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文物局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中國考古
  • 重要發現
  • 2016年
  • 曆史
  • 文化
  • 文物
  • 學術
  • 研究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508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7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為國傢文物局主編的年度快報,收入2016年全國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38項,如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遺址、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洛陽寇店西硃村曹魏墓、新疆吐魯番吐峪溝石窟溝西區高颱窟群、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等。時代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內容翔實,圖文並茂。

目錄

前言
寜夏鴿子山遺址2014~2016年發掘收獲
廣東英德青塘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址
江蘇泗洪韓井遺址2015~2016年發掘收獲
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2014~2015年發掘收獲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
河南鞏義雙槐樹新石器時代遺址
廣西南寜灰窯田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四川大邑高山古城遺址2015~2016年發掘收獲
河南鄭州高莊遺址
廣東東源龍尾排商代遺址
雲南通海興義貝丘遺址
陝西周原遺址2016年發掘收獲
河南淇縣楊晉莊西周衛國墓地
甘肅寜縣石傢墓群2016年發掘收獲
河北黃驊郛堤城甕棺葬群
四川成都張傢墩戰國秦漢墓地
雲南麯靖八塔颱墓地
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墓葬2016年發掘收獲
洛陽孟津硃倉M722東漢陵園遺址
洛陽寇店西硃村曹魏墓
安徽當塗“天子墳”孫吳墓發掘收獲
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
漢魏洛陽城北魏宮城八號建築遺址
山西太原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群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曹村青釉器窯址
山西太原濛山開化寺佛閣遺址
山西蒲州故城遺址北朝至唐代城牆
浙江慈溪上林湖後司嶴秘色瓷窯址
新疆吐魯番吐峪溝石窟溝西區高颱窟群
山西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
吉林安圖寶馬城遺址2016年發掘收獲
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發掘收獲
湖南寜鄉衝天灣宋元遺址
蘇州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2016年發掘收獲
湖南桂陽桐木嶺遺址發掘收獲
2017 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本書聚焦於 2017 年在中國境內取得的重大考古突破與研究進展,全麵呈現當年中國史前、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考古工作的豐碩成果。 2017 年,是中國考古學碩果纍纍的一年。在新一輪科技賦能和多學科交叉的背景下,考古工作者們深入田野,揭示瞭中華文明起源、發展和演變的關鍵環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社會結構、技術水平、文化交流的認知。本書匯集瞭來自全國各地數百項重要考古遺址的最新發掘報告、初步研究成果及重要齣土文物分析,力求為讀者勾勒齣一幅 2017 年度中國考古全景圖。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考古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早期人類的足跡及其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突破: 重點關注瞭在華北、西南地區新發現的晚更新世遺址,通過對石器製造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厚石片技術)的精細分析,結閤古環境重建數據,深入探討瞭當時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與行為模式的復雜化。例如,對某處遺址中火塘遺跡的碳十四測年和熱釋光分析,為瞭解早期人類對火的穩定控製提供瞭新的實證。 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序列的完善: 聚焦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早期農業起源地的最新進展。詳細介紹瞭在河南賈湖、河北磁山、浙江河姆渡等經典遺址群周邊新發現的同期遺存,它們如何進一步修正和細化瞭中國農業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對陶器製作工藝、早期稻作與粟作技術的區分與共存狀態進行瞭深入探討。 新石器時代晚期復雜聚落的結構: 集中展示瞭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峁遺址等區域性中心聚落的最新發掘成果。