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就未来

教育成就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兰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成就
  • 未来
  • 学习
  • 成长
  • 发展
  • 潜力
  • 成功
  • 人生
  • 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0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29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洪兰深信,教育是改变世界强大的力量,希望透过教育改变思想,思想再改变行为。因此,她长期在报章杂志执笔为文,透过平实的文字、具说服力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剖析台湾教育的现况与盲点,谆谆不倦、振聋发聩,点燃教育的火焰,照亮下一代的学习之路。
  本书是其从专业观点出发,并结合脑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出“创新思维的学习力”、“决胜未来的脑实力”、“美好生活的幸福力”、“公义社会的实现力”等概念,期许新一代能拥有这“四力”,在未来的挑战中脱颖而出,进而发挥影响力,让世界更美好。

作者简介

  洪兰,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做博士后研究,于圣地亚哥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后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从事脑科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的中小学做推广阅读的演讲。除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和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五十余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

目录

第一部分 创新思维的学习力/1
公平竞争,不破坏征服/3
思考过的知识才能活用/5
学习不分“课内”或“课外”/7
适性发展,发挥所长/10
成功条件不在聪明,在人格特质/12
孩子本来就是独特的/14
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吗? /17
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的无知,黯淡一生/19
戏剧和小说可启迪人心/22
从史书中体会人生道理/25
考试靠自己,不必钻轿底/28
会做梦的孩子有创意/31
尊重带来自重自爱/34
教育是最强大的力量/37
自卑的人,才需要伤害他人/40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意? /43
多给孩子一点发呆的时间/46
关键时刻要跟着直觉走/49
效法乔布斯的不同凡想/51
第二部分 决胜未来的脑实力/55
能适应新情境才是智慧/57
迷信社会应有科学态度/59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61
自知需要高度智慧/64
闲聊代表相互示好与结盟/66
把握儿童情绪发展的大脑敏感期/68
突破窠臼,创造新的可能性/70
谁说人是理性的? /72
破解幻象与神迹/74
悲观并不是全然无用/76
你也被政客洗脑了吗? /78
不相干,其实很相干/80
脑造影让我们更了解生命意涵/83
扫描大脑,真实意图无所遁形/86
古人的智慧可以挂回墙上了/89
选择愈多愈不快乐? /92
网络阅读改变了大脑/95
在网络世界里,无法学会有效沟通/98
不理性的乐观影响决策/101
模仿是自动化历程/103
第三部分 美好生活的幸福力/107
成就大事,从小地方做起/109
多点鼓励,少些责备/111
做你喜欢的事,喜欢你做的事/113
尽力使别人更幸福/115
用“心”吸引人才/117
自然生态与观光发展可以兼得/119
看见知识的力量/121
把阅读融入生活中/123
心有期盼,便能忍受苦难/125
内省是做人的责任/127
来自不丹的幸福启示/129
人脑商机/131
生活有目标,活得没遗憾/134
一生至少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137
欲望有节制的人知足安乐/139
大学生应怀抱远大志向/142
幸福由快乐的小事累积而成/144
利他就是利己/147
待人宽厚是愚蠢的? /150
礼貌是不变的价值/153
领偏乡孩子走进阅读之门/155
期待文化艺术生根茁壮/157
第四部分 公义社会的实现力/159
为官者当积极作为/161
不容颟顸官僚漠视人民/163
不为一己之私操弄他人/165
换了位子,当真就换了脑袋? /167
执法者不可乡愿/169
匡正粗鄙下流的恶质文化/171
“利”看得远就是“义”/173
惩治虐待外劳的幕后黑手/175
五十元买最后尊严/177
攻心为上比乱世用重典有效/180
行事可变通,但心中的尺不可变/183
勇敢面对不公义的事情吧/185
别当“盲从邻居”的选民/187
骗子夺走了我们对人的信任/190
好官出走,是人力资源的浪费/193
别把教授当作贼/196
学习尊重异己/198
附录 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201

