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精选系列:巴尔干五百年+浪漫主义革命+欧洲历史上的战争+现代社会的形成(套装共4册)

观察家精选系列:巴尔干五百年+浪漫主义革命+欧洲历史上的战争+现代社会的形成(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霍华德,[英] 玛丽·伊万丝,[英] 蒂莫西·C.W.布莱宁,[英] 马克·马佐尔 著,褚律元,向俊,袁子奇 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巴尔干
  • 浪漫主义
  • 战争
  • 欧洲史
  • 社会学
  • 近代史
  • 文化
  • 观察家精选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TSJD02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092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7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观察家精选系列:巴尔干五百年》:
  由于巴尔干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里发生过的战争与艰辛,比我们所知的还要多。但是,单单把巴尔干当作“欧洲火药桶”、麻烦的策源地,这是不公平的。
  在《观察家精选系列:巴尔干五百年》中,作者马克·马佐尔对巴尔干各民族怀着深刻的同情,介绍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讲解了这里的山川河流、宗教信仰以及四面八方野心勃勃的列强,怎样深刻影响了巴尔干历史面貌与社会万象。近代,不甘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的巴尔干民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独立斗争。但到了二十世纪,巴尔干地区依然难逃厄运,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前线。从希腊到前南斯拉夫,由伊斯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片屡遭战火蹂躏的土地,遍布着多少伤痕?又有多少值得铭记与沉思的往事?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提供了简洁而精彩的观察——巴尔干的故事,也是一部文明冲突和交融的启示录。
  
  《观察家精选系列:浪漫主义革命》:
  《观察家精选系列:浪漫主义革命》是关于“浪漫”的*初的故事。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用理性、科学为人类社会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样的社会是冰冷的——用科学公式贬低了人的灵魂,用理性和功利压制了人们挥洒个性、表达情感、纵情想象的本性。
  于是,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艺术家和活动家汇集到“浪漫主义”的旗帜之下,发起了一场反抗启蒙主义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文化起义。他们把内心呐喊化作不朽的诗文、画作、音乐、建筑,乃至狂欢庆典和社会风潮,深刻改变了历史和人性的面貌。
  思想家卢梭、赫尔德,诗人歌德、华兹华斯、拜伦,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画家德拉克洛瓦、透纳、戈雅……这些人类历史上*有才华的心灵,我们常常虽有耳闻却不甚了解。
  《观察家精选系列:浪漫主义革命》将带我们认识这些*不负“浪漫主义者”之名的思想、艺术巨匠,见证一次冲击世界的人类情感、创造力的大爆发,并且真正领悟诗歌和爱情之中那种令人神往,而又让人困惑的“浪漫”情怀。
  
  《观察家精选系列: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现代欧洲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用战争解释历史,可以说“欧洲的版图是在战争的铁砧上锤出来的。”
  罗马帝国瓦解以后,欧洲大陆遭到蛮族入侵,在此后长达600年的时间里,欧洲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进入中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法兰克王国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宗教纷争开启了欧洲历史的新阶段。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从大陆转向海洋,西荷英法等国为争夺海上霸权引发了洲际战争,这种新型国际冲突逐渐失控,*终将欧洲带入全球战争的深渊。
  战争不仅改写了欧洲的版图,也不断更新着欧洲的社会形态。迈克尔·霍华德著的《观察家精选系列:欧洲历史上的战争》中以战争方式的演变为主线,串联起1000年以来欧洲社会政治的深层变迁,涉及宗教战争背后的商业之争,士兵从骑士到职业军人的身份转变,战略、战术的演变,技术竞赛以及现代化战争的诞生。透过这些描述,全书为我们读懂欧洲历史轮廓提供了一部视角不同的极简纲要。
  
