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复合材料

绿色复合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见茂 著
图书标签:
  • 绿色材料
  • 复合材料
  • 环境科学
  • 材料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生物基材料
  • 可降解材料
  • 工程材料
  • 材料工程
  • 循环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13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84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47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是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内容体现如下特色:①先进性——汇集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②全面性——对绿色复合材料作较全面的论述,包括技术要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③时效性——阐明绿色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技术发展方向,对今后的研究和产业具有导向和参考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高性能复合材料主线,重点论述“绿色”的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绿色复合材料的设计、选材、制造、表征和评价等内容,具有如下特色:①先进性——汇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②全面性——对绿色复合材料作较全面的论述,包括技术要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③时效性——阐明绿色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以及技术发展方向,对今后的研究和产业具有导向和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唐见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航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科研和生产30多年,负责航空结构复合材料研究项目及科研管理,先后完成各种研究项目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开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重大项目研究及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近10年,具有深厚的复合材料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生产实践。在国家重点期刊发表中英论文10多篇;出版《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独著)、《航空材料技术》(主要编著者)、《航空复合材料技术》(主要编著者)等科技著作3部;负责统稿《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年度系列报告(2007—2016),并独立撰稿50多万字,全面熟悉和掌握国内外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动态;翻译(中译英)复合材料专著7部120万字。

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复合材料概述1
1.1.1 复合原理2
1.1.2 复合效应4
1.2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6
1.2.1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7
1.2.2 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9
1.3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4
1.3.1 高性能复合材料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能耗产业15
1.3.2 复合材料回收困难16
1.4 绿色复合材料发展现状及前景17
1.4.1 绿色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18
1.4.2 绿色复合材料发展前景22
1.4.3 高性能复合材料绿色化技术23
第2章 绿色复合材料生命周期评价34
2.1 LCA概述34
2.2 LCA.技术框架35
2.2.1 目标和范围确定36
2.2.2 清单分析36
2.2.3 影响评价37
2.2.4 生命周期解释38
2.3 LCA在绿色复合材料中的应用38
2.3.1 木塑复合材料的LCA39
2.3.2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LCA41
2.3.3 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的比较41
2.4 基于LCA的复合材料清洁生产42
2.4.1 基于LCA清洁生产的一般方法43
2.4.2 复合材料清洁生产的研究内容44
第3章 绿色复合材料设计49
3.1 复合材料设计概述49
3.1.1 复合材料设计基础51
3.1.2 复合材料设计原则和方法54
3.2 绿色复合材料设计概述59
3.2.1 绿色设计的价值理念59
3.2.2 绿色复合材料设计原则60
3.2.3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60
3.3 绿色复合材料设计选材62
3.3.1 影响设计选材的因素62
3.3.2 设计选材的一般原则62
3.3.3 设计选材步骤63
3.3.4 设计选材的方法64
3.4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66
3.4.1 复合材料制造工艺质量要求67
3.4.2 复合材料DFM的一般考虑68
第4章 天然纤维增强体70
4.1 高性能天然纤维概述71
4.1.1 天然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71
4.1.2 天然植物纤维的微结构与性能72
4.2 麻纤维增强体74
4.2.1 麻纤维概述74
4.2.2 几种麻纤维增强体76
4.3 竹纤维增强体85
4.3.1 竹纤维概述85
4.3.2 竹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88
4.3.3 竹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91
4.3.4 竹纤维增强生物树脂基复合材料94
4.4 再生纤维素纤维和纳米纤维素增强体95
4.4.1 再生纤维素纤维增强体95
4.4.2 纳米纤维素增强体97
4.5 天然纤维表面改性研究99
4.5.1 物理改性99
4.5.2 化学改性101
4.6 天然纤维的发展前景102
第5章 绿色复合材料基体——热固性树脂108
5.1 热固性树脂基体概述108
5.2 环氧树脂111
5.2.1 环氧树脂的结构及性能特点111
5.2.2 环氧树脂的合成与分类113
5.2.3 环氧树脂固化117
5.2.4 环氧树脂改性124
5.2.5 环氧树脂基绿色复合材料129
5.3 酚醛树脂132
5.3.1 酚醛树脂概述132
5.3.2 酚醛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特点133
5.3.3 酚醛树脂固化138
5.3.4 酚醛树脂改性139
5.3.5 酚醛树脂基绿色复合材料143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145
5.4.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分类及应用146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156
5.4.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分类160
第6章 绿色复合材料基体——热塑性树脂164
6.1 热塑性树脂基体概述164
6.2 常用的热塑性树脂基体166
6.2.1 聚丙烯166
6.2.2 聚乙烯169
6.2.3 聚酰胺树脂170
6.2.4 PBT树脂172
6.3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173
