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

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婧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声音研究
  • 中国研究
  • 田野调查
  • 文化人类学
  • 听觉人类学
  • 民族志
  • 声音与社会
  • 感官人类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0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998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声音研究是当下前沿的跨学科领域。王婧编写的《声音与感受力 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关注中国声音实践,从人类学视角,思考关于自由、感受力和城市空间三个核心概念,探讨声音实践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本书采用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四十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王婧,人类学、声音研究者,声音活动策划人。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跨学科艺术系,人类学表演学方向。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声音实验室(the sound lab)。在Leonardo,Leonardo Music Joumal,Joumalof Popubr Music,Intemational Review 0fQualitative Research,Represent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策划组织声音现场30余场,曾担任上海外滩美术馆“暗流:重塑亚洲的力量”之“声闻”系列学术主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听觉式思考: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
第一节 听觉式思考
第二节 声音:噪声与无声
第三节 实验音乐与声音艺术
第四节 听觉式思考和声音人类学
第三章 中国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的千高原
第一节 人口一:地下摇滚音乐
第二节 人口二:姚大钧和声音的艺术
第三节 入口三:2003年
第四节 人口四:2003年之后的音乐节和音乐会
第五节 入口五:画廊和艺术中心的声音艺术
第四章 迭奏北京
第一节 城市声音行走
第二节 北京:拟全球城市
第三节 798艺术区
第五章 声音文化中的乌托邦:小雷音
第一节 声音乌托邦
第二节 白南即兴和乌托邦
第六章 北京之外:与撒把芥末巡演
第一节 密集:Mini Midi实验音?
第二节 演出空间:音乐展演空间和当代艺术空间
第三节 不和谐音
第四节 北京之外
第七章 感受式聆听
第一节 重温“感受式聆听”
第二节 通往感受式聆听
附录一 Mapping an:Existential Territory:An Autoethnography of a Sound Researcher
附录二 田野访谈节选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后记
穿越中国千年的听觉图景:一部关于声音、身体与文化交织的探索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中国声音实践的详尽案例,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究“声音”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肌理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个体的“感受力”相互塑造、彼此浸润。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不常被言说、却又无处不在的听觉痕迹,试图揭示它们如何构筑了我们理解世界、感知情感、构建社会的方式。 “声音”在此,绝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声波振动。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社会关系的编码,一种情感体验的触发器。从古代礼乐的庄严回响,到市井街巷的喧嚣杂沓;从自然万物的低语呢喃,到宗教仪式中虔诚的吟唱;从戏曲舞台上婉转的唱腔,到现代都市里电子音乐的脉冲——中国历代以来,声音以万千姿态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我们对这些声音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或是将其视为一种背景音。本书则力图挖掘更深层的东西:这些声音是如何被生产、传播、接收和解读的?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环境中,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它们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 “感受力”,也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它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力,是人类感知、理解、回应世界的能力。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感受力”与“情”紧密相连,它关乎情感的体悟、共鸣的产生,以及审美判断的形成。当声音与感受力相遇,便产生了无数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一段悠扬的笛声,如何触动游子的乡愁?一段激昂的鼓点,如何点燃将士的斗志?一次低沉的祈祷,又如何安抚信徒不安的心灵?本书将关注的焦点,正是这种声音与感受力之间,如影随形的辩证关系。 我们将尝试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避免简单地将“声音”与“沉默”、“理性”与“感性”进行划分。相反,我们倾向于理解声音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例如,有时“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有力的声音,它可能代表着压抑、抗议、或是深刻的思考。同样,“感受力”也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体验,它深受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规范的影响。我们在聆听时,往往带着过往的经验、文化的烙印,以及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与期望。 本书的探索路径,将是多维度、跨学科的。我们会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音乐学、符号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但最终的目标,是回归到中国本土的经验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将格外重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力求捕捉那些鲜活的、具体的声音实践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想象一下,我们置身于一处古老的庙宇,听着僧侣们日复一日的诵经声。这不仅仅是单调的音节重复,它可能承载着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对个体解脱的期盼,也可能是一种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再比如,在乡村的婚丧嫁娶仪式中,锣鼓喧天的乐声、唢呐的悲怆,或是戏曲的表演,它们如何调动着在场所有人的情绪?它们如何标记着生命的重大节点,并维系着社区的社会纽带?这些声音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它们是被“体验”的,是被“参与”的,是构成生命仪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还将关注声音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化体验。男性的声音与女性的声音,在古代的宫廷礼仪与市井歌谣中,是否有着不同的社会定位和文化意涵?孩童的嬉闹声,在不同家庭和教育理念下,是被鼓励还是被压抑?不同地域的声音传统,如江南丝竹的细腻柔婉,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它们又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特质与审美情趣?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深入挖掘的议题。 