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貌新论

华北地貌新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忱,许清海,刘劲松 著
图书标签:
  • 地貌学
  • 华北地区
  • 地质地理
  • 地形地貌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
  • 地貌演化
  • 黄土高原
  • 华北平原
  • 全新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4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34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268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华北各大地貌区的地貌特征、类型、分区及演化作了简要概述。对其特色地貌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地貌资源、地貌年龄及特殊地貌资源的保护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了地貌资源的科学意义及实践意义。确认了华北地貌的起始年龄、不同演化阶段年龄和主要造景地貌年龄。提出对具有深远科学意义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地貌要特别加以保护。本书还摘述了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灾害地貌、主要地理典籍对华北地貌的记述与研究,以及地理研究百年发现的入围项目,精选了180幅地貌影像(照片、卫片、航片),对地貌类型作了直观、生动的表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貌形成演化的动力因素与地质基础 1
第一节 驱动力——构造运动 1
一、大地构造分区 1
二、大地构造发展史 4
三、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8
第二节 地质基础——岩性与地质构造 13
一、地层与岩性 14
二、地质构造 31
第三节 雕塑力——自然地理特征 35
一、气候变化 35
二、水动力变化 38
三、海平面变化 46
第二章 地貌概况 51
第一节 地貌特点及在全国地貌的位置 51
一、地貌特点 51
二、在全国地貌的位置 53
第二节 高原地貌 54
一、基本特征 54
二、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貌类型 56
三、特色地貌 60
第三节 山地地貌 62
一、基本特征 63
二、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貌类型 64
三、特色地貌 71
第四节 平原地貌 84
一、末期盛冰期以来平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84
二、基本特征 85
三、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貌类型 89
四、特色地貌 92
第五节 海岸地貌 103
一、渤海海盆及渤海的形成演化史 103
二、基本特征 105
三、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貌类型 106
四、特色地貌 111
第三章 地貌演化 120
第一节 地貌面 120
一、山地地貌面 120
二、盆地地貌面 120
第二节 地文期 121
一、山地地文期 121
二、盆地地文期 122
三、华北地文期 122
第三节 地貌演化 125
一、演化前的地貌基础——华北准平原 125
二、古近纪演化——甸子梁期侵蚀-孔店、沙河街期堆积 125
三、新近纪演化——唐县期侵蚀-馆陶、明化镇期堆积 127
四、第四纪演化 128
第四章 地貌资源 131
第一节 山地地貌资源 131
一、山岭地貌资源 131
二、冰缘地貌资源 132
三、岩石地貌资源 133
四、夷平面地貌资源 134
五、河流地貌资源 137
六、岩穴地貌资源 140
第二节 平原地貌资源 142
一、洪积扇地貌资源 142
二、古河道地貌资源 145
三、湖泊-沼泽地貌资源 149
第三节 海岸地貌资源 155
一、海蚀台地地貌资源 155
二、潟湖地貌资源 156
三、贝壳堤地貌资源 156
四、河口湾-牡蛎礁地貌资源 156
五、碣石山与碣石地貌资源 157
第四节 地貌演化资源 162
一、地文期资源 162
二、地貌演化资源 165
第五章 地貌年龄 168
第一节 华北地貌年龄测定方法 168
一、相对地貌年龄测定方法 168
二、绝对地貌年龄测定方法 170
第二节 华北两个控制性的地貌年龄 171
一、最老地貌年龄 171
二、起始地貌年龄 172
第三节 地貌面与地貌斜坡年龄 173
一、地貌面年龄 173
二、地貌斜坡年龄 173
第四节 地貌面与地貌斜坡上的地貌年龄 174
一、与地貌面、地貌斜坡同期形成的地貌年龄 174
二、地貌面、地貌斜坡形成后的地貌年龄 174
第五节 华北主要造景地貌年龄分析 175
一、海岸地貌年龄 175
二、岩石地貌年龄 177
三、冰缘地貌年龄 179
四、土林地貌年龄 180
第六节 华北平原地貌年龄 181
一、洪积扇形平原年龄 181
二、冲积扇-冲积泛滥平原年龄 182
三、潟湖-三角洲平原年龄 182
四、海积平原年龄 185
第六章 自然保护区与地貌灾害 186
第一节 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186
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86
二、省、市级自然保护区 195
第二节 地貌灾害 198
一、自然地貌灾害 198
二、人为地貌灾害 201
第七章 特殊地貌资源的保护 204
第一节 具科学意义的自然地貌资源的保护 204
一、北台期夷平面的保护 204
二、嶂石岩、土林地貌的保护 205
第二节 具有文化内涵的人为地貌资源的保护 206
一、万里长城的保护 206
二、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的保护 208
