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史料

明朝宦官史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春瑜,杜婉言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宦官
  • 历史
  • 政治
  • 宫廷
  • 史料
  • 人物
  • 权力
  • 明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7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67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中以上文化,对明清史有兴趣者

  明朝宦官经济史料研究者当人手一本,省无数翻检工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宦官经济史料的汇编。以选摘明代文集、奏疏、野史、笔记等为主,同时兼及少量清代文集、野乘,供研究明代宦官史、经济史者参考。《明史》、《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常见书以及地方志、档册概不收录。有些史料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端,编排时以所载主要史实,或以首载之事为归类,并考虑到各类内容的平衡。


作者简介

  王春瑜,江苏省建湖县人,1937年生于苏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3年毕业于该校研究生班元明清史专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在上海师范大学任讲师。197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工作。1988年晋升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杜婉言,广东顺德人,1936年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任《中国史研究》编辑,1991年被评为编审,所著学术论文集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明朝宦官与土地关系/ 1

第一节 占地、屯田、丈量/ 2

第二节 庄田/ 13

第三节 草场/ 19

第二章 明朝宦官与财政/ 27

第一节 采办、岁办/ 30

第二节 商税/ 54

第三节 矿税/ 77

第四节 盐政/ 127

第五节 仓储、库藏/ 154

第六节 运输/ 193

第七节 市舶/ 198

第八节 茶马贸易/ 205

第九节 边饷/ 207

第十节 经商/ 210

第十一节 货币/ 215

第十二节 宦官俸禄/ 216

第三章 明朝宦官与手工业/ 222

第一节 工匠、军匠/ 223

第二节 织造/ 229

第三节 烧造/ 249

第四节 工艺、酿酒/ 255

第四章 宦官的巧取豪夺/ 259

第一节 贪污、受贿、盗窃/ 260

第二节 敲诈勒索/ 297

第三节 挥霍浪费/ 324

第五章 宦官与人民的反抗斗争/ 331

第一节 民变/ 331

第二节 兵变/ 353

第六章 其他/ 356

附 录/ 368

明代宦官与明代经济/ 368

明代宦官与江南经济/ 394

明代宦官与浙江经济述论/ 410

明代宦官与广东经济/ 423

引用书目及版本/ 440


前言/序言

  前言

  鲁迅说过:“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阴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坟·寡妇主义》)“宦官专权”对中国封建社会发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稽诸史实,早在周代,宦官已经出现,秦汉以后,随着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强化,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愈趋活跃;甚至直到清末,仍然出现了李莲英、小德张一类阉人。显然,宦官与中国封建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历史踪影,简直与一代又一代“万岁爷”的皇泽一样长久。仅凭这一点,宦官史便值得深入研究,以便从这个畸形的侧面,去更深刻地观察、剖析封建社会。

  然而,史学界对宦官史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清初史学家赵翼说得好:“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廿二史劄记》卷5)以明代而论,国内明史学者虽发表过一些研究宦官的论著,但无论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还是不够的。我们对明代宦官史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说真的,究其所谓契机,也很偶然。四年前,中华书局的傅璇琮、魏连科、张忱石同志,恢复编辑因十年动乱而中止了的“历史人物传记译注”丛书,拟将《明史》中的宦官刘瑾、魏忠贤传选入,一时找不到人来做这件虽吃力却未必能讨好的事,便拉我们承担。友情难却,也就只好勉力献拙。这样,我们便开始钻研明代宦官史料。但是,我们不断忙着其他事,对宦官史的研究,时停时辍,虽完成了刘瑾、魏忠贤传的译注,发表了四篇论文,但成绩微不足道,我们的研究是很肤浅的。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明代经济时,进一步感到明朝—特别是明

  中叶至天启年间,宦官的干预经济,影响深广,不加以深入研究,就谈不上全面、透彻地了解明代经济。于是,我们继续阅读有关史料。毫无疑问,光靠《明史》、《明实录》、《明经世文编》这些常见书,尽管是大部头,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文集、野史、笔记、奏疏之类。日积月累,摘录的材料居然盈尺,其中有不少史料搜求不易。

