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从读诗开始。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从写诗开始。如何创建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还是引导孩子从读诗写诗开始。我们说,我们的教育是完善人格和人性发展的教育,而它的很高境界却是诗性,一个人能够过着一种有诗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一种很高境界。
著名诗人王宜振以一个诗人的视角、敏锐和智慧,在诗歌的海洋里精心采撷,把世界美好的诗歌呈现在我们面前,并进行诗意而有趣味的解读,在深入浅出中娓娓道出诗歌的常识,这实在是一部很棒的、有利于老师、家长和孩子共读的诗歌普及读本。全书分上、下两册,共九章,讲述了什么是诗歌,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诗歌的审美视点,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想象力,抒情诗的艺术媒介及其特征,抒情诗的创作,诗歌的鉴赏,诗的风格,是目前对孩子进行诗歌普及教育的一个完美的读本。
本书不仅适合每一位老师,更合适于每一位学生,它会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诗的种子,进而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一位特级语文教师在微信上披露了该书即将出版的消息,两天之内便有100余名中小学校长联袂向学生推荐。光说好不算数,还是亲自去读一读吧!
目录
上 册
第一章 什么是诗歌
第一节 什么是诗歌 / 001
第二节 诗与小说、散文、童话的区别 / 007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去读诗
第一节 读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 013
第二节 读诗可以开发同学们的想象能力 / 020
第三节 读诗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 029
第四节 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培育同学们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 038
第五节 读诗可以启迪智慧,孕育同学们的创造能力 / 046
第三章 诗歌的审美视点
第一节 诗歌内视点的存在方式(上) / 053
第二节 诗歌内视点的存在方式(下) / 061
第四章 诗歌的分类
第一节 抒情诗(上) / 074
第二节 抒情诗(下) / 086
第三节 叙事诗(上) / 096
第四节 叙事诗(下) / 107
第五节 散文诗(上) / 117
第六节 散文诗(下) / 128
第七节 朗诵诗(上) / 141
第八节 朗诵诗(下) / 153
第九节 童话诗 / 166
第十节 寓言诗 / 179
第五章 诗歌的想象力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想象力 / 192
第二节 诗歌与联想(上) / 203
第三节 诗歌与联想(下) / 216
第四节 诗歌与想象(上) / 227
第五节 诗歌与想象(下) / 240
目录
下 册
第六章 抒情诗的艺术媒介及其特征
第一节 抒情诗媒介的独特性 / 253
第二节 抒情诗的音乐性 / 265
第三节 抒情诗的弹性和随意性 / 276
第四节 抒情诗语言的正体 / 289
第七章 抒情诗的创作
第一节 抒情诗的灵感(上) / 303
第二节 抒情诗的灵感(下) / 316
第三节 抒情诗的立象与建构(上) / 330
第四节 抒情诗的立象与建构(下) / 342
第五节 抒情诗的修辞(上) / 354
第六节 抒情诗的修辞(中) / 366
第七节 抒情诗的修辞(下) / 378
第八章 诗歌的鉴赏
第一节 诗歌鉴赏的过程(上) / 401
第二节 诗歌鉴赏的过程 (下) / 416
第三节 诗歌鉴赏的创造性 / 431
第四节 诗歌鉴赏的共鸣现象 / 443
第九章 诗歌的风格
第一节 诗歌的风格(上) / 457
第二节 诗歌的风格(下) / 473
全国100所中小学校长联合推荐名单 490
前言/序言
有一种文学样式,它叫做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早产生的文体;诗歌也是一切文学样式中,语言最精练的文体。
有文学的地方就会有诗歌。诗歌是文学的灵魂。
就诗歌是什么,黑格尔曾经说过:“在史诗里,诗人把自己淹没在客观世界里,让独立的现实世界的动态自发自生下去;在抒情诗里却不然,诗人把目前的世界吸收到他的内心世界里,使它完全成为经过他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过的对象。只有当客观世界已变成内心世界后,它才能由抒情诗用语言掌握和表现出来。”黑格尔告诉人们,抒情诗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客观世界的主观化,也是审美情感的节律化。
二
孩子的童年,离不开诗歌。
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读诗,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能力和高品位的审美趣味。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何谓“诗教”呢?诗教就是用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诗治国”。诗可以治国,也许在这里夸大了它的功能。但这里的治国,主要是指诗对人精神的引导和教化。
诗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心灵得以净化,得以丰润和提升,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完善人格和人性发展的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却是诗性。一个人能够过着一种有诗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以为,如果孩子在成长阶段与诗歌结缘,即使将来长大步入成年后,诗歌也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
三
我要说,诗歌有一个重要特点,那便是:诗歌是想象力的艺术。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电子传媒的时代,我们又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视、网络充斥着孩子的生活。电影、电视、动画对成长时期的孩子,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它是一种类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它使我们的孩子只有被动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失去了自我创造和独立想象的空间,久而久之,便使我们的孩子想象力日渐弱化,使孩子的想象力由丰沛变得枯竭。
