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

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维明,赵尚民,叶庆华,张文杰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高寒地貌
  • 地貌学
  • 地理学
  • 气候变化
  • 环境科学
  • 地形地貌
  • 地质学
  • 自然地理
  • 高原地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316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626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青藏高原概况
2.1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
2.2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征
2.3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要数据源
3.1 地貌数据
3.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3.3 遥感影像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藏高原冰川地貌空间分布格局
4.1 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总体分布特征
4.2 青藏高原冰川地貌基本形态成因分布特征
4.3 青藏高原数字冰川地貌空间分布特征
4.4 青藏高原数字冰川地貌形态结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藏高原冰川地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
5.1 冰川分布的遥感提取方法
5.2 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5.3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冰川空间分布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5.4 基于遥感影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面积及高程变化
5.5 基于SRTM DEM和ICESat数据的冰川冰储量变化研究
5.6 基于SRTM DEM和CryoSat数据的冰川冰储量变化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1 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6.2 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6.3 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空间分布格局
7.1 青藏高原冰缘地貌总体分布特征
7.2 青藏高原冰缘地貌基本形态成因类型分布特征
7.3 青藏高原数字冰缘地貌空间分布特征
7.4 青藏高原数字冰缘地貌形态结构类型分布特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青藏高原冰缘地貌动态变化的数值模拟
8.1 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空间分布范围的自动提取研究
8.2 基于响应模型的冰缘地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数值模拟
8.3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冰缘地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数值模拟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未来变化预测
9.1 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的主要因素选取
9.2 方法介绍
9.3 模拟结果分析
9.4 高程响应模型评价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冰雪雕刻的史诗:极地冰盖、冰川与冻土带的地球动力学研究 本书聚焦于地球上最寒冷、最极端环境——极地冰盖、高山冰川系统以及广袤的多年冻土带——所展现出的复杂地貌过程、动力学机制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响应与反馈。 本书并非对青藏高原特定区域的地貌格局与气候变化进行深入探讨,而是将研究的视野投向了地球上其他同样关键且对全球环境系统具有深远影响的冰冻圈区域。它旨在揭示冰雪、冰川和冻土在塑造行星表面形态、调节水循环和碳储库方面所扮演的全球性角色。 第一部分:极地冰盖的演化与动力学前沿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两大地球上最庞大的淡水储存库的内部结构、物质平衡及其动力学特性。 1. 冰盖物质平衡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地面验证: 详细介绍了利用卫星重力测量(如GRACE/GRACE-FO)、雷达测高(如ICESat/ICESat-2)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如何精确量化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质量损失速率。重点阐述了不同观测系统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如何区分表面质量平衡(SMB)变化与冰流失对总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2. 冰盖动力学与冰流失机制: 探讨了冰盖下方的基岩地形、冰-岩界面摩擦力、以及融水驱动的润滑效应如何控制冰川的流速。书中详细分析了冰架(Ice Shelves)的崩塌过程及其对内陆冰流加速的“闸门效应”。特别关注了西南极冰盖中“不稳定的海洋冰盖”(Marine Ice Sheet Instability, MISI)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展示了暖洋流侵蚀冰架后可能导致大陆尺度冰体快速退缩的潜在路径。 3. 冰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考察了区域气候振荡(如PDO、NAO)对极地降雪量和融化过程的影响。书中呈现了过去数个冰期-间冰期循环中,冰盖体积与海平面变化的古气候重建证据,为预测未来冰盖融化对全球海岸线的影响提供了古环境参照系。 第二部分:高山冰川系统的水文地质效应 本部分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全球山脉区域,分析了从热带安第斯山脉到温带落基山脉,再到寒带西伯利亚山脉,冰川作为“固体水库”的功能及其对下游水资源的影响。 1. 冰川物质平衡的区域差异性: 对比分析了不同纬度和海拔梯度的山地冰川的消融速率和累积模式。例如,分析了热带冰川(如乞力马扎罗山)因零度层抬升导致的快速消融,以及中纬度冰川如何受到季节性降雪和气温的复杂调制。 2. 冰川融水径流与水资源管理: 建立了高山冰川融水对河流流量贡献的精细化水文模型。本书详细探讨了“峰值水”(Peak Water)的概念——即冰川融水达到最大贡献后,随着冰量持续减少,河流径流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这对于依赖冰川径流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地区(如中亚、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规划至关重要。 3. 冰川灾害链条的形成与预防: 深入研究了冰川融化和冻土退化共同引发的灾害。包括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GLOFs)的诱发机制、冰碛物坝体的不稳定性分析,以及冰崩(Serac Fall)对下游基础设施的威胁。本书介绍了新的预警系统设计,例如基于无人机和实时形变监测的冰湖风险评估。 第三部分:多年冻土带的地质力学与碳循环 本部分专注于广阔的、长期处于零度以下的冻土区域,探讨其物理稳定性、地质工程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平衡中的关键地位。 1. 冻土的热力学过程与稳定性: 详细阐述了活跃层(Active Layer)的季节性冻融循环如何影响地表过程。书中引入了最新的热力学模型,用于模拟地温剖面、霜冻推移(Frost Heave)和融沉(Thaw Settlement)的非线性特征。特别关注了冰楔(Ice Wedges)和富冰冻土的结构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下的退化机制。 2. 冻土退化引发的地表形变与基础设施挑战: 研究了冻土融化对土体强度、稳定性和渗透性的影响。本书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公路、铁路、管道和建筑物在融沉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并提出了适应性工程设计策略,例如使用架空结构、热力学稳定层或替代性基础材料。 3. 冻土碳库的释放风险: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讨论之一。冻土层中封存着比现今大气中多两倍的碳。书中结合同位素分析和微生物学证据,区分了冻土融化导致的古老有机碳(C3/C4植被残体)的矿化速率。探讨了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的释放通量,并评估了这种潜在的“正反馈”机制对未来全球变暖情景的影响。书中还考察了热喀斯特(Thermokarst)地貌,如塌陷湖和坍塌地貌,作为碳释放的关键驱动因素。 结论:冰冻圈的全球耦合系统 本书最后总结了冰盖、高山冰川和冻土带之间的相互联系。冰川融水渗透到多年冻土层可能加速其热力学变化;而极地冰盖的质量损失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影响沿海冻土区的海水入侵和热侵蚀。本书强调,理解和量化这些相互作用,是构建准确的地球系统模型,以指导全球环境政策的关键所在。本书面向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土木工程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和高级学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旅行。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带我走进那片神秘而壮丽的高原。我能感受到,他笔下的每一处山脉、每一条河流,都蕴含着亿万年的地质演变故事。书中的描述,让我不再仅仅将高原视为一片遥远的土地,而是看到了它内部精妙的结构和不断变化的生命力。我仿佛能“触碰到”那些被冰川切割过的岩石,能“听到”风在高原上发出的低语。作者对于地貌变化趋势的分析,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了思考。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我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人类的活动对这片脆弱而又珍贵的土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青藏高原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意识到,理解和保护这片土地的重要性。

