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通史

青海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海历史
  • 地方史
  • 通史
  • 民族史
  • 边疆史
  • 历史地理
  • 青海
  • 西北历史
  • 中国历史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5050454
版次:2
商品编码:12076193
包装:简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7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海通史》上起远古,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分古代与近代两卷,内容涉及青海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尤其突出青海各民族递嬗演变的历史进程,青海地方与中央延续不断的交往和政治、经济等的联系,以及近代青海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迈步的缓慢历程。该书体例严整,条贯清晰,资料详实,有断有识,既可以纵览青海历史演进之脉络,也可横观一时一地之历史内涵,是一部可窥全貌的通史性专著。

作者简介

崔永红,1949年生,甘肃古浪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现已退休。主要研究方向:青海地方历史。主要著作有《青海通史》《青海经济史?古代卷》《青海简史》(合著)等。张得祖,教授,男, 1948 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青海省很好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20 多篇,主编《青海历史》、《历代开拓西部人物选传》、《青海通史》 3 部著作,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很好作品提名奖,《青海历史》获国家教委全国很好乡土教材二等奖。杜常顺,教授,男,汉族,1963年12月7日出生于青海化隆,籍贯河南新野。历史学博士学位,青海省很好专家;教育部2009年"新世纪很好人才"。现为青海师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文化。学术兼职为青海省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先后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国藏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励,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目录古代卷第一章 从灿烂的考古文化看青海先民的活动第一节 青海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第二节 马家窑文化的卓异风采第三节 青铜器时代诸文化第二章 青海羌人及其与中原的关系第一节 青海羌人的早期活动第二节 秦汉时期青海羌人各部的繁衍及其迁徙第三节 西汉对河湟地区的初步经营(第四节 东汉对青海东部地区的统治与开发第五节 青海羌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第六节 魏晋时期诸政权对青海东部地区的争夺与经营第三章 十六国至隋代的青海及鲜卑诸部的迁入与立国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民族迁徙浪潮中诸王国对河湟地区的统治第二节 南凉王国的兴衰第三节 草原王国吐谷浑第四节 丝绸之路青海道(第五节 北朝诸政权及隋朝对青海地区的统治第六节 十六国至隋代青海的经济与文化第四章 唐朝与吐谷浑、吐蕃在青海的战和关系第一节 唐初在青海东部的行政建置及与吐谷浑的关系第二节 吐蕃向青海地区的扩张与吐谷浑国的败亡第三节 唐蕃在青海地区的争夺第四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青海第五节 唐代青海地区的经济与文化第五章 青唐吐蕃政权及宋、金、西夏在河湟的交替统治第一节 唃厮啰与青唐吐蕃政权的兴起第二节 立国初期青唐政权与宋、西夏的关系 第三节 阿里骨父子的统治危机与王赡西征 第四节 宋军西入青唐与青唐吐蕃政权的解体 第五节 宋、金、西夏对青海东部地区的交替统治 第六节 宋代青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第六章 元明时期的青海及新的多民族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元朝对青海地区的治理 第二节 明朝在青海的卫所建置与土官制度的普遍推行 第三节 元明时期青海地区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出现 第四节 明中后期东蒙古部落入居青海(275)第五节 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青海一带的活动第六节 元明时期青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第七节 元明时期青海地区的文化教育与宗教第七章 清代前期的青海第一节 和硕特蒙古南迁青海及其与清朝的关系第二节 清朝对青海的全面施政 第三节 乾隆年间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反清斗争 第四节 蒙古诸旗的衰敝和黄河以南藏族向环湖地区的迁移 第五节清前期青海社会经济状况 第六节 清前期青海地区的教育与文化 近代卷第八章 近代初期的青海 第一节 政治经济结构与民族宗教问题 第二节 咸同时期回族撤拉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第三节 光绪乙未年的“河湟事变 第四节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青海地方的渗透 第九章 民国初年风云变幻的政局与青海建省 第一节 辛亥革命时期青海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第二节 马麒移师西宁及对青海的经营第三节 国民军入青及青海建省 第十章 马步芳统治青海 第一节 从马鳞主政到马步芳出任青海省政府主席 第二节 马步芳统治时期的青海政治 第三节 军队的膨胀及对各族人民的镇压 第四节 对人民的经济盘剥 第十一章 马步芳对长征红军的阻击 第一节 红军长征途经果洛地区 第二节 青马军赴河西阻击红西路军 第三节 红西路军被俘将士在青海的悲壮斗争 第十二章 青海军民的抗日救亡活动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积极声援抗日第二节 骑八师赴中原参加抗日第十三章 马氏军阀的覆灭与青海的解放第—节 青马军出兵陇东参加反共内战第二节 青海解放第十四章 近代青海传统经济的缓慢发展第一节 农业第二节 畜牧业第三节 手工业与采矿业第四节 商业第五节 农牧业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及租佃关系第十五章 近代青海新兴经济行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 金融业第二节 邮电通信业第三节 近代交通业第四节 机器工业第五节 工商业资本的构成第十六章 近代青海的社会概况第一节 人口概况第二节 第二节 农业区社会概况第三节 牧业区社会概况第十七章 近代青海的教育第一节 近代教育发展概况第二节 普通初等、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第三节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步履维艰第四节 民族教育的起步第十八章 近代青海的科技、文化与宗教第一节 科技第二节 文化第三节 宗教大事记