  现在我们把有关明代宦官与经济的史料,从我们阅读过的数百种书、几千万字史籍中,选出一百五十种,三十多万字,编成此书,献给史学界同好。目的只有一个:愿为明代宦官史、经济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史料和线索。当然,阶级社会里经济活动总是与政治、军事、文化等紧密相关的,各种历史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本书虽然以经济史为专题,但从中仍然可以找到明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尽管有的内容只是东鳞西爪而已。本书除附录外,共分六章,每一章、节前都加了按语,旨在对该章、该节所列史料,作一些粗浅的介绍与探索。我们对明代宦官与经济的史料,无论是搜集、编选、说明及研究,都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本书的书名,也就索性叫做《明朝宦官史料》。

  我们使用的书,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藏书,其次是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承蒙这些单位惠予借阅,在此深表谢忱。我们对已故谢国桢先生更充满敬意与怀念。本书选编的不少种史料,都是谢老生前慷慨无私赠送给历史所的。

  “始生之物,其类必丑。”我们才疏学浅,本书错误、遗漏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王春瑜 杜婉言

  1984 年9 月17 日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帝国的黄昏:晚明士绅的权力转向与社会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明时期(约1550年至1644年)为核心考察场域,聚焦于传统士绅阶层在王朝末世的深刻转型及其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了在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占据乡村与城市精英地位的士绅群体,如何从以往依附于皇权的“士大夫”身份,逐步演变为拥有独立经济基础、社会动员能力和地方治理权的“地方强人”。 本书的分析框架立足于社会经济史和地方权力结构理论,旨在揭示士绅阶层是如何利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加速以及朝廷在财政和军事上的无能,构建起一套半自治的、以宗族和乡社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与权力网络。 第一部分:衰落的中央与崛起的乡土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明代中后期以来,中央集权在土地税收、官僚选拔和军事指挥权上逐渐失控的机制。详细分析了“推恩令”的失败、土地兼并的法律困境以及卫所制度的瓦解,如何为地方精英的权力扩张提供了制度性真空。 重点探讨了“清丈”运动的周期性失败及其对士绅阶层的影响。每一次朝廷试图重新核实土地以增加税收的努力,最终都以士绅利用地方衙门和宗族力量进行集体抵制而告终,这反过来强化了他们在地方上的集体话语权和对基层行政的渗透能力。 通过对江南、福建和山西等地志的细致比对,本书描绘了不同区域士绅在应对中央压力时的策略差异。例如,在富庶的江南,士绅更多通过投资商业、金融和文化垄断来巩固地位;而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他们则更倾向于通过武装乡勇、垄断水利设施来保障生存和控制人口。 第二部分:经济基础的重构:商业资本与士绅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考察了晚明商业资本与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复杂互动。士绅阶层不再是单纯的“好逸恶劳”的地主,他们中的大量成员积极参与到漕运、盐业、海外贸易的投资中。 详细分析了“牙行”与“票号”等商业组织中士绅资本的影子。这些商业活动不仅提供了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们使得士绅的社会影响力超越了传统的农业地权范围,与日益兴起的商人阶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士商结合”是理解晚明地方经济活力的关键。 书中还辨析了士绅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规范来包装其经济行为。通过建立义庄、修缮书院、资助科举,他们将经济积累转化为“德行资本”,这使得他们在动员地方资源时,能够披上合法的道德外衣,有效压制了无产或小地主的潜在反抗。 第三部分:社会动员与武装化:乡勇的兴起 本书最具挑战性的论述之一,是关于地方武装——乡勇(或称团练、义兵)的兴起及其对国家垄断暴力的侵蚀。在倭寇、流寇肆虐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无力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这为士绅组织自卫力量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由。 本书通过对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军事思想与地方团练组织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士绅组织乡勇的内在逻辑:这不是简单的治安维护,而是一种政治能力的试验。乡勇的训练、供给和指挥权,直接构成了士绅对地方政治的实质控制。 特别关注了在李自成起义高潮时期,士绅如何在“保家卫国”与“保族保产”之间进行权衡。许多士绅阶层主导的团练,在对抗农民起义军时表现得极为坚决,但面对清军南下时,他们的立场却变得暧昧不清,甚至出现主动迎降或观望的情况,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阶层利益的终极考量,而非对明朝皇权的绝对忠诚。 第四部分:权力边缘的政治参与:清议、党争与边疆治理 尽管本书聚焦于地方,但并未忽视士绅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本部分探讨了晚明士绅如何通过对“清议”的操控,将他们的地方利益诉求转化为全国性的舆论压力。东林党、复社等政治集团的形成,本质上是地域性或利益集团性士绅力量在京师的集中体现。 详细分析了士绅对内阁、六部的渗透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科道言官体系,对那些威胁其地方利益的中央官员进行弹劾和围剿。这种“从下而上”的政治干预,极大地削弱了内阁的决策效率和权威性。 最后,本书考察了士绅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辽东战事中的物资供应和人员筹集上。士绅对国家军事行动的支持,往往附加了苛刻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这成为明末财政体系崩溃的加速器之一。 结论:一个“次级主权”的形成 《帝国的黄昏》认为,晚明王朝的灭亡,不仅是外部军事压力和内部农民起义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士绅为核心的社会精英,通过对经济基础、社会动员和地方武装的控制,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渗透性极强的“次级主权”结构。