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的历史有份尊重,才会心安,才会有志向、有希望。如平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真切引领每一个人懂得去体悟、珍重,在自己的人生实际运用中华文化,提高生命品质,获得真实成长。
已出版的《如是夫妻,如是教子》深受读者欢迎。
中华文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生命树,是中国人的根。
本书根据如平老师多次课程整理而成,包括“一生的平衡”、“生命的觉醒”、“目标的设定与干扰”、“儒家文化与家庭教育”等四篇,所述均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人生在世必然遇到、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平老师善于把真修实证的体悟转化为生动幽默的活生生的故事,带领听众和读者身临其境,引发真实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在活泼踊跃的互动气氛中,又上升到中华文化所揭示的生命哲学的层面,引导在场者进入深邃活泼的中华文化,提高自己的觉知力,学会忏悔,开启智慧,在自己的人生中实际运用中华文化,提高生命品质,获得真实成长。
中华文化是一棵根深叶茂的生命树,是中国人的根。什么才叫做中国人呢?中国人是种文化的代表,未来三十年,中华民族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去引领世界的方向。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信心。
如平,浙江新昌人,如是书院发起人,“如是大学”、“如是中庸”课程创始人,中华礼文化倡导者。如平老师认为,世界上伟大的爱不是母爱,而是孝。礼的核心内容就是孝。有了孝,一切都改变了,百善孝为先。上一代不好,只要下一代孝,未来就好。如平老师一贯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不自见,不自是,有所心得完全归功于中华圣贤。
已出版《如是夫妻,如是教子》。
第一篇
一生的平衡
第二篇
生命的觉醒
第三篇
目标的设定与干扰
第四篇
儒家文化与家庭教育
我们经常讲,人要有机会,确实机会很重要,问题是机会的背后是什么,你为什么会得到机会。有个成功学的大师说,机会是为时刻准备好的人准备的。那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准备得最好的,就是小偷,时刻准备着。(众笑)功德都没有,你准备什么啊。机会不要准备,机会是自己掉下来的。掉给谁?掉给什么样的人?有功德的人。所以我们不要花精力去找机会,我们应该花精力去积功德。当功德积到一定程度,是左右逢源,机会来找你。只有来找你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你攀来的机会,古人叫攀缘。这个世界上倒霉的人,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攀来的。一切都是如此,机会永远是给有功德的人准备的,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机会永远是为有功德的人准备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想成为一个有功德的人,就要靠我们不断去努力。一个人善根的培养,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呢?
天下所有的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其实有个共同的特点: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一定孝顺父母,特别是母亲。所有优秀的人都知道,他是谁培养出来的?妈妈。有的同学说,做女人吃亏。女人怎么会吃亏?你看,孟子,孟母,孟父是谁?不知道。孔子,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虽然知道名字,没起什么作用。范仲淹,有名的孤儿。古时的孤儿就是没有爸,没爸就算孤儿。岳飞,岳母大家都熟悉,他爸是谁啊?不清楚。你这样一算,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么多赫赫有名的人,都是母亲培养出来的。外国也这样。外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耶稣,耶稣的妈妈叫什么?玛利亚。爸爸是谁?不清楚,是个谜。
这个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我原来也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男孩子,他这一辈子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心目当中爸爸形象的高度。男人重要不重要?也就是说,你在你儿子心目当中的形象有多高,你儿子就有多大的成就。这个时候,有一个人配合一下就可以了,那就是妈妈。所以,一个孩子的成就,第一,取决于他心目当中爸爸的形象;第二,取决于妈妈的嘴。
我儿子已经十九岁了,现在已经成型了。我在他十六岁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很少回家,为什么呢?少露馅,给我的太太留空间。我不回家,我太太就可以吹,你爸爸有多好。反正我们家里有两个女人,对付我儿子太简单了,两句话就把他给搞定了。我儿子有点不太听话的时候,我太太一句话就搞定他,“这个事情如果让你爸知道了,不得了。” 我儿子就紧张。我妈就更厉害了,“你爸爸绝对不会干这种事。你爸爸小时候,不可能是这个样子。”
