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瓦格纳传(附2CD光盘)

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瓦格纳传(附2CD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斯蒂芬·约翰逊 著
图书标签:
  • 瓦格纳
  • 古典音乐
  • 音乐家传记
  • 音乐历史
  • 歌剧
  • 19世纪音乐
  • 西方古典音乐
  • 音乐
  • 传记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7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5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附件:CD光盘
附件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我社和德国NAXOS公司合作的丛书,是一套完整、全面、准确介绍欧洲音乐发展史上著名音乐家生平的传记系列丛书。
  它将详实、丰富、准确的内容与“图书+音像(CD)+网络下载”的多介质新型出版模式结合在一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弥补了中国音乐图书市场音乐家传记类图书的空白。它不仅是中国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师生了解、研究古典音乐大师及其作品,学习欧洲音乐史的必备资料,也是中国音乐图书走向一种全新出版模式的开始。
  此系列丛书共10种,传主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德沃夏克、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普契尼、瓦格纳、马勒十大欧洲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每位音乐家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合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各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音乐作品。

内容简介

  在瓦格纳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他的为人和音乐仍然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洞察了人心,另一些人则谴责他为一个危险的自由思想者、一个原始法西斯分子以及傲慢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他那宏大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被誉为西方文化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被视为狂妄自大创作力的实例。本书无意粉饰瓦格纳性格中的阴暗面,但是认为他理想中一些更精致的方面盖过了其缺点。这个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勾勒出瓦格纳的成长之路—从微不足道的开始,到创作出灿烂创新、优美动人的音乐。