如何挽救孩子想象力的缺失呢?我想,阅读诗歌无疑是保护孩子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有识之举。诗歌与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上的对抗性,它可以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个体生命的发展,而且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何况,阅读世界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歌,又是传承世界优秀文化和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在少年儿童成长中开展“诗教”,显得愈来愈重要和愈来愈迫切。
四
中国古代有“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理想,也就是说,在儿童蒙昧时期,要教给他正确的东西。从诗教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用优秀的诗歌,去浸润充盈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塑造,培养性情,养成审美趣味。
儿童的成长主要分为两种性质:其一是本能化过程;其二是社会化过程。成长的本能化过程主要指身心发育、学习自身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发展;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指接受人类文化、生活方式的过程。
在今天,孩子并不能在身心上完全自由发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成人总是按照成人的愿望去塑造他们。他们要求孩子尽快具备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相对大的空间,以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
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比起来,更具有功利性。他们只是关心孩子成人后的情况,忽视甚至漠不关心孩子当下的感受。他们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满足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甚至不惜牺牲儿童当下的幸福。这就造成孩子失去了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
一个人失去童年,就失去了童年的梦想。童年的梦想很重要,它是一个人一生起跑的动力和加油站。一个孩子没有真正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少年梦,这是十分可怕的。虽然就知识技能方面,一个成年人远远优越于一个孩子,但在精神境界方面,任何时代的孩子,都会优越于一个成年人。
著名教育家、评论家王富仁说:“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更为崇高的、真诚的、纯洁的,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诗歌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容器,通过诗歌,孩子容易形成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容易保留童年时的梦想。孩子在诗歌的世界里,不仅如鱼得水,而且在身心上获得极大的自由,能够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使自己不失美好的心灵状态。
我们说,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美好情感,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培育孩子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孩子的精神得到升华、安慰和愉悦。它可以使孩子纯洁、真诚、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保持下去,陪伴孩子的一生。
五
不少学校开设了诗歌课作为校本课程,让孩子们走进诗歌,并学会鉴赏和创作诗歌,实践着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我以为这是教育对孩子精神家园的追寻,是语文教育的精神还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实践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不仅契合儿童的天性,也是呵护儿童的诗性本色、呵护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重要举措。
著名诗人金波说:“我以为,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最好从读诗开始;享受语言的美,创造语言的美,最好从读诗、写诗开始。”诗歌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它更精练、更纯美、更富有想象力和隽永的情趣。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教育,更好地亲近母语,学习母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学会创作诗歌。
不少进行诗教的老师,建议我为孩子编著一本诗歌读本。对此,我一直存在着畏难情绪。后来,在不少同志的鼓励下,我还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许,这个诗歌读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想只有在以后的实践中日臻完善。
编写这个读本,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所选作品的经典性。我力求在梳理中外诗歌的过程中,选出那些适合孩子阅读水平、最值得孩子阅读的诗歌精品。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蒲华清从重庆给我寄来了吕进老师的《中国现代诗学》《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两部著作,特别是后者,由于出版时间久远,寻找时费尽了周折。在此,特向蒲华清和诸多支持这部书的朋友致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认真研读了吕进老师的两部著作,我叹服他在诗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觉得他的一些诗学理论对今天的中小学生学习诗歌十分有益,便在本书中采用了他的一些观点。在此,向吕进老师表示致谢。书稿初稿完成后,我国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阎安先生,对初稿进行了审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也一并向阎安先生予以致谢。
