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3辑):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套装上下册)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3辑):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承幹 著,陈谊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嘉业堂
  • 藏书
  • 日记
  • 民国
  • 历史文献
  • 珍本
  • 史学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7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3辑):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套装上下册)》为整理者根据现代藏书家刘承幹《求恕斋日记》稿本摘抄而成,时间跨度为1919—1936年,涉及刘氏购书、读书、藏书楼建设、刻书、抄书、编书、售书等等活动的史料,其间亦有刘氏因书而交游的事迹,对了解近代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录

凡例
1910年(庚戌,宣统二年)
1911年(辛亥,宣统三年)
1912年(壬子,民国元年)
1913年(癸丑,民国二年)
1914年(甲寅,民国三年)
1915年(乙卯,民国四年)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
1917年(丁巳,民国六年)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
1919年(己未,民国八年)
1920年(庚申,民国九年)
1921年(辛酉,民国十年)
1922年(壬戌,民国十一年)
1923年(癸亥,民国十二年)
1924年(甲子,民国十三年)
1925年(乙丑,民国十四年)
1926年(丙寅,民国十五年)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
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
1935年(乙亥,民国二十四年)
1936年(丙子,民国二十五年)

精彩书摘

  明刻《诗翼》、《大誓答问》、精刻《庄子独见》、精刻《三闾楚辞》、楚屈原著。《墨憨斋新曲十种》、精刻《南唐书》、宋陆游著。《吟香堂曲谱》、《汗简》、精刻《晚笑堂竹庄画传》、《晚学集》、曲阜桂馥著。《梦园书画》、定远方浚颐著。《自怡悦斋书华录》、《登封县志》、《春秋识小录》、《初刻三书》、原刻初印《尤西堂全集》、长洲尤侗著。《唐诗三集合编》、《蔗根集》、《今是堂喃喃录》、稽山陶奭龄著。精刻《北梦琐言》,计洋二百八十元。甸卿谈至二句钟始去。其书已与讲定,俟明日全书送到出帐。
  初二日午后段镜轩来,与购旧钞《吴都文萃续集》、明钱谷编。明钞校本《淳熙三山志》、劳巽卿批校本《重刊笠泽丛书》,唐陆龟蒙著。共三种,计洋五百元。又购《畿辅丛书》、殿板《满洲源流考》、殿板《钦定日下旧闻考》、殿板《剿逋临清逆匪纪略》、原板初印《鸿雪因缘》、殿板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钦定国子监志》、殿板《皇清开国方略》、殿板《西巡盛典》、殿板《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殿板《清文鉴》、殿板《钦定增订清文鉴补编》、《总纲》、《补总纲》、殿板《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殿板《康熙万寿盛典初集》,共十四种,计洋五百元。金守梅来,与购《宸翰楼丛书》,计洋九元。邱绍周、朱甸卿来。与甸卿购精刊批校《中山集》、唐刘禹锡著。精刻过评《玉溪生诗集》、唐李商隐著。批校本《樊榭山房诗文集》、钱塘厉鹗著。精刻批校《敬业堂诗集》、海宁查慎行著。批校本《钱注杜诗》、唐杜甫著。校注本《胜朝殉节诸臣录》、《校经庼文稿》、嘉兴李富孙著。《柳南诗文集》、虞山王应奎著。《书影》、仿宋本《灵峰草堂丛书》、《省吾堂四种》、《正气堂集》、明俞大猷著。《补学轩文骈续集》,象州郑献甫著。共十三种,伊索价甚巨,以六折买成之,计洋二百四十四元,付之而去。褚礼堂来谈。
  ……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3辑):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套装上下册)》 一、 出版背景与丛刊价值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旨在搜罗、整理和出版一批鲜为人知、价值极高的中国近现代史料,以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丰富史学研究的视角,并为学界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第3辑》尤为注重发掘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度的人物日记、书信、笔记等一手材料,力求展现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脉络与个体生命轨迹。本次推出的《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便是这一辑中的重点文献,其价值不可估量。 二、 核心内容:嘉业堂的藏书世界与日记印记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的上、下两册,将读者带入一个曾经辉煌而又充满学术探索的私人藏书世界——嘉业堂。嘉业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刘承幹先生所建的私家藏书楼,以其藏书之富、之精而闻名于世。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学术情怀和文化记忆。 上册 主要聚焦于嘉业堂藏书的历史渊源、构成及其在刘承幹先生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记录了刘承幹先生如何倾其一生之力,从各地搜罗、鉴藏古籍善本的艰辛历程。通过日记的篇章,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于文献的精到眼光,对于学术的热忱执着,以及在那个时代,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守护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日记中提及的藏书来源、鉴定过程、版本考证等内容,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版本学的珍贵材料,更是理解中国传统藏书文化演变的生动写照。此外,日记还会穿插记录当时与藏书相关的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这些交往细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近代学人生活图景。 下册 则进一步深入挖掘日记中所蕴含的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信息。除了与藏书直接相关的记录外,刘承幹先生的日记还广泛涉及了他对当时社会时事的观察、个人思想的演变、家庭生活的点滴以及与各类人物的互动。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实则串联起了一部生动的近代社会生活史。通过日记,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书籍出版业状况,学术思潮的流变,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日记中所反映的个人情感、家庭琐事、交友之道,也使得这位杰出的藏书家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超越了单纯的“藏书家”的标签,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三、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作为一套稀见史料,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填补研究空白:嘉业堂的藏书体系和刘承幹先生的学术活动,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提及,但缺乏如此系统、详实、直观的第一手资料。