  《观察家精选系列:现代社会的形成》:
  《观察家精选系列:现代社会的形成》是一本关于西方社会形成历程的简要历史,精练讲述了五百年来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现代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经5个世纪演变的结果。对于欧洲来说,这500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伟大的发现与奋兴,它们汇成了诸如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进步的大潮。但同时,人们也遭遇了太多迷茫与失控:暴力革命、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疯狂与阵痛之后,人类社会也会迎来深刻的反思与变革,并且学会拥抱新的规则与力量,永不停步。
  《观察家精选系列:现代社会的形成》也专注于给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观念一个历史的眼界。比如科学思维、理性精神、平等观念、功利心、多样性,以及现代人的孤独,等等——它们如何产生?曾受到哪些事件和人物的推动?作者综合了社会科学中的大师观察,讲述带来巨变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探寻现代社会观念的历史根源。

作者简介

  玛丽·伊万丝(Mary Evans),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荣誉教授,任职于性别研究系。伊万丝专注于探索性别和阶层结构在现代社会历程中的角色,并且擅长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她的历史写作致力于为被“隐匿于历史”的女性发声,在历史大事中有意纳入丰富的女性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伊万丝的作品包括《简·奥斯汀与国家》《爱情:一个不浪漫的讨论》《性别与社会理论》等。
  
  蒂莫西·C .W. 布莱宁 (Timothy C. W. Blanning)
  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退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成员。他专注于从17世纪到第1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对两个多世纪中的绘画、音乐、文学、思想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品包括:
  《追逐荣耀:塑造近代欧洲的五场革命,1648-1815》(“企鹅欧洲史”卷6);
  《力量的文化和文化的力量:旧制度的欧洲,1660-1789》;
  《音乐的胜利:作曲家、音乐家及其艺术的降临》。
  
  马克·马佐尔,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伦敦大学、萨塞克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著有《希特勒统治下的希腊》、《黑夜中的大陆》、《巴尔干》、《幽灵之城》、《希特勒帝国》等著作,并荣获多项大奖,包括沃夫森历史奖、达夫·库珀奖、伦西曼奖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会史作品。从宗教改革,历经启蒙运动,直到当今社会,玛丽·伊万丝探索了现代性多样的起源与演变进程,精到把握了复杂的观点和多样的历史材料。书中谈到诸如尼采、马克思·韦伯和西奥多·阿多诺关于欧洲现代性的悲观思潮,但是伊万丝认为,看待现代化的后果时我们应该平衡利弊。
  ——布赖恩·特纳(Bryan Turner),耶鲁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

目录

《观察家精选系列: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章 骑士的战争
第二章 雇佣军的战争
第三章 商人的战争
第四章 职业军人的战争
第五章 革命战争
第六章 国家间的战争
第七章 技术专家的战争
尾声 欧洲时代的终结
注释

《观察家精选系列:现代社会的形成》: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现代的形成
第二章 理性、革命及回应
第三章 技术革命
第四章 备受质疑的现代性
第五章 历史变革
注释及参考文献

