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沈洪艳)

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沈洪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洪艳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影响评价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教材
  • 沈洪艳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环境管理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3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0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4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已具备了高等环境教育主干课、国家环境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法律、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三位一体的特征,这无疑对高等院校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本书作者在自己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与科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立足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学科,从兼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共同性、初学者进入环评工程师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的难易程度,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
作者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展开全书的内容,避免对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过多说教,以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并通过实例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内容编排上注意层次性和独立性,以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教程》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沈洪艳,河北科技大学,教授,主要教授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等课程。
从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每年主持或参与编写多项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且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专家,参与多项环评报告书的评审。已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和有关环评的学术论文。已完成多项有关环评的教研课题,并于2012年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3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构成3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5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7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其划分依据8
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与报批9
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权限12
思考题13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标准14
第一节环境标准的分类14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14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14
三、环境标准的构成及其分类14
第二节我国环境标准的特点23
一、功能区分类24
二、标准分级25
三、标准执行级别和污染源位置、废物排入区域有关26
四、同一污染物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排放标准26
五、体现了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27
六、提出了具体的环境监测要求28
第三节主要环境标准及其应用29
一、主要环境质量标准与应用实例29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应用实例32
思考题37
第三章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39
一、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39
二、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42
三、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44
四、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53
五、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54
六、生态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57
思考题59
第四章环境现状调查61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61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61
三、厂址周边环境敏感区调查72
四、现状调查产生的图件73
思考题73
第五章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75
第一节环境监测方案75
一、环境监测方案的构成75
二、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75
三、实例85
第二节环境监测报告86
一、监测报告内容86
二、实例87
第三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7
一、通用方法:单因子指数法97
二、其他方法98
三、实例101
思考题101
第六章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03
第一节污染源调查103
一、污染源与污染物103
二、调查方法103
三、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104
四、调查内容104
第二节污染源评价106
一、等标污染负荷106
二、等标污染负荷比106
三、实例107
思考题109
参考文献109
第七章公众参与110
一、公众参与时机110
二、公众参与形式110
三、公众参与公告内容112
四、公众参与信息发布方式112
五、公众参与结果表达112
六、反对意见的处理方式113
七、实例113
思考题123
第二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
第八章工程分析127
一、工程分析概述127
二、工程分析内容129
三、工程分析方法140
四、工程分析辅助材料142
思考题150
参考文献151
第九章产业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152
第一节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152
一、产业政策152
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结果与表达161
三、实例162
第二节规划符合性分析162
一、规划符合性分析内容162
二、规划符合性分析结果与表达163
三、实例163
思考题164
参考文献164
第十章环境影响预测模型165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65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168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70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174
五、环境风险预测178
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179
思考题180
参考文献180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措施182
第一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82
一、锅炉脱硫、除尘、脱硝措施182
二、工艺废气治理措施188
三、无组织废气治理措施193
第二节污水治理措施195
一、生活污水治理措施195
二、工业污水治理措施200
第三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205
一、交通运输噪声防治措施205
二、工业企业噪声防治措施207
三、施工噪声防治措施212
四、社会噪声防治措施213
第四节生态环保措施214
一、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214
二、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215
三、使用期满后生态保护措施218
第五节风险防范措施218
一、火灾防范措施218
二、爆炸防范措施219
三、中毒防范措施222
四、泄漏防范措施224
第六节地下水保护措施225
一、基本要求225
二、建设项目污染防控对策225
第七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226
一、一般工业废物污染防治措施226
二、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措施227
三、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228
四、固体废物处置、焚烧或填埋方式的选址要求229
思考题230
参考文献231
第十二章清洁生产评价233
一、清洁生产标准233
二、清洁生产评价方法233
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233
四、清洁生产评价结果表达235
五、实例236
思考题243
参考文献243
第十三章防护距离计算244
一、大气环境防护距离244
二、卫生防护距离244
三、实例246
思考题249
参考文献249
附录250
附录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提纲250
附录2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纲252

