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新版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有助于您透彻领悟针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不断变化的治疗管理,,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基础科学到发病机制,以及风险评估和新治疗选择,全书涵盖了有关血脂异常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专家指导,并且风格简单明了、易于读者掌握。
《临床血脂学: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提供针对各类患者情况的询问方式和基于证据的解决方案,以及关于风险评估、特殊患者人群和治疗的新临床指南及相关临床证据,还包含了新近批准及正在试验中的治疗方案。
《临床血脂学: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各章节内容始终体现心脏病领域的*前沿,涵盖了治疗指南;饮食、运动和减低体重;药物治疗,比如他汀类、ω-3脂肪酸和联合治疗;正在开展的靶向治疗,比如PCSK9抑制剂、CETP抑制剂和抗炎症治疗;特殊患者人群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和老年人、接受器官移植者、艾滋病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以及其他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血脂学: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遵循久负盛名并为国际普遍认可的《Braunwald心脏病学》所采取的版式。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机制
第一章 人血浆脂蛋白代谢
第二章 含脂蛋白的载脂蛋白B的调节和清除
第三章 肠道胆固醇和其他甾醇的吸收和排泄
第四章 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
第五章 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进展的机制
第六章 罕见和常见遗传变异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 脂蛋白氧化:机制和生物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风险评估
第八章 胆固醇:浓度、比例和颗粒数量
第九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
第十章 脂蛋白(a)
第十一章 血脂异常的遗传性和继发性病因的临床评估
第十二章 应用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风险评估
第十三章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新的检验方法
第十五章 心脏计算机化断层显像(CT)和颈动脉超声粥样硬化成像用于冠心病风险分层
第三部分 治疗
第十六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混合性血脂异常、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一般治疗方法概述
第十七章 治疗指南的概述
第十八章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模式
第十九章 运动与脂类
第二十章 减肥
第二十一章 他汀类药物
第二十二章 胆汁酸螯合剂
第二十三章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第二十四章 烟酸(尼克酸)
第二十五章 贝特类
第二十六章 ω-3脂肪酸
第二十七章 血脂异常的联合治疗
第二十八章 具有降脂作用的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
第二十九章 新治疗靶点: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
第三十章 新治疗靶点: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
第三十一章 新治疗靶点:炎症是预测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方法
第三十二章 有创影像技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超声
第三十三章 无创影像技术与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十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无创性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的作用
第三十五章 特殊患者群体: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
第三十六章 特殊患者群体:妇女和老年人
第三十七章 特殊患者群体:儿童和青少年
第三十八章 特殊患者群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其他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第三十九章 特殊患者群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第四十章 特殊患者群体:移植接受者
第四十一章特殊患者群体:慢性肾病患者
第四十二章特殊患者群体:高危种族的血脂异常患者
第四十三章特殊患者群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
第四十四章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的治疗目标
索引
前言/序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全球和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在我国占人口总死亡率的40%。正如本书主编Christie M.Ballantyne在第1版中所言,不同于癌症,心血管疾病如能应用当今已获取的知识和证据,及早预防,大多数ASCVD事件,尤其是早发ASCVD事件可防患于未然。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一直在沿袭一种坐堂行医的传统,当坐堂医生,等人得病,即重治轻防、防治分家的落后的医学模式。针对疾病终末期实施的治疗所用支架数的快速攀升绝对不是医学的成就,而是医疗的失败!
危险因素学说的提出被证实是20世纪后半叶预防心脏病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其中,脂质、载脂蛋白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领域的基础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心血管病防控的实践。在众多发达国家,已看到生活方式改善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他汀类药物应用显著降低了致命性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不增加癌症等非心血管疾病死亡与风险,从而降低了总死亡率。而我国AS-CVD二级预防中,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仅1.7%,与非洲国家处在同一水平。用好已知的证据,实现临床血脂学已有研究成果的价值,我们需要更加努力T作。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了解证据,还要对医学的目的加以调整,对整个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即使在一些严格管理随访的他汀强化干预的临床试验中,低密度脂蛋白下降至指南推荐目标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剩留风险仍较高。解决剩留风险,除寻找其他新的危险因素外,脂质学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论、疑问和失败”,例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脂蛋白(a)的故事远未讲完。
此外,在学习本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的是,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程度与特征不同于西方人群,用适度剂量的他汀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就显著高于西方人群,而且,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美国和欧洲指南推荐的广泛使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围术期突击使用阿托伐他汀40-80mg的“序贯疗法”,缺乏中国临床研究证据支持。以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起始,必要时联合使用依折麦布5-10mg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用药方案,安全有效。在ASCVD的预防中,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证据指南和经验的同时,一定要有学术自信和临床实践自信,坚持穿“中国鞋”,走“中国路”。积累中国高水平研究证据,写好、落实中国指南,讲好中国故事。
《临床血脂学》是Braunwald心脏病学体系的一本分支学术专著,其作者团队汇集了国际上这一领域造诣深、水平高的专家学者。第2版更是体现了近5年来血脂领域的最新进展,它不但高度总结、概括了人类对血脂学研究的科学成就,并且注意贴近临床。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优秀的血脂异常防治的学术著作。