6.3.1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性能优点173
6.3.2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175
6.4 热塑性树脂基绿色复合材料177
6.4.1 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177
6.4.2 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181
第7章 绿色复合材料树脂基体——生物降解树脂190
7.1 生物降解树脂190
7.1.1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概述190
7.1.2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193
7.2 聚乳酸195
7.2.1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能196
7.2.2 聚乳酸的合成198
7.2.3 聚乳酸的降解200
7.2.4 聚乳酸的改性201
7.2.5 聚乳酸的应用203
7.3 聚羟基脂肪酸酯205
7.3.1 PHA.概述205
7.3.2 PHBV的研究207
7.3.3 PHBV基绿色复合材料.211
7.4 聚己内酯211
7.4.1 ε己内酯212
7.4.2 聚己内酯215
7.4.3 聚己内酯的改性218
7.4.4 聚己内酯的应用.221
7.5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222
7.5.1 PBS结构与性能222
7.5.2 PBS的合成224
7.5.3 PBS的改性225
7.5.4 PBS基绿色复合材料226
7.6 生物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226
7.6.1 生物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227
7.6.2 生物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重点228
第8章 绿色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制造技术237
8.1 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概述237
8.1.1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过程.237
8.1.2 复合材料成型制造特点240
8.1.3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发展241
8.2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质量控制243
8.2.1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质量要求244
8.2.2 复合材料工艺质量控制245
8.3 绿色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制造技术249
8.3.1 模具技术249
8.3.2 预浸料技术252
8.3.3 复合材料湿法成型工艺257
8.3.4 树脂传递成型及派生技术261
8.3.5 复合材料干法成型工艺273
第9章 绿色复合材料表征、测试和性能评价290
9.1 绿色复合材料表征、测试和评价概述290
9.2 原材料表征技术293
9.2.1 红外光谱分析294
9.2.2 色谱分析298
9.2.3 热分析301
9.3 预浸料表征技术308
9.3.1 树脂基体308
9.3.2 增强材料309
9.3.3 预浸料的工艺性能310
9.4 复合材料表征技术311
9.4.1 拉伸试验312
9.4.2 压缩试验315
9.4.3 面内剪切试验316
9.4.4 层间剪切试验318
9.4.5 弯曲试验318
9.4.6 微观检测技术320
9.5 复合材料结构表征技术321
9.5.1 开孔拉伸和开孔压缩321
9.5.2 层间断裂韧性322
9.5.3 冲击后压缩强度323
9.5.4 复合材料环境性能表征325
9.6 复合材料质量评价328
9.6.1 破坏型质量评价328
9.6.2 非破坏型质量评价328

前言/序言

谈及复合材料,应该首先从材料说起,对于材料,人们并不陌生,“材充环宇,料满天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可以说就是由各种材料组成,房屋、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船舶、机械、电脑、互联网、医疗、运动、休闲等都离不开材料。尽管如此,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共同约定的关于材料的准确定义。一般而言,材料是指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与分子结构,以及能提供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可用来制造各种产品和工具的物质。应该说,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它几乎涉及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及所有的现代高技术领域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所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和先导。
人类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发展,特别是200多年来的现代工业发展,成就了材料发展的无比辉煌,现在可供人类使用的材料达50 000多种,而且高性能、高功能、多功能、智能化的新型材料还在陆续开发。一方面,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材料的提取、合成、制造、加工、改性、应用等技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人类的未来展现出非常光辉的前景。另一方面,所有的材料都是用资源换取的,全球的资源只有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一类是可再生资源。目前全球资源的状况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日益枯竭,可再生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就是绿色材料和材料绿色化异军突起的根本原因,而其中绿色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按照其化学组成,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非金属材料(以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三大类。由于复合材料品种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材料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现在有的分类把复合材料列为第四大类材料,但从材料的属性来看,复合材料只不过是上述三大类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或复合而得到的一大类材料。
在复合材料大家族中,绿色复合材料算是新增的成员。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地位迅速上升,原因不言而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迫切,促使人们去寻找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就是现在言必提及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对于材料科技和产业发展而言,就是要实现从产品设计、材料提取和选用、加工制造、服役和使用、回收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即要实现从传统的“从摇篮到坟墓”(from cradle to grave)到“从摇篮到再生”(from cradle to gate)的根本性转变,绿色材料和绿色复合材料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绿色复合材料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概念,现在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从“绿色”的概念出发,目前绿色复合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至少有一种组分材料是可降解的复合材料,发展主流是用可全降解的高性能天然植物纤维与全降解的生物聚合物复合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有人称为100%的绿色复合材料;二是其他复合材料,包括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绿色化,涉及绿色设计、绿色制造、退役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绿色复合材料将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绿色复合材料成了材料大家族中的新秀,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来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如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核壳糖等,相对于石化原料,具有资源上的优势;二是绿色复合材料退役制品和废弃物可自然降解,最后变成CO2 和H2O,回到大自然中去,不产生环境负荷。