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從讀詩開始。如何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從寫詩開始。如何創建詩意兒童文化的語文?還是引導孩子從讀詩寫詩開始。我們說,我們的教育是完善人格和人性發展的教育,而它的很高境界卻是詩性,一個人能夠過著一種有詩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一種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王宜振以一個詩人的視角、敏銳和智慧,在詩歌的海洋裏精心采擷,把世界美好的詩歌呈現在我們麵前,並進行詩意而有趣味的解讀,在深入淺齣中娓娓道齣詩歌的常識,這實在是一部很棒的、有利於老師、傢長和孩子共讀的詩歌普及讀本。全書分上、下兩冊,共九章,講述瞭什麼是詩歌,我們為什麼要讀詩,詩歌的審美視點,詩歌的分類,詩歌的想象力,抒情詩的藝術媒介及其特徵,抒情詩的創作,詩歌的鑒賞,詩的風格,是目前對孩子進行詩歌普及教育的一個完美的讀本。
本書不僅適閤每一位老師,更閤適於每一位學生,它會在孩子的心田種下一顆詩的種子,進而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有一位特級語文教師在微信上披露瞭該書即將齣版的消息,兩天之內便有100餘名中小學校長聯袂嚮學生推薦。光說好不算數,還是親自去讀一讀吧!
目錄
上 冊
第一章 什麼是詩歌
第一節 什麼是詩歌 / 001
第二節 詩與小說、散文、童話的區彆 / 007
第二章 我們為什麼要去讀詩
第一節 讀詩可以培養同學們的觀察能力 / 013
第二節 讀詩可以開發同學們的想象能力 / 020
第三節 讀詩可以提高同學們的錶達能力 / 029
第四節 讀詩可以陶冶情操,培育同學們對生活的感受能力 / 038
第五節 讀詩可以啓迪智慧,孕育同學們的創造能力 / 046
第三章 詩歌的審美視點
第一節 詩歌內視點的存在方式(上) / 053
第二節 詩歌內視點的存在方式(下) / 061
第四章 詩歌的分類
第一節 抒情詩(上) / 074
第二節 抒情詩(下) / 086
第三節 敘事詩(上) / 096
第四節 敘事詩(下) / 107
第五節 散文詩(上) / 117
第六節 散文詩(下) / 128
第七節 朗誦詩(上) / 141
第八節 朗誦詩(下) / 153
第九節 童話詩 / 166
第十節 寓言詩 / 179
第五章 詩歌的想象力
第一節 兩種不同的想象力 / 192
第二節 詩歌與聯想(上) / 203
第三節 詩歌與聯想(下) / 216
第四節 詩歌與想象(上) / 227
第五節 詩歌與想象(下) / 240
目錄
下 冊
第六章 抒情詩的藝術媒介及其特徵
第一節 抒情詩媒介的獨特性 / 253
第二節 抒情詩的音樂性 / 265
第三節 抒情詩的彈性和隨意性 / 276
第四節 抒情詩語言的正體 / 289
第七章 抒情詩的創作
第一節 抒情詩的靈感(上) / 303
第二節 抒情詩的靈感(下) / 316
第三節 抒情詩的立象與建構(上) / 330
第四節 抒情詩的立象與建構(下) / 342
第五節 抒情詩的修辭(上) / 354
第六節 抒情詩的修辭(中) / 366
第七節 抒情詩的修辭(下) / 378
第八章 詩歌的鑒賞
第一節 詩歌鑒賞的過程(上) / 401
第二節 詩歌鑒賞的過程 (下) / 416
第三節 詩歌鑒賞的創造性 / 431
第四節 詩歌鑒賞的共鳴現象 / 443
第九章 詩歌的風格
第一節 詩歌的風格(上) / 457
第二節 詩歌的風格(下) / 473
全國100所中小學校長聯閤推薦名單 490
前言/序言
有一種文學樣式,它叫做詩歌。
詩歌是一切文學樣式中,最早産生的文體;詩歌也是一切文學樣式中,語言最精練的文體。
有文學的地方就會有詩歌。詩歌是文學的靈魂。
就詩歌是什麼,黑格爾曾經說過:“在史詩裏,詩人把自己淹沒在客觀世界裏,讓獨立的現實世界的動態自發自生下去;在抒情詩裏卻不然,詩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內心世界裏,使它完全成為經過他的情感和思想體驗過的對象。隻有當客觀世界已變成內心世界後,它纔能由抒情詩用語言掌握和錶現齣來。”黑格爾告訴人們,抒情詩是主觀世界的客觀化,客觀世界的主觀化,也是審美情感的節律化。
二
孩子的童年,離不開詩歌。
我們有責任引導孩子讀詩,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感受能力和高品位的審美趣味。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的傳統。何謂“詩教”呢?詩教就是用詩來管理、教化社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詩治國”。詩可以治國,也許在這裏誇大瞭它的功能。但這裏的治國,主要是指詩對人精神的引導和教化。
詩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人的心靈進行陶冶,使心靈得以淨化,得以豐潤和提升,這便是人們所說的“人詩意地棲居”的理念。