《观察家精选系列:巴尔干五百年》
《观察家精选系列:浪漫主义革命》

精彩书摘

  《观察家精选系列:现代社会的形成》: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理性乃是,而且只应当是情感的仆人。”18、19世纪将无数次见证个体的人利用理性满足强烈的好奇心,贯彻对社会和政治秩序进行必要变革的坚定信念。理性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在解决物质世界的问题方面的成功运用,使19世纪成为一个经历空前技术变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程度之彻底可谓史无前例。如果将1500年的欧洲同1800年的欧洲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对多数欧洲民众而言,日常生活的变化甚微,并且特征鲜明。生活受到地域限制,生存本身有赖于收成的好坏,作息受到自然光和季节的影响。但到1900年,众多欧洲民众居住在城镇,作息依时钟和工作日程而定。人们——尤其是欧洲北部的人们——能够乘坐火车,进行相对轻松的旅行,而且可能已经见识过将自己国家同其他(遥远的)国家连接起来的这一伟大发明。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在俄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塑造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思想和学说也已经确立和发表。到1900年,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开始认识“社会主义”这一术语,诸多民众所依赖的权威不再是某个固定的地方教会或地主,而是某个诸如工会、政党或是利益集团之类的机构。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19世纪。
  这一转变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上一章资本主义兴起问题的继续。但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工业社会,而且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带来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技术革新。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因素繁多,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贯穿欧洲中世纪始末的政治分裂。欧洲各国的权力并没有集中在君主手中(简单回顾12世纪以降欧洲大部分君主制国家的历史,便可得出君主政体不稳定的结论),这又为王室之外其他人的权力——和财富——的增长提供了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精力充沛的个人能够追逐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可能还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防君主对个人财富心生妒意。新教的宗教改革,和其后教宗在赚钱和花钱相关事务的权威的下降,都大大推动了这种逐利行为,但在诸多研究该课题的近代学者[如亨利·卡门(Henry Kamen)]看来,对待赚钱的新态度的关键不在于新教的教义,特别是加尔文宗的教义,而在于众多加尔文教徒的难民身份。由于宗教迫害和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国家税赋严苛,这些难民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流放和边缘化的痛苦经历中形成了创造资本的信念。
  17、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见证了技术革命兴起的欧洲资本主义在形式上还混乱无序,有别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晚期盛行的资本主义后期形式,即管理化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可以用混乱无序来描述,是因为个体的企业家的行为不受或是很少受到劳工组织或国家的干预。小作坊,亦即家庭作坊在欧洲各国盛行,人们更换工作地点,也就意味着更换住所和工作性质,而这种自由流动性到19世纪后期已经难得一见。不直接从事工业或制造业生产的利益个人潜心研究产品,他们的产品往往也是在家庭空间内生产的。伯明翰月光社(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成员的工作就具有这种自由状态的特性,确切而言是典范性。珍妮·阿格罗(Jenny Uglow)就这些月光社成员写过一部作品,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他们旺盛的精力和对科学技术的执迷。2月光社的成员中有10位后来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包括伊拉斯谟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祖父,进化论的先驱]、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乔舒亚·威基伍德(Josiah Wedgwood)。珍妮·阿格罗指出,这些成员大部分是地方的非国教信徒,他们在伦敦以外的地区长大,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她引用了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评价:“我们因对科学的共同爱好而聚集在一起,我们认为这种共同爱好足以将各色各样的人联合起来。”
  在此,这个18世纪的社团实践的正是启蒙思想,尽管该社团对18世纪后期英国的制造业和科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月光社的成员济济一堂,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开发能够赚钱的产品,但他们聚会的众多成果都以动力、产品和交通的形式为革命性变化做出了贡献,而这些变化又成为创造巨大财富的基础。类似的社团在伯明翰以外的地方也出现了。在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群贤毕集,探讨科学的各种可能性。同样,他们最初感兴趣的并非科学创造利润的潜能。正如E·J·霍布斯鲍姆(E. J. Hobsbawm)所指出的,1750年以前的伟大科学家主要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瑞士和意大利,但自那以后,“科学的世界拓展了,吸纳了此前贡献甚微的国家和民族”。18世纪探索和研究地球的兴趣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历史和自然世界形成的兴趣。《宇宙》一书的作者、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是这种执着探寻世界地理及其社会和物理现实的典型代表。
  ……

