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志主纂的《荔波县志稿》脱稿于抗战末期的1944年11月,因政局混乱,未能及时出版。抗战结束后,潘一志将志稿的下限延伸到1949年,把新采集到的一些数据资料,尤其是日军进入荔波烧杀掳抢的罪恶行经以及抗战结束后的民国情况补入了志稿。1954年,潘一志在中共荔波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对《荔波县志稿》进行了修订。《荔波县志稿》全书分地理志、氏族志、大事志、营建志、政教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等八志,不仅链接了荔波的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脉络,而且记载了近现代荔波在文化、教育、农业、财税等方面的县情资料,编者还对荔波的山脉、河流、交通等进行了实地勘查,使用了较为准确的数据。作为民国末期成书的县志,潘一志虽然沿袭了旧志编写的模式,但因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受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的影响,在梳理社会历史和记录人文掌故时,潘一志摒弃了许多陈旧的观点,力争在语言表述上,更忠实客观;在人物志的撰写方面,尤其体现了薄古厚今的思想,如为进步知识分子李家盛、高煌,抗日将士杨家骝、全正熹等立传,为在抗日斗争中牺牲和在历次战火中罹难的普通百姓留名。《荔波县志稿》记录了荔波县的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禁忌以及民族文字等内容。1956年以前,水族是荔波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此,该志稿亦是一部研究水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就潘一志一生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历程来看,《荔波县志稿》中的水族部分内容是他水家学研究的始步,因此此部县志在研究潘一志的史学思想、史学术成就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潘一志(1899—1977)原名益智,字若愚,水族,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梅山人。他是水族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方志学家、水家学研究的奠基人,爱国民主人士。民国时期他三度从军,数度从政,多次从教,后弃官归隐。建国后他欣然出山,为新政权出力,任三都水族自治县副县长、政协黔南州前驻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主要著作《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是研究水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翻阅《民国荔波县志稿》之前,我的脑海中已经构思了无数个关于民国时期荔波的场景。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详细记述。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地方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县长、乡绅等各类官员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处理内政外交的?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行政管理模式或制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政治生态。同时,我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军事防御和治安状况也充满好奇。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荔波县的军事力量是如何构成的?是否有记载当地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或冲突?县城的防御体系是怎样的?治安状况如何?是否有一些关于匪患、盗窃等社会治安问题的记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民国荔波,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挑战与变局,以及当地人民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
评分拿到《民国荔波县志稿》,我内心最期待的,便是书中是否能够详细记载民国时期荔波县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荔波县究竟经历了哪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例如,是否经历了政治变革、社会运动、自然灾害,或者是其他影响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被处理的?书中有否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同时,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否对民国时期荔波县的一些重要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例如,有哪些对当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官员、学者、企业家、或者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勾勒出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宏观历史画卷,并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沉浮。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历史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挖掘其中那些闪光的金子。
评分刚拿到这本《民国荔波县志稿》,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虽然我对荔波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山川秀美、水族风情”这些笼统的印象,但“民国”二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无限遐想。我想,这本县志稿,或许能为我揭开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记忆。在翻阅之前,我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古朴的县衙,穿着长衫的官员,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努力生活的老百姓。我特别好奇,在民国那个特殊的时期,荔波这样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又是如何在这股洪流中被塑造的?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记录,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事件罗列,更希望能够捕捉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听到那些属于过去的低语。也许,在泛黄的书页间,我能看到曾经的市井百态,看到传统与革新碰撞的火花,甚至能触碰到一些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县志,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去理解今天的荔波是如何从那个年代一路走来的。这份好奇,驱动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属于荔波的那段民国往事,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与沧桑。
评分拿到《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它极具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陈年纸墨香。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要知道,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书中是否有对荔波的山脉、河流、气候、土壤等进行细致的描述?这些自然条件又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图表、数据,甚至是手绘的地图,来直观地展现这些信息。同时,我对民国时期荔波的经济格局也充满了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荔波的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主要的产业有哪些?有没有对外贸易?书中是否记录了当年的物价、赋税、以及商贸活动的情况?我想了解,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当地的经济是如何维持和发展的,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经济模式或应对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够通过翔实的资料,为我展现一个真实、具体的民国荔波经济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脉络。
评分读《民国荔波县志稿》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所打动,因为我知道,每一段记录背后,都承载着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辉煌。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方官员的叙述,想知道那些在当时的风云变幻中,他们是如何审时度势,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维系地方的稳定与发展。是秉持着爱民如子的情怀,还是遵循着时代的呼唤,亦或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书中能否展现出他们作为个体,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挣扎与抉择?我还在揣摩,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社会习俗和民情风貌,是否还能在今天的荔波找到一丝痕迹?那些古老的节日庆典,那些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它们在民国时期是如何被传承与演变的?又是否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悄然改变,甚至消失?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去触摸一个地区的根脉,去理解其文化基因的形成过程。每一页都像是一块拼图,我试图将它们拼接起来,还原出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民国荔波。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惊喜,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对这个地方,以及那个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对于《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未解的疑问和期待。我特别想了解,在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是如何演变的?当地主要的宗教有哪些?是否存在一些独特的宗教活动或节日?这些宗教和习俗又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有对这些方面进行详实的记录和分析?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是如何被保留、传承,又或者是在与新思潮的碰撞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外,我对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对外交流和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也充满好奇。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荔波县是如何与外界进行联系和交流的?是否有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或者是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书中能否展现出荔波县在当时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民国荔波,理解它在更宏观的历史图景中所处的地位。
评分对于《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它能够为我呈现出民国时期荔波县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那个时代,荔波县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就或进展?是否有关于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疗技术等方面的记录?是否存在一些技术革新或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相对落后的年代,荔波县的科技发展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慈善事业和公共卫生状况充满了好奇。在那段时期,荔波县是否有相关的慈善组织或机构?是否有一些关于扶贫济困、赈灾救济等方面的记录?公共卫生状况如何?是否有一些关于疾病防控、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措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民国荔波,让我能够从这些方面,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评分《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份来自遥远时空的信件,充满了待解的谜团和诱人的信息。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线索。在那个时代,荔波县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艺术形式?例如,是否有关于当地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绘画等方面的记载?这些文化艺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是否存在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或作品?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活动?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荔波县在那个时期所散发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另外,我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荔波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国时期,当地是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些关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记录?是否有一些关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或者是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描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民国荔波民族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演变。
评分当我拿到《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否为我揭示民国时期荔波县的司法体系和法律制度。在那个时代,法律是如何被执行的?是否存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条文或判例?对于民间的纠纷和案件,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一些关于审判、刑罚、以及监狱管理的记录?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个相对传统的社会环境中,司法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以及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护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民国时期荔波县的交通和通讯状况充满了好奇。在那个年代,荔波县的交通网络是怎样的?主要的交通方式是什么?道路建设情况如何?通讯设施是否发达?是否有关于邮政、电报等通讯方式的记录?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民国荔波,让我能够从这些细节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
评分《民国荔波县志稿》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志,更像是一扇可以窥见时代变迁的窗口。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了解民国时期荔波县的教育状况。在那个普遍识字率不高的年代,荔波是如何开展教育的?是否建有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关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措施被记录下来?以及,当时的师资力量如何?受教育的群体又是哪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以及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此外,我对民国时期荔波的社会生活风貌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有没有关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方面的记载?那些生活在民国时代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的日子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梦想,能否通过这部县志得以展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那些细腻而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让我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情味,去体会生活在民国荔波的人们,他们真实而鲜活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