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完善人格和人性發展的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卻是詩性。一個人能夠過著一種有詩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以為,如果孩子在成長階段與詩歌結緣,即使將來長大步入成年後,詩歌也會使一個人受益終生。
三
我要說,詩歌有一個重要特點,那便是:詩歌是想象力的藝術。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電子傳媒的時代,我們又稱之為“讀圖時代”。在這個時代裏,電視、網絡充斥著孩子的生活。電影、電視、動畫對成長時期的孩子,確有激發他們想象力的作用,但這種想象畢竟是直接的、確定的、圖像化的,它是一種類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它使我們的孩子隻有被動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失去瞭自我創造和獨立想象的空間,久而久之,便使我們的孩子想象力日漸弱化,使孩子的想象力由豐沛變得枯竭。
如何挽救孩子想象力的缺失呢?我想,閱讀詩歌無疑是保護孩子想象力和創作力的有識之舉。詩歌與視覺藝術有一種本質上的對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自身潛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與想象力,這不僅有利於孩子個體生命的發展,而且對整個民族的精神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何況,閱讀世界各民族和中華民族的經典詩歌,又是傳承世界優秀文化和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最佳途徑。
在今天,在少年兒童成長中開展“詩教”,顯得愈來愈重要和愈來愈迫切。
四
中國古代有“濛以養正”的兒童教育理想,也就是說,在兒童濛昧時期,要教給他正確的東西。從詩教的角度來講,就是要用優秀的詩歌,去浸潤充盈兒童的心靈,幫助他們完善人格塑造,培養性情,養成審美趣味。
兒童的成長主要分為兩種性質:其一是本能化過程;其二是社會化過程。成長的本能化過程主要指身心發育、學習自身的協調和控製能力的發展;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主要指接受人類文化、生活方式的過程。
在今天,孩子並不能在身心上完全自由發展。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成人總是按照成人的願望去塑造他們。他們要求孩子盡快具備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知識技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找到自己生存和發展相對大的空間,以實現個人的存在價值。
傢庭教育同學校教育比起來,更具有功利性。他們隻是關心孩子成人後的情況,忽視甚至漠不關心孩子當下的感受。他們強製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滿足社會對一個成人的要求,甚至不惜犧牲兒童當下的幸福。這就造成孩子失去瞭童年,沒有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沒有屬於自己的心靈感知方式。
一個人失去童年,就失去瞭童年的夢想。童年的夢想很重要,它是一個人一生起跑的動力和加油站。一個孩子沒有真正做過幼年夢、童年夢、少年夢,這是十分可怕的。雖然就知識技能方麵,一個成年人遠遠優越於一個孩子,但在精神境界方麵,任何時代的孩子,都會優越於一個成年人。
著名教育傢、評論傢王富仁說:“哪個時代的人淡漠瞭兒童的夢想,那個時代的人就一定會墮落,會喪失自己的精神傢園;哪個時代的人更多地保留著兒童的夢想,那個時代的人就是更為崇高的、真誠的、純潔的,即使在比較艱苦的條件下也能夠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詩歌是孩子內心世界的容器,通過詩歌,孩子容易形成自己的心靈感知方式,容易保留童年時的夢想。孩子在詩歌的世界裏,不僅如魚得水,而且在身心上獲得極大的自由,能夠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使自己不失美好的心靈狀態。
我們說,詩人在詩歌中錶達的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育孩子的人文素養,從而使孩子的精神得到升華、安慰和愉悅。它可以使孩子純潔、真誠、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保持下去,陪伴孩子的一生。
五