三、黄河古堤的保护 209
第三节 兼具科学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地貌资源的保护 210
一、碣石山、联峰山与海蚀拱桥(柱)地貌的科学意义 211
二、碣石山、枕海石与碣石的文化内涵 212
三、碣石山、枕海石与碣石的保护 212
参考文献 214
附录1 主要地理典籍关于华北地貌的记述 224
附录2 华北地貌研究在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入围项目 228
附录3 华北地貌影像 231

精彩书摘

  《华北地貌新论》:
  近年来,由于黄河上游拦截,下游经常断流,入海泥沙量减小,海岸蚀退形势十分严重,如神仙沟入海口两侧岸线自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的12年间,平均蚀退约2.8km,蚀退速率达225m/a(杨玉珍等,2004);老黄河口地区,1976~2004年的28年间,0m水深线每年向陆地推进425m,目前已进入油田内部(陈宝玲,2005)。
  2.滦河三角洲
  滦河在渤海湾北岸的入海口处发育了现代三角洲,是滦河于1915年突破八爷庙大沙丘、超覆古溻湖后形成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其范围北起塔子沟,南至网子沟,宽达9km,面积达370km2,地面坡度较陡,约为3%(王颖,2013)。1985年测量,三角洲向海伸进9km左右,年伸进速度123~138m,属于弱潮汐堆积型三角洲。前端发育有岸外沙坝。三角洲地面平坦,有河床、汊道、潮沟等微地貌发育。河流汊道自顶点向前缘呈放射状,但左侧汊道多于右侧汊道。主汊道呈微弯曲型,发育有边滩、冲沟。潮沟在三角洲边缘地带呈并行状,均较短小,向内侧尖灭,仅少数潮沟可上伸至三角洲中部。
  ……
《宋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与审美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度剖析了宋代(960年—1279年)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其对自然山水认知、情感投射以及审美趣味所经历的深刻演变。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文人阶层如何从唐代的“壮丽雄奇”转向对“平淡天真”的追求,探讨了理学思潮、禅宗思想对山水画论和文学创作的渗透与影响。全书细致考察了苏轼、米芾、范宽、郭熙等代表人物的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树,揭示了山水意象如何从单纯的游赏对象,升华为文人安顿心灵、寄托政治抱负、探寻宇宙真理的哲学载体。通过对大量传世书画、笔记、诗文的文本细读与图像学分析,本书试图重构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宋代山水世界观,阐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学范式如何在宋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并最终影响了后世东亚艺术的走向。 --- 第一章:北宋初年的审美基调与“格物致知”的转向 北宋初年,经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宋代社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对文化精细化的追求。这种时代精神首先投射在了对自然的观察方式上。早期山水画和山水诗歌,摆脱了盛唐的浪漫主义气概,开始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精确描摹与理性认知。 1.1 辽阔与雄浑的继承:李成与“气象万千” 李成是北宋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画风以雄浑、苍劲著称,尤善于描绘北方山川的磅礴气势。然而,与唐代山水不同,李成的“雄”中已蕴含着一种内敛的、结构性的力量。他不再追求视觉上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严谨的结构、冷静的笔墨处理,体现出一种秩序化的宏大。这种对“秩序”的强调,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稳定政治结构和儒家礼制的重新肯定不无关系。本章将通过分析《寒林远山图》(存疑摹本)中的树木处理和空间层次感,说明这种“苍茫”如何成为北宋初期文人对时代精神的视觉隐喻。 1.2 范宽与“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的辩证 范宽是早期山水画成就的巅峰代表。《溪山行旅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从写意向写实的深度结合。本书认为,范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体物写志”的实践。他并非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通过“缩万物于尺幅之内”的构图,将华北地区特有的黄土高原的厚重感、坚实感注入画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范宽对山石的“雨点皴”的运用,指出这种笔法不仅是对物质表皮的描绘,更是对山体内在“筋骨”的理解,体现了宋代理学对事物“本源”的探求。其山石的巨大体量,暗示着一种超越个体的、永恒的自然力量,为文人提供了对抗世俗变幻的精神依托。 1.3 郭熙的理论贡献:《林泉高致》的哲学基础 郭熙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是理解宋代山水审美的关键文献。他提出的“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学理论,实际上是对山水价值的系统性建构。本章将细致剖析“可行”与“可居”之间的张力。 “可望”代表了士人保持距离的审美超脱,而“可居”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郭熙对“平远”、“高远”、“深远”的划分,并非单纯的透视学概念,而是对不同心境下观察者与客体关系的哲学界定。特别是对“深远”的推崇,预示着宋人将山水视为可以深入探索、体悟生命奥秘的精神空间。 第二章:苏轼与米芾:文人情趣与“尚意”的兴起 进入北宋中后期,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将山水审美从对客观自然的描摹,转向了对主体精神的表达,即“尚意”的兴起。 2.1 诗文中的“以画入诗,以诗入画” 苏轼是这场审美变革的核心推动者。他批判了对形似的高度执着,倡导“论画以诗,论诗以画”。苏轼笔下的山水,强调的是“不着色相”的精神意趣。本书分析了苏轼在黄州、惠州等地所作的诗歌,其山水意象往往与政治失意、旷达心态紧密相连。例如,他笔下的江水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实体,而是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命运的象征。这种将自我情感完全融入自然景象的做法,是宋代文人主体性觉醒的标志。 2.2 米芾的“尚态”与对古人笔墨的重估 米芾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对“晋、唐”的再评价,并形成了独特的“刷子皴”。米芾对古画的收藏、题跋与摹仿,构建了一个文人品鉴的“古法”体系。他推崇的“萧散”、“天真”之态,与他本人的潇洒不羁的性情相吻合。本章考察了米芾如何通过对笔墨语言的创新(如“刷子皴”的随意性),来表达对传统束缚的超越,以及他通过推崇董源、巨然等早期画家,确立了一种以“笔墨趣味”为核心的审美标准,这使得山水画彻底脱离了“画匠”的身份,成为纯粹的文人修养的体现。 2.3 禅宗意境在山水中的渗透 宋代禅宗(尤其是临济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对文人的审美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对事物的瞬间洞察与顿悟,这促使文人在面对山水时,追求一种“不着痕迹”的境界。例如,在诗词中,景物常常是瞬间的定格,或是一种空寂的氛围,而非绵延不绝的叙事。这种对“空”与“无”的体悟,使得宋人的山水画和诗歌在追求平淡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张力。 第三章:院体画与市井审美:学院体系与民间趣味的交织 北宋的艺术生态是复杂的,除了文人画的崛起,官方的翰林图画院也形成了高度成熟的院体风格,同时,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新兴的市井审美。 3.1 院体画的理性与规范:对“生动”的精确捕捉 翰林图画院的画家,如赵佶(宋徽宗),虽然也受文人美学思潮影响,但其核心任务是对自然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规范化的描绘,以满足宫廷的审美需求。院体画追求“格律”,对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的描绘达到形神兼备的极致。本书将院体画的规范性与文人画的写意性进行对比,指出院体画的“写实”是建立在对自然“理”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代表了宋代技术美学的顶峰,而非简单的客观记录。 3.2 南方山水的勃兴:巨然与董源的“江南烟景” 虽然本书聚焦于宋代整体,但不能忽视南方山水风格的成熟。董源、巨然所开创的江南画派,以其“平阔远”、“气韵生动”的特点,与北方雄伟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画风,更贴近江南湿润、温和的地理环境,也更适合表现文人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米芾对他们的推崇,实际上为后世元代文人画开辟了新的审美路径,即“以淡墨写江南烟景,以书入画”。 3.3 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日益繁荣,民间对艺术的需求增加。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市民阶层”尚未完全形成,但一些迎合大众审美的装饰性绘画开始出现。本章将通过对一些地方志、笔记中记载的绘画实例的考察,分析在专业文人追求高远意境的同时,市井艺术如何在“赏心悦目”的层面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这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了宋代多元的艺术景观。 结语:宋代山水审美对后世的遗产 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终极探求,是将自然视为“道”的载体,将艺术视为“心”的投射。这种将哲学思辨、个人情怀与自然景象深度融合的审美范式,不仅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文人化主体地位,更塑造了此后数百年东亚知识分子安顿自我、面对政治风云的精神家园。宋人的“平淡”与“天真”,并非对自然的退让,而是对世界复杂性达到高度理解后所展现出的从容与洞察。它为后世艺术提供了一种持久的、内省性的精神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体现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纸张的质感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简单的配饰,它们是理解复杂地理概念的关键钥匙。我注意到,许多剖面图和示意图的绘制精度极高,即便是对地质学稍有涉猎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信息,这绝非一般科普读物能比拟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文献和数据支持方面的严谨态度,每一步论证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权威性。