前言/序言

  本书封面选用了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Velazquez)1656年的画作《宫娥》(Las Meninas)。这幅画作就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所传达的信息远远胜过任何文字的表意:对现代世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但鉴于该画作的创作年代,《宫娥》也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我们能从《宫娥》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多少让我们觉得自己同17世纪的芸芸众生有着共通的历史。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构成了本书成书的前提。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1984》涉及众多重要主题,极权主义社会会抹杀历史便是其中之一。本书并不认为现代社会有意要消除历史,抹去我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这不属于本书讨论的范畴。但人们往往不再按时间顺序讲授历史知识,也不再将思想和事件置于历史语境下来看待。这种变化是作者创作本书的一个动因。我们被告知自己生活在一个新的“风险”社会[乌尔利希·贝克(Ulrich Beck)],人类以及人们同自身和彼此的关系都发生了彻底变化[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Siddens),布赖恩·特纳(Brvan Turner),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诠释21世纪时,包括这些学者在内的众多作者都强调该时期同以往各历史时期的差异。这些问题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畴。作者在本书中构建的是一个尚未经历这些变革的世界,意图展现古今关系以及思想同社会语境的相互作用。然而,在读者开卷之前,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本书假定“社会”存在。英国首相撒切尔(Thatcher)夫人发表过“社会”不存在的著名论断,众多社会学家[例如约翰·厄里(JohnUrry)]进一步完善了该观点,提出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不再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社会中,而是身处同一个世界。这种观点(在一个经历了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的世界里)深受欢迎。但作者认为这种论断不妥,原因有二:其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构成我们身份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社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其二,曾有观点认为,“历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结,如今即便是其主要拥护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也已经摈弃该观点。很显然,充斥现代世界的文化与社会冲突——例如宗教在社会世界的定位——是我们传承的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史学家彼得·拉斯莱特(Petei Laslett)曾论述过“失落的世界”,而另一位史学家帕特里克·科林逊(Patrick Collinson)也曾在书中提到我们有能力重新获知、理解这些世界,并认识它们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要厘清“现代”(modern)、“现代性”(modernitv)和“现代主义”(modernism)这三个术语。人们通常将这些术语混为一谈,但三者实际上存在明显差异。从历史角度而言,“现代”并非特指某一固定时期(如第一章所述),但作者用“现代”一词指代1500年以降——即宗教改革以后——的历史时期。宗教改革在欧洲催生了新的基督教教派——新教。人们对该教派影响程度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发展影响深远,而且还将在诸多方面继续产生影响。第二个术语“现代性”的用法和大多数语境下的用法相同,指19世纪中叶欧洲所形成的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经验。该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以及随之形成的对人类可能性的新认识共同定义了“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又界定了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世界。第三个术语“现代主义”此处专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文艺思潮。
  本书主要聚焦英国,但我们现在认识到,对英国的认识应该超越文化和地域的限制。女权主义、性别政治、“后殖民主义”和“属民研究”以及保罗·吉尔罗伊(PaulGilroy)之类学者的涌现,使得撰写历史比以往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虽然英国是本书考察的焦点,但这个国家不断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读者还需要区分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这两个不同概念。资本主义——市场和利润驱动的政治经济制度——早在工业化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独立于后者而存在。1989年以来所经历的变迁使人们逐渐接受市场经济是社会组织的唯一方式这一观点(还推广了民主与市场经济“自然”关联的观念)。但我们只需简要回顾过去500年的历史,便知道这些观点都不可信。我们曾经(而且仍需继续)争取民主、捍卫民主。历史告诉我们,有关人类的事务很少有“自然的”。最后提醒读者,本书是对过往500年历史的概述,因此不可能涵盖所有“创造”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真诚地希望读者能够受到启发,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权力、信仰与民族:中东欧的百年风云》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中东欧地区自启蒙时代末期至冷战解体后近两百年间的复杂演变历程。该地区地缘政治敏感,文化多元交织,常被视为欧洲大陆的“火药桶”与文明交汇的前沿。本书摒弃了单一民族叙事的窠臼,着重探讨了帝国衰亡、民族主义兴起、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全球化冲击等多重力量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东欧格局。