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绘画大师,你的脑海里是否马上会出现毕加索、凡·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要问起中国画的大师,除了历史课本曾提到的聊聊数人,你还能想起谁?
事实上,千年绘画传承,中国拥有数不清的大画家,只是长期以来,这些画作多在博物馆中,图书印刷品又少有高清大图,成系列的就更少。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丛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从画史上有名有姓的*人东晋顾恺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徐悲鸿,遴选中国绘画史上*优秀的大师及其原典,复制级高精印刷,多彩时尚设计,用细节破解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展现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
由于传统中国画的尺幅多为长卷、册页、竖轴,因此该丛书采用两种不同的装帧形式:
以经折装的形式来表现中国长卷画(全套45册已出版);
以盒装单页的形式来表现册页和竖轴画(2017年陆续出版),并附有画作精彩局部配诗文,可临摹,可装框,亦可诗画共读。
精选两套册页,主要包括山水题材。山水作品构图巧思,用笔也颇具特色,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展现了“马一角”的艺术特点。
30幅大师杰作+30个精彩局部配诗文,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既可以读诗赏画,也方便取出作为临摹范本,还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马远(约1140-约1225后),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做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在马家五代画手中,马远的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他独创出了一种“马拖枝”的画树技法。我们知道,大自然中的树枝通常是向上伸展,但“马拖枝”就被表现为向下伸展,很别致。马远的画面取景往往是一个小的视角,或取一个视野局部,所以后人给他取的外号叫“马一角”。有学者研究认为,因为北方中原被金人统治,汉人退居到南方,南宋只是残山剩水、半壁江山的偏安朝廷。所以画家们有可能是受到心理暗示,国破山河碎,那就画破碎的山水一角吧,这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无奈。
《设色山水十开》里,画家选用了他最典型的“马一角”的构图。笔法继承了李唐的斧劈法, 却较李唐更加节笔惜墨,从不作层层渲染。画山石峭拔方硬,轮廓鲜明。而取景、构图较李唐更加概括、简约。不过这种简约的效果最终并不令人感到冷峻,反而很是诗意。在细腻的渲染之中,观众的视野落入用水墨渲染逐渐淡化为蒙眬的远树汀岸、雾雨烟岚,留给观者无尽的遐思,沉浸在浓郁的诗意中。
马远对中国绘画的贡献,除了“马拖枝”的画法,还有一套独特的《水图》。《水图》可谓是中国山水画“水”形象的转折点。该图纯粹以对水不同姿态的勾画,高度概括其变幻莫测的万千气象。笔法精细,笔墨简洁,墨气氤氲,或用线细如发丝,或用线如行云流水,或湿笔……所绘水势或动或静,或急或缓……都达到了不同的效果,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水的意境。
数码图像呈现的细节、质地、幅面、气息,使所昏暗的古画获得全新的观看机会。而且,每个人都能面对并拥有清晰的美术史文本,就在自己家里、手中,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
——陈丹青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孙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像是高山流水,时而激昂磅礴,时而低回婉转。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不同历史时期衔接的方式,没有生硬地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通过一些关键的艺术事件或人物的师承关系,构建起一张绵密的历史网络。这使得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绘画艺术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演变,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体系的。书中对某些失传技艺的考证和推测部分,更是充满了悬疑色彩,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的旁证资料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远比单向灌输知识要高效得多。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对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都拔高了一个维度,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我很少看到有艺术史书籍能做到如此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如此生动的文字表达的完美结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它没有陷入过度文绉绉的泥潭,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清晰逻辑,阐释了那些深植于古代文化土壤中的审美观念。比如,书中对“气韵生动”的解读,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生理学观察,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处插入的那些小故事或者文人之间的逸闻轶事,它们就像是干燥历史画布上的一抹亮色,瞬间让那些遥远的面孔变得鲜活起来,也让艺术创作的动机变得更加人性化。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负担,仿佛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深夜里促膝长谈,收获良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对传统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尊重。我特意找了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这才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里面的文字排版极其讲究,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古人作画时的松烟和墨香。而且,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叙述历史脉络时,总能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人物命运联系起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他对于宋代绘画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精辟独到的见解,让我这个半吊子爱好者都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山水精神最为鼎盛的年代,对当时的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特别是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如何影响艺术风格转变的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以画言志”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哪里是一本简单的画册或史书,分明是一部浸润着时代精魂的文化珍品。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用心,值得点赞。它不像有些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主题性的章节,对特定风格或核心理念进行集中剖析。这种结构使得阅读的层次感非常分明,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发现新的侧重点。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咀嚼、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简直太友好了。特别是,作者在讨论不同地域画派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地域文化对艺术表达的深刻影响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再把中国艺术看作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各地百花齐放的生动图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满足入门者对全局的认知,又能让资深爱好者深入挖掘细节的优秀著作,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书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书中对于笔墨技法演变的梳理,简直细致到了发丝般的程度。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描述技法,更是在解读画家内心的波动与哲思。读到某个关于构图的段落时,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拿起笔,尝试去模仿那种“计白当黑”的留白意境,虽然笨拙,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古人鬼斧神工的赞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某个流派的兴衰时,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而是用一种近乎辩证的眼光去剖析其历史必然性,使得整体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艺术史料的严谨与热爱,绝非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堆砌辞藻。
评分好书,对初学国画者很有帮助。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对初学国画者很有帮助。
评分印刷质量非常好,期待很久的书。
评分马一角别具一格的构图山水
评分非常好 略有点颗粒但是不影响观察
评分马一角别具一格的构图山水
评分质量很好!。
评分非常好 略有点颗粒但是不影响观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