2016年8月5日于西安小南门
《诗意栖居:唤醒内在的生命节律》 内容梗概 《诗意栖居:唤醒内在的生命节律》是一部致力于探索与实践诗歌在现代生活中深度意义的读本。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诗歌形式或流派的梳理,而是旨在引导读者重新认识并连接诗歌与自我、与世界之间密不可分的生命体验。它尝试解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日益理性化、功利化的当下,我们如何通过诗歌找回失落的感性,唤醒内心深处那潜藏的生命节律,从而活出更丰盈、更有韧性的生活。 本书的叙事逻辑围绕着“感知—体验—表达—连接”四个核心维度展开,层层递进,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回归本真、拥抱诗意的旅程。 第一部分:重塑感知——在寻常中发现不凡 这一部分着重于打破现代人因信息过载和快节奏生活而导致的感官麻木。作者认为,诗歌的种子深埋于对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知之中。因此,本书从最基本、最日常的感官体验入手,引导读者重新激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更深层的内在感知力。 “眼睛的复苏”:捕捉光影与色彩的对话。 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超越“看”的表象,深入“观”的境界。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感知希望的涌动,如何在街角的一抹涂鸦中发现个性的张扬,如何在雨滴敲击窗棂时聆听自然的絮语。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场景描摹和引导性练习,帮助读者培养敏锐的视觉洞察力,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我们将探讨色彩如何承载情绪,光影如何塑造意境,线条如何勾勒生命的姿态。 “耳朵的苏醒”:聆听沉默与喧嚣的和音。 在充斥着嘈杂信息的时代,我们早已丧失了聆听的能力。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新进入声音的世界,学会分辨不同声音的质感、频率和情感内涵。从风吹过树叶的低语,到人群中一句无心的呢喃,再到内心深处那无法言说的叹息,本书都将予以关注。我们将探讨声音与记忆的关系,声音与情感的共鸣,以及如何在静默中听到更深沉的智慧。 “嗅觉的记忆”:用气味编码生命的故事。 气味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情感的强大钥匙。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气息:雨后泥土的芬芳,旧书页的陈旧韵味,炉火的温暖气息,甚至一丝淡淡的忧伤。通过对气味的深入体验,读者将有机会解锁被封存的记忆,重新审视过往的情感经历,理解气味如何成为生命故事的无声注解。 “触觉的温度”:感受材质与情感的交融。 触觉是连接我们与物质世界最直接的通道。本书将鼓励读者去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丝绸的顺滑,粗麻的质朴,石头的冰凉,火焰的炙热。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触觉如何承载情感,比如一次温暖的拥抱,一次温柔的抚摸,甚至一次不经意的碰撞。通过对触觉的细致体悟,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内在的觉醒”:触摸情感的脉搏。 在物质世界的喧嚣之外,我们还拥有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本书将引导读者将目光转向自身,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喜悦的升腾,忧伤的沉淀,焦虑的缠绕,平静的安宁。我们将学习如何命名这些情感,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并以一种接纳而非评判的态度与之共处。内在的觉醒是通往诗意栖居的必经之路,它让我们不再被情绪所裹挟,而是能够与之和谐共舞。 第二部分:诗意体验——在平凡中酿造非凡 感知是基础,体验则是将这份感知转化为生命能量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将诗意的感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非凡时刻。 “一日生活诗”:在柴米油盐中寻觅灵感。 许多人认为诗歌只属于遥远的远方或过去的时代,与日常琐碎格格不入。本书将打破这一观念,展示如何在早餐的豆浆香气中品味生活的美好,如何在通勤的路上观察行人的百态,如何在加班后的一杯清茶中获得慰藉。我们将通过对日常行为的重新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诗意片段,将看似平淡的日子变得生动有趣。 “人际关系的触角”:在交流中流淌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情感最丰富的载体。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一次对话中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如何在一次争执中理解彼此的脆弱,如何在一次离别中感受深沉的眷恋。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更开放、更具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让每一次人际交往都成为一次情感的流动和滋养。 “空间的诗学”:打造心灵的栖息地。 我们居住的空间不仅是物理的容器,更是我们心灵的延伸。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对家居陈设、色彩搭配、光线运用等细节的处理,为自己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环境。一个能够让你放松、启发、感到宁静的角落,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空间来表达自我,舒缓压力,并激发内心的创造力。 “自然的回响”:与天地万物对话。 自然是诗歌最古老、最持久的灵感源泉。本书将鼓励读者走出户外,重新感受自然的力量:山川的壮丽,河流的奔腾,花草的倔强,星空的浩瀚。我们将学习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感受生命的韧性与循环,并从中领悟人生哲理。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唤醒。 “情绪的深度游弋”:驾驭起伏,拥抱复杂。 生活并非只有阳光灿烂,也少不了阴雨绵绵。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复杂的情绪世界,学习如何在高潮时不骄矜,在低谷时不气馁。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并转化负面情绪,如何在失落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如何在迷茫中保持方向。