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民族的觉醒(1800-1914) 本部分聚焦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十九世纪所面临的内部瓦解与外部压力。我们将详细考察哈布斯堡君主国如何试图通过“二元”或“三元”结构来平衡日渐高涨的匈牙利、捷克、波兰、塞尔维亚等民族的要求。重点分析了十九世纪中叶的革命浪潮——1848年革命——对中东欧政治版图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民族认同构建中的作用。 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探讨了斯拉夫主义、泛日耳曼主义如何在区域内相互碰撞,并催生了诸多政治运动。不同于西欧相对清晰的民族国家构建模式,中东欧的民族建构往往伴随着对少数族群的压制或边缘化,例如奥匈帝国境内德意志人、马扎尔人与斯拉夫民族间的权力博弈。 宗教与身份: 考察了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在中东欧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尤其关注了巴尔干地区,那里拜占庭遗产、奥斯曼影响与西欧天主教世界的渗透相互作用,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工业化与社会变迁: 分析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滞后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包括农民阶层的动荡和新兴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 第二部分:世界大战与意识形态的熔炉(1914-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终结了三大帝国,更彻底重塑了中东欧的政治地理。本书详细描述了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及其在中东欧遗留的结构性矛盾。新成立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如何在民族边界划分、经济整合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步履维艰。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危机: 深入研究了魏玛共和国崩溃的经验教训如何在中东欧国家中重演,例如大萧条对脆弱民主政体的冲击。探讨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如何在中东欧知识界和工人阶层中迅速传播,并最终取代了软弱的自由民主尝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 本章详述了纳粹德国和苏联的侵略如何将中东欧变成了欧洲战场的核心地带。重点分析了种族灭绝政策对犹太人、罗姆人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战时抵抗运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三部分:铁幕下的生存与抵抗(1945-1989) 战后,中东欧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集团。本部分旨在超越简单的“受害者/施害者”二元对立,考察这些政权内部的适应性、僵化性以及社会抵抗的微妙形式。 斯大林主义的移植与本土化: 研究了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强行推行过程,包括农业集体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如东德1953年、匈牙利1956年、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探讨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尝试及其被镇压的深层原因,即内部改革派与莫斯科保守派的根本分歧。 “温和的异端”: 重点分析了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模式和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的特殊性。考察了波兰天主教会和“团结工会”的兴起,展示了公民社会在长期威权统治下如何积累力量。 经济停滞与社会张力: 剖析了计划经济在中东欧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技术落后、消费品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些成为最终崩溃的经济基础。 第四部分:后共产主义时代的重塑与挑战(1989至今) 柏林墙的倒塌开启了中东欧历史的新篇章,但自由并未自动带来稳定。本部分关注转型期的剧烈阵痛及其遗留问题。 “休克疗法”与社会代价: 详尽分析了私有化进程的争议,以及快速市场化对社会公平和结构造成的冲击。考察了部分国家中寡头集团的形成,以及由此导致的腐败问题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削弱。 重返欧洲与新的边界: 探讨了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过程,这既是安全和经济上的回归,也引发了关于主权、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深刻讨论。 族群冲突的复燃: 详细分析了南斯拉夫解体引发的血腥战争,揭示了冷战后民族主义如何以更暴力、更极端的形态在中东欧地区爆发,以及国际社会在干预过程中的困境。 结语: 本书认为,中东欧的历史并非一条简单的从专制到民主的线性轨迹,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反复拉锯的动态过程。理解中东欧,就是理解现代欧洲如何处理其内部的多元性、帝国遗产和地缘政治的永恒拉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片复杂土地的综合性框架,超越冷战时期的刻板印象,直面其当代挑战与未来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精神觉醒”和思想解放的著作情有独钟,特别是关于艺术思潮和哲学转向如何重塑社会认知的探讨。虽然我手头正在研读一本专注于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沙龙文化的专著,这本书的整体主题听起来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但那种内在的张力——即人类精神如何挣脱旧有枷锁——往往是贯穿所有历史阶段的母题。我猜想,在这套书的某个部分,即使是描写大规模战役的篇章,其背后也必然隐藏着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和新思想的萌芽。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理解“变革是如何发生”的通用模型,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毕竟,真正的历史魅力在于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思想洪流,是如何催生出可见的巨变。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转折点作用的洞察,那就太棒了。