不少學校開設瞭詩歌課作為校本課程,讓孩子們走進詩歌,並學會鑒賞和創作詩歌,實踐著詩意兒童文化的語文,我以為這是教育對孩子精神傢園的追尋,是語文教育的精神還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實踐詩意兒童文化的語文,不僅契閤兒童的天性,也是嗬護兒童的詩性本色、嗬護兒童的精神成長的重要舉措。
著名詩人金波說:“我以為,培養兒童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最好從讀詩開始;享受語言的美,創造語言的美,最好從讀詩、寫詩開始。”詩歌同其它文學樣式相比,它更精練、更純美、更富有想象力和雋永的情趣。孩子們可以通過詩歌教育,更好地親近母語,學習母語,提高對詩歌的鑒賞水平,學會創作詩歌。
不少進行詩教的老師,建議我為孩子編著一本詩歌讀本。對此,我一直存在著畏難情緒。後來,在不少同誌的鼓勵下,我還是進行瞭大膽的嘗試。也許,這個詩歌讀本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我想隻有在以後的實踐中日臻完善。
編寫這個讀本,體現瞭一個重要思想,便是所選作品的經典性。我力求在梳理中外詩歌的過程中,選齣那些適閤孩子閱讀水平、最值得孩子閱讀的詩歌精品。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得到瞭不少同行朋友的熱情支持和幫助。蒲華清從重慶給我寄來瞭呂進老師的《中國現代詩學》《新詩的創作與鑒賞》兩部著作,特彆是後者,由於齣版時間久遠,尋找時費盡瞭周摺。在此,特嚮蒲華清和諸多支持這部書的朋友緻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認真研讀瞭呂進老師的兩部著作,我嘆服他在詩學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覺得他的一些詩學理論對今天的中小學生學習詩歌十分有益,便在本書中采用瞭他的一些觀點。在此,嚮呂進老師錶示緻謝。書稿初稿完成後,我國著名詩人、魯迅文學奬詩歌奬獲得者閻安先生,對初稿進行瞭審定,提齣瞭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在這裏,也一並嚮閻安先生予以緻謝。
2016年8月5日於西安小南門
《詩意棲居:喚醒內在的生命節律》 內容梗概 《詩意棲居:喚醒內在的生命節律》是一部緻力於探索與實踐詩歌在現代生活中深度意義的讀本。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詩歌形式或流派的梳理,而是旨在引導讀者重新認識並連接詩歌與自我、與世界之間密不可分的生命體驗。它嘗試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在日益理性化、功利化的當下,我們如何通過詩歌找迴失落的感性,喚醒內心深處那潛藏的生命節律,從而活齣更豐盈、更有韌性的生活。 本書的敘事邏輯圍繞著“感知—體驗—錶達—連接”四個核心維度展開,層層遞進,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迴歸本真、擁抱詩意的旅程。 第一部分:重塑感知——在尋常中發現不凡 這一部分著重於打破現代人因信息過載和快節奏生活而導緻的感官麻木。作者認為,詩歌的種子深埋於對世界的細膩觀察和深刻感知之中。因此,本書從最基本、最日常的感官體驗入手,引導讀者重新激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更深層的內在感知力。 “眼睛的復蘇”:捕捉光影與色彩的對話。 我們將一同學習如何超越“看”的錶象,深入“觀”的境界。這包括但不限於:如何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感知希望的湧動,如何在街角的一抹塗鴉中發現個性的張揚,如何在雨滴敲擊窗欞時聆聽自然的絮語。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場景描摹和引導性練習,幫助讀者培養敏銳的視覺洞察力,發現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我們將探討色彩如何承載情緒,光影如何塑造意境,綫條如何勾勒生命的姿態。 “耳朵的蘇醒”:聆聽沉默與喧囂的和音。 在充斥著嘈雜信息的時代,我們早已喪失瞭聆聽的能力。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進入聲音的世界,學會分辨不同聲音的質感、頻率和情感內涵。從風吹過樹葉的低語,到人群中一句無心的呢喃,再到內心深處那無法言說的嘆息,本書都將予以關注。我們將探討聲音與記憶的關係,聲音與情感的共鳴,以及如何在靜默中聽到更深沉的智慧。 “嗅覺的記憶”:用氣味編碼生命的故事。 氣味是連接過去與現在、記憶與情感的強大鑰匙。本書將引導讀者重新關注那些被遺忘的氣息:雨後泥土的芬芳,舊書頁的陳舊韻味,爐火的溫暖氣息,甚至一絲淡淡的憂傷。通過對氣味的深入體驗,讀者將有機會解鎖被封存的記憶,重新審視過往的情感經曆,理解氣味如何成為生命故事的無聲注解。 “觸覺的溫度”:感受材質與情感的交融。 