向先进的西方公司学习,尊重这些高科技产业的领路人。
华为坚持回归科学管理,学习“蓝血十杰”。华为的竞争对手就是华为自己,喧嚣时代更要管理回归。华为表彰“蓝血十杰”(美国《商业周刊》资深作家约翰?伯恩著作《蓝血十杰》中提到的10 位精英人物,包括查尔斯? 桑顿、罗伯特? 麦克纳玛拉、法兰西斯? 利斯、乔治? 摩尔、艾荷华? 蓝迪、班? 米尔斯、阿杰? 米勒、詹姆斯? 莱特、查尔斯? 包士华和威伯? 安德森,被称为“蓝血十杰”。他们信仰数字、崇拜效率,成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教父。——编者注),就是表明,要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把已经开始的几大管理变革体系进行到底,把革命进行到底以及坚持把科学管理进行到底。
任正非希望华为能回到一些最本质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探索建设科学的流程制度体系,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任正非曾这样说过: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在管理上不是要超越,而是要补课,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华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简单的管理体系,从而支撑公司成为ICT(是信息Information、通信Communications 和技术Technology 3 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编者注)行业真正的全球性领导者。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野蛮生长,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向华为学什么、怎么学,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本书出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华为管理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你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书籍,那么《华为的管理模式(实战版)》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用大量的实战案例,将华为的成功经验具象化。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华为如何处理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关系的论述所打动。它所倡导的“共赢”理念,并非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将合作伙伴视为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通过建立互信、共享利益的方式,实现了可持续的合作关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高度成熟和战略远见。书中对华为的风险管理机制的介绍,也让我对一个大型企业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下保持稳健运营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以奋斗者为本”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真正体现在华为的用人、评价和激励机制中。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一个企业的持续成功,离不开那些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创造价值的“奋斗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完整图景,以及其背后深刻的管理智慧。
评分《华为的管理模式(实战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管理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揭示“成功哲学”的指南。 我一直对华为这个企业充满了好奇,它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背后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运作逻辑。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作者没有回避华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艰辛,反而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如何在压力之下不断突破、自我革新。书中关于华为的组织架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任职回避制度的探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制度”和“文化”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它并非强调一味地依赖规章制度,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将制度的刚性与文化的韧性相结合,打造出既有执行力又不失人情味的组织。书中对华为高层领导者如何进行战略决策、如何处理危机事件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智慧的闪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决策背后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华为的核心决策层,亲历了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它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企业,绝不仅仅依靠技术或产品,更在于其背后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组织能力。
评分这本《华为的管理模式(实战版)》简直是一剂强心剂!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醍醐灌顶的洗礼。书中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那些我一直以来困惑的管理难题,在作者抽丝剥茧的分析下,瞬间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华为如何构建高效团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详细阐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如何渗透到每一个管理环节,以及如何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持续的绩效评估,将一个庞大的组织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之前总觉得管理就是一套僵化的流程,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管理艺术在于如何激发人的潜力,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书中对于华为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如何进行战略调整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智慧。它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将华为的成功逻辑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为我们这些在企业管理一线摸爬滚打的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狼性文化”的剖析,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侵略性,而是更侧重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团队协作、自我驱动和持续进取的精神。这让我对华为的管理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改进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华为的管理模式(实战版)》之前,我对许多管理书籍的印象都是“空泛”和“理论化”的。 但这本书,完完全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华为成功的“秘方”一一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华为员工激励机制的解读,尤其令我耳目一新。不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KPI和奖金,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认可和个人成长的赋能。我看到了华为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导师制度以及开放的学习平台,将每一个员工都变成企业的“合伙人”。书中对华为的研发创新模式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如何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的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它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系统性的投入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灰度”哲学的阐述,它让我理解了在管理中,并非所有事情都非黑即白,有时候适度的模糊和灵活,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评分《华为的管理模式(实战版)》这本书,是一场关于企业运营的“深度游”。 它不是那种读过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被书中关于华为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部分深深吸引。它详细描述了华为如何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内部培训以及鼓励员工分享经验,来不断提升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持续学习和知识迭代的重要性。书中对华为如何进行全球化运营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对不同市场的深入理解和灵活的策略调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华为领导力培养的剖析,它并没有将领导力仅仅局限于高管层面,而是强调了在各个层级激发和培养领导者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华为对于人才发展的长期主义和战略眼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对管理本质的深刻洞察和持续不断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