精彩书摘

第三章 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一、大气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判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下的影响程度和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3-1)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C0i一般选用GB 3095中1 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量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 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3-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Pi按公式3-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3-1 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近距离
此外,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具体见表3-2。
表3-2 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其他规定
序号 内容
1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6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7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8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远距离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
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
(三)实例
1、实例一
某煤矿有两座锅炉房,两座锅炉房相距约20m,1号锅炉房有4台4t/h蒸汽锅炉,采暖季全部运行,非采暖季运行2台;2号锅炉房有2台10t/h锅炉,采暖季全部运行,非采暖季不运行。两座锅炉房锅炉均采用TC-10型花岗岩冲击式水浴脱硫除尘器,除尘效率不低于96%,脱硫效率不低于50%。两座锅炉房锅炉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3,采用HJ2.2—2008推荐的估算模式(Screen3 System)计算出各污染源地面质量浓度见表3-4。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
(3-2)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表3-3 锅炉污染物排放及大气环境评价等级确定计算参数
项目 1号锅炉房 2号锅炉房 等效锅炉房
污染源类型 点源 点源 点源
SO2排放速率/(g·s-1) 3.42 4.27 7.69
PM10排放速率/(g·s-1) 1.25 1.57 2.82
烟气排放速率/(m3·s-1) 8.71 10.88 19.59
烟囱高度/m 40 45 42.6
烟囱出口内径/m 1.2 1.2 1.2
烟气温度/K 358
环境温度/K 281
表3-4 地面质量浓度计算结果
项目 污染物 小时地面质量浓度/(mg·m-3) 占标率/% 落地距离/m
1号锅炉房 SO2 0.04738 9.48 456
PM10 0.01732 3.85
2号锅炉房 SO2 0.04701 9.40 496
PM10 0.01728 3.84
等效锅炉房 SO2 0.05593 11.19 498
PM10 0.02051 4.10
由上述实例分析可知:若分别计算各污染源污染物小时地面质量浓度,则各污染源污染物小时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均未过10%,占标率为9.48%,按照大气导则,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三级。采用等效源后,该建设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应为二级,从而确定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2、实例二
以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1×75t/h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例,该项目建设规模为1×75t/h高温高压生物质锅炉+1×15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以糠醛渣为燃料,秸秆为备用燃料,配套建设中水深度处理装置、烟气净化装置等。该项目总投资9971万元,年供电量为8372.73×104kWh,年供蒸汽量540475GJ。脱硝采用SNCR,脱硫设施为炉内喷钙+CFB,除尘设施为布袋除尘器。
问: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几级?
答:(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中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即公式(3-1)进行计算,估算模型环境质量标准选取见表3-5。
表3-5 估算模型环境质量标准选取
污染物 标准值mg/m3 备注
SO2 0.50 GB 3095-2012二级标准的一小时浓度限值
NO2 0.20
硫酸雾 0.3 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高允许浓度一次浓度
PM10 0.45 GB 3095-2012二级标准的日平均浓度值3倍
TSP 0.90 GB 3095-2012二级标准的日平均浓度值3倍
对所有污染源采用估算模式计算,污染源估算结果见表3-6。
表3-6 地面浓度及计算结果
污染源 污染因子 Ci(mg/m3) Pmax(%) 地面浓度出现的距离(m) D10%(m)
锅炉烟气 SO2 0.01036 2.073 825 未出现
PM10 0.00188 0.42 未出现
NO2 0.01651 8.255 未出现
硫酸雾 0.00286 0.95 未出现
炉前料仓废气 PM10 0.0073 1.630 365 未出现
渣仓废气 PM10 0.0110 2.436 222 未出现
灰库废气 PM10 0.0305 6.767 247 未出现
石灰粉仓 PM10 0.0025 0.548 277 未出现
无组织排放粉尘 TSP 0.0216 2.40 193 未出现
由表3-6可知,该项目锅炉烟气排放NO2的占标率为8.255%,Pmax<10%,因此确定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依据
水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进行划分,具体考虑四个因素: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水域的规模以及对水质的要求,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对于地表水体的大小规模划分:其中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见表3-7。地表水分级依据见表3-8。
表3-7 地表水评价分级依据
项目 名称 说明
污染物类型 持久性污染物 包括在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如Cu、Pb、Zn、Cd等
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易降解有机物、挥发酚等
酸和碱 以pH值计
热污染 以温度表示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只含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含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水域的规模 河流与河口 大河 流量≥150m3/s
中河 流量为15~150m3/s
小河 流量<15m3/s
湖泊和水库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 水面面积≥25km2
中湖(库) 水面面积为2.5~25km2
小湖(库) 水面面积<2.5km2
当平均水深<10m时 大湖(库) 水面面积≥50km2
中湖(库) 水面面积为5~50km2
小湖(库) 水面面积<5km2
表3-8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s)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20000 复杂 大
中、小 Ⅰ~Ⅲ
Ⅰ~Ⅳ 大
中、小 Ⅳ、Ⅴ