这套日记的出版,将为研究嘉业堂藏书的价值、刘承幹先生的学术贡献、以及近现代私人藏书的发展脉络提供最为直接和权威的依据。 2. 还原历史现场:日记以日复一日的真实记录,将读者拉回到历史的现场。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甚至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亲历感”是二手研究难以比拟的。 3. 丰富人文视野:除了学术价值,日记中记录的个人生活、思想情感、人际交往,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文化、士人生活、家庭观念等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视角。它展现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4. 促进跨学科研究:这套资料不仅是史学研究的宝库,也对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社会史、文化史、乃至文学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一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书籍史、藏书文化、文人生活、以及珍稀文献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图书馆及档案馆工作人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追求的业余爱好者。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的出版,不仅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一段珍贵文化基因的传承。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知识、智慧与人文情怀的世界,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丰富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颇有研究的学者,在阅读《嘉业堂藏书日记抄》时,我惊奇地发现其中蕴含了大量关于古籍版本、装帧艺术以及古籍修复的珍贵信息。日记中关于某一古籍“精装”、“善本”、“绫裱”等字眼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工艺知识。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当时古籍装帧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甚至是一些失传已久的修复技法。例如,他对于某一卷轴装的细致描述,让我得以了解其制作的精妙之处;对于某本线装书的纸张、墨色、装订方式的记录,更是为研究古代造纸术、印刷术和装订技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日记中对一些珍贵古籍的“题跋”、“校注”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对书籍本身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追求。我甚至从中推测出一些当时具有影响力的装裱师和古籍修复师的名字,这为我的工艺美术研究拓宽了思路。这套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是史料,更是工艺美术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史,特别是文化传播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嘉业堂藏书日记抄》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日记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藏书的流水账,更是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阅读趣味、学术关注点以及他们与社会各界互动的生动写照。我特别留意到,日记中多次提及的关于报刊、杂志的收藏和整理,这让我看到了当时新思想、新知识如何通过这些新兴的媒介传播,以及知识分子如何积极地参与到这场思想启蒙的洪流中。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出版物,甚至是当时一些小型书坊出版物的提及,也为我理解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我甚至可以从中梳理出一些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脉络,例如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引进西方科学、哲学、文学作品的转变过程。日记中不乏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讨论,尽管不直接,但透过他对某些书籍的评论和购买意愿,也能间接反映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这套书让我意识到,看似枯燥的藏书日记,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

评分

我在从事中国近现代民间信仰和宗教史的研究,而《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为我提供了一些意外的、却十分有价值的资料。虽然日记的主体是藏书,但其中偶尔提及的关于地方庙宇的重建、祭祀活动的参与,或者他对某些具有宗教色彩书籍的购买,都透露出那个时代民间信仰的生动图景。他对于一些古籍中关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记录的重视,也为我理解这些叙事的流传和演变提供了线索。我还发现,他对于一些地方文献的收藏,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关于民间仪式、风俗习惯的记载,这些都是我研究的重要补充。他甚至对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学术著作的评论,也为我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认知和态度提供了参考。这套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主流叙事,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文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需要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各种思潮在中国传播和演变的学者,我发现《嘉业堂藏书日记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微观史料。日记中,他对不同流派书籍的购买和阅读,以及他对某些新思想的评论,都为我勾勒出当时思想光谱的丰富性。他对于引进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关注,以及他对这些著作的态度,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吸收和消化过程。我甚至可以从他对某些学说的偏好中,推测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哪些思想更具影响力,哪些思想正在萌芽。日记中对与同道中人讨论思想问题的记录,更是为我提供了了解当时思想碰撞的生动场景。他还提及了一些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与他对某些思想流派的理解息息相关。这套书让我意识到,思想史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像嘉业堂主人这样的个体,在阅读、思考、讨论中,逐渐推动和塑造的。

