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收录了作者自2003年至2014年发表的论文、提案、讲话稿等共计59篇,分为国家重点工程中文化遗产保护、抗震救灾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五个部分,系统展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例。全书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配以作者工作期间拍摄的图片。
单霁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_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获美国靓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一、国家重点工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重视文物保护的建议案
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会上的发言
在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会上的发言
在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调研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动员大会上的报告
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宣传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提案
在全国政协“三峡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考察团会议上的报告
二、抗震救灾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在西南片区抗灾救灾等有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抗震救灾中加强文物安全的情况汇报
全国文物系统支援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议报告
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也是重建家园
在四川省震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动员及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建设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尽快落实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资金的提案
关于加强震后灾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提案
关于加强萝卜寨羌族村落保护的提案
关于加快汶川大地震遗址保护和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提案
在姚安县震后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江油李白故里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竣工仪式上的讲话
政协委员一日:我在四川震区的一天
在“5·12”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开幕式上的讲话在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总结大会上的报告
三、涉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关于加强福建省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在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海峡西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讲话
加强涉台文物保护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在“承先启后再现辉煌一第一届海峡两岸南系古建艺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在海峡两岸文化高峰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在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福建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威员会议上的讲话
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在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修复工程会议上的讲话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行署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西藏自治区为中央代表团阿里分团举行欢送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
关于加大对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投入的提案
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在西藏“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工典礼上的讲话
在广西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关于重视和加强边疆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在云南大理州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让西藏文化遗产永久传承
在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西藏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会议上的讲话
在拉萨市牦牛博物馆项目汇报会上的讲话
在第三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新疆文物事业繁荣发展
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在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开工仪式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案
在《“南海I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上的讲话
在保护水下文物安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南海I号”整体打捞沉箱起浮仪式上的讲话
在西沙群岛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表彰潭门边防派出所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加强西沙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在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在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合作协议仪式上的致辞
向中央媒体介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我国管辖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极大的兴趣。《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光是听着就有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性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每次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总会忍不住去思考它们是如何得以保存至今,以及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工程实践”四个字,让我对其中所包含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充满了好奇。我猜想,它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会深入浅出地讲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保护过程。我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一些具体项目的介绍,比如某个古建筑的修复过程,或者某件文物的抢救性保护。这些故事往往比干巴巴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复杂性。此外,“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这个副标题,又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前沿的理念和研究成果,或许能为我打开新的认识维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目中已经建立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形象,仿佛是一扇通往古老文明深处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探索和发现。
评分看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这个书名,立刻就让我产生了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遗产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观古迹时,会思考它们是如何被“保护”下来的,以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和工艺。这本书的“工程实践”部分,我毫不怀疑会是一些非常具象化、实操性的内容。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一些具体的保护项目,比如,在面对自然风化、生物侵蚀等复杂情况时,采取了哪些创新的技术手段;或者在修复损毁的文物时,是如何做到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历史原貌的。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普通读者所不了解的,却是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的关键。而“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这个副标题,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会涉及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该怎么做”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带来一些关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甚至是一些前瞻性的预测,例如在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新突破。总之,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融合了实践智慧与理论前沿的宝贵资料。
评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我是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普通公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自然灾害的侵蚀,人为破坏的威胁,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这本书的“工程实践”几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艰辛与智慧。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收录一些详细的项目案例,从选址、设计、施工到后期维护,全方位地展现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涉及一些成功的典范,从中学习其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可能包含一些教训,让我们引以为戒。而“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则暗示了书中可能会有一些超越传统视角的思考,也许会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社区发展等有机结合,实现其更广泛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让我更清晰地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古迹情有独钟的旅行爱好者,我常常在游历各地时,对那些静静矗立的遗迹产生一种敬畏之情。那些斑驳的墙垣、古朴的雕刻,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然而,伴随敬畏之情而来的,往往还有一丝担忧: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将如何安然无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个疑问。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保护现场,揭秘那些默默奉献的专业人士的辛勤工作。我渴望了解,在那些宏伟工程的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智慧和汗水;在那些精细的修复工艺中,蕴含了多少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考量。这本书的“工程实践”部分,我推测会是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可能会涉及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城墙的加固,古墓的防潮,甚至是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则可能为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或许会探讨一些现代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或者是一些创新的保护理念,让我对这个领域有更深刻、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读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践/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是一本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书。作为一个对历史学和建筑学都有浅层兴趣的上班族,我平时阅读时偶尔会接触到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但往往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对于其“工程实践”的细节知之甚少。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这些难题是如何被克服的。比如,在修复一件古老的木质建筑时,如何处理虫蛀和腐蚀的问题?在保护壁画时,又需要掌握哪些特殊的化学和物理知识?“论丛”二字,更是激发了我对书中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期待,或许会有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实践经验的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手册,更可能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保护项目,来展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