中等 大
中、小 Ⅰ~Ⅲ
Ⅰ~Ⅳ 大
中、小 Ⅳ、Ⅴ

简单 大
中、小 Ⅰ、Ⅱ
Ⅰ~Ⅲ 大
中、小 Ⅲ~Ⅴ
Ⅳ、Ⅴ
<20000
≥10000 复杂 大
中、小 Ⅰ~Ⅲ
Ⅰ~Ⅳ 大
中、小 Ⅳ、Ⅴ

中等 大
中、小 Ⅰ、Ⅱ
Ⅰ、Ⅱ 大
中、小 Ⅲ、Ⅳ
Ⅲ~Ⅴ 大 Ⅴ
简单
中、小
Ⅰ 大
中、小 Ⅰ~Ⅲ
Ⅱ~Ⅳ 大
中、小 Ⅳ、Ⅴ

<10000
≥5000 复杂 大、中、小 Ⅰ、Ⅱ
Ⅰ、Ⅱ 大、中、小 Ⅲ、Ⅳ
Ⅲ、Ⅳ 大、中
小 Ⅴ

中等 小 Ⅰ 大、中、小 Ⅰ~Ⅲ
Ⅱ~Ⅳ 大、中
小 Ⅳ、Ⅴ

简单 大、中、小 Ⅰ、Ⅱ
Ⅰ~Ⅲ 大、中
小 Ⅲ~Ⅴ
Ⅳ、Ⅴ
<5000
≥1000 复杂

Ⅰ 大、中
小 Ⅰ~Ⅲ
Ⅱ~Ⅳ 大、中
小 Ⅳ、Ⅴ

中等 大、中
小 Ⅰ、Ⅱ
Ⅰ~Ⅲ 大、中
小 Ⅲ~Ⅴ
Ⅳ、Ⅴ
简单

Ⅰ 大、中
小 Ⅰ~Ⅳ
Ⅱ~Ⅴ
<1000
≥200 复杂 大、中
小 Ⅰ~Ⅳ
Ⅰ~Ⅴ
中等 大、中、小 Ⅰ~Ⅳ
Ⅰ~Ⅴ
简单 中、小 Ⅰ~Ⅳ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地表水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三)实例
1、实例一
某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为5800m3/d,经类比调查可知,污水中含有COD、BOD、Cd、Hg、pH为酸性,受纳水体为一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90m3/s,水质要求为IV类,此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几级进行评价?
解:因污水排放量在5000~20000的范围内;污染物含三类(COD和BOD属于非持久性污染物,Cd、Hg属于持久性污染物,pH为酸性,属于酸碱污染物,水质为复杂;河流流量在15~150m3/s之间,属于中河;水质要求IV类。查表3-8可知,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2、实例二
某县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于该县循环经济示范区内,建设规模为4×22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3用1备),燃料为山西矿务局寿阳县段王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所产混煤并掺烧某污水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配套建设烟气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设施。该项目为锅炉替代改造项目,工程投产后年供热量6.74×106GJ。项目建成后保证入驻该县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各纺织企业和部分城区居民采暖用户的热负荷需求。
问:请对该项目的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进行分析。
答:根据项目工程分析,该项目废水主要为锅炉排污水、化学水处理排污水,脱硫系统排污水、地坪冲洗废水及生活污水。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除水温和浑浊度升高外,污染物主要为SS,基本无其他污染物。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角度,要求该项目废水尽可能处理后回用。
锅炉排污水与化学水处理排污水混合后,部分用于锅炉除灰渣系统、厂区绿化、煤廊清洗,脱硫系统补水,地坪冲洗,剩余部分与地坪冲洗后废水、生活污水,全部排入该县污水处理厂。煤廊清洗后废水与脱硫系统排污水一并经絮凝沉淀池处理后用于煤场洒水。
厂区雨水为独立的排水系统,厂区设有完整的雨水口和雨水管道。雨水排水系统通过管道收集后,排入厂区内雨污水泵房,经提升外排水沟。
本项目废水不直接排入地表水环境。因此,本次评价仅对项目废水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分析。
三、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1、划分原则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依据建设项目行业分类和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进行判定,可划分一、二、三级。
2、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确定建设项目所属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见表3-9。
表3-9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序号 行业类别
A水利
1 水库
2 灌区工程
3 引水工程
4 防洪治涝工程
5 河湖整治工程
6 地下水开采工程
B农、林、牧、渔、海洋
7 农业垦殖
8 农田改造项目
9 农产品基地项目
10 农业转基因项目、物种引进项目
11 经济林基地项目
12 森林采伐工程
13 防沙治沙工程
14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15 淡水养殖工程

