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工程前沿丛书:多元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工程前沿丛书:多元统计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子芳 著
图书标签:
  • 多元统计分析
  • 统计学
  • 应用统计
  • 数据分析
  • 工程统计
  • 统计建模
  • 回归分析
  • 方差分析
  • 聚类分析
  • 降维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8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6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应用统计工程前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注意将复杂方法溯源至常理、常识,对一个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前提条件,存在的障碍进行全面介绍,引导读者进入每种方法实际应用时的情景想定:比较重视教材方法的适用场景、变量类型和量纲、数据基础,后续动作;尤其重视不同方法间以及同一类方法内部的子方法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在介绍经典方法的同时,自然平滑地引入适合处理大数据分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广泛,通俗易懂,对数学和数理统计的要求很低,是一本极具特色的统计学教科书和工具书,既适合那些学习统计学课程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也适合那些从事数据分析工作需正确理解各种多元统计方法的原理,掌握基本操作技巧的数据工程师,对于那些备考研究生的考生更不失为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参考书。作者拥有多年授课经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力求说理透彻,应用地道,注意将复杂方法溯源至常理、常识,对一个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前提条件,存在的障碍进行全面介绍,引导读者进入每种方法实际应用时的情景设定: 比较重视交代方法的适用场合、变量类型和量纲、数据基础,后续动作;尤其重视不同方法间以及同一类方法内部的子方法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在介绍经典方法的同时,自然、平滑地引入适合处理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多元统计描述1