此外,我们不会回避声音的权力维度。声音的生产与传播,往往与权力结构息息相关。官方话语的播报,宗教领袖的训诫,父母对子女的教导,都可能隐含着一种规训和引导的力量。而边缘群体或反叛者的声音,则可能被压制、被消解,甚至被误读。我们希望理解,在声音的洪流中,哪些声音被放大,哪些声音被边缘化,以及这种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意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的声音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自然声景,到工业噪音的侵袭,再到媒介技术带来的声音解放与重塑,声音的生产与接受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电子媒体的普及,使得声音得以跨越时空传播,但也可能带来声音的同质化和浅层化。本书将不会回避这些现代性的挑战,并尝试在古老的文化根基与当代的听觉现实之间,寻找可能的联系与张力。 本书的写作,并非为了编纂一本“中国声音百科全书”,而是希望通过对声音与感受力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剖析,启发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听”中国。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声响,去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去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在声音的洪流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与认同。 最终,我们期望这本书能够打开一扇门,让读者得以瞥见中国文化深处那片广阔而生动的听觉世界,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的感受力是如何被塑造的?在声音的交响中,我们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探索的旅程,构成了我们理解自身与理解文化的深刻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风格和文本组织方式。一本优秀的学术书籍,如果能将严谨的论证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完美结合,那就无往不利了。我猜测,这本书大概率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也许穿插着作者在不同地域的个人反思和与受访者的深度对话。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摹那些难以言喻的听觉体验,而不是冰冷生硬的术语堆砌。好的人类学写作,应该像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由声音构筑的、充满质感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留白”,让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听觉记忆得以投射进来,产生一种共鸣式的理解,而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如果它能引发我对我自身听觉世界的新一轮审视,那就是这本书的巨大成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沉的蓝与跳跃的红,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听觉与情感的深度探索。我被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声音”具象化,并将其与个体乃至群体的“感受力”联系起来的。拿到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引言部分,它似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复杂文化景观的全新听觉框架。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田野调查的生动细节,带领我们穿越喧嚣的城市街道、宁静的乡村庙宇,甚至是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捕捉那些平日里我们常常忽略的声音碎片。这种研究范式,让我联想到人类学研究中对“具身体验”的重视,它不仅仅是记录声音的物理属性,更在于解析声音在特定文化情境下所承载的意义、情感重量以及权力关系。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传统的感知模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听”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编码,揭示声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影响力,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更在于它如何改变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我们常常生活在视觉主导的社会里,而声音往往被视为背景噪音,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我深信,通过对中国声音实践的深入考察,作者将有力地证明声音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结构、社会等级和情感表达的核心要素。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新的“听觉工具箱”,让我们学会如何更敏锐、更批判性地倾听我们周围的世界。比如,在公共空间中,谁的声音被放大?谁的声音又被压制?这些权力运作的机制,是否可以通过声音的强度、频率和出现频率来被解读?这种将声音置于社会政治光谱中的做法,无疑会让这本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记录,直指社会结构的深层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显然是扎实的,光从目录的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人类学理论谱系中的扎实根基。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中西方的声学理论、感知人类学以及中国文化研究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在我看来是极具挑战性但也最有价值的。我希望能读到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细致剖析,比如某个地方戏曲的腔调如何牵动着一代人的乡愁,或者城市化进程中新型电子噪音如何重塑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图景。如果作者能够提供那种“在场感”极强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能亲耳听到那些被研究的声音,那就太成功了。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笔记,用声音的语言讲述中国社会变迁中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故事。这种对“在场”的执着追求,正是优秀人类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它要求作者不仅是观察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倾听者。

评分

我对于作者在田野研究中的“方法论反思”部分尤其期待。人类学研究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作者如何诚实地面对自己作为研究者的局限性、偏见以及与研究对象互动的复杂性。声音研究尤其如此,因为“倾听”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在场”和“主观性”的烙印。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无法被准确转录或量化的声音体验,比如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共振。这本书如果能坦诚地讨论“失语”或“听不见”的困境,探讨那些被主流文化系统性屏蔽的声音,那么它无疑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这不仅是对中国声音世界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感知边界的一次勇敢探问,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一个文化场域中,真正重要的“声音”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作为倾听者,应该如何负责任地去对待它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