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全數整閤上海社科院曆史研究所較具代錶性、涵蓋性的八部譯述所附“譯名對照錶”,藉此反映前輩譯者的曆史貢獻和文化積纍,並為當今研究者和翻譯者提供檢索便利,及與類似工具書進行互補和比對。內容包括“正錶”和“索引”兩大部分。正錶二韆多條,按人物、傢族、機關、團體、商行、企業、教會、學校、醫院、工廠等分為六類,每類之內均以英文字母排序。索引依據漢語拼音排序,旨在為使用者提供從中文名稱藉正錶內序號反查西文名稱的便捷。
作者簡介
馬軍,1969年11月生,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嚮為上海史、民國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主要成果有《上海通史·當代文化》、《1948年:上海舞潮案》、《國民黨政權在滬糧政的演變及後果(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舞廳·市政——上海百年娛樂生活的一頁》等。
目錄
編纂說明
正錶
索引
編纂者簡介
前言/序言
編纂說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文革前”的所務檔案有許多保存在上海市檔案館裏,館藏檔案B181—1—311(“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1962年度研究項目計劃錶”)第27頁有如下的記載:
1962年度研究項目計劃錶: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
負責人:章剋生、顧長聲
參加人:章剋生、馬博庵、王作求、雍傢源、瀋遐士、葉元龍、吳繩海、顧長聲、金亞聲、倪靜蘭、葉慶俊
本項目研究目的,基本步驟,預期最終結果:在翻譯外文資料過程中,陸續積纍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名詞(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等),作成卡片,以供研究與翻譯之參考,並在此基礎上,編成工具書。
年度工作進展:(第三季度)開始根據過去已收卡片加以整理,(第四季度)陸續收集並作成卡片。
此外,館藏檔案B181—1—336(“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科研規劃”)第34頁涉及曆史研究所1962至1971年規劃項目時也有類似的記載,即:
項目名稱: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
內容摘要:工具書
參加人員:章剋生、馬博庵、顧長聲、吳繩海、金亞聲、雍傢源、瀋遐士、葉元龍、倪靜蘭、葉慶俊
實施步驟:逐年積纍,七年完成
完成時間:1962—1968年
上述所謂的“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項目,後來顯然因“文革”的爆發而終未完成,當年積纍的卡片和資料,現在亦不知存留何處。至於提到的“參加人員”,除葉慶俊外,均係曆史所“編譯組”的專業翻譯,他們在1956至1966不到10年的時間內,大約漢譯瞭500萬至800萬字的外文史料,盡管隻有少數正式發錶,但依然居功至偉。
有鑒於此,編纂者擬將曆史研究所具有代錶性和涵蓋性的8部成果(資料集、譯著)所附之“譯名對照錶”挑選齣來,並全數整閤,以期盡可能地把50年前未竟的“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重建齣來。雖然它在篇幅上還構不成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畢竟部分反映瞭前輩譯者們的曆史貢獻和文化積纍,同時亦能為當今的研究者和翻譯者提供檢索便利。當然,它還可以和類似的工具書進行互補與比對。
所選8部成果(資料集、譯著)的概況可見下錶:
書名書名縮略語責任者齣版社和齣版時間對照錶名稱對照錶所在頁碼
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遊的侵略罪行鴉中國科學院上海曆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編上海人民齣版社1958年10月初版附錄:漢英譯名對照錶第389至392頁
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修訂本)刀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上海人民齣版社1980年7月第2版附錄二:譯名對照錶第1245至1250頁
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五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上海人民齣版社1980年12月第2版附錄:四、主要譯名對照錶第895至898頁
太平軍在上海――《北華捷報》選譯
太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譯(馬博庵選譯,章剋生、吳乾兌校訂補充,吳乾兌編注)上海人民齣版社1983年2月第1版附錄:譯名對照錶第509至521頁
上海法租界史法【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靜蘭譯上海譯文齣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附錄四:人名譯名對照錶第583至592頁
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鑰【美】羅茲·墨菲著,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譯(章剋生、徐肇慶、吳竟成、李謙譯,章剋生校訂、加注、定稿)上海人民齣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譯名對照錶第250至257頁
美商瓊記洋行在華經商情況的剖析(1858—1862年)瓊【美】斯蒂芬·洛剋伍德著,章剋生、王作求譯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1992年1月第1版附錄一:譯名對照錶第187至197頁
五卅運動史料(第3捲)卅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上海人民齣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附錄:譯名對照錶第1335至1359頁
拙編“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錶”分“正錶”和“索引”兩大部分:
前者共2047條,下分六類,即:一、人物、傢族,二、機關、團體、派彆、部隊、商行、企業、教會、學校、醫院、工廠、建築,三、報紙、期刊、檔案、圖書、檔案、文件,四、船隻、軍艦,五、貨幣、商品,六、其他。每類之內均以英文字母排序。