觸覺是連接我們與物質世界最直接的通道。本書將鼓勵讀者去感受不同材質的肌理:絲綢的順滑,粗麻的質樸,石頭的冰涼,火焰的炙熱。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觸覺如何承載情感,比如一次溫暖的擁抱,一次溫柔的撫摸,甚至一次不經意的碰撞。通過對觸覺的細緻體悟,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內在的覺醒”:觸摸情感的脈搏。 在物質世界的喧囂之外,我們還擁有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本書將引導讀者將目光轉嚮自身,去感受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喜悅的升騰,憂傷的沉澱,焦慮的纏繞,平靜的安寜。我們將學習如何命名這些情感,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並以一種接納而非評判的態度與之共處。內在的覺醒是通往詩意棲居的必經之路,它讓我們不再被情緒所裹挾,而是能夠與之和諧共舞。 第二部分:詩意體驗——在平凡中釀造非凡 感知是基礎,體驗則是將這份感知轉化為生命能量的關鍵。在這一部分,本書將聚焦於如何將詩意的感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創造齣屬於自己的非凡時刻。 “一日生活詩”:在柴米油鹽中尋覓靈感。 許多人認為詩歌隻屬於遙遠的遠方或過去的時代,與日常瑣碎格格不入。本書將打破這一觀念,展示如何在早餐的豆漿香氣中品味生活的美好,如何在通勤的路上觀察行人的百態,如何在加班後的一杯清茶中獲得慰藉。我們將通過對日常行為的重新解讀,挖掘其中蘊含的詩意片段,將看似平淡的日子變得生動有趣。 “人際關係的觸角”:在交流中流淌情感。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情感最豐富的載體。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一次對話中捕捉對方的言外之意,如何在一次爭執中理解彼此的脆弱,如何在一次離彆中感受深沉的眷戀。我們將學習如何用更開放、更具同理心的方式與他人溝通,讓每一次人際交往都成為一次情感的流動和滋養。 “空間的詩學”:打造心靈的棲息地。 我們居住的空間不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我們心靈的延伸。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對傢居陳設、色彩搭配、光綫運用等細節的處理,為自己創造一個充滿詩意的生活環境。一個能夠讓你放鬆、啓發、感到寜靜的角落,本身就是一首動人的詩。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空間來錶達自我,舒緩壓力,並激發內心的創造力。 “自然的迴響”:與天地萬物對話。 自然是詩歌最古老、最持久的靈感源泉。本書將鼓勵讀者走齣戶外,重新感受自然的力量:山川的壯麗,河流的奔騰,花草的倔強,星空的浩瀚。我們將學習如何從自然中汲取力量,感受生命的韌性與循環,並從中領悟人生哲理。每一次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都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重新喚醒。 “情緒的深度遊弋”:駕馭起伏,擁抱復雜。 生活並非隻有陽光燦爛,也少不瞭陰雨綿綿。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復雜的情緒世界,學習如何在高潮時不驕矜,在低榖時不氣餒。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並轉化負麵情緒,如何在失落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如何在迷茫中保持方嚮。詩意的體驗並非逃避痛苦,而是以一種更成熟、更寬廣的視角去擁抱生命的全貌。 第三部分:詩意錶達——用聲音喚醒靈魂 感知與體驗為錶達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當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洞察積纍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湧現齣錶達的衝動。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將這份內在的湧動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詩意錶達,無論是以文字、聲音還是行動。 “文字的雕琢”:從心底流淌齣的真實。 對於許多人而言,寫詩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本書將打破這種誤解,將寫詩的過程簡化為一種真誠的自我錶達。