评分

我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兴趣由来已久,而《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窗口。日记中关于日常生活的记录,虽然以藏书为主线,但其中不乏对天气、饮食、衣着、出行方式的片段式描写,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例如,他对于某次出行乘坐火车的描述,以及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都让我得以了解当时交通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他还记录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些社交活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日记中对于某些节庆活动的提及,以及对民间习俗的观察,更是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我甚至可以从中推测出一些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差异,因为他对某些进口商品或者高档消费品的提及,无疑是当时少数人才能享有的。这套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过着各自的生活,留下了各自的痕迹。

评分

我从事的是家族史研究,而《嘉业友堂藏书日记抄》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一个显赫家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脉络。嘉业堂主人作为一位重要的藏书家,他的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藏书行为,更反映了一个家族在近现代转型时期,如何通过文化传承来巩固和发展其社会地位。日记中对于家庭成员的提及,特别是关于子女的教育和学术指导,让我看到了这个家族对于知识和文化的重视程度。他对于亲友之间的书信往来、聚会活动的记录,也展现了一个大家族内部的社交网络和文化交流方式。我甚至可以从中梳理出这个家族与其他文化名流、学术机构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日记中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零星记录,也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大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经济挑战与应对策略。这套书让我明白,一个家族的兴衰,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评分

我对近现代中国出版业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而《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则为我揭示了当时古籍善本的流通机制和市场情况。日记中,他详细记录了与古籍商的交往,包括购书的价格、协商过程,甚至是一些关于古籍真伪的判断。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当时的古籍市场定价、商誉以及交易方式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他不仅关注国内的古籍,也提及了一些从海外购入的图书,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初步迹象。日记中对一些热门书籍的稀缺性和高昂价格的描述,也让我得以了解当时古籍市场的供需状况。他还提及了一些关于书籍的装裱、修补服务,这些信息也为研究当时的出版和书籍流通的周边产业提供了线索。这套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古籍商的辛勤工作和藏书家的不懈追求,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史,尤其是近现代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为我提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线索。日记中对于一些当时出版的文学作品的提及,特别是那些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小说、诗歌、散文,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版图。他对于某些新兴作家作品的关注,甚至是一些当时被视为“左翼文学”的出版物,都反映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文学发展前沿的敏感度。日记中对于一些文学活动,如诗社聚会、作品评论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当时文学圈的生态。我甚至可以从他的藏书记录中,推测出当时读者对不同文学流派的偏好,以及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他还提及了一些他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这些零散的评论,虽然不系统,却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当时的文学思潮。这套书让我意识到,文学史的梳理,不仅仅是阅读作品本身,更需要深入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传播途径以及读者的反馈。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史,特别是私学教育的发展脉络非常关注,而《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日记中关于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对当时学堂、书院的看法,都值得细细品味。他对于购买哪些书籍来教育子女,以及如何指导他们学习,都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重视。日记中对一些当时流行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评论,也让我得以了解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艰难与进步。我甚至可以从他对于某些书籍的评价中,看到他对于知识传播方式的思考,例如,是侧重于传统的经学传承,还是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他还提及了一些他与教育界人士的交往,这些信息为我了解当时教育界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套书让我明白,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像嘉业堂主人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套《嘉业堂藏书日记抄》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探险。收到这两本书时,我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珍宝。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嘉业堂主人那种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以及他对藏书近乎痴迷的热爱。日记中,那些关于购书、校勘、装裱的点点滴滴,都仿佛在我眼前鲜活地重现。我尤其着迷于他对某一版本稀世孤本的寻觅过程,那些曲折离奇的经历,那些与古籍商、文人墨客的往来,无不充满了传奇色彩。日记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透露出主人深厚的学养和对文化的敬畏。通过这些日记,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文化图景,了解当时学术界的研究风尚,以及古籍流通的渠道和状况。它让我明白,每一本珍贵古籍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为史学研究者和古籍爱好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嘉业堂藏书史的窗口,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我至今仍沉浸在其中,反复品读,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