这两方面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绿色复合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逐渐成为材料学科和材料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材料设计、原材料提取、制造加工、产品使用、回收再生以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汽车、高铁、建筑、船艇、城市园林等方面的应用迅速扩大,随着石化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资源日渐短缺,绿色复合材料对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突出。
在签约本书之前,曾经有过犹豫,作为一个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圈子里转悠近40年的科技工作者,对复合材料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但毕竟对“绿色”的知识、内容和前景的了解和掌握有限,最后恐难尽如人意,但怀着为可持续发展做一点努力的愿望,我完成了这部国内类似书籍尚属不多的著作,希望来为我国新材料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一点作用。
绿色复合材料仍未脱出复合材料的范畴,所以本书思路基本是沿着高性能复合材料主线,着重论述“绿色”的内容,包括设计、选材、制造、表征及评价等,本书可供从事复合材料的科研、生产、教学人员以及职能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阅读和参考。
编著者2016年6月于北京
《海洋之心:深海生物的生存智慧》 一、 引言:探索蓝色深渊的奥秘 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被海洋覆盖,而海洋的最深处,那片终年不见阳光的“深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知中最神秘的领域之一。这片广袤无垠的水域,承受着足以压碎钢铁的巨大水压,水温常年徘徊在冰点附近,食物匮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生命不仅顽强地存在着,更演化出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 《海洋之心:深海生物的生存智慧》并非一本关于材料科学或工程技术的书籍,它是一部深入浅出、充满科学魅力的海洋生物学专著。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海平面下数千米的漆黑世界,揭示那些生活在深海平原、热液喷口和冷泉带的独特生命形态及其背后的生态学原理。我们将重点探讨深海生物如何应对高压、低温、黑暗和食物短缺这四大生存挑战,以及它们如何在地球上最恶劣的环境中构建起一个独立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 黑暗中的灯塔:生物发光与感官进化 在太阳光无法穿透的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以下的透光带以下),视觉系统不再是主要的生存工具。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发光现象的广泛应用。本书将用大量篇幅详尽解析深海生物如何“点亮”自己的身体。 化学反应的精妙控制: 我们将深入剖析荧光素-荧光素酶系统的运作机制,解释不同物种如何调控发光波长(从幽蓝到绿色)以适应不同水体的光线传播特性。 多功能的“灯光”: 生物发光并非仅仅用于照明。书中将详细分类介绍其功能,包括: 伪装与反向照明(Counterillumination): 某些中层生物通过腹部微弱的发光来模糊身体轮廓,躲避来自下方的捕食者视线。 通讯与求偶: 复杂的闪光模式被用作识别配偶、标记领地或警告竞争对手的“摩斯密码”。 诱捕猎物: 例如鮟鱇鱼(Anglerfish)头顶的“钓竿”发光体,它如何精确地模仿小型猎物信号以吸引上钩。 超感官适应: 除了光,深海生物进化出了对化学信号和水流波动的极端敏感性。我们将探讨管状嗅觉器官(如某些蠕虫)的超高灵敏度,以及侧线系统在黑暗中感知微小水压变化的能力,这些是它们在无光世界中定位、觅食和躲避天敌的关键。 三、 压力下的韧性:生物结构与生理机制 海平面下的水压每下降10米,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压力可达1000个大气压以上。这要求深海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代谢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分子层面的抗压策略: 本章的核心是介绍渗透调节剂,特别是三甲胺氧化物(TMAO)。TMAO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稳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防止在高压下蛋白质去折叠或功能丧失。我们将比较不同深度的物种,展示TMAO浓度与生活深度之间的精确相关性。 骨骼与形体的适应: 深海鱼类(如深海栉水母和某些软骨鱼类)通常具有高度的胶状化或软骨化身体结构。书中将解释这种“水化”的身体如何减少刚性结构在巨大压力下的受力点,并能更有效地维持浮力,避免能量消耗。 代谢速率的权衡: 在低温、缺氧和食物稀缺的环境中,能量是至高无上的资源。我们将分析深海生物如何进化出极低的基础代谢率(BMR),实现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长寿,以及它们在捕食成功时如何快速储存能量。 四、 食物链的基石:深海能量的来源 传统的海洋食物链依赖于表层光合作用。但在深海,光合作用无法进行。那么,深海的生命能量从何而来?本书将聚焦于两种非传统但至关重要的能量获取方式: 海洋雪与“大餐”理论: 我们将详细描述“海洋雪”(Marine Snow)——悬浮在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微生物聚合体——如何成为上层食物链残骸落入深渊的主要供给。深海生物必须发展出高效的进食策略来应对这种间歇性、低密度的食物来源,例如巨大的口器、灵活的胃部扩张能力,以及捕食后长时间的休眠期。 化学合成生态系统(Chemosynthesis): 这是深海生态系统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本书将详尽介绍围绕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和冷泉(Cold Seeps)建立的生命群落。 硫化物的能量转化: 聚焦于化能自养细菌如何利用喷口涌出的富含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化学物质作为能源,进行化学合成,取代光合作用,成为食物链的生产者。 共生关系的奇迹: 详细剖析如巨型管虫(Riftia pachyptila)如何在其体内培养共生的化能细菌,实现高效的营养物质交换,这是地球生命史上最成功的共生范例之一。 五、 生态系统的连接与未来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深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一脆弱环境构成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热点与区域隔离: 探讨热液喷口和冷泉群落的高度特有性,以及它们在地理上的“岛屿”分布模式如何驱动快速的物种分化。 人类活动的冲击: 深入分析深海采矿、海底电缆铺设和深海拖网捕捞对栖息地造成的物理破坏,以及噪音污染对深海声学生态系统的影响。 保护与研究展望: 强调当前深海研究的紧迫性,呼吁对这些地球上最古老、最独特的生命系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确保我们能在彻底了解之前,不至于毁灭它们。 