诗意的体验并非逃避痛苦,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宽广的视角去拥抱生命的全貌。 第三部分:诗意表达——用声音唤醒灵魂 感知与体验为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洞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涌现出表达的冲动。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这份内在的涌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诗意表达,无论是以文字、声音还是行动。 “文字的雕琢”:从心底流淌出的真实。 对于许多人而言,写诗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本书将打破这种误解,将写诗的过程简化为一种真诚的自我表达。我们将从记录简单的观察、捕捉突如其来的灵感开始,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意象、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我们将强调“为自己而写”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专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本书会提供一些基础的写作练习,例如“写下你今天听到的一句有趣的话”、“用三个词形容你此刻的心情”等,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开启文字表达的旅程。 “声音的韵律”:用吐纳承载情感。 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声音的艺术。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关注自己的声音,学习如何通过朗读来传递诗歌的情感和力量。我们将探讨不同语速、语调、节奏所能带来的不同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的起伏来表达喜怒哀乐。无论是为他人朗读,还是为自己倾听,声音都能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非语言的诗意”:行动与姿态的表达。 诗意的表达并非局限于文字和声音,它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行动和姿态之中。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一次体贴的关怀,一次专注的劳动,一次耐心的等待,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价值。一个精心布置的餐桌,一次充满诚意的笑容,甚至一次在街边驻足欣赏的专注,都可能成为一首无声的诗。 “情感的提炼与升华”:从经历到意境。 好的诗歌往往是对生活经历的提炼与升华。本书将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片段,思考如何将具体的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和哲思。我们将学习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如何从短暂的瞬间捕捉永恒的意蕴。这是一种将个体生命经验转化为艺术化的过程。 第四部分:诗意连接——在共鸣中汇聚力量 诗意并非孤芳自赏,它最终指向的是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以及在连接中获得的共鸣与力量。 “同频的对话”:在阅读中遇见知音。 阅读他人的诗歌,是与不同灵魂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本书将鼓励读者广泛阅读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诗歌,从中寻找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作品。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如何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如何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知音”。 “分享的力量”:让诗意流传。 当我们将自己的诗意表达与他人分享时,不仅能够获得反馈和鼓励,更能激发更多人的共鸣。本书将探讨如何以健康、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作品,如何参与到诗歌社群中,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心得。诗意的分享能够汇聚个体力量,形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文化暖流。 “连接的维度”:诗歌与社会。 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它也可以成为反思社会、促进理解的媒介。本书将探讨诗歌如何在关注现实、批判不公、传递人文关怀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对具有社会意义的诗歌作品的分析,我们将思考诗歌如何能够启迪民智,唤醒良知,并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内化与持续”:诗意生活是生命的底色。 诗意栖居并非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一种持续的生命实践。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引导读者将诗意内化为生命的底色,让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我们将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保持对诗意的敏感,如何将诗歌的智慧融入决策,如何在面对挑战时用诗意的眼光去解读。最终,诗意将成为我们安顿内心、连接世界的永恒力量。 《诗意栖居:唤醒内在的生命节律》提供了一套系统而易于实践的方法论,旨在帮助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失、疏离或麻木的个体,重新发现并点亮自己内在的诗意之光。本书强调的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诗意”,它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是一种回归生命本真、拥抱内心丰富性的生活方式。它将引领读者在寻常中发现不凡,在体验中酿造非凡,在表达中唤醒灵魂,在连接中汇聚力量,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刻、更充盈、更富有生命力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