当然了,也需要我配合,就是少回家。要不要回家?要回家。回家以后不能超过三天,因为这三天你要装,我儿子到十六岁,我从来没有在我儿子面前穿过睡衣。只要我在家里,我每次让他见到我的时候,领口一定是扣紧的,我不跟他随便。我知道,儿子不是靠我教的,爸爸教他是教不进去的,爸爸就要留给他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个形象会二十四小时跟着他。
西方的亲子教育说,要陪你的儿子。我告诉你,特别是父亲,你越陪他,你的形象越麻烦。到后来他发现,你跟那个小狗没什么区别。所以做父亲的,想不想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保持距离,特别是五岁到八岁以后,一定要跟他保持距离,不要让他近你的身。于是,他心目当中有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父亲,非常神秘。天底下的形象,还有比神秘更好的吗?这跟装假是没关系的,这跟爱有关系。
我们做父亲的,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爱他,把亲密留给妈妈,不跟妈妈争风吃醋。我们获得了我们的东西,他跟妈妈是亲密的爱,对你是敬爱。敬爱就是保持距离,做得到吗?做不到,就毁了儿子。凡是父亲很溺爱男孩子的,这个男孩子就毁了。一天到晚搂着他,十几岁的孩子还在搂他抱他亲他,到后来,有可能他连胡子都不长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呈阳性的,你搂他抱他,他必须呈阴性,否则的话,阳对阳排斥了啊。所以父亲抱儿子,一定会把他抱成娘娘腔。我爸那个时候不懂这个道理,但是老天爷配得好,我爸是军人,在部队,我见不着他,顶多一年只能见他两次。小时候爸爸回来了,我就躲在门后面,我爸穿着军装,怎么这么高啊?后来我发现,我爸是不会说话,但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爸是不需要跟我说话。他只是把东西给我奶奶,眼睛都很少看我。这是什么神仙啊?这是何方神圣?到了十六岁以后,发现我爸爸也很普通啊。来不及了,因为心中的形象已经固定了。我爸爸去年去世了,对他的那种敬畏,他去世以后特别有感觉,天塌下来的感觉,他就是我心目当中的天。
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记住啊。我现在是知道了,所以我跟我儿子之间,就是这样的距离。这种情况,尤其是现在的人,很难受得了。在我儿子十几岁的时候,好像是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跟语文老师还找我谈话,说,我们通过你儿子的作文和日记,发现你的儿子严重缺乏父爱。别的孩子写父亲的时候,写出来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结果呢,你的儿子写妈妈写得不错,但是他写爸爸,写出来都是空的。老师就批评我,你们怎么做家长的?我就笑眯眯地看着他,当他差不多讲完了,我说,这就是我们家的父爱。
我们家的父爱在不在?只要我这颗心爱儿子,我即使在千里之外,父爱在不在?放心,不会丢的。你的儿子在千里之外,收得到你对他的爱。但是,他看得见吗?看不见。他摸得着吗?摸不着。父亲的爱永远是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这才叫父亲。然后孩子长大了以后,他才有出息啊。就是这样。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现在的女同学们,你们又是如何在你儿子面前介绍他爹的呢?我学一下,是这样介绍的:“你爹,王八蛋知道不?什么丑事都让他干了。”然后你的儿子就说:“真的啊,我爸王八蛋,那我是小王八蛋。”(众大笑)你彻底把他毁了。女同学们,积点口德行不行?你的先生再怎样,你在你儿子面前说几句好话,好不好?他今天晚上没回来,你就说,他为人民服务去了。他的老爸不太会赚钱,你就说,因为赚钱这件事情太小了,你爸理想很伟大,小事情不愿意干。至少到十六岁好不好?他长大以后,真的会谢谢你的,谢谢你这么说。
有的同学说,那女孩子怎么办呢?女孩子我不说成就,我不希望女孩子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希望女孩子一生幸福。女孩子一生的幸福,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她心目当中爸爸的纯度。男孩子一生的成就取决于他心目当中爸爸的高度。男同学有压力了没有?别露馅儿,别让女儿看到你身上的污点。反过来,咱们做妈妈的,打个圆场,遮一遮,挡一挡。爸爸脸上的那颗痣、那块胎记,妈妈去挡一挡,保护好。不是为了这个男人,是为了孩子。这就是贡献,这才叫爱,而不是花很多钱,把你女儿送去学这个学那个。她学了什么,哪怕博士毕业,不能决定她的幸福。你的儿子,什么大学毕业,什么专业毕业,不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我说的是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靠父母一点一滴的贡献,这就是功德。如果连对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贡献,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对一个人品性的养成至关重要,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磨难,对人的一生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磨难”二字,怎样看待磨难对生命的积极作用呢?