《教育成就未来》是一本探讨教育如何塑造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著作。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教育的宏观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教育的多个维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教育本质、功能及其长远影响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育的基石——个体认知与能力培养 本书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教育最核心的起点:个体的认知与能力培养。作者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和激发个体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其掌握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基本工具。 思维的启蒙与塑造: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教育成就未来》则强调思维方式的培养。本书详细阐述了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分析、评估信息,从而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寻找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例如,书中会引用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并非简单复述其过程,而是剖析其背后科学家所运用的思维模式,是如何突破既有框架,产生颠覆性创新的。 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知识的学习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能将其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本书区分了“知道”与“理解”的差异,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有机的知识体系。书中会探讨“情境化学习”的理念,即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使知识与生活经验产生关联,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此外,本书还强调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认为在复杂的世界中,很多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学科的视角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核心素养的构建: 除了知识和技能,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教育在构建个体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情感素养等。作者通过分析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详细阐述了这些素养在个人职业发展、社会交往以及终身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沟通能力方面,书中会分析不同场景下的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倾听、表达、反馈等环节提升沟通效率;在协作能力方面,则会探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分工、冲突管理以及共同目标达成等要素。 第二部分:教育的桥梁——社会连接与文化传承 教育不仅关乎个体,更是连接个体与社会、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教育成就未来》在这一部分,将探讨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协作,以及如何将人类文明的成果代代相传。 公民意识的培养: 本书认为,教育是培养负责任、有参与感的公民的基石。它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普及,更是对社会责任、民主价值观、权利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方式的深刻理解。书中会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运行机制,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例如,书中可能会分析不同国家公民参与的模式,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是探讨如何通过模拟议会、社区服务项目等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已成为必备的素养。《教育成就未来》强调了教育在打破文化壁垒、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理解与认同方面的作用。书中会探讨跨文化交流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案例分析可能涉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史,或是当代社会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本书探讨了教育如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传递给下一代,并鼓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书中会分析不同文化形式的价值,以及教育在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中的责任。例如,在文学传承方面,书中可能探讨经典作品的解读方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科学传承方面,则会强调对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学习,并鼓励学生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教育的远景——未来发展与社会变革 《教育成就未来》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未来,探讨教育在应对时代挑战、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环境变化、社会结构转型等诸多挑战,教育需要培养具备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本书探讨了教育在培养学习者应对不确定性、解决复杂问题、拥抱变革方面的策略。书中会分析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职业变化,以及教育需要如何调整才能满足这些需求。例如,书中可能会讨论 STEAM 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来培养解决未来复杂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教育不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特定活动,而是贯穿终身的过程。《教育成就未来》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书中会探讨成人教育、在线学习、自我驱动学习等多种形式,并分析它们在个人职业发展和知识更新中的作用。例如,书中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持续学习。 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教育成就未来》深入探讨了教育公平的内涵、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本书会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通过政策调整、资源倾斜、技术创新等方式,努力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书中会讨论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弥合地域和经济条件带来的差距。 《教育成就未来》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教育现状的描绘,更是对教育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本书鼓励读者以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审视教育的价值,并激励人们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的力量,点亮个体的人生,照亮社会的前程。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力量在于激发潜能、塑造品格、连接世界,并最终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教育经历的彻底“考古”。我带着过去的经验和偏见去审视每一个章节,结果发现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会感到知识储备的滞后与能力的焦虑。作者对“终身学习”概念的解构尤为深刻,他指出,终身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不断学习新技能,而在于如何系统性地“忘记”那些过时的心智模型和僵化的应对策略。他提供了一套关于“心智卸载”的实用方法论,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于教育公平性的探讨也极具穿透力,它没有停留在资源分配的表层,而是深入到“认知资本”的代际传递机制上,揭示了隐性的文化偏见是如何固化教育鸿沟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字中充满了对个体潜能被浪费的痛惜,也饱含着对构建更人性化教育环境的殷切期望。这种饱满的情感内核,使得原本严肃的理论探讨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翻开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未来”和“教育”的探讨汗牛充栋,大多是陈词滥调或是过于理想化的空谈。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且接地气。他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细致入微地拆解了当前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致命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关于“弹性学习路径”的构建,书中不是简单地提出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让个性化真正落地,而不是流于形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失败的价值”的论述,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成功至上”的固有观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必须将试错和反思内化为核心的学习机制,这需要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同步转变。这种深度的反思和详尽的路径设计,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著作,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书中对于技术如何赋能而非取代教师角色的论述,也极其精辟,它清晰地划定了人与工具的边界,避免了许多当代教育科技评论中常见的陷阱。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务实、深刻且令人振奋的教育重塑蓝图。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沐浴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的感觉,明亮、清晰,且充满希望。它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发展与宏观社会需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论证了培养一个真正自主学习的个体,最终如何支撑一个更具韧性和适应力的社会结构。作者对未来人才画像的描摹,不是描绘一个拥有某项特定技能的人,而是一个具备高度“元认知”能力和“适应性智慧”的个体。书中关于如何培养这种“智慧”的策略,涉及到了情绪管理、跨文化沟通乃至伦理思辨等多个层面,构建了一个极其全面的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慢思考”的推崇,在推崇效率至上的时代,他勇敢地为深度思考和沉潜积累留出了理论空间,并论证了这些看似“低效”的过程,才是高价值产出的基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富有哲理性的,但绝不晦涩难懂,它总能在关键时刻用一句精炼的话语点醒你,让你立刻明白其深意。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书籍。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思维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创造力”的重新定义。在很多场合,创造力被浪漫化为灵光一现,但本书却将其拆解为一系列可学习、可训练的认知过程和环境要素。作者详细分析了“受控的混乱”在激发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在课堂和家庭环境中设计这样的“混乱场景”。这不仅仅是理论探讨,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有的来自硅谷的创新实验室,有的则来自偏远地区的特色学校,展现了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强大的解释力。此外,书中对“评价体系改革”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提出了一种“基于成长的反馈回路”,旨在取代传统的“基于排名的分数锁定”,这对于长期被应试教育困扰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的风格是内敛而坚定的,它不追求哗众取宠,而是以扎实的论证一步步瓦解读者的旧有认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激动,仿佛被一位高明的棋手引导着,看清了棋盘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复杂局势。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描述“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时,其逻辑推导的严谨程度令人叹服。他没有将不同学科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知识体系底层共通的思维模型,并展示了如何通过这种思维模型的迁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那些非标准化的难题。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对比了古典音乐的结构分析与现代复杂系统理论的异同,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且,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和扎实的文献支撑,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和感染力。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不断地抛出引人深思的悖论,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启发多于灌输”的写作风格,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提出更优良的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