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泰 著,吴长青,张莉,彭鹏 等 译,王艺 等 校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史
  • 宗子维城
  • 商周时期
  • 春秋战国
  • 文化考古
  • 遗址研究
  • 早期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1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的英文版,获得了2009年度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图书奖。这是有关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著作首次获此殊荣,标志着海外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日益增长的浓厚兴趣及对相关学术研究的高度认可与关注。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作者简介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艺术史系教授。
罗泰教授是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出生于德国,曾先后求学于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198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毕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边分校。1993年起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年以来,罗泰教授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特别关注学科之间的互补研究和考古学数据能够提供新信息的重要历史课题。先后出版《乐悬:编钟和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宗子维城》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罗泰教授为推动中美考古学界的研究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考古项目的美方合作指导者之一,罗泰指导了长江流域古代制盐遗址的发掘工作,同时也是《东亚考古》杂志的创始编委之一。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英、日文版序......1
韩文版序言......1
中文版序言......1

引论......1
历史背景/考古与文献/考古资料/途径/本书概要

第一部分新等级制度及其实施
第一章西周晚期贵族的重组(约前850年)......31
周原与庄白一号窖藏/风格序列/礼制改革的迹象/作为历史证据的铜器铭文/微氏世系与礼制改革的年代/西周的氏族组织/微氏族的社会地位
第二章诸侯氏族内的等级和性别差别(约前1000—前650年)......76
墓葬资料及其局限性/三个墓地: 年代问题/墓葬与墓地布局/用器制度分析/性别差异
第三章中国北方氏族共同体的个案研究(约前800—前450年)......141
人口统计和等级分析/上马墓地及其周边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分化的标志/葬具/随葬品/等级的世袭与地位标志的分配/性别差异/比较/插曲

第二部分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
第四章周文化圈内的姓族差异(约前1050—前500年)......191
洛阳和曲阜/洛阳的“商人”与“周人”墓葬/曲阜的“商”、“周”遗存/腰坑/陶鬲/评述/尾声: 一个“先周”案例
第五章周文化圈内的民族差异(约前1050—前350年)......226
西周时期周朝和晋国都城的“异族”/东周时期的秦墓/益门村2号墓/东周时期秦墓的“外来”因素/从毛家坪来看秦的民族身份 /评述
第六章扩张中的社会(约前1050—前221年)......269
早期趋势/“东夷”的融入/中山国/长江流域/东周时期的长江下游/移民式扩张/评论

第三部分变化与调整
第七章东周时期的宗教转变(约前600—前221年)......319
礼仪重点的改变/宗庙与墓葬关系的转变/明器/再现家居和社会环境的墓葬/作为小宇宙的墓葬/基本的宗教观念
第八章高级贵族与低级贵族的分野(约前750—前221年)......353
东周各诸侯王陵及陵园/淅川下寺的双重铜器组合/“特殊组合”青铜礼器的其他实例/性别差异的扩大/新郑的祭祀坑/阐释
第九章低级贵族与平民的融合(约前600—前221年)......407
东周楚墓/春秋时期楚墓等级/战国时期的发展/社会层面的阐释/与文献的对应/评述/插曲