《帝国边陲的千年风云:从匈奴到吐蕃的河西走廊史》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青藏高原核心区域的通史著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贯穿中国西北的战略要冲——河西走廊,旨在梳理自先秦至唐宋时期,这条“一脉扼东西,两端通南北”的古道上,不同族群、政权与文明交替迭宕的历史进程。 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地理走廊,连接着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本书的叙事主线,便围绕着这条走廊上发生的兴衰荣辱、军事角力、经济往来与文化融合展开。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游牧的拓荒(先秦至西汉初年) 本书首先考察了河西走廊在史籍中初现端倪的古代图景。在文字记录尚未充分覆盖的远古时期,羌、氐等族群已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要居民。他们依水草而居,形成独特的游牧、半农耕社会形态。 进入铁器时代,随着中原地区周、秦势力的渗透与扩张,对西部的了解逐渐加深。本书详细描绘了秦汉之际,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重点剖析了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当地部落如何进行初步的组织与抵抗。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梳理西戎诸部在走廊中的分布,及其与东方早期国家的关系,为后文的郡县化和军事化奠定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汉匈对决与丝路的开辟(西汉中后期至东汉) 本书的重中之重,是对汉朝与强大的匈奴帝国在河西走廊长达百余年的军事与政治角力进行深入分析。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远征,不仅击溃了匈奴的主力,更重要的是,为汉朝对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有效控制打开了通道。 我们详尽考证了河西四郡的设立、屯田制度的推行,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促进了汉文化与中原治理模式向西域的延伸。书中不仅有对重大战役的军事地理分析,更侧重于阐述屯垦戍边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如马匹、玉石贸易)产生的深刻影响。在东汉时期,虽然国力有所衰退,但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交流的生命线地位并未动摇,本书也探讨了光武、明章之际,东汉如何通过外交和有限的军事行动,维持对走廊的控制权,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相对畅通。 第三部分:裂变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族群大迁徙 东汉末年,中原的战乱与“五胡乱华”的巨变,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熔炉与政治角斗场。本书详细梳理了在这一动荡时期,汉人南迁与北方各族(包括匈奴、羯、氐、羌、鲜卑)向西活动、定居、相互融合的过程。 重点介绍了凉州政权(如前凉、后凉等“十六国”时期的地方政权)的兴衰。这些政权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塞上文化”。本书通过分析这些政权的统治策略、宗教信仰(如佛教的早期传播与本土化),揭示了在中央权威缺失时,地方政权如何以地理优势为依托,维系区域内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生命力。敦煌石窟的早期开凿背景,也在此部分得到了细致的论述,体现了佛教艺术在走廊地带的深厚根基。 第四部分:隋唐气象与走廊的再整合(隋唐至五代) 隋唐两代的强盛,标志着河西走廊进入了第二个高光时刻。隋朝统一后,迅速恢复了对走廊的有效管辖,重建了军事防御体系,为唐朝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河西走廊的重要性达到巅峰。本书详细描绘了唐朝在河西设立的四大都督府——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如何构成抵御吐蕃、突厥的坚固防线。书中融入了对著名将领(如李靖、王忠嗣)军事部署的分析,并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唐朝与西域诸国、吐蕃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文成公主进藏事件对河西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唐代诗歌(如王维的边塞诗)中对走廊生活的艺术再现,都作为重要的史料予以引用和解读。 第五部分:吐蕃崛起与东亚格局的重塑(中晚唐至五代)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力于描述吐蕃势力的崛起及其对河西走廊的巨大冲击。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无力全面控制西域。吐蕃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高原的熟悉,逐步蚕食河西走廊的南部和西部。 详细分析了吐蕃与唐朝争夺河西地区的关键战役,如吐蕃占领瓜沙州、河西诸郡的战略意义。这一时期的河西,文化面貌再次发生剧变,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元素深刻地嵌入了当地。本书也探讨了五代十国时期,河西走廊在分裂局势下的地位,它既是中原政权试图收复失地的目标,也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吐蕃、回鹘等势力相互制衡的“缓冲区”。 结论:一条不朽的地理通道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河西走廊在近两千年历史中,作为“边疆”与“枢纽”的双重身份。