当国家机器无法有效履行其提供安全和征税的职能时,这种地方性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权力中心便自然填补了真空,最终使得中央政令在地方上效力微弱,加速了王朝的解体。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系统性危机时的弹性与结构性弱点,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需要仔细辨认的引文和图注,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更不用说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它们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与正文内容完美融合,起到了极佳的辅助说明作用,让原本抽象的历史地理概念变得具象化。作为一名追求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体验,而这本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翻阅它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印刷技术的精妙结合,让人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避开了传统史书中常见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口吻,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民间故事般的亲切感来讲述那些波谲云诡的朝堂轶事。作者似乎在努力还原当时普通人(即便是身居高位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处境和心理侧写,使得历史的“人味”更足。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鲜活的对白和场景描写,它们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代入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个充满角力和阴谋的年代。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阅读趣味性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既长知识,又十分解压,完全没有一般严肃历史著作带来的沉闷感,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简直是行云流水,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作者就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他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即便是那些极其微小的宫廷秘闻,也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复杂挣扎的个体。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浮沉的幕后人物时,那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无可奈何的命运走向,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忍不住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人性与时代变迁的深度剖析,阅读体验酣畅淋漓,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深度历史解读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我刚翻开这书的时候,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官样辞令和年代名词。然而,作者的功力令人刮目相看,他成功地将大量的史料熔铸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书中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史实作为支撑,绝非空穴来风的臆测。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事件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多方证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尊重历史原貌的治学态度,在很多历史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读完后,感觉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被极大地拓宽和深化了,每一个章节的阅读都像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抽丝剥茧,收获颇丰。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读物时会习惯性地做大量的笔记和批注,但阅读此书时,我发现自己动手记录的冲动大大减少了,原因在于作者的梳理结构实在是太精妙了。他似乎预料到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点,并在恰当的时机插入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解释,使得阅读的连贯性极强,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这种流畅感是顶尖历史写作的标志之一。虽然内容涉及宏大的历史叙事,但作者总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将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使得叙事既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刻画。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某一段历史但又害怕被海量信息淹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阅读路径。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精美。

评分

比较全面的关于明代宦官的史料的介绍!值得一看

评分

京东商城东西不错,会一直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慢慢看

评分

也是本颇贵的书,如果在折扣面前,依旧不便宜~

评分

京东商城东西不错,会一直购买!

评分

编印不错,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