结语......439
人口增长与人群流动/领土控制与扩张/农业人口/军事/商人与企业家/工匠、专业人员及其他/呼吁

本书引用古典文献及铭文的标准版本......460
中文书目......461
日文书目......497
西文书目......501
宗子维城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地图1周初主要遗址分布图......5
地图2周原位置图(陕西岐山与扶风两县)......34
地图3山西曲沃天马—曲村周围的考古遗址......86
地图4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区......91
地图5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氏族墓地......103
地图6山西侯马上马墓地......145
地图7反映西周晚期礼制改革标准的礼器组合分布图......181
地图8河南洛阳周边的公元前一千纪遗址......194
地图9山东曲阜故城遗址......198
地图10西周时期中国文化区西北边陲的考古学文化......231
地图11东周早期甘肃东部的考古学文化......237
地图12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墓地......244
地图13周代后半期的遗址分布图......270
地图14江苏丹徒谏壁至大港的所谓吴国王陵区......304
地图15陕西凤翔的考古遗址......359
地图16陕西临潼东陵陵区......362
地图17陕西临潼骊山秦始皇陵园......364
地图18河南淅川下寺墓地......367
地图19中国北方和南方出土“特殊组合”器物的墓葬的分布情况......389
地图20楚国疆域......411表1年表......6
表2庄白一号窖藏铜器(按年代排列)......39
表3庄白一号窖藏(陕西扶风)出土青铜器(按功能分类)......48
表4周代的用器制度......53
表5庄白一号窖藏铜器铭文所载微氏族族长世系......60
表6周王世系(至前841年)......62
表7微氏与周王室世系对照......63
表8陕西宝鸡国氏族墓地青铜器组合......82
表9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Ⅲ区)青铜器组合(不确定的列表)......88
表10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青铜器组合......112
表11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曲村Ⅱ区)青铜器组合......118
表12山西侯马上马墓地: 墓葬按分期和分区排列......144
表13上马墓地“埋葬群体”的人口发展......148
表14上马墓地两性死亡年龄的差异......150
表15上马墓地的椁/棺分布(仅成人)......159
表16上马墓地的用器组合......160
表1723座上马墓地的用器组合......162
表18上马墓地葬具和随葬器物组合的对照分析......166
表19上马墓地与部分周人墓地棺椁对比......176
表20显示西周晚期礼仪制度普及的部分丧葬组合......178
表21陕西长安张家坡邢氏族墓地21座洞室墓的器物组合......230
表22渭河流域东周秦国墓地的青铜器组合......240
表23周文化圈边缘窖藏出土青铜器......273
表24山东半岛莒国诸墓地的铜器组合......279
表25早期中国统治者墓葬的规模......356
表26河南淅川下寺/和尚岭薳氏族墓地出土铜器组合......368
表27春秋时期楚墓出土的铜器组合......374
表28战国时期含“特殊组合”的楚墓出土的器物组合......382
表29楚以外地区含“特殊组合”器物的墓葬所出铜器组合......385
表30春秋时期的部分O级、P级和Q级楚墓出土器物组合......414
表31战国时期M、N/O、P和Q级部分楚墓的器物组合......422
表32赵家湖墓葬等级与社会等级的对应......432