尤其對石峁遺址的外城結構、玉器作坊的布局以及社會分層現象的考古學證據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良渚反山墓地的墓葬形製與隨葬品組閤,揭示瞭公元前三韆紀中國東南部地區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管理體係。 第二部分:國傢與王朝的構建——夏商周至秦漢的考古學視野 這一部分著重於古代國傢形成與早期王朝的物質文化證據。 夏文化探索與二裏頭階段的深化: 報告瞭在中原地區針對夏代都邑形態、宮殿建築遺跡的新發現,以及對早期青銅冶鑄業中心的技術分析。著重討論瞭與二裏頭文化相關的禮器組閤的地域性差異和技術源流。 商代都邑的擴張與互動: 詳細介紹瞭殷墟及周邊聚落的祭祀遺跡、手工業作坊(骨器、玉器、青銅器)的新布局。對商代晚期與其他區域文化(如三星堆、金沙遺址)的互動關係,從齣土的青銅器風格和材料來源上進行瞭跨區域的比較研究。 西周禮製與分封體係的物質體現: 集中展示瞭在周原、豐鎬遺址群及諸侯國墓地中發現的新青銅器銘文。這些銘文不僅印證瞭史籍記載,更提供瞭關於西周冊命、賞賜、戰爭等製度的直接物證。對禮器組閤(鼎、簋、爵)的數量和等級劃分的準確性進行瞭討論。 秦漢帝國的統一與管理: 重點呈現瞭秦鹹陽、漢長安及周邊帝陵的最新勘探和局部發掘成果。秦代兵馬俑坑周邊新的附屬建築遺跡揭示瞭秦代國傢動員能力;漢代郡縣遺址中的文書檔案(如居延漢簡的補充發現)為研究漢代基層行政管理和邊疆屯戍製度提供瞭珍貴資料。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晉隋唐宋代的考古印記 本部分關注民族大融閤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與融閤。 魏晉南北朝的墓葬藝術與喪葬習俗: 描繪瞭這一時期墓葬壁畫的風格演變,尤其關注瞭北朝石刻藝術與佛教造像的相互影響。對早期佛教石窟和寺院遺址的保護與研究進展進行瞭報道。 隋唐盛世的城市規劃與手工業: 詳述瞭唐長安城外郭城區域、裏坊製度遺址的新發現,特彆是坊牆、排水係統和手工作坊區的布局。對唐三彩的燒製工藝、窯址的進一步確認,以及來自中亞、波斯等地的外來文化元素在唐代物質文化中的體現進行瞭深入分析。 宋代的經濟生活與技術進步: 涵蓋瞭宋代城市遺址中的商業活動證據,如街道、橋梁遺跡和大量齣土的瓷器標本。重點介紹瞭官窯(如汝窯、哥窯)的考古新認識,對宋代成熟的製瓷技術鏈條進行瞭梳理。 第四部分:技術的進步與研究方法的革新 本書的特色之一在於對考古新技術應用成果的集中展示。 遙感與物探技術的整閤應用: 介紹瞭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激光雷達(LiDAR)技術對大麵積遺址進行無損勘探的案例,如何有效地指導瞭地下遺跡的定位和解剖性發掘。 多學科分析的深化: 詳細闡述瞭對齣土有機物(如紡織品殘痕、食物遺存)的蛋白質組學和宏基因組學分析,如何重建古代的飲食結構和疾病譜。同時,對金屬器物和陶器進行同位素分析,以追蹤原材料的産地和貿易網絡。 數字化考古的實踐: 記錄瞭多項重要遺址三維建模、虛擬現實(VR)重建和數據庫建設的最新進展,為後續的學術研究和公眾展示提供瞭新的平颱。 本書收錄瞭數百幅精美的考古現場照片、器物測繪圖和三維點雲圖,並附有數十篇權威學者的專題研究論文,是瞭解 2017 年度中國考古學界前沿動態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坦白說,我當初買它的時候,是衝著那些封麵上的宏大敘事去的,期待能讀到關於某種“文明起源”的全新解讀,或者至少是能看到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關於華夏文明早期社會結構的大膽推測。然而,翻開之後,我發現它的重點似乎完全落在瞭對某些特定遺址齣土文物的微觀分析上,那種筆觸,細緻得近乎於闆刻。比如,對於某陶器上的刻符,作者用瞭整整三頁的篇幅去描摹其紋路的深淺、泥料的顆粒結構以及燒製過程中溫度變化可能帶來的細微色差。我理解考古的嚴謹性,但對於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這種信息密度實在有些令人望而卻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將這些冰冷的數據轉化為鮮活的曆史場景,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敘事鏈條。我一直在尋找那種“Aha!”的時刻,即發現古人智慧的閃光點,但更多的時候,我被睏在瞭對器物年代測定和分類的冗長討論中。如果這本書能增加一些想象力的飛躍,哪怕是基於現有材料的審慎推測,相信會更吸引像我這樣渴望故事的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用於內部交流的田野報告匯編,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基礎的考古學名詞,體驗稱不上流暢。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紙張的厚實感,圖片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些復雜的考古測繪圖,綫條都銳利得驚人。但作為內容本身,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極為專業的學術年鑒,而不是一本具有連貫主題的專著。我希望它能更像一個“嚮導”,帶著我從一個遺址走到另一個遺址,一路講解沿途的風景和曆史的變遷。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先把你直接扔到瞭一個特定的考古現場,然後開始用專業術語對你進行地毯式的講解。很多段落的過渡非常生硬,似乎每一章都是獨立完成的稿件強行拼湊在一起。我試圖從中梳理齣一條關於“某個時代技術發展脈絡”的主綫,但每當我快要抓住時,它又迅速轉嚮瞭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遺址的陶片分類學研究。這種敘事上的碎片化處理,極大地削弱瞭閱讀的樂趣和知識的係統性。對於那些期望通過這本書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時間框架和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恐怕會感到睏惑和疲憊。它更適閤作為特定研究領域的參考手冊,而不是入門讀物。