它不仅是农耕文明向西拓展的军事屏障,更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试验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族群更迭、政治军事变迁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展现这条地理走廊如何塑造了中国西北的历史面貌,以及它在构建古代欧亚大陆贸易和文化网络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地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边陲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引用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每当提及一个关键事件或人物的争议点时,作者都会细致地罗列出不同的学说和证据链,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兼听则明”的治史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其中关于唐蕃会盟前后青海地区战略地位的论述,那些复杂的边疆治理模式和文化互动的细节,在其他通史读物中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却被层层剥开,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节。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这要求我必须放慢阅读速度,时常需要查阅附录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但这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既定的历史叙事,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结论。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文化地理学的描述部分印象最为深刻,那简直是一场关于地域精神的深度探险。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青海”这个地理空间如何塑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性格、习俗乃至艺术表达。比如,书中对藏族音乐、蒙古族服饰、汉族农耕文化的交融渗透的细致描摹,那种图文并茂的展现,让我仿佛能听到高原上的风声,闻到酥油茶的香气。特别提到当地独特的建筑艺术,如何融合了抗风雪、采光等实际需求与宗教审美,形成了一种既实用又充满灵性的风格,这让我对“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高原徒步,不仅看到了历史的骨架,更触摸到了文化的血肉。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青海通史》无疑是一部鸿篇巨制,但它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并非传统通史那样枯燥乏味。在沉重的历史叙事之余,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轶事和地方传说,这些“小故事”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涟漪,为宏大的叙事增添了生动的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位清代官员在玉树地区的行政实践记载,那段文字描绘了他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努力寻求因地制宜的治理方略,其间的矛盾与智慧,读来引人深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框架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使得青海的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幅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画卷,令人掩卷后仍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读完关于近代青海变迁的章节,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作者在叙述民国时期以及更早的军阀混战对青海这片区域的影响时,展现了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笔法,没有过度煽情,却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权力更迭、社会动荡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青海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分析,既有对其功绩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性的深刻剖析,这种多维度的评价,让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参与者。其中有几段关于宗教事务与政治力量相互渗透的论述,观点非常独到,揭示了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交汇地带,其历史发展路径的独特性。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区域性差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它提醒我们,理解中国,必须深入到每一个角落的独特历史逻辑中去。

评分

这本《青海通史》的厚度简直让人望而生畏,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我原本对青海的了解仅限于它壮丽的自然风光,什么青海湖、祁连山,总觉得那片土地是遥远而神秘的。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章节目录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地方的历史,更像是在梳理一条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漫长河流。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古代游牧民族兴衰的章节,文字里充满了对那些逐水草而居的先民的敬意,描述了他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建立起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那些早期的部落冲突与联盟,读起来如同观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厚重感。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处理得相当精良,古地图的复刻尤其引人入胜,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