图1陕西省扶风庄白一号窖藏......33
图2周原远景(面向岐山,摄自陕西扶风召陈遗址附近)......34
图3云塘建筑群落(陕西扶风)......36
图4庄白一号窖藏“折”铭容器......41
图5庄白一号窖藏的“豐”铭容器......42
图6庄白一号窖藏的“牆”铭容器......43
图7庄白一号窖藏的铭容器(较早风格的一组)......44
图8庄白一号窖藏的铭容器(晚期风格)......47
图9西周晚期部分青铜容器(右)与陶质饮食器(左)的密切联系......54
图10庄白一号窖藏第三套甬钟......59
图11一个树状氏族的结构图......69
图12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陶鬲......94
图13陕西宝鸡竹园沟13号墓......99
图14陕西宝鸡茹家庄1号墓和2号墓......101
图15山西曲沃北赵墓地31号墓所出玉覆面和覆体......106
图16山西曲沃北赵墓地93号墓......107
图17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墓地1727号车马坑......107
图18陕西宝鸡竹园沟 13号墓出土的青铜器组合......109
图19陕西宝鸡茹家庄 1号墓(即1A号墓)“妾”椁室出土的成套青铜鼎和簋组合......110
图20河南三门峡上村岭2001号墓出土青铜器组合......117
图21山西曲沃北赵墓地 93号墓出土青铜明器......126
图22陕西宝鸡茹家庄 2号墓出土邢姬媵器......133
图23山西侯马上马墓地不同葬具的墓葬......153
图24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组合......154
图25山西侯马上马1007号墓所出陶明器组合......155
图26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出土的陶炊器......156
图27山西侯马上马墓葬中所出杂器......157
图28山东曲阜故城的城墙......197
图29北京市房山琉璃河202号墓......201
图30山东曲阜药圃120号墓......202
图31河南洛阳北窑墓地陶鬲的类型......207
图32山东曲阜A组墓地陶器分类......210
图33山东曲阜B组墓葬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类型......212
图34“先周”及西周早期两类鬲的制作过程示意图......217
图35先周陶鬲及西周早期的陶鬲演变图......224
图36陕西长安张家坡的主要墓葬形制......228
图37山西曲沃北赵113号墓出土的青铜三足瓮和双耳罐......234
图38陕西铜川枣庙1号墓......239
图39秦墓铜器的类型序列......245
图40秦墓陶器的类型序列......247
图41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墓......249
图42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墓出土的部分器物......250
图43鍑......254
图44带饰......255
图45带钩及其用法......256
图46甘肃甘谷毛家坪聚落遗址的陶器类型......261
图47寺洼文化的陶器类型......262
图48四川彭州竹瓦街两座窖藏出土的青铜容器......274
图49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南山根出土青铜器......276
图50河北平山三汲乡中山王墓坑平面图......282
图51河北平山三汲乡中山王墓出土青铜三叉形旗杆......285
图52河北平山三汲乡中山王墓所出错金银青铜兽......287
图53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申墓出土青铜容器和编钟组合......293
图54湖北当阳赵家湖墓地出土“楚式”陶鬲......294
图55周文化圈东南疆的几类土墩墓......298
图56周文化圈南疆出土的越式铜鼎......301
图57东南地区出土的各式地方风格青铜器......302
图58安徽屯溪奕棋3号墓出土的青铜镇墓兽底座......303
图59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申墓出吴王光鉴......306
图60浙江海盐黄家山石质明器......307
图61河北易县燕下都16号墓出土的陶明器组合......330
图62燕下都16号墓出土明器陶鉴的纹饰......331
图63曾侯乙墓: 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333
图64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的内棺......335
图65河北平山三汲乡1号墓中山王墓出土镶嵌铜版兆域图......337
图66杨鸿勋的中山王复原图......338
图67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墓出土地图木版......340
图68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外棺......341
图69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衣物盒......342
图70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陵区3号墓的袝葬墓出土的棋盘......344
图71陕西咸阳塔儿坡墓地出土的随葬陶器组合......347
图72山东临淄商王1号墓所出铜质及银质容器......349
图73甘肃礼县大堡子山2号墓......356
图74陕西凤翔南指挥村秦(景?)公墓......358
图75陕西临潼东陵Ⅱ.3号和Ⅰ.1号墓......363
图76山东临淄附近的六王冢......365
图77河南淅川下寺10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常规组合”......372
图78河南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特殊组合”的主要铜器类型......377
图79西周晚期与公元前6世纪中叶“特殊组合”的铜器纹饰比较......378
图80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出土的特殊组合器物......391
图81河南下寺2号墓出土的铜禁......392
图82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墓出土的铜甑和炉......392
图83河南新郑中行4号乐器坑......396
图84河南新郑中行15号礼器坑出土容器......398
图85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国国君墓出土常规组合铜容器......399
图86河南孟津平乐出土的齐侯盂......405
图87春秋时期的M级墓葬: 湖北当阳赵巷4号墓......412
图88春秋时期的N级墓葬及其随葬品组合: 湖北襄阳团山1号墓......416
图89春秋时期的O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湖北当阳金家山JM9号墓......417
图90湖北当阳金家山春秋时期的P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JM2号墓平面图与JM1号墓所出器物组合......418
图91湖北当阳金家山春秋时期的Q级墓及其器物组合: JM113号墓平面图与JM164号墓出土的器物组合......419
图92R级墓葬: 湖北当阳金家山JM80和JM138号墓......419
图93战国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及其随葬品组合: 湖北荆门市包山2号墓平面图以及湖南长沙市89号墓(六程桥1号墓)的器物组合......421
图94战国时期的M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湖北江陵雨台山555号墓......424
图95战国时期的N/O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湖北当阳杨家山YM2号墓平面图与湖北当阳金家山JM229号墓的随葬品组合......426
图96战国时期的P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湖北当阳金家山JM69号墓平面图和JM168号墓的随葬品组合......427
图97战国时期的Q级墓葬及其器物组合: 湖北当阳金家山JM35号墓......428
图98河南濮阳西水坡175号墓坑......452