评分

阅读《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与其说是在学习地理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我被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所打动。他没有拘泥于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高原上最微小的细节。那些在寒风中倔强生长的植被,那些因风化而形成的奇特石块,甚至是雨水冲刷后留下的细微痕迹,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貌演变过程的描写,那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推演,而是充满故事性的叙述。仿佛在听一位智者讲述地球古老的故事,讲述冰川如何塑造了高原的轮廓,讲述风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书中对于地貌变化趋势的分析,也让我对未来高原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脆弱而又壮丽土地的忧虑,也看到了他对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地理视野,更让我对生命、对地球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地理科普读物那样,上来就罗列数据和图表。作者采用了一种更加“文学化”的方式,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仿佛看到,那片高寒地貌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书中的描述,让我能够“看到”冰川融水如何切割大地,形成深邃的峡谷;“听到”风如何呼啸着,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关于地貌变迁的复杂理论,但他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原独特的地理景观。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青藏高原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描绘的景象,感受那份来自地球深处的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地理类的书籍。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他没有直接给出镜头,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出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画卷。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堆砌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中。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细小的水滴如何日积月累地侵蚀岩石,形成深邃的峡谷;又仿佛能听到,狂风如何在广袤的荒原上呼啸,雕刻出独特的风蚀地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仅聚焦于静态的地貌特征,而是着重探讨了这些地貌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相互作用的。他描绘了冰川扩张和退缩对地表形态的深刻影响,也阐述了气候变化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高原的肌理。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高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静态的图片和数据上,而是看到了一个鲜活、不断呼吸的生命体。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壮丽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份来自高原深处的震撼。

评分

读完这本《青藏高原高寒地貌格局与变化》,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雪山和辽阔的草原,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高原的地理坐标或平均海拔,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带入一个动态的视角。它似乎在诉说着千万年来,那股无形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起伏、每一处沟壑。想象一下,冰川退却时留下的 U 型谷,风蚀作用下形成的千奇百怪的石柱,甚至是地壳运动挤压出的褶皱山脉,这些都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他笔下的高原,既有令人惊叹的壮丽,也隐藏着脆弱的生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的故事,它让你思考,在这片土地上,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又如何与这不断变化的地貌融为一体。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望着窗外的天空,想象着高原上那些被风霜侵蚀的岩石,它们沉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也默默地诉说着属于它们的传奇。这种感受,是单纯的地理科普书籍难以给予的,它更像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