評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那可能是“沉浸式的專業訓練”。它幾乎沒有采用任何迎閤大眾讀者的寫作技巧,沒有誇張的標題黨式的論斷,也沒有過分簡化的比喻。它完全是為那些已經對該領域有一定基礎知識的讀者準備的深度報告。我發現,很多章節需要我反復迴溯前麵的內容,因為作者默認讀者已經記住瞭前文提到的某個地層編號或者某個特定地點的坐標。這種高強度的信息密度和專業術語的密集轟炸,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挑戰,而非休閑娛樂。我嘗試將它作為睡前讀物,結果發現效果適得其反,它反而讓我大腦異常活躍,充滿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需要核對的圖錶。這本書無疑是專業領域的一份重要貢獻,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地基。但對於我這樣一個隻是想瞭解“我們祖先到底是怎麼生活的”的普通愛好者而言,它需要的“解讀工具”比它本身提供的“故事”要多得多,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基於這些紮實發現的,更具可讀性的轉譯版本齣現。

評分

讀完之後,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在地感”,好像親身參與瞭那些發掘工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其坦誠地展示瞭考古工作本身的艱辛與不確定性。它沒有美化任何部分,比如,它詳細記錄瞭某次發掘中遭遇的地下水滲透問題,以及這給碳十四測年帶來的誤差風險,這種“非完美”的記錄方式,反而增加瞭其真實性。書中對發掘現場環境的細緻描述,比如土壤的顔色、氣味(雖然是文字描述,但代入感很強),讓人感覺仿佛能聞到泥土和濕氣的味道。我特彆喜歡它在腳注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資料和口述記錄,這讓整個文本充滿瞭生命力。然而,在圖文配閤上,我發現一個比較突兀的問題:一些至關重要的齣土器物照片,其分辨率似乎沒有跟上整體的印刷水準,對比其他高質量的測繪圖,顯得有些模糊,這對於觀察器物錶麵的細微特徵構成瞭障礙。這像是一幅精美的油畫,卻在某一個角落留下瞭一個不協調的塗鴉,讓人不得不分神去注意那個瑕疵。

評分

我花瞭大概兩周的時間“啃”完瞭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我的主要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甚至可以說是令人敬畏的“時間切片”。我原本以為會讀到很多關於墓葬製度變遷、祭祀禮儀復原之類的宏大敘事,畢竟標題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但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對那些“被忽略的角落”的聚焦。舉個例子,它深入探討瞭某一地區聚落的房屋布局如何體現齣早期血緣關係的復雜性,以及這些布局是如何隨著外部環境壓力而微妙調整的。這種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是很多純粹的文物羅列型書籍所缺乏的。它沒有急於給齣一個“定論”,而是將所有的證據擺在那裏,任由讀者自己去品味和推敲,這種剋製感,非常高級。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工具使用痕跡的研究,那部分內容讓我對古人的日常生活産生瞭前所未有的代入感——那些石頭打磨留下的微小凹痕,仿佛就是他們昨日勞作的餘音。唯一的遺憾是,由於材料的側重,關於同期周邊文化交流的討論顯得有些單薄,總感覺那片區域像是被一個透明的罩子罩住瞭,與外部世界的聯係描繪得不夠充分,使得整個畫麵略顯孤立。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評分

2016考古新發現,不少很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