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本、年代 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人物、文本、年代 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锐 著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先秦古籍
  • 年代学
  • 文本考证
  • 中国思想史
  • 考古学
  • 历史学
  • 文献学
  • 古文字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1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1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人物年代的问题,至今仍然受到疑古派及胡适、冯友兰等的哲学史编纂学的极大影响。几十年来,学界虽然对某些问题有所反思,但尚未奠基于出土文献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本书利用出土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以期使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及后世的相关研究得以推进。

作者简介

李锐,1977年生,武汉黄陂人,2002、 2005年于清华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学灯》主编。从事中国古代史、出土简帛文献、诸子学、学术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三本、合著一本。

目录

第一章出土文献与人物年代
第一节《先秦诸子系年》的问题
第二节诸子游仕年
第二章出土文献与古书年代考辨
第一节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对古书年代的初步看法
第三节对古书年代有关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章出土文献与学派问题
第一节学、家与学派
第二节学派问题辨析
结语
《先秦古籍的足迹: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的对话》 一、 导论:穿越时空的献礼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文明的黎明。这是一个思想激荡、文化初生的时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的迷雾笼罩着这个时期,许多细节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幸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出土文献,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先秦历史深处的道路。它们是先秦先哲的亲笔手稿,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理解早期中国思想演进的宝贵钥匙。 本书《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正是基于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献,对先秦古书的年代进行严谨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早期中国思想的新知。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梳理,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试图还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影响深远的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体系。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审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传世文献中的古籍,验证其真实性,修正其讹误,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更多我们此前闻所未闻的先秦思想的火花。 本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从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材料,到战国竹简、帛书等更为丰富的出土文献。这些文献类型多样,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作者们以审慎的学术态度,将这些出土材料与传统的传世文献进行比对、互证,力图构建一个更为清晰、更为立体的先秦历史图景。特别是在年代学方面,本书运用了多种考证方法,如文字形体演变、器物风格对照、墓葬年代推定、内容文本分析等,对许多重要古籍的年代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为理解其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时间框架。 二、 出土文献:拨开迷雾的真相之眼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批又一批珍贵的先秦出土文献重见天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先秦历史的认知。它们如同历史留下的“原件”,比经过历代辗转传抄、可能存在增删改动的传世文献,更能提供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史料。 文字的演变与古籍的辨识: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地域性文字的出现,再到秦统一后的小篆,文字的演变是辨识古籍年代的重要依据。例如,不同时期的金文,其字体风格、用字习惯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出土文献中的文字与传世文献中同类词语的写法,可以辅助判断传世文献的成书年代,甚至辨别其中可能掺杂的后世伪作。本书的考证,正是建立在对这些文字细节的精微观察之上。 竹帛的载体与思想的流传: 战国时期的竹简和帛书,为我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政治法令,更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军事、医学、天文等著作。例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证明了《孙子兵法》的古老,也揭示了《孙膑兵法》的存在,这对于理解先秦兵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早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思想的珍贵材料,甚至发现了许多我们从未在传世文献中见过的早期思想文本。本书将对这些竹帛文献的年代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 器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 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不仅本身具有重要的考古和艺术价值,其上附着的铭文、纹饰,往往与文献内容相互印证。例如,特定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常常可以作为确定器物年代的依据。而器物上的铭文,则可能记载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封赏、盟誓等,与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对照,可以进一步夯实历史年代的准确性。本书的年代学探索,也充分利用了考古发掘中器物年代的判断,与文献年代的推断进行交叉验证。 三、 年代学探索:构建可信的历史坐标 “年代”是历史研究的基石。对于先秦古书而言,准确的年代学研究,是理解其思想内涵、社会背景、流传过程的前提。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常有“伪古”、“托古”等现象,即后人假托古人、古籍之名,以求其说更具权威性。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纠正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 多维度考证,力求精准: 本书的年代学探索,并非单一方法的应用,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考证手段。 文字学方法: 对比不同时期文字的字形、偏旁、结构,分析其演变轨迹。 考古学方法: 结合出土文献所在的墓葬、遗址的年代,以及随葬器物的年代作为参照。 文献学方法: 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在用词、典故、思想体系上的异同,分析其早晚关系。 历史学方法: 结合文献内容所反映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推断其可能出现的时代。 版本学方法: 对比不同传世版本的异同,追溯其源头。 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方法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力求为每一部重要的先秦古书,乃至其中重要的篇章,提供一个相对精确的年代定位。 挑战与突破: 许多重要先秦古籍,如《诗经》、《尚书》、《周易》等,其成书年代、编纂过程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出土文献的出现,为这些古籍的年代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线索和突破。例如,一些与《诗经》内容高度契合的早期诗歌出土,为我们理解《诗经》的成书年代和地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些与《尚书》早期篇章风格相似的竹简文献,也为《尚书》的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本书将对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构建早期中国思想的时间链条: 准确的年代学,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出早期中国思想的发展脉络。