1.1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2

1.2数据及其来源4

1.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8

1.4变量与变量值12

1.5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值16

1.6随机变量的分布及其特征20

1.7多元统计的分布图与散点图31

1.7.1分布图系列32

1.7.2散点图系列44

1.7.3混合图系列55

第2章多元统计推断58

2.1统计推断概述59

2.2简单随机抽样与简单估计理论63

2.3多元的点估计及其优良性71

2.3.1矩估计法71

2.3.2极大似然估计法72

2.3.3最小二乘估计74

2.3.4估计量的优良性76

2.4区间估计77

2.4.1使用t分布的单一置信区间82

2.4.2庞弗罗尼多重置信区间83

2.4.3威沙特分布87

2.5缺失值的处理94

2.5.1EM算法95

2.5.2比估计与回归估计97

2.6总体方差的估计101

第3章多元相关分析103

3.1多元相关分析概述104

3.2一对一的类型105

3.2.1一个分类变量对一个分类变量的情形105

3.2.2一个分类变量对一个数值变量的情形108

3.2.3一个数值变量与另一个数值变量的情形111

3.3多对多类型111

|多元统计分析目录第4章列联分析与对数线性分析121

4.1分类型数据的表示122

4.2高维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124

4.2.1压缩: 基于部分自变量的边缘分布的独立性检验126

4.2.2分层: 基于部分自变量的条件分布的独立性检验127

4.2.3“综合”条件独立性检验128

4.3对数线性模型131

4.4分类树135

第5章方差分析与联合分析138

5.1方差分析基本理论139

5.2单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142

5.3双因素方差分析148

5.3.1双因素单变量方差分析148

5.3.2双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152

5.4多因素方差分析155

5.5联合分析160

5.5.1联合分析基本理论161

5.5.2联合分析的步骤165

5.5.3联合分析与方差分析的联系168

5.5.4联合分析与方差分析的实证比较171

第6章判别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179

6.1数据基础180

6.2判别的准则181

6.2.1概率最大准则181

6.2.2判别损失最小准则183

6.3判别的方法185

第7章聚类分析207

7.1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208

7.2类的定义209

7.3数据基础213

7.4类间距离的度量216

7.5几种聚类方法220

7.5.1谱系聚类220

7.5.2分解聚类220

7.5.3动态聚类222

7.5.4最优聚类问题的探索228

7.6对变量的聚类236

第8章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239

8.1主成分分析概论240

8.1.1数据基础240

8.1.2主成分分析的思想241

8.1.3模型的假设与求解244

8.1.4主成分的性质245

8.1.5主成分的选取标准246

8.1.6样本主成分分析247

8.1.7相关问题讨论252

8.2因子分析259

8.2.1因子分析概述259

8.2.2因子分析基础259

8.2.3因子分析模型262

8.2.4模型的求解与评价263

8.2.5因子旋转266

8.2.6因子得分268

8.2.7因子分析案例269

第9章多元回归分析280

9.1多元回归思想概述281

9.2多元回归模型282

9.2.1参数的区间估计与检验284

9.2.2模型的预测287

9.2.3常见问题的讨论293

9.3与其他统计方法的比较296

9.3.1与方差分析的比较296

9.3.2与路径分析的比较299

参考文献307


前言/序言

  公元2009年,受时任教育部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彦云教授的鼓励,作者作为第一负责人申请了一个名为“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的统计理论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并幸运地获得了批准,项目编号为2009JJD910240,研究成果约定为一本专著。本书就是这一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这其中还凝结了近20余年教学与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其中大部分内容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讲授过,涉及的所有方法都在研究课题或咨询项目中有过实际应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期间几次延宕,现在这部专著终于要出版了。值此付梓之际,感慨良多。作者志大才疏,兼生性疏懒,倘若不是受到一些专家朋友的鼓励(如暨南大学的刘建平教授对多元统计框架给予了肯定;首都经贸大学的纪宏教授2000年前后与本人的讨论启发了本书聚类分析部分的研究;北方工业大学的李从珠教授则把他的判别分析的著作供我参考;中国科学院的冯士雍研究员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肖惠总工程师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体尺寸数据案例上极具价值的慷慨相助;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惠文教授对本书部分内容的称许令我受宠若惊)和我的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们的帮助(刘东硕士最早、杨进硕士继之帮我验证了方差分析与联合分析结论一致的想法;刘亚文博士、郑坤硕士验证了判别分析与logistic回归结果的一致;徐一丁博士验证了聚类距离计算的不一致;硕士生王维和于焕杰演算了大部分例题),成书恐怕遥遥无期,而那些已毕业的学生关于“何时见到书”的追问更是极其有力的鞭策,往往使我羞愧万分,不得不暗下决心,务必有个交代。学生之中,刘亚文和于焕杰两位出力最多,前者缜密细致,每每发现许多学理细节方面的意外错误;后者聪明勤奋,常常能够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完成许多计算、绘图、编辑、排版等繁琐无比的工作。此外,我们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广东商学院林海明教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表了许多很好的论文,但由于本书定位为专著,出于尊重知识产权的考虑,在此领域其诸多贡献并未体现于本书。借此机会,作者要向所有贡献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内容在招标申请书已经列明,除个别的如对应分析限于篇幅未予介绍外,令人欣慰的是其余的都完全兑现了,有些不在计划的如某些适用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的内容也有涉猎,尽管作者认为,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既不复杂,也不高级,但有关算法相对说实居于关键地位。敝帚自珍,高明不敢轻言,但学术上差不多毕生的心力融会于此,独到处是有些的,相信会对读者在透彻的理解与地道的应用方面有所裨益。现将项目申请书中关于内容的说明转录如下,兹以为序。