目录


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贝多芬传 一、 雄伟的巨人:贝多芬的时代与出身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生命轨迹与整个欧洲正经历的剧变紧密相连。他出生于波恩(Bonn),一个当时仍笼罩在神圣罗马帝国旧秩序阴影下的城市。然而,他成长的时代,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已然照亮思想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硝烟正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个人意志、自由与人性的觉醒。 贝多芬的家族背景与音乐息息相关,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波恩宫廷的乐师。这为他提供了早期系统的音乐熏陶,但也带来了早年的压力。他的父亲约翰·凡·贝多芬(Johann van Beethoven)期望将年幼的儿子培养成第二个莫扎特,早期教育严酷且急功近利。尽管如此,贝多芬展现出的非凡天赋毋庸置疑。他很早就展现出对键盘乐器和管弦乐写作的深刻理解,其即兴演奏能力尤其令人惊叹。 1787年,年仅十七岁的贝多芬首次前往维也纳,据传曾与当时已是音乐泰斗的莫扎特会面,并献艺于奥地利宫廷。这次短暂的旅程虽然因其母亲的病逝而中断,却为他指明了人生方向:维也纳,欧洲音乐的心脏。 二、 维也纳的洗礼:从“神童”到“革新者” 1792年,在波恩贵族的资助下,贝多芬终于得以移居维也纳,并师从“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学习对位法。这段师徒关系虽然充满摩擦——贝多芬性格叛逆,认为海顿的教导过于保守,但海顿对贝多芬的潜力深信不疑。维也纳的上流社会很快被这位来自莱茵河畔的年轻音乐家所吸引。他以精湛的钢琴技艺,尤其是在即兴创作上的大胆创新,迅速在贵族沙龙中站稳脚跟,并开始接受贵族的赞助。 早期的作品(如作品1的三首钢琴三重奏、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显示出向海顿和莫扎特致敬的古典主义框架,但其中已孕育着他日后“英雄气概”的雏形。他不断挑战既有的曲式结构,尤其是在和声的运用上,开始展现出超越同时代人的力度与色彩感。 三、 命运的敲门:耳聋的诅咒与“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十九世纪初,命运向这位冉冉升起的音乐巨匠投下了最残酷的阴影——耳疾。最初,这只是轻微的耳鸣和对高音的敏感,但到1798年左右,情况急剧恶化。对于一位以听觉为生命线的音乐家而言,这无异于判了“死刑”。 1802年,在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绝望中的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这份遗嘱主要写给他的两个兄弟卡尔和约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命运的不公、对世人误解的痛苦以及自杀的冲动。然而,正是在这份绝望的文字中,贝多芬找到了对抗命运的决心:“我绝不向命运屈服,我要紧紧抓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崩溃。” 正是这次深刻的内心挣扎,开启了贝多芬创作生涯的“英雄时期”(Heroic Period, 约1803-1814)。 四、 英雄的颂歌:中期的辉煌与“新风格”的建立 “英雄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个人奋斗、崇高理想和人类解放的赞颂。这一时期的作品突破了古典主义的藩篱,确立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诸多基石: 《第三号交响曲“英雄”》(Eroica): 原本题献给拿破仑,后因拿破仑称帝而被愤怒地撕毁题献页。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响乐结构,篇幅宏大,情感冲突激烈,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以著名的“短-短-短-长”动机开篇,象征着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抗争历程,其戏剧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无与伦比。 歌剧《费德里奥》(Fidelio): 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展现了他对正义、忠诚与自由的坚定信念。 钢琴奏鸣曲的巅峰: 如《热情》(Appassionata)、《华德斯坦》,以及对中提琴和大提琴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创作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精神的宣泄。他将音乐从单纯的娱乐或宫廷服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表达深刻哲学思想和人类情感的载体。 五、 晚期的沉思与超越:向内心的探索 进入1815年后,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晚期风格”(Late Period)。这不仅是因为他彻底失聪,更因为他经历了诸多个人生活的挫折——弟弟逝世、处理侄子卡尔的监护权斗争(这段经历使他陷入长期的精神抑郁与诉讼),以及欧洲政治环境的保守化。 晚期作品的特征是:结构更趋于自由和内省化,和声更加大胆(甚至被认为是“未来派”),对位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巴赫之后的顶峰。这时的音乐不再是向外部世界宣告英雄的胜利,而是对宇宙、对生命意义的深沉冥想。 晚期弦乐四重奏: 如《大赋格》(Grosse Fuge),这部作品结构复杂、充满异议,曾令他的同时代人感到困惑,但后来被视为人类精神探索的最高峰之一。 晚期钢琴奏鸣曲(如作品109、110、111): 这些奏鸣曲超越了传统奏鸣曲式的限制,尤其是最后一首C小调奏鸣曲,其慢乐章融入了变奏曲和古老的加伏特舞曲,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第九号交响曲》: 创作于1824年,是贝多芬的绝唱。终曲部分首次在交响乐中引入人声合唱,演唱席勒的《欢乐颂》。这部作品不再仅仅是英雄的赞歌,它成为了对全人类兄弟情谊与和平的终极愿景的表达。首演时,失聪的贝多芬仍站在指挥台上,最终由一位男中音将他转向观众,接受雷鸣般的掌声。 六、 遗产与影响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葬礼之隆重史无前例。他留给后世的遗产是无法估量的。他不仅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改变了音乐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不再是仆人,而是独立的艺术家,是精神的先知。他的音乐——其力量、其深度、其对自由的永恒追求——塑造了后世几乎所有重要的作曲家,从舒曼、勃拉姆斯到瓦格纳和马勒,无不受到他那不屈意志的感召。贝多芬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天才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最终通过艺术获得永恒胜利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典的字体搭配着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立刻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浪漫主义和戏剧张力的时代背景中。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非常学术化、枯燥的传记,毕竟涉及的毕竟是瓦格纳这样一位音乐巨匠,其人生和艺术的复杂程度非同一般。然而,翻开前几页,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流畅,没有陷入过多的德语专业术语泥潭。他对瓦格纳早年生活环境的描绘,特别是慕尼黑和德累斯顿时期的挣扎与激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瓦格纳与李斯特等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细节的捕捉,那些书信往来的片段,像是一扇扇小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天才内心深处的傲慢、脆弱与对艺术的近乎偏执的追求。特别是对《尼伯龙根的指环》构思初期阶段的描述,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张力,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乐团的序曲正在耳边奏响。这本书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生平大事,更是在尝试解读瓦格纳那颗燃烧的灵魂是如何被时代、政治和爱情反复淬炼的,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处理瓦格纳晚年的拜罗伊特岁月时,笔锋转得非常微妙。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传记中最容易写成赞歌或彻底的批判的,但这里的作者显然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和历史性的视角。他们没有回避瓦格纳晚年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在政治上的争议性立场,而是将其置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德意志精神冲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我尤其关注了作者如何论述“乐剧”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它对后世歌剧院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书中详细分析了《帕西法尔》在概念层面上如何成为瓦格纳艺术哲学的“终极宣言”,那种宗教象征与音乐结构的高度统一性,被阐释得清晰有力。这种对理论的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得即便是对音乐理论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把握住瓦格纳艺术革新的核心精神所在。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时常会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当时歌剧院演出的盛况,那种全方位沉浸式的“总体艺术作品”理念,在文字中依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冲击力。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套书的制作水平也称得上是上乘之作。纸张厚实,装帧精美,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造成明显的磨损。最让我感到满意的是书中的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处理。通常,传记的最后几页容易被读者忽视,但这里的附录非常详尽,不仅有瓦格纳作品的完整年表,还有一份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重要通信录摘要,这对想要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此外,书中配插的黑白照片质量很高,很多照片是首次在普及读物中出现,它们的视角独特,捕捉到了瓦格纳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神态。比如他年轻时那种锐利、充满叛逆的眼神,与晚年那种沉静但略带疲惫的侧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位波澜壮阔的一生的音乐家有了更立体、更直观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学术深度、可读性与精美制作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人物的爱与批判是并存的,这使得整个传记的立体感非常强。他没有将瓦格纳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在财务上的窘迫、对赞助人的依赖、以及与同僚间的激烈争吵,这些“人性化”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避免了传统传记中常见的“高大全”形象的扁平化。例如,关于他与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之间那种复杂、近乎父子又充满政治算计的关系,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剖析,展现了艺术与权力之间微妙的共生与互相消耗。这种对人性的深挖,让我对瓦格纳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巨大压力有了更深刻的同情。读到某一处,我甚至能感受到他那种在艺术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的撕扯,这种共鸣感,是很多只关注艺术成就的传记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乐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附赠光盘”这个卖点的。坦白讲,以往的许多附赠光盘往往是敷衍了事,要么是质量粗糙的录音片段,要么就是一些与正文关联不大的配乐集。然而,这本书的CD内容却让我感到惊喜。光盘中的曲目选择非常用心,它不仅仅收录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著名片段,更难得的是,其中穿插了一些早期歌剧作品中相对少见的选段,这对于全面了解瓦格纳的音乐发展轨迹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几首关键咏叹调的录音版本都选自那些被乐评界公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挥家和歌唱家的录音,音质处理得非常到位,清晰且富有层次感。我通常会在阅读到传记中描述某一作品诞生的章节时,立刻换上对应的光盘聆听,这种视听同步的体验,极大地加深了我对文字描述的理解,仿佛作者的文字和音乐家本人的创造力直接对话一般,体验感非常棒。

评分

不错,还可以哦

评分

购买图书音像类商品我首选京东

评分

东西很好,挺喜欢的,谢谢了

评分

不错很好很好??

评分

纸张几乎是铜版纸,两张光盘cd,十多元,太好了。

评分

不错很好很好??

评分

购买图书音像类商品我首选京东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还不错,但附赠的CD真不是一般的垃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