我們將從記錄簡單的觀察、捕捉突如其來的靈感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比喻、意象、象徵等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我們將強調“為自己而寫”的重要性,鼓勵讀者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專注於錶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本書會提供一些基礎的寫作練習,例如“寫下你今天聽到的一句有趣的話”、“用三個詞形容你此刻的心情”等,幫助讀者循序漸進地開啓文字錶達的旅程。 “聲音的韻律”:用吐納承載情感。 詩歌不僅僅是文字,更是聲音的藝術。本書將引導讀者重新關注自己的聲音,學習如何通過朗讀來傳遞詩歌的情感和力量。我們將探討不同語速、語調、節奏所能帶來的不同效果,以及如何通過聲音的起伏來錶達喜怒哀樂。無論是為他人朗讀,還是為自己傾聽,聲音都能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 “非語言的詩意”:行動與姿態的錶達。 詩意的錶達並非局限於文字和聲音,它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行動和姿態之中。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一次體貼的關懷,一次專注的勞動,一次耐心的等待,來傳遞深刻的情感和價值。一個精心布置的餐桌,一次充滿誠意的笑容,甚至一次在街邊駐足欣賞的專注,都可能成為一首無聲的詩。 “情感的提煉與升華”:從經曆到意境。 好的詩歌往往是對生活經曆的提煉與升華。本書將引導讀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片段,思考如何將具體的事件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和哲思。我們將學習如何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如何從短暫的瞬間捕捉永恒的意蘊。這是一種將個體生命經驗轉化為藝術化的過程。 第四部分:詩意連接——在共鳴中匯聚力量 詩意並非孤芳自賞,它最終指嚮的是與他人、與世界的連接,以及在連接中獲得的共鳴與力量。 “同頻的對話”:在閱讀中遇見知音。 閱讀他人的詩歌,是與不同靈魂進行深度對話的過程。本書將鼓勵讀者廣泛閱讀不同風格、不同時代的詩歌,從中尋找能夠觸動自己心靈的作品。我們將探討如何理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如何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如何在閱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知音”。 “分享的力量”:讓詩意流傳。 當我們將自己的詩意錶達與他人分享時,不僅能夠獲得反饋和鼓勵,更能激發更多人的共鳴。本書將探討如何以健康、開放的心態分享自己的作品,如何參與到詩歌社群中,與誌同道閤者交流心得。詩意的分享能夠匯聚個體力量,形成一股溫暖而強大的文化暖流。 “連接的維度”:詩歌與社會。 詩歌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它也可以成為反思社會、促進理解的媒介。本書將探討詩歌如何在關注現實、批判不公、傳遞人文關懷方麵發揮作用。通過對具有社會意義的詩歌作品的分析,我們將思考詩歌如何能夠啓迪民智,喚醒良知,並為構建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內化與持續”:詩意生活是生命的底色。 詩意棲居並非一蹴而就的目標,而是一種持續的生命實踐。本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引導讀者將詩意內化為生命的底色,讓它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縫隙。我們將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保持對詩意的敏感,如何將詩歌的智慧融入決策,如何在麵對挑戰時用詩意的眼光去解讀。最終,詩意將成為我們安頓內心、連接世界的永恒力量。 《詩意棲居:喚醒內在的生命節律》提供瞭一套係統而易於實踐的方法論,旨在幫助每一個在現代社會中感到迷失、疏離或麻木的個體,重新發現並點亮自己內在的詩意之光。本書強調的是“人人都可以擁有詩意”,它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是一種迴歸生命本真、擁抱內心豐富性的生活方式。它將引領讀者在尋常中發現不凡,在體驗中釀造非凡,在錶達中喚醒靈魂,在連接中匯聚力量,最終實現一種更深刻、更充盈、更富有生命力的“詩意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