  “由于现实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并非一两个变量所能概括反映,多元统计分析本应是统计数据处理的最适合的手段,但以往因没有计算机或计算机不够普及,极大限制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以至于多元统计分析长时期内被束之高阁,虽然有些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早在1904年就已提出,而真正被广泛应用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我国,多元统计分析的普及年代更晚。有记载许宝禄先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说当时从事数理统计专业的连他本人在内不超过12人;从研究生课程里抽出一部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纳入本科生课程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其历史也仅有10年左右;时至今日,在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里,作为三大多元统计之一的回归分析仍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之外独立地充当一门课程。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的进步,统计教育的改善也堪称突飞猛进,大学里设置统计学院系的越来越多,开出统计课程的越来越多;中小学里统计知识介绍甚至超越概率论进入了抽样与推断统计的领域。一方面得益于这样的大环境和计算机与统计软件如SPSS、SAS和STATSTICA等的普及,多元统计分析中纳入教学内容的方法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统计科学对科研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面渗透而日趋扩展,从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迅速扩展到经济学、社会学、营销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应用频率也大幅地日渐增加,发表在期刊上的多元统计分析文章明显增多,具体信息见表1。|多元统计分析前言续表表1部分多元方法在CPCI(原ISI proceedings)检索的文献数及学科分类判别logistic联合方差因子主成分聚类对应合计26668806591706100000+100000+1737985660 14469数学38.7 47.3 17.8 64.4 17.3 28.8 26.4 18.7 行为科学21.2 22.9 22.7 32.1 10.8 18.4 7.6 9.7 心理学19.7 20.7 24.2 28.6 8.7 17.3 7.2 8.5 神经科学12.7 12.1 5.3 26.5 10.8 10.4 6.6 7.4 生物化学14.3 15.5 26.2 47.8 12.9 35.5 15.5 生理学6.8 15.4 10.1 6.6 遗传学9.9 8.2 14.3 33.2 9.4 35.2 11.2 老年病学12.2 31.9 6.8 14.2 12.9 5.1 儿科学11.7 22.7 5.2 13.5 7.5 6.4 心血管学7.4 18.1 11.9 12.5 免疫学5.1 11.3 3.3 8.6 22.4 9.4 健康护理5.8 20.1 15.2 7.4 环境生态学9.0 7.3 14.4 10.1 26.1 细胞生物学6.6 21.5 9.1 肿瘤学7.2 11.8 16.2 计算机科学15.9 11.8 6.6 12.6 9.5 13.0 人口学19.4 商业与经济43.0 工程学6.2 11.1 8.4 0.0 10.1 化学6.4 7.3 11.9 13.0 6.4 农学4.9 6.2 0.0 8.5 6.5 7.4 微生物学6.4 17.4 4.4 传染病学12.9 6.4 9.3 生物多样性11.5 海洋及淡水生物学10.2 植物科学10.1 然而,由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出现与实际应用间隔太久,在我国其大规模应用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对内容的掌握尚属生疏与实用场合的明显增多同时交汇,客观上难免造成一些生吞活剥与误用滥用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多元统计分析的很多方法都是其他学科而非统计学科的人士所提出,例如回归分析是遗传学家所发现,因子分析是心理学家所开创,联合分析拥有心理学和营销学的血缘,而分层分析则有教育学的基因,这些外来‘物种’极大丰富了统计学的内容,促进了统计学的应用。但众多原本起于其他学科的方法在融入统计学大冶炉的过程中,难免因带有浓厚的原来学科的色彩而有些水土不服,术语庞杂混乱,原理的统计学基础薄弱,因此当我们今天从统计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多元统计分析的构成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以下是几例。

  1. 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并称三大多元统计方法,其使用价值之大可见一斑,但迄今仍未解决其理论基础问题,致使这一方法是否应归到统计学科尚有疑问。

  2. 距离判别、费歇判别和贝叶斯判别三种判别之间原理上存在怎样的联系?孰优孰劣?各自的使用场合是什么?

  3. 联合分析与方差分析同属自变量为分类型变量而因变量为数值型变量的分析方法,同样使用F统计量作为判定依据,要达到的目标——衡量因素的重要性和优选因素的水平,也是一样的。两者之间原理上存在怎样的联系?孰优孰劣?各自的使用场合是什么?

  4. logistic 回归分析与判别分析同属自变量为数值型变量而因变量为分类型变量的分析方法,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logistic 回归分析多被看成回归分析的推广,这一方法与判别分析更近的‘亲缘’却不被公认,两者之间原理上存在怎样的联系?孰优孰劣?各自的使用场合是什么?

  5. 主成分分析被认为是求得因子的方法之一,与其他求取因子方法相比孰优孰劣?使用场合上有何区别?

