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三个幽灵

现代艺术的三个幽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宏声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批评
  • 幽灵
  • 现代性
  • 观念艺术
  • 后现代主义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0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9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沙发图书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特种
页数:242
字数:16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以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多年的学习为积累,在写作中广泛涉及诸多画家与事件,语言犀利、视角新颖,是一本好读、耐读的艺术入门书。

内容简介

  今人习惯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相对立,但古今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有待人们另行审视。此书通过对艺术家丁托莱托、卡拉瓦乔、格列柯三位古代“前卫”大师的个案分析,深入挖掘其人生和创作背后的历史细节,并广泛涉及同时期诸多画家和事件,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性情、艺术与境遇及艺术与哲学等议题一并融入,以精到的语言捕捉和阐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微妙联系。
  有时,古典大师们的前卫远超今人的想象。

作者简介

  谢宏声,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居北京,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出版有《图像与观看:现代性视觉制度的诞生》《哲人是否应当对人民讲真话》《马奈论》。

目录

丁托莱托:当绘画超越观念? /?1
? 光与色的搏斗? /?5
? 魔幻现实主义的先行者? /?20
? 同行相嫉,相煎太急? /?29
? 艺术摆脱“Disegno”的入侵? /?38
? 精明的威尼斯商人及其现代精神? /?60
卡拉瓦乔:狂暴的自然主义? /?77
? 来到罗马? /?80
? 狄奥尼索斯的信徒:色情、暴力与死亡? /?85
? 感奋于粗鄙的现实? /?101
? 光影与动作:街头剧场? /?127
? 卡拉瓦乔的幽灵? /?137
? 名作传奇:兽性、人性与神性? /?148
格列柯:对内心视象的写生? /?161
? 受挫的克里特人? /?164
? 西班牙的缩影? /?175
? 剽窃惯犯? /?189
? 时代的痉挛? /?200
? 骨子里的异教徒? /?218
远古的回响:失落文明的星图密码 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次对人类起源的终极追问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富有历史感的笔名,例如:阿历克斯·凡尔纳/伊恩·麦克唐纳] 字数: 约1500字 序章:沉睡的巨石与不应存在的星象 “当我们凝视天空,我们以为看见的是已知宇宙的投影。但如果,在我们文明的黎明之前,便有另一群智慧生命,用星辰为墨,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刻下了永恒的讯息呢?” 《远古的回响:失落文明的星图密码》并非一部关于艺术哲思的书籍,它是一场深入地质年代与宇宙尺度的考古探险,一场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挑战。本书聚焦于一个被主流历史学界刻意或无意忽略的“零点”——前苏美尔、前埃及,甚至远在冰河时期结束之前的史前文明,它们留下的,是超越当时技术水平的精密天文记录与难以破解的数学结构。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三项跨越数万公里的“异构遗迹”展开: 第一重迷局:南太平洋深处的“蓝晶石矩阵” 在南太平洋一个鲜为人知、常年被海雾笼罩的火山岛群下,一支独立科考队意外发现了由数千块高度提纯的蓝宝石晶体制成的地下结构。这些晶体排列成一个复杂的几何网络,其布局并非随机,而是精确对应着数万年前的猎户座悬臂的星云分布图。更令人震惊的是,通过对晶体内部原子结构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内部嵌有极其微弱的、高频的、具有明显规律的脉冲信号——这绝非自然形成,而是某种信息载体的残留。主人公,语言学家兼符号学专家,艾拉·文森特博士,受邀加入了这项高度保密的调查。她必须解开的第一个谜团是:这些信号的“语言”结构,与任何已知的人类文字,甚至与自然界的声音频率都格格不入。 第二重线索: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冰封编年史” 与此同时,在海拔六千米的帕米尔高原冰川深处,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发现了一个被数百万吨冰雪覆盖的巨大空腔。进入空腔后,考古学家发现了一面长达百米的黑色玄武岩墙壁。墙壁上并非雕刻着神祇或战争场面,而是以一种类似激光蚀刻的技术,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变迁的“编年史”。这套记录的精确度,超越了牛顿时代的天文计算,甚至能解释近千年来的某些地球轴心微小漂移的异常。这本书将详细剖析这些图案如何预示了数次灭绝事件,并揭示了记录者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远超我们现有的线性思维。 第三重密码:亚马逊雨林中的“声波之河” 在亚马逊盆地最深处,一个被当地土著部落世代守护的秘密洞穴被发现。洞穴内部的岩石结构具有惊人的声学特性,它能将外界的微小震动放大并聚焦。更诡异的是,当特定频率的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范围的振动)被输入时,岩壁会“回应”出复杂的、类似三维投影的图像。这些图像展示的,是一个从未被观测到的星系团,以及似乎是某种“跨维度旅行”的抽象描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追踪艾拉博士如何与一位隐居的土著萨满合作,学习如何“聆听”岩石的回声,从而激活这些远古的“声波之河”。 核心冲突:知识的继承与权力的遮蔽 本书并非仅仅是文物罗列或考古发现的简单记录。随着艾拉博士对这三大遗迹的解读不断深入,她发现这些信息指向同一个结论: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期,地球曾被一个技术与精神高度发达的文明短暂地“拜访”或“引导”。这个文明留下的,并非神谕,而是一套用于指导未来物种(即现代人类)如何应对宇宙周期性灾难的“工具箱”。 然而,揭示真相的道路充满了荆棘。艾拉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全球一些秘密组织的注意。他们自诩为“历史的守护者”,认为这些知识一旦公之于众,将彻底颠覆现有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地缘政治平衡。一场关于知识产权与人类命运的隐秘战争在幕后展开。艾拉不仅要与时间赛跑,解开星图的终极含义,还要躲避那些试图抹去一切证据、将“远古的回响”永远埋葬在历史尘埃之下的势力。 终章的叩问:我们是继承者,还是被遗忘的孤儿? 