评分

我这个人看书比较“跳跃”,常常被一些特定年代的艺术运动所吸引。眼下,我正沉浸在对19世纪末象征主义运动的深入研究中,关注那些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符号和暗示来反抗现实主义的束缚。这套书的《巴尔干五百年》听起来似乎更加侧重于政治版图的变动和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些议题与我正在关注的唯美主义思潮相去甚远。但是,我相信,任何重大的艺术或哲学转向,都必然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边界的紧张和历史的重压——息息相关。如果这套书能巧妙地在讲述政治风云的同时,触及到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下的文化焦虑,比如身份认同的危机如何催生出新的审美,那么,它对于理解我正在研究的艺术流派的“土壤”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演变,这本书的侧重点虽然不完全吻合我的当前阅读兴趣,但光看目录就让人忍不住想翻阅。它似乎聚焦于更宏大叙事和跨越时间的变迁,这与我目前深入挖掘的某个特定时间段的细微社会变化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例如,我正在研究某个特定公爵领地在13世纪的税收记录,而这套书更像是站在云端俯瞰整个欧洲大陆的星图,描绘着权力如何流转、文化如何碰撞的宏伟蓝图。它提供的广阔视角,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地方性事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我个人非常欣赏那种能够将不同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形成连贯叙事的作品,我相信这套书在这方面绝对能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即便是它没有直接涵盖我正在钻研的那些枯燥的档案细节,那种时代精神的捕捉也足以令人心潮澎湃。

评分

说实话,我对军事史和地缘政治的兴趣并非首要的,我更偏爱那些探讨文化交流、宗教冲突或法律体系演变的著作。我目前正在细读一本关于拜占庭帝国晚期法律文本对后世欧洲民法影响的论文集。这套书的标题中提到了“战争”,这让我略感一丝距离。不过,历史的悖论就在于,很多重大的文化和法律革新往往是在冲突的间隙或战后重建中发生的。我希望这套书在描述那些刀光剑影的时刻时,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战争背后的文化动机和随之产生的文化渗透。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文明在冲突中如何相互学习或相互误解的案例,那将是对我当前研究的极佳补充,能够让我看到那些庄严的法律条文背后,也曾有血与火的催化剂在作用。

评分

最近迷上阅读那些分析现代社会形成根源的硬核学术作品,特别是对工业化初期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进行量化分析的论文。因此,我对这套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现代社会的形成”——抱有极高的期望。然而,我手中的另一本侧重于数据驱动的社会学分析,它对诸如城市化率、识字率等指标的细致剖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精微。这本精选系列,听起来更像是对“现代性”这一复杂概念的文学性或叙事性阐释,而非统计学上的解构。我希望它能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缺失”部分,即,现代社会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提升和制度的更迭,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集体心态的根本转变。我期待看到那种将技术进步与人的情感体验巧妙结合的叙事手法,而不是冰冷的因果链条堆砌。

评分

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

评分

包装盒装帧都可以,希望内容给力

评分

第一次系统了解巴尔干,书的内容不多,但脉络清晰,值得一读。

评分

老公很喜欢,每天都看到半夜。。。。。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期待另外七本的内容也足够精彩。

评分

4. “新思•观察家精选”汇集具有当代回声的历史话题,旨在帮助我们收整见识的碎片,读懂现代世界的由来,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境况。书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页之间,外形精巧;这些*作者所讲述的既是各自*擅长的话题,也是同一个大时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过了解永不止步的时代变迁,增长对未来的远见。“观察家精选”之2。

评分

2. 如果你有志于研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社会科学经典作品,或者是想得到一些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妨先看看这本书。《现代社会的形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欧洲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大势,同时介绍了伏尔泰、马克思、韦伯、尼采等重要思想家对社会的解读。

评分

,翻译也非常好,蛮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