  6. 对应分析原本属于列联分析的复杂情形(因素水平较多),又被看做因子分析的深入,但列联分析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分类型变量,而因子限于处理数值型变量,一个数据如何既是数值型的又是分类型的?显然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所有这些问题国内外文献均无完整明确的叙述,教科书里对此也不提及。但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明确上述方法本身的统计学理论背景,廓清方法间的联系是包含的还是并列的、抑或是递进的,使学生和使用者从数学上的‘在这些条件下,方法甲与方法乙等价’的模糊叙述中解脱出来,以清晰的逻辑和语言阐明在特定条件下究竟何种方法更优,或者倒过来说各个方法的适用场合怎样,从而促进对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推广,防止对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滥用。鉴于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最重要的工具,同时是统计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因此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都是不难理解的,在降低多元统计分析的学习成本和误用概率方面尤其具有明显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项研究的目标定为完成一篇对上述问题有很好答案的、确有新意的专著,期待可以成为全国统计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参考文献之一。根据我们对有关课题的兴趣与经验的多年积淀,我们有信心使这项研究成功完成,也有信心这项研究结果可对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与科研有所助益。”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一孔之见或错漏舛误,敬希同行不吝赐教,哪怕是严厉的理性批判,以使本书日后能够渐臻完善,以飨读者。