我们现在来说说磨难。磨难的磨,我认为写错了,应该这样写:魔。为什么呢?如果写成磨,就是客观的,因为下边是石头;如果写成魔,说明是主观的。你们认为磨难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没有客观的磨难?什么叫客观的磨难?有没有客观的灾难?来,告诉我, 什么是灾难?下大雨是灾难?下大雨对农民来讲刚好,庄稼干渴了。海啸?海啸是一种地壳运动,很壮观的现象。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如果我们这个地球不进行地壳运动,说明它是死球。你们是不是认为,死人才叫灾难?我觉得也不对,死人那得看死谁。(众笑)你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个好人死了,你很伤心,你觉得是灾难、痛苦。你看到一个坏人被打死了,你可高兴了。所以,连死人都是主观的。
从客观上讲,生老病死乃自然现象,有什么好伤心的?既不值得快乐,也不值得痛苦悲伤。来到这个世界,你们不知道要死吗?最后的一条路就是死路一条,那有什么磨难呢?生下来就得了个病叫死病,我们大伙都是死定了。(大笑)所以,对待死亡其实是主观的态度,豁达地对待它,高高兴兴生,高高兴兴死。你一定要高高兴兴生,就是不肯死,这很好笑,不肯死,也得死。
所以各位同学,天底下没有什么磨难。如果有磨难,其实是什么原因?就是不接受。如果你接受,那还有什么痛苦呢?各位同学,其实所谓的磨难是个接受和不接受的问题,哪来的痛苦?而且,如果你把我们前面的公式看明白的话,磨难是好事。磨难跟功德同是正能量,功德大了好,磨难大了,也是好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过大磨难,而且关键是,面临磨难的时候,他们是接受还是不接受?(众答:接受。)可是我们凡夫俗子呢?区别就在这里。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伟大的人,对磨难是接受的。可是我们呢,说你两句就不接受。
……
一本封面淡雅的书,书名《如是中庸》印在中央,字体温润如玉,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翻开了它,尽管我并不知道它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但它散发出的气息却让我难以抗拒。书中那些婉转的叙述,仿佛一条涓涓细流,缓缓地在我心田流淌。我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将那些被遗忘的智慧拾起,又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讲述出来。他没有激昂的言辞,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只有对事物本然状态的细致描摹,以及对人生至理的循循善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湖畔,看着水面泛起的涟漪,思考着生命中那些不确定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晨雾般朦胧,引人遐思;时而又如清泉般澄澈,点醒迷惘。我常常在一章一节之后停下来,细细品味,仿佛能从中汲取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平和与力量。它不像那些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书籍,咄咄逼人地要求我接受某种理念,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姿态,邀请我一同去感受,去体悟。这种开放式的叙述,反而更能激发我内心的思考,让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我感觉到,这本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对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不再那么急躁,不再那么执着于非黑即白。
评分读完《如是中庸》,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塑造鲜明的人物,但它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书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感觉作者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用一种平静而又深刻的视角,描绘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我仿佛看到了,生命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性的建议,也没有试图去说服我接受某种观点,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让我去感受,去思考。我被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所吸引,它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去解读,去体会。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我曾经忽略的东西,也看到了很多我曾经执着但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我感觉,这本书正在帮助我厘清内心的杂乱,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它没有让我变得激进,也没有让我变得消极,而是让我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淡定。我感觉到,这本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让我用一种更温和、更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
评分我手中的这本《如是中庸》,书名自带一种禅意,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当它真正来到我的手中,那种感觉更加奇妙。我似乎被带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作者的笔触没有锋芒,却有力量,他描绘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却色彩斑斓。我无法用常规的文学体裁来定义它,它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一种对生命奥秘的低语。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敬畏。他没有试图去解释一切,而是展现了一种“如是”的状态,一种顺其自然,顺应本真的生活哲学。我常常在一字一句中停顿,细细咀嚼,仿佛能在其中品尝到生活的甘甜与苦涩。这本书没有教我如何成功,如何致富,也没有给我什么人生秘籍。它只是静静地诉说着,引导着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我感觉到,我曾经过于追求外在的价值,而忽略了内心的丰盈。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窗户,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心。我不再急于去抓住什么,而是学会去体会,去感受。
评分初拿到《如是中庸》这本书,便被它那简洁而不失韵味的装帧所吸引。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的文字风格。我并没有预设任何关于内容的情节,只是跟随作者的笔触,如同在迷宫中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新开启的门,里面是未知的风景。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他的笔下,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顺应。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时,内心所拥有的那份宁静与坚定。他似乎在告诉我,生活并非总是波涛汹涌,更多时候,它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我被这种平实而又充满智慧的叙述所打动,仿佛在阅读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事情,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执着于改变,而忽略了去接纳和理解。作者没有给我任何指示,也没有给我任何答案,只是通过他的文字,为我展现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我感觉到,这本书正在帮助我梳理内心的杂乱,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
评分《如是中庸》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小说或非虚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也没有刻意的情节铺陈。我更像是走进了一个思维的殿堂,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引导我去感受,去思考。他似乎并不想告诉我“是什么”,而是想让我自己去“体会”。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对世间万物的微妙描绘,那些细小的变化,那些不易察觉的联系,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呈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作者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他并不急于教会我知识,而是让我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有时,我会觉得书中描绘的场景很熟悉,仿佛曾经经历过,又似乎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模棱两可的叙述,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求知欲。我开始主动去联想,去思考,去填补那些留白。我感觉到,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许多想法,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盲点。它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可以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感觉到,这本书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模式,让我变得更加审慎,也更加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