精彩书摘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前面我们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字材料,提出它们所反映的礼仪的彻底改革,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这场改革不见于任何传世文献,但是考古资料提供了充分的线索,让我们认识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改革是如何逐步展开、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考古资料难免比文献材料来得分散,但是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对祖先态度的转变,不仅影响了那些东周时期少数的出资制作有铭铜器的高级贵族,而且影响到了各个阶层的贵族。祖先神灵威望的丧失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与新的死亡观念及身后世界的宗教信仰的兴起相关联,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或者与后者存在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些观念后来成为中国的民间宗教的一部分,并在公元初的几个世纪开始融人了道教。后来经过些微变化,一直流传延续到今天。但是在东周时期,它们是新兴的,且仍在生根发芽阶段,而考古发现让我们能够追寻其源头。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设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避开了您提供的书名所暗示的研究领域: --- 书籍名称:《丝绸之路的阴影:中亚绿洲文明的兴衰与互动研究(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活跃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绿洲文明群体的生存形态、文化演变及其在东西方交流网络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不同于以往将焦点集中于帝国扩张或单一王朝史诗的叙事,本书采用了一种“微观历史”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带、河中地区(Transoxiana)以及巴尔干-粟特走廊沿线那些相对“沉默”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与宗教生态。 研究的基石是近年来在中亚、伊朗高原东部及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址和文献碎片。作者综合运用地层学分析、有机物残留分析(如土壤中的植物遗存与动物骨骼鉴定)、以及对地方性铭文(如佉卢文、粟特文残片)的文本解读,力求重构这些绿洲社区在特定历史时段的真实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绿洲的诞生与环境的制约(公元前500年—公元前1世纪)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绿洲聚落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气候波动与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中亚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灌溉农业技术体系。我们详细分析了卡拉苏文化、斯基泰-萨卡文化影响下的早期聚落形态,探讨了游牧经济与定居农业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平衡关系。重点关注了河中地区(特别是琐罗亚斯德教早期圣地的选址)与南疆绿洲(如楼兰、尼雅)在这一阶段如何确立其在区域贸易网络中的初始地位。通过对出土陶器风格的对比分析,我们揭示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边缘控制对地方手工业生产模式产生的间接影响,以及早期印度佛教思想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西部的支线开始渗透。 第二部分:帝国的叠影与贸易的转型(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 这一时期是中亚历史的转折点。汉朝的西进、贵霜帝国的崛起以及帕提亚(安息)的巩固,共同塑造了一个多中心、高度互联的贸易环境。本书摒弃了“丝绸之路”的单一线性叙事,转而探讨了多重贸易走廊的并存与竞争。 重点章节详述了粟特商人群体的崛起。他们的跨区域流动性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媒介。通过对出土的粟特契约文书和墓葬壁画的研究,我们重建了粟特社会内部的家族结构、商业信贷机制,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在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周旋,以确保商路的畅通。我们还细致考察了贵霜王朝对中亚贸易路线的“汉萨化”倾向,尤其关注了犍陀罗艺术在绿洲城市中的传播路径及其在当地宗教语境下的变异。 第三部分:宗教的熔炉与社会的适应(公元3世纪—公元5世纪)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中亚社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冲突。在政治真空或权力更迭频繁的背景下,宗教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 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的世俗化: 考察了火坛的设置、祭祀仪式的考古证据,以及祆教在非波斯血统群体中被接受和本土化的过程。 2. 大乘佛教的深度扎根: 侧重于敦煌、克孜尔等地的石窟艺术,不仅分析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如受笈多王朝影响),更研究了供养人(多为粟特或吐火罗语系人群)的社会身份,揭示了佛教如何成为一种跨越族群的“公共信仰”。 3. 早期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与摩尼教的传入: 考察了这些新兴宗教在绿洲城市中建立社群的考古证据,分析了它们如何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并在丝绸之路的特定节点上,与既有的信仰体系进行互动乃至竞争。 第四部分:绿洲的衰落与环境的惩罚(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初)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公元5世纪后,部分绿洲文明开始退缩或消失的原因。我们不再将焦点简单归咎于突厥人的入侵,而是提出了一个多因素模型:长期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区域性气候的持续干燥(基于树木年轮和湖泊沉积物的证据),以及主要贸易路线的结构性转移(如海上贸易的兴起和新的陆路走廊的开辟)。通过对卡拉、热罗、尼雅等遗址后期废弃层的详细考察,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系统在多重压力下崩溃的景象。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中亚的绿洲社会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揭示了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中间地带”文明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创造力。 关键词: 中亚考古、丝绸之路、绿洲农业、粟特、贵霜、宗教传播、环境历史、古代贸易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区域差异”的强调,这在以往的通史性研究中往往是被弱化的。