阅读体验的流畅性也做得很好,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一条河流汇入了更宽广的海洋,没有那种生硬的、被强行割裂的感觉。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兼顾了学术深度与阅读愉悦度的精品,让人愿意反复把玩和查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别出心裁,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被时间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古老地貌。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文字的编织技巧高超,将那些坚硬的岩石和流动的河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地形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视角,从地质构造的微观细节,到整个区域的演化脉络,都勾勒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地球的秘密。尤其是关于某些特定地貌的形成机制,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为生动的画面,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立体模型。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伴随着对自然伟力的敬畏,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写作,实在难得,让人不禁想放下手头的一切,亲自去那些地方走一遭,亲眼去印证书中的每一个论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区域地质历史的“时间感”的强调。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和表达“尺度”的概念,无论是亿万年的构造史,还是近现代的河流改道,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相对位置和时间序列。这种对时间的敏感度,使得原本静止的地貌图像立刻“动”了起来,展现出其不断塑造和被塑造的过程。书中对古环境重建的细节描述尤其精彩,从沉积物分析到古气候推演,每一步都充满了严谨的推理和细致的考量。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描绘的那些远古环境的气息,感受到冰川退却时的震撼,以及风化作用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力量。这种将“空间”与“时间”完美融合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让人在合卷之后,对脚下的大地产生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理解。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它不像是一些碎片化的研究报告,而是真正形成了一套自洽的、有逻辑推演的论证框架。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将看似分散的地理现象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关于区域地貌演变的整体叙事。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想要建立扎实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对于资深研究人员,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启发。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地质学说,作者没有回避,而是采用了批判性继承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论证得步步紧逼,让人不得不信服。读完之后,我对这片区域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结构清晰、动态变化的模型,这才是真正的“论著”的力量所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单纯获取信息更令人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得说,是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理性。它既有科学著作的精准和客观,又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力量的浪漫化想象。语言的选择非常考究,时而使用精准的术语来锁定科学事实,时而又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地貌的沧桑感。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涉及深奥的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读者也能够保持高度的阅读热情。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谦逊与求真精神,没有过度夸张或故作高深,而是脚踏实地地展示研究的艰辛与成果。这种真诚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治学之道的高尚品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野外考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