前言/序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60年代才明确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涉及社会科学知识,随后其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为此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已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如今环境影响评价已不仅仅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实施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随着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已由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上升到国家的法律层面,2004年我国推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使环境影响评价具备了高等环境教育主干课、国家环境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法律、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三位一体的特征,这无疑对高等院校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本书作者在自己多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与科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立足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学科,从兼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共同性、初学者进入环评工程师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的难易程度,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共计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共计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作者以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展开全书的内容,避免对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过多说教,以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中的核心内容为重点,并通过实例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内容编排上注意层次性和独立性,以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用。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一些有关论著,每章附有参考文献,在此深致谢意。
本书由沈洪艳等编著。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杨雷、李艳、曹志会、赵月、王冰、周可心、李华、孟静文等同学做了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试图系统地、准确地、具体地论述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诸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又十分广泛,加之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沈洪艳
2016年9月
好的,下面为您创作一本与《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沈洪艳)》内容不重复的、详细的图书简介,大约1500字。 --- 图书名称:《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 导言:重塑人地关系的核心视角 在当代全球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污染控制”和“风险规避”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范式已显露出其局限性。我们亟需一种更加前瞻性、更具系统性和更强调积极生态贡献的管理哲学。本书《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需求,旨在提供一个整合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工具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全新框架。它不再仅仅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而是深入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提供了哪些不可替代的贡献”,并指导我们如何科学、有效地维护和提升这些“服务”。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命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净化、授粉、文化休闲等)是实现人类社会长期繁荣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环境管理的目标,应从单纯的“最小化损害”转向“最大化可持续效益”。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概念重构 本部分致力于为读者构建理解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第一章:从自然资源到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演进与范式转移 本章追溯了环境科学与资源管理领域中核心概念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自然资源清单,过渡到功能导向的生态系统功能(Ecosystem Functions),最终聚焦于与人类福祉直接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我们将深入剖析“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中对ES的经典分类体系(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并讨论这些分类在不同地理尺度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将生态价值“内部化”的必要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社会经济决策中关键投入要素的定位。 第二章: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机制与耦合关系 本章深入探讨了支撑各类服务的底层生态学机制。不同于关注单一污染物的技术性评估,本章强调多功能性、冗余性、阈值效应和时间滞后性。例如,我们将详细分析植被结构(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如何通过影响冠层截留和根系分泌物,进而影响到土壤保持和水文循环的调节服务。此外,本章将引入“共效益”(Co-benefits)和“权衡”(Trade-offs)的概念,阐明提升某项服务(如碳汇)可能对另一项服务(如水资源供给)产生的负面或正面影响,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价值化: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学计量方法 要使生态系统服务进入主流经济决策,必须将其价值量化。本章系统介绍评估ES价值的量化方法,这与传统的工程成本分析或环境损害评估存在显著差异。 A. 直接价值评估: 详细介绍市场法、替代成本法和预防成本法。特别关注市场法在评估木材、渔业等供给服务时的应用细节,以及替代成本法在衡量湿地净化功能时的操作流程。 B. 间接价值评估: 重点阐述非市场价值的计量技术,包括: 偶遇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 TCM): 用于评估生态旅游和休闲服务的文化价值。 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 To Pay, WTP)与接受意愿法(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通过支付卡技术和定点展示法等,量化人们愿意为保护或获取某项服务所付出的经济代价。 本章将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适用性、数据需求和潜在的偏倚,指导读者选择最合适的经济学计量工具。 第二部分:评估技术与空间工具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技术。 第四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ES空间评估(Geo-ES Assessment) 现代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离不开空间技术。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GIS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土地利用/覆盖图等)进行ES的尺度化评估。重点介绍: 1. 尺度效应: 如何在研究区尺度、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上调整模型参数和数据分辨率。 2. 数据处理流程: 从数据预处理、指标标准化到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3. 案例应用: 以某典型流域为例,展示如何利用GIS平台快速生成区域尺度的“水源涵养潜力图”和“授粉适宜性指数图”。 第五章:情景模拟与动态预测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并非静态不变,它们会随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而动态演变。本章引入了用于模拟未来情景的工具箱。 A.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LC)模型: 介绍CA-Markov模型(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链)在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的应用,并探讨不同政策情景(如城市扩张情景、生态红线划定情景)对ES格局的影响。 