  杜子芳2016年5月


多元统计分析:洞悉复杂数据背后的规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决策、革新研究的关键要素。我们每天都被海量数据所包围,从经济指标、市场趋势,到生物医学研究、环境监测,再到社会现象、用户行为,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洞察。然而,这些数据往往呈现出高维度、复杂关联的特点,传统的单变量分析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此时,多元统计分析便应运而生,成为我们理解和驾驭复杂数据世界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统计学入门读物,而是旨在深入探讨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体系、核心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我们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能够揭示数据内在结构、发现隐藏模式、指导实践决策的关键技术。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多元统计分析学习框架,帮助您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突破。 核心理论与方法:构建坚实的分析基石 多元统计分析的核心在于同时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这要求我们掌握一系列独特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理论与方法入手,为您构建坚实的分析基石: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在高维数据中,许多变量可能存在高度相关性,信息存在冗余。PCA的宗旨在于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的多个相关变量投影到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新变量(主成分)上,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始数据的方差。这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的降维,简化后续分析,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原始变量的哪些主要维度对数据的变异性贡献最大。我们将深入探讨PCA的数学原理,如何计算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以及如何解释主成分的含义,并提供实际案例,展示PCA如何用于数据可视化、噪声过滤以及特征提取。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FA): 与PCA不同,因子分析更侧重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假设观测到的多个变量是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的目标是识别出这些潜在因子,并确定每个观测变量与每个因子的关联强度。这对于理解变量背后的潜在结构、构建测量模型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阐述因子分析的模型设定、因子载荷矩阵的解释、因子旋转的方法(如正交旋转和斜交旋转)及其对解释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展示因子分析在心理测量、市场调研等领域的应用,帮助您理解潜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驱动因素。 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 当我们面对大量个体或对象,希望根据它们在多个变量上的表现将它们分组时,聚类分析就派上了用场。聚类分析的目标是将相似的对象划分到同一个簇(cluster)中,而将不相似的对象划分到不同的簇中。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聚类方法,包括层次聚类(如凝聚法和分裂法)和划分聚类(如K-means算法),并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和聚类准则。我们将深入分析如何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聚类分析在客户细分、基因分型、图像分割等方面的强大能力,帮助您识别数据中的自然分组。 判别分析 (Discriminant Analysis): 判别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分类问题,其目标是找到一个或多个判别函数,能够最大程度地区分不同的群体。通过判别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根据一组观测变量来预测一个对象所属的类别。本书将介绍Fisher判别分析和二次判别分析等经典方法,并探讨其背后的统计原理。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评估判别模型的性能,如何计算分类误差,以及如何解释判别函数。实例将涵盖医学诊断、信用风险评估、模式识别等应用场景,使您能够利用数据进行精准的分类预测。 典型相关分析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我们不仅关注单个变量与一组潜在因子的关系,还可能同时关注两组变量集之间的相关性。CCA正是为此而设计。它旨在找到两组变量集之间最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并通过计算“典型变量”来量化这种关系。本书将详细介绍CCA的计算过程,如何解释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载荷,并提供相关应用案例,如研究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或者市场营销活动与消费者购买行为之间的关联。 多维尺度分析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当我们拥有一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度量时,MDS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些对象映射到低维空间(通常是二维或三维),使得对象在低维空间中的距离尽可能地反映它们在原始空间中的相似性。这对于可视化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理解结构性相似性非常有效。我们将探讨度量型MDS和非度量型MDS的区别,以及如何解释MDS生成的“地图”。应用案例将涉及品牌定位、消费者偏好分析等,帮助您直观地理解复杂对象的结构。 理论的升华与实践的应用:赋能前沿研究 本书不仅仅停留于对各种多元统计方法的理论介绍,更致力于将这些理论升华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并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强大实践应用。我们坚信,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灵活运用方法的关键,而丰富的应用案例则是检验和深化理解的试金石。 模型诊断与优化: 任何统计模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和优化才能确保其可靠性。本书将强调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残差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等关键步骤,帮助您识别模型中的潜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变量选择、特征工程、正则化技术等。 可视化技术: 有效的可视化是将复杂数据转化为直观洞察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散点图、主成分得分图、因子载荷图、聚类树状图、判别投影图等多种可视化工具,直观地展示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据结构和变量关系。 软件实现与案例分析: 理论再精妙,也需要借助实际工具才能落地。本书将结合主流的统计软件(如R、Python等)的实现,提供详细的代码示例和操作指导。我们将精选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如何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在海量用户数据中识别不同用户群体,优化营销策略;如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发现疾病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如何在复杂的产品性能数据中找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等。这些案例将帮助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激发您在自己领域进行创新的灵感。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统计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生: 为深入理解多元统计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科研人员与数据科学家: 掌握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提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行业专业人士: 能够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业务问题,驱动决策。 对数据分析与洞察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如何从复杂数据中挖掘价值。 结语: 多元统计分析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有力武器。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把解锁数据奥秘的钥匙,让您能够自信地驾驭复杂数据,发现隐藏的模式,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以更敏锐的视角审视数据,以更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前行,拥抱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统计分析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处理,它更关乎如何通过有限的信息去推断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最优解。这本书在深入讲解技术细节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对统计推理本质的探讨。它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个模型,而不是另一个?这个结果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大?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将我从单纯的“操作者”提升为了一个“思考者”。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注重技巧,再读时则开始领悟其背后的逻辑和哲学,这种层次感让每一次重温都有新的收获。这让我对统计学的理解,从术法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对这本书抱有疑虑,因为这类主题的书籍常常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理论,更重要的是,它紧跟最新的研究动态,引入了许多近年来才受到关注的新兴统计工具和应用案例。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具有了非常高的时效价值。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需要创新性解决方案的问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启发性的思路或尚未被广泛采用的有效方法。它真正做到了“前沿”,为读者提供了超越现有主流工具的视野。对于那些渴望走在行业前列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确保我们的分析方法不会落后于技术进步的浪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技术类书籍时,清晰的图表和合理的版式布局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图示清晰明了,将原本复杂的统计模型结构具象化,使得概念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字体和行距的设置也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舒适性结合得如此完美。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的尊重。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才能完全吸收,但其优美的呈现方式,使得即使是遇到困难的部分,也能保持下去,不会轻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足以证明作者和出版团队的专业与用心。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数据分析师,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但很少有能让我如此赞赏的。这本书在方法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基本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许多前沿的分析技术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对于希望提升专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特别喜欢它对模型构建和验证的详细阐述,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指导和严谨的论证。在处理复杂数据集时,书中的建议和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分析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作者对不同分析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的客观评价,也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实践经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它无疑是工具箱里最精良的一把利器。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教材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统计学概念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手把手地指导,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特别是对那些抽象理论的解释,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现实案例来辅助理解,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动力。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以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读完后茅塞顿开,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引导,教会我如何用统计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让人在扎实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