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不同的学派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哪些思想是早期就已孕育,哪些是后期发展壮大?通过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思想置于历史的时间坐标上,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流变。 四、 早期中国思想新知:思想碰撞的火花 在可靠的年代学框架下,出土文献为我们呈现了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早期中国思想图景。它们不仅印证了许多传世文献的价值,更发掘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思想内容,拓展了我们对早期中国思想的认知边界。 修正与补充传世文献: 许多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因为抄写错误、后人增补、甚至是刻意修改,而与原貌有所偏离。出土文献,尤其是与传世文献内容相似的竹简、帛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校勘的依据,帮助我们恢复文献的原貌,纠正其中的讹误。例如,对《道德经》不同版本的出土,为我们理解其文本的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 发掘失传的智慧: 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著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没。出土文献的出现,如同一场考古的盛宴,为我们发掘了大量失传的智慧。例如,战国时期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在传世文献中记载不多,但出土文献中却发现了大量属于这些学派的思想文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认识。本书将着重介绍这些新发现的思想内容,分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 早期思想的多元图景: 长期以来,我们对先秦思想的认识,往往以儒、道、法、墨等几大显学为主。然而,出土文献揭示了一个更为多元、更为活跃的思想格局。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构成了早期中国思想的生动画面。本书将探讨这些多元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它们对早期中国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 政治、军事、伦理的时代印记: 出土文献不仅包含纯粹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社会伦理等。例如,战国时期的竹简中,常有涉及法律条文、政治制度、外交策略的内容。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军事斗争、社会秩序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本书将从这些具体内容出发,探讨它们与思想理论之间的关联。 五、 结论:面向未来的思想传承 《出土文献与先秦古书年代学探索/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先秦历史和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在于它启示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历史,去汲取智慧。 出土文献是历史的馈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先秦时期,更能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及早期中国思想的深厚底蕴。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新的思想启迪。它鼓励我们继续探索,继续发掘,让先秦的智慧之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一个跨越时空的学术沙龙。作者的语言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充满了学者的激情和对话的意味。他似乎非常擅长提出那些“刁钻”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思考过程。有时候,他会引用一些非常生僻的古代文本片段作为佐证,但绝不会让你感觉被知识的壁垒阻挡在外,反而会因为这些“新发现”的材料而感到兴奋。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学探讨,变得异常鲜活和富有生命力。这让我想起那些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不仅拥有知识,更懂得如何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人,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哑光纸,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书卷气。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封面,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讲究,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米黄色调的道林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累。装帧的工艺看起来也很扎实,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用担心散页。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立刻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那些研究者和学者们,总是在寻找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载体,而这本实体书的质感,恰恰满足了这种对“物”的敬意。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安排上的那种如同考古挖掘般的层层递进感。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到具体的文献考证,再到最后对历史脉络的重构,整个逻辑链条是那么的清晰且具有说服力。它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动辄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采用了更偏向于叙事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作者不是在告诉我一个结论,而是在带领我亲手去触摸和还原那些尘封已久的古代知识体系。尤其是涉及到那些复杂的时间序列比对时,作者总能用最精炼的语言,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年代学证据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地记忆结论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传统史学定论的认知。那种被教科书固化多年的“常识”,在作者详尽的材料堆砌和逻辑推演面前,显得如此的脆弱和可疑。这是一种非常刺激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认知体系中的那些“盲点”。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细致入微,每一个推论背后都有扎实的材料支撑,让人找不到反驳的漏洞。这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来自于对史料的绝对尊重和对学术规范的恪守。它不仅仅是提出了新的年代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和解读我们所拥有的古代文献资源。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会持续影响我未来阅读相关领域著作的习惯。

评分

这本书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非专业但对古代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也保持了极高的友好度。它没有预设读者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前置知识背景。比如,在解释一些关键的年代学方法论时,作者会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其复杂性,这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个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专注于“如何断代”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真实性”的入门指南。它教导我们不要轻易相信既定的结论,而要学会像侦探一样,从零碎的“物证”和“文本证据”中重建历史的真相。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价值甚至超越了书中所讨论的具体年代问题本身。

评分

先秦诸子学说重排序。

评分

关于简帛和学派的研究 比较总结性的文集

评分

买了,还没来得及看,有兴趣。

评分

买了,还没来得及看,有兴趣。

评分

先秦诸子学说重排序。

评分

专业书,还行吧

评分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

评分

先秦诸子学说重排序。

评分

专业书,还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