《远古的回响:失落文明的星图密码》的最终高潮,并非是找到一个闪闪发光的“时间胶囊”,而是对一个深刻哲学问题的拷问:如果人类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曲折,如果我们的文明只是一个宏大剧本中的一个“重置”版本,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继承的,究竟是他们遗留下的工具,还是他们遗失的“敬畏心”? 本书以一种悬念迭起、文笔细腻的笔调,融合了硬核考古学、天体物理学推演与密码学分析,带领读者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它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孤独的图景: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文明如潮汐般起落,而真正的智慧,则以宇宙为画布,等待着下一批有准备的眼睛去阅读。 警告: 本书中的推论基于对现有非主流考古发现的再解读,以及对已知物理学界限的拓展思考。阅读后,您对夜空与脚下大地的认知,将永远无法恢复如初。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市面上那些力图将深奥理论通俗化的“艺术普及读物”截然不同,这本书毫不掩饰它的“精英气质”。它不讨好读者,不提供任何安慰性的结论。读完之后,我没有得到任何“你应该去欣赏哪些作品”的明确指引,反而被抛入了一个更大的、关于“意义本身是如何生产和瓦解”的永恒疑问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美学范畴的“边界消融”问题时的那种冷静的、近乎残酷的客观性。他没有沉湎于对黄金时代的怀旧,也没有盲目地拥抱每一个挑战传统的实验。他只是冷眼旁观,记录下艺术在面对全球化、数字媒介和身份政治重塑时的那些阵痛与蜕变。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艺术哲学史的速写,旨在揭示潜藏在所有流派背后的、那些永恒不变的驱动力与内在矛盾,而不是简单地介绍流派本身。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封面设计那种冷峻的、近乎几何学的构图,搭配那种晦涩难懂的字体,就已经预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老生常谈地梳理某个艺术流派的兴衰史,或者像教科书一样,把各个大师的作品罗列一番,配上枯燥的年代背景。但很快我就发现,作者的笔触远比我想象的要锐利和多维。他似乎并不热衷于做艺术史的编年史官,反而更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解剖学家,试图剥开光鲜亮丽的艺术表象,直抵其内核深处的某种结构性焦虑。尤其是在谈论媒介的变迁时,那种对“物性”消解的批判,让人读得后背发凉。他不是在赞美新技术的出现,而是在忧虑,当图像变得无限可复制和即时可达时,艺术作品原有的那种“在场感”和“权威性”是否已经彻底瓦解,被一种廉价的、符号化的消费取代。这种深刻的反思,迫使我必须停下来,重新审视我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些审美经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阅读时的心境。如果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去翻阅,它无疑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和精妙的批判。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疲惫或者浮躁的状态下打开它,那么体验感将是灾难性的。我发现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在理解作者如何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某个展览的灯光设置)推导出关于当代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宏大命题。他的论证链条极其纤细且层层递进,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论点的基础上,一旦中间某个环节理解得不够透彻,后续的理解就会出现巨大的断裂。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阅读,而是一种近乎冥想的专注力,它要求读者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心智上的全部能量,去追踪作者那无处不在的、高度风格化的思想轨迹。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配上大量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的作品。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学识渊博得令人发指,他信手拈来就能将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与巴洛克时期的光影处理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跳跃性思维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设置得实在有点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上网搜索他提到的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或者去寻找那些他简略带过的具体案例的图像。感觉自己就像是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林间小道上,作者手持火把走在前面,时不时地发出几声只有他自己能听懂的感叹,而我则得小心翼翼地在后面摸索,生怕踩到什么陷阱。尽管如此,一旦那些晦涩的关联点被我勉强连接起来,所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又是极其强烈的,这可能就是智力上的冒险所带来的独特回报吧。

评分

我读这本书时,感觉就像在听一场结构极其复杂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但中间有太多沉闷而冗长的铺垫。作者在构建他的论证体系时,似乎过于沉迷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歧义性。他偏爱使用长句、倒装句,以及大量生僻的专业术语,这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持续的“解码”活动。我特别关注了他关于“观看的政治性”那几章,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权力”与“凝视”划上等号,而是深入探讨了资本如何内化并重塑了观众的主体性,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在进行自由的审美选择,实际上却被预先设定好的消费框架牢牢锁住。这种对日常现象的彻底解构,虽然震撼,但也带来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感——如果连我们最私密的审美判断都是被构造出来的,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本身,似乎也在模仿它所批判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理论迷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