它并没有将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东部沿海与中原腹地、甚至巴蜀地区之间在物质文化上的显著分野。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礼器制度在不同“邦国”中的地方性变异那一段论述尤为感兴趣。表面上看,礼器是权力与等级的象征,但深入到考古现场,你会发现,即便是同一类型的鼎,其铸造工艺、纹饰主题乃至埋葬方式都存在着千差万别。这暗示了,在政治统一尚未完成的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何等地复杂和多元。作者成功地论证了,理解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必须先接受它是一个由诸多半自治、文化各异的实体构成的“多元互动场”,而非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模型。这种细腻的地域剖析,为理解后来的秦汉大一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置条件分析。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丧葬习俗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称赞该书在墓葬考古分析上的深度。书中对同一时期不同阶层墓葬的对比分析,简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分层课。从墓室的挖掘深度、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的悬殊对比,再到人骨遗存所能提供的健康信息,作者将所有的信息点串联起来,勾勒出一条清晰可见的社会阶梯。更精彩的是,它还探讨了“死后世界”的观念是如何通过物质遗存反映出来的。比如,某些象征性的陪葬品,它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功能或许微弱,但在墓葬中却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这无疑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来世的想象与对既有秩序的维护心态。这种将“生”与“死”的物质证据相结合的分析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心理”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哲学讨论,而是有实在物件支撑的论断。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物质文化报告”与一部富有洞见的“社会史解读”的完美结合体。它没有采用那种引人入胜的小说笔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态度,去解构历史。读者需要准备好面对大量的图表、线描图和数据对比,这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挑战。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数据源的忠诚,使得整部著作的学术价值达到了极高水准。它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在文字记载相对稀疏的时期,社会是如何通过其留下的痕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砖瓦、铜器、玉石——进行自我组织和表达的。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历史,往往深藏在那些我们平常不经意走过、却被时间掩埋的泥土之下,需要耐心与专业知识去重新发掘和解读。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目。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捧上手便觉分量十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其中蕴含的学术重量。我之所以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试图从“考古材料”这一最坚实的物质证据出发,去重构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历史图景。我们读史书,往往受限于文字的偏见和遗漏,而考古发现则像一面未经雕琢的镜子,直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零散的器物、墓葬形制、聚落遗址等冰冷的实证,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关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精神信仰的动态网络。尤其是跨越了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两百五十年这个关键的转型期——春秋战国这段风云变幻的岁月,社会制度正在经历剧烈的松动与重塑。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年代断限,而是会去探究那些出土的陶器纹饰、青铜器铭文背后的权力更迭和文化认同的微妙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链条,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考古报告,转化为清晰可感的社会故事,让我们能真正触摸到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气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年代和地点的罗列之上。

评分

读完部分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与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人的结论,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慢镜头手法,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到那些尘封的地下世界。那种反复比较不同遗址出土文物的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关于早期铁器在不同地域的推广速度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书中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具体的工具形制演变和其在墓葬中随葬数量的变化来佐证观点。这使得整个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实物基础之上,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扎实的“看图说话”式研究方法,远比那些基于二手文献的空泛推测要来得实在和过瘾。它强迫读者跳脱出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框架,转而关注那些普通人生活的物质载体,领悟社会变迁的微观动力。

评分

赶上再一次团购书籍,又是新的一轮大餐开启了~

评分

新出,挺好的,包装也不错,很好很好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看西方人怎么研究中国考古,很有启发性

评分

还可以吧。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罗泰的书,是在李零先生的文章里看到的,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买来学习

评分

很厚的一本,希望翻译到位,否则又是一堆废纸

评分

很厚的一本,希望翻译到位,否则又是一堆废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