B. 耦合模型: 讲解如何将经济模型(如投入产出模型或引力模型)与水文模型(如SWAT模型)或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以评估气候变化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对调节服务(如蒸散发、河流径流质量)的综合影响。 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实现的关系建模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性的基础。本章聚焦于如何将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指标纳入功能评估框架。介绍多样性-功能关系(Diversity-Function Relationship)的理论模型,包括物种丰富度效应、物种均匀度效应以及功能群组效应。通过实例展示,如何使用功能特征矩阵来预测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如外来物种入侵或关键物种缺失)如何直接影响特定服务(如碳固定速率)的稳定性和冗余性。 第三部分:管理实践与政策整合 本部分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政策工具和管理策略。 第七章:基于ES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管控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更优化的空间规划。本章探讨了如何运用“生态重要性图谱”(Ecological Importance Mapping)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 生态服务功能区划: 基于关键服务提供强度和敏感性,进行优先级划分,明确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适宜区的边界。 2. 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强调构建连接关键生态斑块的生态廊道,以确保服务流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非仅仅是孤立的保护地网络。 3. 决策支持系统: 介绍如何将多目标评估结果(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生态产出)集成到决策支持系统中,以实现更科学的“权衡管理”。 第八章:生态补偿机制与可持续金融工具 要激励主体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本章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和国内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PES),重点关注: 1. 机制设计: 如何明确服务供给者、受益者和第三方监管者之间的责任和支付流程。 2. 效果评估: 评估不同补偿模式(如流域综合补偿、森林碳汇交易)在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方面的实际成效。 3. 创新金融工具: 介绍绿色债券、生物多样性信用体系和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bS)等新型可持续金融工具,及其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第九章:综合性环境管理中的ES集成:超越环评的视角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传统环境影响评价(EIA)范畴的综合管理视角。本章讨论如何将ES评估结果融入到更宏观的规划流程中: 1. 战略环境影响评估(SEIA)中的ES应用: 如何在规划初期,用ES基线分析来约束和引导区域发展战略。 2. 基础设施项目的影响再评估: 针对大型工程(如水坝、高速公路),不再仅关注局部的物理破坏,而是评估其对区域尺度的关键服务流(如泥沙输送、水文连接性)的长期、累积影响。 3. 社区参与和公平性: 探讨ES评估结果如何影响决策的社会公平性,确保服务收益的公平分配,并纳入地方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以提升管理方案的适应性。 结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管理》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方法论的指南,旨在培养读者将生态系统服务视为核心资产的思维模式。通过掌握这些理论和工具,管理者、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将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书强调的重点是积极的生态价值创造、系统的功能维护以及基于价值的科学决策。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在环境领域工作的人而言,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一项绕不开的关键技能。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专业素养,并且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优质资源。沈洪艳教授的《环境影响评价教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极有可能成为我期待已久的那个“宝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一种前瞻性的视角,能够帮助我理解当前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当前最前沿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理解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如何进行科学、公正、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教科书,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否点燃读者的学习热情,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教程》这本书,我虽然尚未阅读,但从书名和作者来看,我预感它将是一本能够满足我这一需求的著作。我一直认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环境影响评价这样一项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生动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挑战。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为项目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书籍,在网上浏览时,沈老师的《环境影响评价教程》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这本书,但从它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内良好的口碑来看,我对此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地梳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晰地阐述方法论,并提供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在当前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其科学性和规范性显得尤为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在我即将开始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指导,让我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进行项目评估,从而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手边,成为我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在寻找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学习资料时,沈洪艳教授的《环境影响评价教程》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好奇。虽然我还没有亲自接触过这本书,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程,其核心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框架,从立项、环评报告的编制、专家评审到最后的批复,都能够有清晰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评价的各个环节,例如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因素识别、影响预测与评价、对策措施的制定以及环境监测等。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全面地了解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并且掌握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从而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概念的最佳方式,是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理论,又能提供丰富实践指导的教材。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教程》,我听闻沈洪艳教授在该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预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内容、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这个专业领域,解答我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从教材的结构设计到语言风格,我希望它能够清晰明了,逻辑严谨,并且富含启发性,能够激发我对环境影响评价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