临床血脂学: 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 一本全面解析血脂异常管理,指导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权威参考书。 《临床血脂学: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是一部专为临床医生量身打造的详尽指南,深度聚焦血脂异常这一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核心因素。本书继承了Braunwald心脏病学系列的严谨与权威,在继承前一版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临床指南和治疗策略,旨在为各级医生提供应对日益复杂的血脂管理挑战的强大武器。 内容梗概: 本书内容严谨、结构清晰,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层层递进,涵盖了血脂学领域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血脂代谢的基础与病理生理 血脂的构成与功能: 详细阐述了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关键血脂成分的生物化学性质、生理功能及其在体内转运、代谢的复杂过程。 脂蛋白的分类与结构: 深入解析了不同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的构成、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血脂异常的分子机制: 剖析了导致血脂水平异常的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揭示了基因多态性、酶活性、受体功能等在血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详细阐述了血脂异常如何驱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包括内皮功能障碍、脂质沉积、泡沫细胞形成、炎症反应、斑块形成、破裂及血栓形成等关键病理生理过程。 其他血脂相关疾病: 讨论了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与特定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第二部分:临床评估与诊断 血脂检测的策略与解读: 提供了关于血脂谱检测的最新建议,包括检测时机、样本采集、检测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读血脂水平,区分“好”胆固醇(HDL-C)和“坏”胆固醇(LDL-C),并强调了非HDL-C和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的重要性。 心血管风险评估: 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和模型,指导医生如何结合血脂水平、血压、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家族史等多种因素,全面评估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鉴别诊断: 针对各种类型的血脂异常,提供了详细的鉴别诊断思路,区分原发性血脂异常与继发性血脂异常,并指导如何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血脂的疾病。 特殊人群的血脂评估: 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肾脏病患者、HIV感染者等特殊人群的血脂评估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血脂异常的管理与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了饮食调整、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体重管理等生活方式干预在血脂管理中的基石作用,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全面回顾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最新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同他汀药物的选择策略和剂量调整原则。 依折麦布: 详细介绍了依折麦布的作用机制、联合治疗的优势以及在特殊患者群体中的应用。 PCSK9抑制剂: 深入探讨了PCSK9抑制剂的革命性作用,包括其降脂效果、临床获益、注射方式及适用人群。 贝特类药物: 阐述了贝特类药物在降低甘油三酯、升高HDL-C方面的作用,以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烟酸类药物: 讨论了烟酸及其衍生物在血脂管理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鱼油类药物: 介绍了高纯度鱼油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的证据和应用。 新型降脂药物: 展望并介绍了正在研发或已初步应用的创新性降脂药物。 个体化治疗策略: 强调了根据患者的风险水平、血脂异常类型、合并症以及耐受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治疗目标的设定: 详细阐述了不同风险分层人群的血脂治疗目标,包括LDL-C、非HDL-C、甘油三酯等关键指标。 联合治疗的原则: 指导医生如何合理选择药物联合,以最大化降脂效果并最小化不良反应。 治疗的依从性管理: 探讨了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并提供了提升依从性的策略。 第四部分:特殊临床情境下的血脂管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的血脂管理: 聚焦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型心绞痛等患者的血脂管理,强调了早期、积极的降脂治疗的重要性。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 讨论了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患者的血脂管理策略。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 详细阐述了糖尿病与血脂异常的密切关系,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血脂管理需求。 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血脂管理: 关注CKD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和治疗挑战。 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管理: 强调了多危险因素干预的整体性。 炎症性疾病与血脂异常: 探讨了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遗传性血脂异常的管理: 详细介绍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等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管理。 合并其他药物治疗患者的血脂管理: 考虑了与其他心血管药物、抗凝药物等联合使用的相互影响。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血脂学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发现: 展望了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微RNA调控等前沿技术在血脂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讨论了在血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方面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精准医疗在血脂管理中的应用: 强调了基于个体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信息进行精准治疗的未来趋势。 公共卫生与血脂管理: 探讨了在大范围人群中开展血脂筛查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书的特点: 权威性: 由国际知名的血脂学专家和心血管内科医生团队撰写,内容紧扣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指南。 全面性: 覆盖血脂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到临床,无所不包。 实用性: 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临床建议和治疗策略,帮助医生解决实际问题。 更新性: 反映了近年来血脂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 易读性: 语言精炼,逻辑清晰,配以丰富的图表和表格,便于理解和查阅。 《临床血脂学: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第2版)》是每一位心血管内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全科医生以及对血脂异常管理感兴趣的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通过深入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更有效地制定个体化的血脂管理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