《海洋之心:深海生物的生存智慧》旨在为普通读者、海洋爱好者及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深海生命图景,揭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与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我并非材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绿色复合材料”这个看似深奥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化繁为简,仿佛在与老友聊天一般。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物基复合材料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未来材料发展的无限可能。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的案例,从建筑材料到汽车零部件,再到日用品,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绿色复合材料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描述,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结构,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其强度和韧性的来源。即使是一些需要一定基础知识的章节,作者也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加以佐证,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未来。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的探索欲望,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各种材料,并思考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我的朋友们分享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同样关心环境保护和科技发展的人。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学习材料科学的学生,一直以来,对“绿色复合材料”这个主题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作者在书中系统地梳理了绿色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前景,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学习框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可再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纤维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这对于我未来的专业研究非常有帮助。书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环境友好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绿色复合材料的价值。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提升复合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未来想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不仅理论扎实,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和研究人员的读物,它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启发创新思维。

评分

我一直对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偶然间得知了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绿色复合材料”这一概念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环境背景下进行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生物降解性聚合物的讲解,它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也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更加环保的替代品所取代。书中列举的诸多创新案例,比如利用海藻制成的包装材料,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智慧,也看到了人类在科技创新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即使是一些涉及到化学反应的章节,作者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掌握。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绿色复合材料的现状和未来,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日常的消费行为,并努力寻找更环保的选择。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保护议题一直十分关注的普通读者,偶然翻阅了这本书,却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愿景深深吸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多地沉浸在枯燥的技术细节中,而是着力于描绘绿色复合材料在解决全球性环境挑战中的关键作用。从减少碳排放到治理塑料污染,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有前瞻性,又具备可操作性,让人倍感振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可降解复合材料的讨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或许能够摆脱对传统不可降解材料的依赖,真正实现循环经济。书中的案例分析,例如利用农业废弃物制成的建筑材料,不仅环保,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这种双赢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对未来的 optimism,感染力十足,让我对人类在应对环境危机方面的能力充满信心。即便我对材料科学的专业术语并不完全熟悉,但通过书中详实的背景介绍和逻辑清晰的论证,我依然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绿色复合材料的价值所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位有一定行业背景但并非直接接触绿色复合材料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绿色”和“复合材料”这两个概念的融合与发展,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绿色复合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分析,这有助于我理解它们各自的应用场景和技术难点。书中对材料生命周期的考量,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的废弃处理,都做了细致的探讨,这体现了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来降低复合材料的环境足迹,这对于实际的应用落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智能复合材料的研发方向,也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巨大的潜力。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其引用的文献和数据,让我能够相信其内容的可靠性。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为行业内人士提供新思路的优秀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