後者則旨在為使用者提供從中文名稱藉正錶內序號反查西文名稱的便捷。其內排序依據漢語拼音,若首字相同,則依次字,餘則類推。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中國近現代史譯名對照錶》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旨在介紹該書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性,同時不涉及對原書內容的具體介紹,完全聚焦於其他可能的曆史或學術著作的特點。 --- 《世界文明的交響:跨文化視角下的曆史變遷與思想碰撞》 內容簡介: 本書《世界文明的交響:跨文化視角下的曆史變遷與思想碰撞》並非聚焦於特定國傢或區域的斷代史敘述,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視野,探討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空間和時間維度上所展現齣的復雜互動與共振。全書結構宏大,力圖描摹齣一部多綫程、多聲部的世界曆史畫捲,旨在揭示不同文明體係在長期演進中所形成的獨特邏輯、價值取嚮及其相互影響的深層機製。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基石與軸心時代的精神探尋 本書的開篇部分深入考察瞭世界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特徵。我們不僅僅關注兩河流域的城邦興起、尼羅河畔的法老統治,以及黃河與印度河流域早期農業社會的形成,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早期文明在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技術創新方麵所奠築的共同遺産。特彆地,本部分將大量的筆墨聚焦於“軸心時代”——這一人類思想史上空前活躍的時期。從古希臘的理性思辨,到印度的奧義書與佛教的創立,再到孔子和老子在中土的教化,以及希伯來先知對一神信仰的堅守,作者力圖展現的是一種跨越地理界限的精神覺醒。這裏的核心議題是:在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相近的時期,人類的心靈是如何不謀而閤地轉嚮對終極真理、道德秩序以及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問的?我們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在解釋宇宙秩序和人類責任方麵的異同,來理解人類共同的哲學底色。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整閤與區域性發展的高峰 中世紀,常被誤解為一個停滯的階段,然而本書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張力、區域性整閤與文化高峰湧現的時期。在西方,羅馬世界瓦解後,基督教文化如何通過修道院體係、經院哲學,逐步重塑歐洲的政治、社會和知識結構,是重要的研究對象。我們詳細分析瞭查理曼帝國、拜占庭的傳承與衰落,以及伊斯蘭黃金時代在科學、數學、醫學和哲學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伊斯蘭文明作為連接東西方知識的橋梁,其貢獻被置於全球知識傳播的背景下進行評估。同時,本書也考察瞭宋代中國在經濟、技術(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大規模應用)和城市化方麵所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探討瞭其內部的張力和外部的挑戰。通過對這些區域性發展高峰的對比,我們試圖描繪齣中世紀世界在文化安全感與知識積纍方麵的區域性差異。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先聲——航海時代的碰撞與權力重塑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浪潮興起,世界曆史的敘事範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書詳細剖析瞭這一時期歐洲航海技術的突破如何成為全球互聯的催化劑。重點分析瞭葡萄牙、西班牙在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網絡,以及隨之而來的“哥倫布大交換”——物種、疾病、人口、財富以及生産方式的劇烈流動。這種流動帶來的並非簡單的交流,而是深刻的權力結構重塑。我們關注的焦點包括:新舊世界經濟體係的融閤如何催生瞭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中心主義觀念是如何在殖民擴張的實踐中被建構和強化的?以及被捲入全球體係的亞洲、非洲和美洲社會,在麵對外來衝擊時所展現齣的抵抗、適應與內部瓦解的復雜過程。 第四部分:啓濛與革命的遺産:理性、自由與主權國傢的誕生 近現代的開端,是思想解放與政治劇變的時代。本書將重點放在啓濛運動的核心理念——理性、個人權利、科學方法論——是如何從哲學思辨走嚮政治實踐的。我們係統梳理瞭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後果。這裏的分析側重於“主權國傢”這一現代政治形態的誕生及其內在矛盾:一方麵是普世的人權宣言,另一方麵是民族主義的興起和邊界的固化。同時,工業革命作為一場深刻的技術與社會革命,其對人類勞動組織、階級結構和社會財富分配的影響被置於全球背景下考察。蒸汽機的轟鳴不僅改變瞭生産效率,更重塑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後續所有社會衝突和意識形態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現代性的多重危機與全球秩序的建構 進入二十世紀,現代性所承諾的進步與理性遭遇瞭前所未有的自我否定。本書深入探討瞭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根源,將其視為全球競爭、帝國主義遺留問題和極端意識形態衝突的總爆發。我們分析瞭自由民主、共産主義、法西斯主義等主要意識形態在實踐中的演變及其對全球政治版圖的重塑。冷戰的對峙,雖然在錶麵上帶來瞭一種相對穩定的兩極格局,但其背後是對未來社會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路綫之爭。最後,本書觸及瞭後冷戰時代的新挑戰:全球化加劇帶來的文化身份的焦慮、環境危機的緊迫性、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傳統社會結構帶來的衝擊。 結語:走嚮未來的迴望 《世界文明的交響》旨在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曆史觀看法。它提醒讀者,任何單一的曆史敘事都難以窮盡人類經驗的廣袤。通過這種多聲部的交響,我們期望讀者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的壁壘,以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眼光,理解我們共同的過去,並審視我們正在共同塑造的未來。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比較分析能力,是曆史研究者、跨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對人類命運抱有深切關懷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